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进行初产妇分娩时自然裂伤和会阴侧切对盆底功能影响的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134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依据临床情况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7例.观察组产妇分娩时行会阴侧切,对照组产妇分娩时自然裂伤,对两组产妇产后42天盆底功能情况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排尿困难发生率、盆底功能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伤口疼痛发生率、性生活障碍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初产妇分娩中行会阴侧切能够防止严重裂伤,但产妇会阴伤口疼痛发生率、性生活障碍率会增加.  相似文献   

2.
邓莉 《中国医学创新》2013,(31):130-131
目的:探讨初产妇阴道分娩中会阴侧切的分娩结局状况。方法:对2011年2月-2012年3月本院接诊的280例阴道顺产的初产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采取会阴侧切,对照组未进行会阴侧切,比较两组的分娩结局状况。结果:观察组在会阴裂伤及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比较中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第二产程时间与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性生活恢复时间对比上,观察组明显不如对照组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侧切能够缩短第二产程时间,减少出血量,减轻生产中阴道裂伤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但是不利于产后性生活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张亚荣  季影 《基层医学论坛》2016,(36):5133-5134
目的 研究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会阴侧切与自然裂伤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单胎足月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07例,根据分娩状况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2),观察组在分娩时行会阴侧切术,对照组在分娩时会阴自然裂伤,对比2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产后盆底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压力性尿失禁及排尿困难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会阴伤口疼痛、性生活障碍、会阴感染及会阴水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自然裂伤相比,初产妇分娩时给予会阴侧切不会对盆腔功能造成影响,但可增加会阴伤口疼痛、性生活障碍、会阴感染及会阴水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产妇分娩时行会阴侧切与限制性会阴切开两组不同方法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就诊该院行阴道分娩的初产妇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采取会阴侧切术进行分娩,对照组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采取限制性会阴切开进行分娩.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的身体检查结果与不同分娩方法对产妇盆底肌力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的尿失禁、排尿困难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的伤口疼痛、性生活障碍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盆底肌力正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初产妇采取会阴侧切术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大于限制性会阴切开分娩,且会阴侧切术产后的伤口疼痛、性生活障碍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乔永茜 《吉林医学》2013,34(22):4433-4434
目的:比较天津市海河医院两个时期内的初产妇会阴侧切率及母儿结局,以便更合理地应用该手术。方法:回顾性病例资料分析。选取干预会阴侧切前后两个时期头位、单胎、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75人,组成样本,统计其会阴侧切率并记录母儿结局。比较两组会阴侧切率,分析两组之间母儿结局。结果:两个时期会阴侧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及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预会阴侧切前后两个时期会阴侧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母儿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支持会阴侧切能够缩短产程、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和预防新生儿窒息。在初产妇正常分娩中,应加强对会阴侧切的指征控制,对于初产妇正常分娩不应常规进行会阴侧切。  相似文献   

6.
徐剑蓉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3):150-151
目的观察会阴侧切伤口皮肤层采用间断丝线缝合效果,并与皮内连续缝合进行比较。方法将同时期内经阴道分娩行会阴侧切术的241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两组产后并发尿潴留、便秘率、伤口红肿、住院时间及产妇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比较,产后并发尿潴留、便秘率、伤口红肿、住院时间及产妇满意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会阴侧切伤口皮肤采用皮内连续缝合,伤口愈合好,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优于丝线皮肤外缝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单胎头位初产妇经阴道分娩中行会阴侧切对分娩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产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经阴道分娩的500例初产妇,按照经阴道分娩时是否行会阴侧切,分为侧切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2组产妇的总产程时间、产时出血量、会阴水肿发生率、新生儿出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和产妇满意度。结果侧切组产妇的产时出血量多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的总产程时间、会阴水肿发生率,新生儿出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妇对分娩结局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侧切组。结论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行会阴侧切并不能提高分娩质量,因此应严格掌握会阴侧切指征,避免常规会阴侧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适度保护会阴技术对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阴道分娩并实施传统接生技术的初产妇350例作为对照组,经阴道分娩并实施适度会阴保护技术的初产妇36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初产妇的会阴裂伤发生率、会阴侧切率、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 h出血量。结果观察组产妇会阴裂伤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会阴侧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第二产程时长和产后2 h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2组均无新生儿窒息发生。结论实施适度保护会阴技术能有效减少初产妇会阴裂伤和会阴侧切率,第二产程时间和产后2 h出血量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不会提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会阴侧切用于阴道分娩的临床效果,分析会阴侧切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提升助产技术,减少会阴侧切,探讨低会阴侧切率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广西水电医院经阴道分娩的98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行会阴侧切分为2组,其中会阴侧切组182例,未行会阴侧切组804例,对比两组各时期产妇分娩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会阴疼痛情况、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出血率。结果两组产妇分娩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会阴疼痛情况有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但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会阴侧切不能降低产后出血率的发生和新生儿窒息率,反而延长下床活动时间,加重会阴疼痛,产妇分娩时,必须合理控制会阴侧切,不应该按照常规方法实施会阴侧切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会阴侧切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12月剖宫产初产妇200例为对照组,另外选取同期经阴道分娩时行会阴侧切术初产妇200例为观察组,于产后42d、6个月检测盆底肌力,观察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包括阴道前、后壁脱垂,子宫脱垂)情况。产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填写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和性生活质量问卷(SLQQ)以评价2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产后42d对照组盆底肌力正常率为70.5%(141/2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50.0%(100/200)(P<0.05);产后6个月对照组盆底肌力正常率为88.0%(176/200),与观察组的81.0%(162/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42d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14.0%(28/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14/200)(P<0.05);观察组产后6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4.5%(9/200),对照组为2.5%(5/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42d和6个月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6个月,2组产妇的IQOL评分和SLQ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相比剖宫产,经阴道分娩时会阴侧切和自然裂伤在近期对于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影响更大,且易加大PFD发生风险,但通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训练有利于盆底功能的恢复,远期尿失禁生活质量和性生活质量与剖宫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深“8”字缝合术在会阴侧切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阴道分娩初产妇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均行会阴侧切术。观察组用深“8”字缝合法行会阴切口缝合。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间断缝合会阴切口。两组所用缝线均为2-0可吸收肠线和1号丝线。结果两组在缝合时间、切口疼痛时间及消失时间,切口甲级愈合率和住院时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8”字缝合法应用于会阴侧切术可明显缩短缝合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伤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减轻产妇痛苦。对产妇产后健康的恢复、婴儿的哺乳以及性生活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吴素蓉  纪军  颜红宇 《黑龙江医学》2014,(12):1381-1382
目的探讨不同会阴侧切角度对产妇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行会阴侧切术的3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实验组行30°会阴切开术,对照组行45°会阴切开术。比较两组产妇切口缝合时间、产后坐起哺乳时间、住院天数,及切口疼痛、切口出血、切口愈合等情况。结果两组比较,实验组产妇切口缝合时间、产后坐起哺乳时间、住院天数,及切口疼痛、切口出血、切口愈合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30°会阴侧切切口小、缝合快、坐起哺乳时间早、住院时间短、疼痛轻、出血少、愈合好,适用于大部分产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卢鸿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4):144-144
目的观察比较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法与传统方法的术后效果。方法将400例产妇随机分为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法组(观察组,200例)和传统方法组(对照组,200例),对两组产妇切口愈合情况、疼痛时间、住院天数和产后42d随访结果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观察组的疼痛时间、住院天数和产后42d会阴皮肤异物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切口愈合情况无显著性改变。结论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法比传统方法更优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徐云芳  周蕾  朱莉 《西部医学》2014,26(9):1194-1196
目的探讨自然分娩过程中采用改良式会阴侧切术缝合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3年1月~2013年11月在本院生产过程中须施行会阴侧切术的初产妇3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3倒。观察组施行改良式会阴侧切,对阴道黏膜、会阴肌层、皮下脂肪与皮内采用连续缝合法进行缝合;对照组施行传统式会阴侧切,对阴道黏膜、会阴肌层与皮下脂肪采用间断缝合法实行缝合后,最后皮内连续缝合。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缝合时间的长短、伤口出血量的多少以及伤口重度疼痛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会阴切口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疼痛发生率降低,切口炎性反应轻,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改良式会阴侧切连续缝合法操作简单,切口愈合良好,能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产妇产后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低危初产妇行限制性会阴切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低危初产妇377例按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92例实行限制性会阴切开,同期接产的185例低危初产妇作为对照组,行常规的会阴侧切(按原评估标准进行)。记录产时、产后产妇观察指标,产后半年电话随访,了解性生活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会阴切开率、产后出血量低、会阴完整率高,产后半年恢复性生活时间短,发生性生活疼痛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限制性会阴切开术可明显降低会阴侧切率,降低会阴损伤程度,且能较快恢复性生活,减少产后性生活疼痛。  相似文献   

16.
张建芳 《中外医疗》2010,29(29):68-68
目的观察比较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法与传统方法的术后效果。方法将400例产妇随机分为阴侧切皮内缝合法组(观察组200例)和传统方法组(对照组200例)。对2组产妇切口愈合情况、疼痛时间、住院天数和产后42d随防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的疼痛时间、住院天数和产后42d会阴皮肤异物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切口愈合情况无显著性改变。结论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法比传统方法更优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产科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初产妇会阴分娩使用无保护会阴分娩技术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4月—2016年5月在该院产科进行正常分娩的初产妇60名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会阴保护进行分组,对照组为常规阴道分娩(30名),观察组为无会阴保护分娩组(30名),比较两组产妇会阴完整及撕裂情况、产后尿潴留情况、会阴疼痛程度并评价母婴结局.结果 分娩后比两组产妇的会阴情况,观察组会阴I度撕裂发生率为50.0%,显著高于对照组23.3%(P<0.05),且观察组会阴切开发生率26.7%,显著低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母婴结局,两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尿潴留发生率13.3%,观察组尿潴留无尿潴留发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程及会阴疼痛比较,两组产程所用时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会阴疼痛比较,观察组第1、3天会阴疼痛评分依次为(6.85±1.69)分、(3.21±0.46)分,对照组依次为(7.96±1.64)分、(5.45±1.52)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保护会阴分娩术用于初产妇会阴分娩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分娩时会阴撕裂程度及会阴侧切率,降低产后会阴疼痛情况,降低尿潴留发生,对患者及医院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赵彦妮 《基层医学论坛》2016,(27):3802-3803
目的:探讨无保护会阴接生法对降低会阴侧切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我院采用传统接生法1006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我院采用无保护会阴接生法1335例初产妇作为观察组,分析比较2组初产妇会阴侧切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2014年全年会阴侧切率和2013年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产道严重裂伤、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保护会阴接生法能显著降低会阴侧切率,促进自然分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在初产妇正常分娩中,会阴侧切者与未侧切者之间母婴结局,以更加合理地应用该手术。方法采用病例资料对照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4月—2012年4月初产头位、单胎、正常分娩的低危初产妇,并由中级助产士接产,组成样本。记录母婴结局。分析应用会阴侧切组与未侧切组之间母婴结局。结果未侧切组与会阴侧切组二组在产程时间、新生儿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会阴侧切组有更多的创口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母婴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支持会阴侧切能够缩短产程和预防胎儿窒息。鉴于会阴侧切潜在的危害,应加强指征控制,加强会阴保护与会阴侧切规范化操作培训,提高助产士自身实践水平与判断能力。对于低危初产妇正常分娩不应常规进行会阴侧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会阴侧切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康复及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宁海分院接收的自然分娩的初产妇90例,按照分娩中是否行会阴侧切分为两组,对照组(未行会阴侧切)45例,研究组(行会阴侧切)45例。观察两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肌纤维肌力指标、相关各项指标,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及阴道动态压力。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产后研究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高(P<0.05);治疗后两组肌纤维肌力均有所改善(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改善程度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Ⅰ类、Ⅱ类肌纤维疲劳度高,阴道动态压力低(P<0.05)。 结论 在初产妇分娩中行会阴侧切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且会影响早期盆底康复的效果,因此在后期临床中应当降低会阴侧切率,必要侧切后及时进行盆底康复的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