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动脉采血穿刺点按压止血的效果。方法:将200例采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采用棉球+宽胶布按压法,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棉球按压,观察止血效果。结果:两组止血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按压所需时间显著缩短。结论:棉球+宽胶布按压法既能保证止血效果,又能减少按压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拔出留置针后拇指按压法和食指按压方法的对比,选择出拔出留置针后更适合患者的按压方法。方法:从2014年6月—12月来在CT室做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中,随机选择年龄20~70岁的患者,性别不限,患者可以自行按压留置针穿刺点,将患者随机分成甲乙两组,每组各300人,共600人。甲组采用拇指按压法,乙组采用食指按压法,按压时间都是十分钟。结果:拇指按压法比食指法止血效果好,更易被患者接受,患者按压针眼时更省力。结论:给患者拔出静脉留置针后,在相同的按压时间内,采用拇指按压法比采用食指按压法止血效果好,患者采用拇指按压法更省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脑血管造影术(DSA)中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并提出预防和治疗DSA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DSA检查出现的并发症,并对处理进行研究总结,对采用新型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 DSA并发症最常见的依次是穿刺处血肿和皮肤淤斑,术后急性尿潴留,低血糖表现,颅内动脉痉挛,感染;经积极处理,患者并发症均治愈,未留下明显后遗症;采用新型动脉压迫止血器防止瘀斑和皮下血肿效果较好,与常规弹力绷带压迫止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8 2,P〈0.000 1)。结论 DSA检查总体还是比较安全,严重并发症发生少,轻的并发症给予预防措施和正确处理能减少发生甚至避免,可推广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科学解决问题八步法降低动脉止血器致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方法:将我科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患者按传统护理常规护理。干预组应用科学解决问题八步法确定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护理措施并给予实施:(1)改良止血器;(2)培训护理人员;(3)建立介入手术记录单;(4)定时减压;(5)解除止血器后评估受压部位的皮肤根据皮损程度状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将干预组与常规组两组PCI术后应用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产生的皮肤损伤发生率进行比较,干预组发生率明显小于常规组。结论:八步法有效的降低了动脉止血器致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止血器在肿瘤介入术后止血的安全有效性。方法:将经股动脉介入的肿瘤患者150例,随机分为手法压迫组和压迫器组,手法压迫组采用人工压迫;压迫器组采用动脉止血器,比较两组使用后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并发症例数、并发症发生率百分比。结果:压迫器组优于手法压迫组,一次性动脉止血器经济安全、方便、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CI术应用血管缝合器与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止血效果.方法:我院行PCI术患者2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16例和对照组114例,分别采用血管缝合器及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予以心理护理及术后护理,观察两组止血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止血时间、术肢制动时间、卧床总时间及并发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PCI术应用血管缝合器止血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或经股动脉采血气标本在新生儿临床应用中的效果,优化新生儿临床穿刺率。方法:将405例需动脉采血气标本的患儿按随机原则分为经桡动脉采血组(203例)和经股动脉组(202例),比较两组采血方式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操作所需时间和安全陛。结果:经桡动脉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股动脉组,操作时间、局部青紫淤斑、采血后按压时间和采血过程中疼痛程度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采血气标本更快速,安全,方便。可作为新生儿动脉采血气标本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减轻静脉拔针后疼痛,减少拔针后出血.方法 通过横向小面积按压法、横向大面积按压法、缓慢拔针无菌敷贴按压法,按压后上举手臂法,止血贴按压法.结果 合理按压减轻疼痛,减少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乙肝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2种按压方法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静脉输液的乙肝患者102例,采用自身对照分为A组和B组,A组102例采用传统横向小面积按压法,B组102例采用改良纵向大面积按压法,比较2组皮下淤血的发生率。结果:B组按压方法明显优于A组按压方法,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纵向大面积按压法效果较好,穿刺点皮下淤血发生少,利于提高再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探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对我院2009年10-2011年1月收治的45例采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进行伤口止血的患者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5例患者均在术后5~17分钟内止血成功,其中2例患者止血器止血后3小时于穿刺点处可见少量渗血,重新给予加压包扎并调整止血器压板压力后渗血停止。45例患者无1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处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及血肿等并发症,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成功率100%。结论: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可作为经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的首选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各种方法治疗后鼻孔出血的疗效。方法:110例患者分别采用后鼻孔栓塞、出血点烧灼、动脉结扎、动脉栓塞等方法。结果:110例患者全部治愈无后遗症。结论:后鼻孔栓塞有效率70%,并发症较多;鼻窦内窥镜下烧灼及血管结扎冶愈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血管栓塞技术含量高,费用大,基层医院难以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减少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次数,以减轻患者注射次数增多所致的痛苦,并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及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方法:将200例需要脱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按教科书上的脱敏注射法)和试验组(按减少1次注射的脱敏注射法),对这两组患者进行局部疼痛、等待时间、注射次数、给护士节约时间,面色有无苍白、血压有无下降,脉搏、打喷嚏、皮疹、关节疼痛等过敏症状的观察。结果:两组在注射次数、注射疼痛次数、患者等待时间,护士节省时间等结果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对两组患者的血压、面色、脉搏、打喷嚏、皮疹、关节疼痛等有无过敏症状的观察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减少破坏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1次,既可以减少患者1次肌注的痛苦及患者等待时间,又可以为护士节省观察时间,及减轻护士注射1次的工作量,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静脉麻醉药抑制止血带引起的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术中需止血带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5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5例),对照组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治疗组用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术中止血带相关性高血压出现时间及发生率、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止血带相关性高血压出现时间早于治疗组,止血带相关性高血压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对照组平稳。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静脉麻醉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止血带引起的血压升高并降低止血带相关性高血压发生率,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钩藤、珍珠母在配合壮颈康复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所起的效用。方法:将22只造模成功的椎动脉受压模型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壮颈康复剂的基础方加钩藤、珍珠母(Ⅰ组),壮颈康复剂的基础方(Ⅱ组),钩藤、珍珠母(Ⅲ组)灌胃14d后测血浆内皮素、血黏度。结果:Ⅰ组的血浆内皮素、血黏度测值明显低于Ⅱ组、Ⅲ组的测值。结论:在临床使用壮颈康复剂时,若患者有头晕症状时加用钩藤、珍珠母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监护室(icu)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icu2007年7月~2010年8月收治的65例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手术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微创 、快捷的急救技术,适用于icu的危重病人,手术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陈志芳  王帅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9):125-126
目的:探讨两种径路冠心痛介入诊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处理及护理。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2327例行冠心痛介入诊疗的患者,其中经股动脉径路984例,经桡动脉径路1343例,术后出现外周血管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84例经股动脉径路的患者术后局部血肿42例,假性动脉瘤9例,动静脉瘘7例,腹膜后血肿1例,动脉血栓1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在1343例经桡动脉径路的患者中术后局部血肿27例,前臂血肿20例,桡动脉痉挛1例,桡动脉闭塞8例,腕管综合症1例,骨筋膜腔综合症1例。结论:两种径路冠心病介入诊疗在要求介入医生的操作规范及技巧的基础上,术后应加强病房护士的管理,提高专业技能,注意观察细节变化。预见潜在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有目的进行观察及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理支持联合穴位干预护理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将住院孕产妇1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4例,对照组80例。2组均按照常规进行入院后宣教,包括入院介绍、住院环境、责任医生及护士、病房作息时间、注意事项等,同时,由接受过心理咨询技能培训的资深护士积极与孕产妇及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关系,予支持性心理护理和认知行为干预措施,在此基础上由责任护士给观察组孕产妇予穴位干预。结果:观察组产后7、21、42天产后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心理支持的同时配合中医穴位干预能明显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李丽 《中医临床研究》2013,(21):90-91,93
目的:探讨运用中药塌渍治疗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22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塌渍组和硫酸镁组,空白对照组。其中中药塌渍组42例采用中药塌渍进行护理,常规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硫酸镁组41例采用常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硫酸镁外敷,并对三组发生血管并发症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药塌渍组减少了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与两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药塌渍法可以降低经桡动脉PCI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矩阵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以矩阵针刺治疗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连续治疗10天,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Vs、Vm、RI及PI。结果:矩阵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Vs、Vm值,降低RI值,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矩阵针刺可以提高椎动脉血流,改善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