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卢加林 《中外医疗》2010,29(10):177-177
目的探讨超声对肝血管瘤、肝脂肪瘤鉴别诊断。方法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6例患者检查。结果6例患者均误诊为肝血管瘤,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脂肪瘤。结论超声诊断肝脏肿块(血管瘤)时,一定要仔细检查细心观察,注意鉴别诊断,考虑到有肝脂肪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血管瘤的超声表现及超声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度发现并确诊血管瘤128例,观察病灶大小、数量、形态、边缘、内部回声、位置、血供等情况.结果 血管瘤超声表现多种多样,一般血流信号难以测得.结论 超声检查是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在血管瘤的诊断上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业满 《安徽医学》2008,29(2):220-220
患者男性,49岁,2006年10月因头痛,视力减退,步态不稳3个月,伴呕吐1日而行头颅MRI检查,提示小脑及脑干占位性病变,眼底检查发现视网膜血管瘤。腹部CT检查发现:①多发性肾囊肿伴多发性占位,错构瘤?②多发性胰腺囊肿伴多发性钙化。同年10月转外地医院就诊,手术切除小脑病变(脑干部位因肿瘤较小且手术风险较大,未作处理,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非典型肝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HH)为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4%~7%,50~70%无临床症状^[1],常在查体或其他原因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发现。成人多见,女略多于男。病理学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型^[2],前者占绝大多数,通常所指的HH即为绵状血管瘤。随着影像的发展,该病的发现率日渐增多。  相似文献   

5.
王帅  张英剑 《肝博士》2024,(1):38-39
<正>一、案例分析小雅,女,35岁。体检时,腹部超声检查无意中发现肝脏上有一个直径约2cm的血管瘤。由于一直身体健康,没有出现任何肝脏相关的症状,因此医生认为这个血管瘤是一个无症状的良性病变。医生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以监测血管瘤的生长情况。在随后的几年里,小雅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检查。在第四年的复查中,血管瘤的直径增加到约5cm。  相似文献   

6.
现报道1例早产儿,他在接受超声检查时被发现在腹膜后间隙、肾上腺的附近有一肿块。根据影像学和实验室的检查结果临床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然而,切除后,经组织学检查证实为毛细血管瘤。无症状的腹膜后肿块的鉴别诊断应该想到婴儿期的毛细血管瘤的可能。婴儿期腹膜后血管瘤@Vasu  相似文献   

7.
游离胎盘血管瘤一例刘小霞(广西平南县医院妇产科)关键词胎盘;血管瘤;病理检查患者31岁,孕5产4孕25周,无痛性阴道流血20h,于1994年4月12日入院。未次月经1993年10月14日,停经4+月,有胎动,此前无阴道流血史,本次流血量似月经。B超提...  相似文献   

8.
赵灵芝 《当代医学》2013,(22):93-94
目的探讨正常肝内血管瘤和脂肪肝内血管瘤的超声特征,为临床评价脂肪肝内血管瘤提供依据。方法 121个经CT、MRI或病理检查证实的血管瘤(脂肪肝内血管瘤34个,正常肝内血管瘤87个),接受常规超声检查,比较分析二者的边界、内部回声、有无后方回声增强等相关指标。结果脂肪肝内血管瘤边界不清(64.7%)、内部低回声(70.6%)和伴后方回声增强(47.1%)的个数所占比例明显多于正常肝内血管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脂肪肝内血管瘤的超声特征是内部低回声及伴后方回声增强者居多,可作为诊断脂肪肝内血管瘤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低场强磁共振成像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附1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扫描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低场强磁共振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票 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8~60岁,平均年龄29岁。其中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行增强扫描,3例行MRA,2例行DsA检查,5例经半年以上复查病灶影像无变化。13例中发现18个病灶,5个在T1WI上呈等信号,4个为高信号,9个为混杂信号;在T2WI上18个病灶均为不均匀高信号,于抑水序列(FLAIR)所有病灶均呈高信号,梯度回波序列(T2WI)发现9个病灶有低信号环,多数病灶无灶周水肿及占位征象。结论 低场强磁共振扫描可正确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0.
张雪  孙萌  马琳  孙玉伟  王艺桦  孟健  张曼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2):1481-1484
背景 原发性肝癌为致死率高的肝脏恶性肿瘤,肝血管瘤为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而常规超声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低,超声造影操作复杂且有创,因此探寻新型的检查方法是大势所趋。目的 探讨声速匹配(SSC)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就诊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肝脏实性肿物患者85例,肿物92个(原发性肝癌44个、肝血管瘤48个)。依据穿刺或手术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原发性肝癌组(n=39)和肝血管瘤组(n=46)。患者均进行SSC检查,分析肝脏肿物的区域速度指数(ZSI)值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的价值。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44个肿物的ZSI值为(43.0±7.4)m/s,肝血管瘤组48个肿物的ZSI值为(22.3±7.4)m/s;原发性肝癌组肿物的ZSI值高于肝血管瘤组(t=13.303,P<0.001)。绘制ZSI值诊断原发性肝癌的ROC曲线,当ZSI=33 m/s时,ZSI值诊断原发性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7(>0.700),灵敏度为97.7%,特异度为91.7%,约登指数为0.894。结论 当ZSI=33 m/s时,SSC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可为超声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提供新的量化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作MRI检查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48例同时曾作CT检查,25例曾同时作DSA检查,24例曾作手术治疗和病理检查。对各例的CT、DSA及MRI5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DSA常呈阴性,CTR的 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欠缺,而MRI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MRI检查对脑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阴茎龟头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例阴茎龟头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年龄为3岁、5岁和14岁。其中2例于出生时即被发现有血管瘤,另1例于4月龄时被发现。发现时血管瘤呈单个球状突起,直径05~10cm,蓝色,无明显的界限,柔软可压缩。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瘤呈送行性增大,1例3岁时血管瘤从出生时直径为0.5cm增大到1.5cm;1例5岁时血管瘤直径从0.9cm增大到2.0cm,并超过冠状沟;另1例14岁时,阴茎龟头海绵状血管瘤侵犯整个龟头,越过冠状沟,侵犯到明茎远段1/3部位,与正常海绵体无明显分界,阴茎被血管瘤侵犯部位肿胀明显,血管瘤表面被擦伤后出血、感染,触摸时疼痛。阴茎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成像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0例肝癌患者及40例肝血管瘤患者,分为肝癌组、肝血管瘤组。均给予2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2组肝脏肿块二维诊断结果;比较2组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分级状况;检测2组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液流速。结果肝癌组发现肿块67个,肿块表现多为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晰,有占位,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有高、低、混合回声,肿块呈现膨胀状态,占位效应明显。肝血管瘤组发现肿块73个,肿块表现多为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晰,无占位,形态规则,形状多为网筛状;肝癌组患者的肝脏肿块四周与内部血流信号丰富,且以Ⅱ级、Ⅲ级为主,血流丰富肿块占比较高,达75%;肝血管瘤组肝脏肿块四周与内部血流信号较少,且以0级、Ⅰ级为主,血流丰富肿块占比为33%;肝癌组肝固有动脉最小流速、最大流速均远远高于肝血管瘤组,肝门静脉流速低于肝血管瘤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普勒超声成像检查,对肝癌、肝血管瘤具有较好诊断、鉴别效果,有利于患者下一步治疗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14.
林中秀  崔风 《浙江医学》2007,29(10):1119-1121
以往诊治膝关节外伤时X线与CT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近年来随着MR检查的普及,许多病例也同时作了MR检查,对照结果显示,X线平片只能发现有明显移位的骨折和关节损伤,对无  相似文献   

15.
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临床上多无症状,多为偶然发现,现将我院近年来B超检查发现,并经过随访3年以上,其中部分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肝血管瘤、79例共115个血管瘤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9例,男52例,女27例,年龄21~72岁,应用西门子SI-400型B超和阿洛卡210DXⅡ型B超,探头为电子凸阵和线阵,频率3.5MHz,对患者肝脏进行多方位多切面扫查,结果给予记录摄片。2结果声像表现:(1)肝外形、轮廓无改变着77例;(2)血管瘤境界清晰者108个;(3)内部回声,呈高回声者83个,低回声32个;(4)部位:位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30例上颌窦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病理特点以及治疗方法作一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影像检查来协助临床诊断脉络膜血管瘤。方法:对脉络膜血管瘤5例行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MRI检查。结果:脉络膜血管瘤5例均为孤立性,声像特征为后极部及视乳头附近球壁局限性卵圆形或盘状隆起,凸向玻璃体腔,表面光滑,内回声均匀,中等强度,无声影,可探及球后壁。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为早期窦状强荧光;动静脉期荧光渗漏呈强荧光;晚期瘤体呈高荧光。MRI表现为瘤体T1加权像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结论:应用影像检查,可诊断视网膜血管瘤的存在,对难以确诊的病例,通过B超随访检查可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血管瘤CT影像学征象及在介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3例肝血管瘤患者,患者均进行彩超引导下肝血管瘤介入术,分析CT图像中肝血管瘤位置、大小、形态及增强扫描等特征及对病变的检出率。结果33例患者共发现45.个病灶,单发病灶23例,多发病灶10例。病灶直径133cm~10cm;病灶位置:肝左叶30个,肝右叶8个,肝尾状叶7个。病灶.形态:圆形21例,类圆形12例。CT平扫检出率为9111%,扫描可见境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4例患者病灶中央有裂隙状的更低密度影,2例瘤内可见钙化,呈圆形.;3例呈高密度肿块影。CT增强扫描检出率为10000%。其动脉期可见病灶边缘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增强区域进行性向心性扩展;延迟扫描整个病灶变成均匀等密度,增强扫描呈典型“快进慢出”特征。结论CT检查可有效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影像学特征,在彩超引导下肝血管瘤介入术中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该病不仅存在美容问题,还会导致邻近器官等功能障碍,甚至因外伤或继发感染引发严重出血。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MR)具有多序列、多方向成像特点,在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特别是治疗效果的评价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海绵状血管瘤发病部位多和病变范围复杂的特点,又使MR检查时线圈的正确选择与否成为影响其诊断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我们对2006年5月-2008年5月在我院MR室接受检查、并被影像和临床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的138例患者的MR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对MR检查该病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MRI在诊断本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7例经病理证实,其中10例同时作了增强检查,3例作了MRA。结果:15例发现17个病灶,9个在T1W1上呈等信号,4个为高信号,4个为混杂信号;在T1W1上16个病灶为高信号,仅1个为低信号。9个病灶周围有低信号环,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多无占位征象。结论:MRI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