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穴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6例为研究对象,电针刺激左侧合谷穴,同时行全脑fMR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1)分析得出电针合谷穴的脑功能图像。结果:刺激左侧合谷穴引起同侧(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及多个脑区信号的变化。结论:从"可视性"角度揭示了电针合谷穴与面部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并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患侧地仓穴在患者脑功能区的激活相关性,研究左、右侧地仓穴在成像上的差异性。方法:电针刺激左、右侧周围性面瘫患者各6例,同时行全脑fMR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分析得出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左侧地仓穴,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左侧角回等脑区信号升高;电针右侧地仓穴,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下回、右侧脑岛、右侧颞上回等脑区信号升高。结论:两侧成像具有相同的同时,又存在较大差异,信号升高或降低的脑区并不一致。这说明同名的穴位也许在人体的两侧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传导通路不完全相同、治疗作用不完全一致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SM-S15P型MRI观察电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左、右侧地仓穴f MRI成像差异的临床研究。方法:选用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针灸科室就诊患者,总共4例,利用针灸科电针刺激,刺激患者左侧和右侧周围性面瘫,并且对患者进行磁共振扫描,扫描方式为f MRI全脑扫描,利用软件处理图像,来分析图像结果,主要是分析电针的不同穴位脑功能的图像有无差别。结果:左侧地仓穴经过电针后,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左侧角回等脑区信号升高;右侧地仓穴经过电针后,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下回、右侧脑岛、右侧颞上回等脑区信号升高。结论:两侧地仓穴经过电针后,脑功能图像有相同的情况,也有不同的情况,脑区的信号存在升高和降低不一致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出,人体中相同的穴位,在传导路径和治疗功效上也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周围性面瘫患者后溪穴在患者脑功能区的激活相关性,比较左、右侧后溪穴在成像上是否存在差异,并与电针合谷穴做比较。方法筛选左、右侧周围性面瘫患者各6例为研究对象,电针刺激,同时行全脑f MR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1)分析得出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左侧后溪穴,右侧尾状核头、右侧扣带回、右侧海马回、右侧颞上回、脑干、小脑蚓等脑区信号升高;电针右侧后溪穴,右侧额内侧回、左侧额中回、左侧扣带回前部、右侧扣带回、右侧颞上回等脑区信号升高。结论电针后溪穴与合谷穴、地仓穴的成像存在差异,同时两侧后溪穴成像也存在较大差异,信号升高或降低的脑区并不一致。进一步证明了"面口合谷收"的科学性,也说明同名的穴位也许在人体的两侧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传导通路的不完全相同,治疗作用的不完全一致等。  相似文献   

5.
地仓、合谷、后溪穴激活脑功能区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惠侧地仓、合谷、后溪穴在周围性面瘫患者脑功能区的激活区相关性,揭示"面口合谷收"的科学机制.方法:18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合谷组、地仓组、后溪组,每组6例.各组分别电针刺激左侧合谷、地仓、后溪,同时行全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左侧合谷穴引起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等区域的激活;电针左侧地仓穴引起了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等区域的激活;电针左侧后溪穴未发现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区域的激活.结论:来自肢体远端的合谷穴与来自颜面部的地仓穴的感觉传入信息能在脑感觉区与运动区发生汇聚、重合,并有可能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6.
针刺镇痛对坐骨神经痛患者脑功能成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12例坐骨神经痛患者脑功能磁共振信息的变化,研究电针穴位镇痛影响脑功能区的位置及其效应的变化,探索电针镇痛的作用机制与脑功能成像关系。方法选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和悬钟穴,分别选受试者患侧和健侧下肢穴,应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全脑扫描,FSL3.2软件进行图像处理,P〈0.01分析得出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健侧和患侧肢体相同穴位后,脑激活区脑功能信号增加,包括对侧初级感觉皮层(SⅠ)与次级感觉皮层(SⅡ)区、双侧岛叶(Insula)、双侧扣带前回(ACC)(BA24)、双侧颞上回、双侧小脑等。电针患侧肢体穴位出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区信号明显增高,双侧尾状核及对侧豆状核(基底节核团Basalganlia)、对侧海马信号明显升高。电针健侧肢穴位,双侧杏仁体及视皮层信号改变,针刺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引起的脑功能区变化有显著差异,以针刺患侧肢体的脑功能变化更明显。结论肢体在病理和生理状态下,针刺肢体相同穴位对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作用不完全相同,fMRI影像适合针刺穴位镇痛的研究,且进一步说明了针刺调节具有双向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技术及头针专用头颅线圈(Acupuncture Head Coil 12,AHC12)阐述真假电针刺激百会(GV20)、神庭(GV24)所引起的特异性脑功能变化。方法 招募无认知障碍受试者70名,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ACH12,获取电针刺激GV20与GV24针灸前后静息态f MRI图像及电针刺激同时的任务态f MRI图像,比较真假电针刺激头穴的脑功能差异变化。结果 真假针刺2组受试者针感量表评分中,酸感、痛感、沉感具有统计学意义;假针刺激组在干预前后脑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真针刺组表现为电针刺激后两侧楔前叶、左侧楔叶、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脑区ALFF值增高、左侧岛盖部额下回、左侧额下回三角部Re Ho值增高;真针刺组在任务态时,左侧额中回脑区正激活。结论 AHC12及特制磁共振兼容电针刺激仪实现头部穴位电针刺激下的即刻f MRI成像,为穴位特性研究提供了可视化的影像方法,真针刺激神庭与百会后负责认知、记忆、情绪的脑区活动增加。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168-170,后插3
目的利用头颅柔性线圈,观察电针百会穴前后,脑功能活动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电针过程对针灸的意义。方法对20名健康受试者进行电针前后扫描。所得fMRI图像采用REST plus软件包进行fALFF预处理,使用SPM及Xjview对图像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电针前后fALFF结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的脑区包括双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双侧楔叶、双侧梭状回、双侧后扣带回、双侧角回、双侧枕中回、双侧楔前叶等;电针15 min后与电针前fALFF结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的脑区包括双侧枕上回、双侧角回、双侧楔前叶等。结论利用头针专用柔性线圈能实时观察电针百会穴前后脑功能活动变化,电针过程能够增强针灸对脑功能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即刻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针刺后续效应,探讨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健康志愿者上巨虚(ST37)脑功能活动差异。方法将2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低强度电针组和高强度电针组。2组均针刺左侧上巨虚,辅助针在距离上巨虚0.3~0.5 cm近心端浅刺,电针疏密波,2~50 Hz,脉冲宽度0.2~0.6 ms,低强度电针组电流量以受试者感受穴位有微弱电流刺激为度,高强度电针组以受试者感觉穴位有强烈电流刺激而不痛为度。采集电针刺激前静息态和电针刺激后2个静息态数据,比较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前后具有显著差异的脑区及磁共振信号时间域振幅(AM)变化情况。结果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前后具有显著差异的脑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中央前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中央后回;舌回,梭状回,楔叶,距状裂周围皮层;额中回,眶额叶皮层;岛叶,丘脑,前扣带回,后扣带回。与电针刺激前静息态比较,低强度电针组AM大部分减弱,高强度电针组AM大部分增强。结论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导致不同的脑功能活动。低强度电针组AM大部分减弱,高强度电针组AM大部分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高于对照组的87.8%(P〈0.05)。结论:电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新方法。方法将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0 d后、治疗3个月后HBN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0 d后和治疗3个月后HBN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0 d后和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5.0%和95.0%,对照组分别为60.0%和80.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异同。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分别接受不同强度电针刺激上巨虚的fMRI实验,采用block模式扫描,并记录电针时的针感。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针感和磁共振数据。结果不同强度电针的针感比较,跳动感有显著差异,酸、麻、胀、重、疼痛感无显著差异。低强度电针激活左侧岛叶和右侧中央前回,高强度电针激活双侧颞叶,右侧岛叶,右侧顶下小叶,负激活了双侧内侧前额叶皮层,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顶叶,右侧颞下回。结论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导致的脑功能活动不完全相同,高强度电针刺激比低强度电针刺激影响的脑区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对常规电针和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电针组)和治疗组(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组),每组32人,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疗法进行治疗,治疗28天后,采用House Brackmann(H-B)量表、Sunnybrook 面神经评分、面神经电图对两种治疗进行评价。结果:常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总有效率为70%,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总有效率为87.1% ,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显著优于常规电针组(p<0.05)。Sunnybrook评分,对照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5.64分提升至61.12分,治疗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4.76分提升至86.01分,治疗28天两组患者的Sunnybrook评分组间相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DI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FDI躯体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1.77分提升至18.40分,社会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9.20分改善至14.50分;治疗组患者FDI躯体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1.96分提升至21.93分,FDI社会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0.25分改善至10.87分。面神经电图ENoG最大波幅值,对照组患侧治疗前耳-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9,治疗后提升至平均0.98,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8,治疗组后提升至平均0.93;治疗组患侧治疗前耳-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3,治疗后提升至平均1.14,前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7,治疗组后提升至平均1.21;治疗28天后两组患者耳-额肌、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组间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电针和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均可以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神经肌肉功能,促进面瘫患者面部神经肌肉功能恢复,且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脑梗塞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电针负荷时11例脑梗塞患者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和脑细胞功能的变化,研究针刺治疗脑梗塞的穴位对脑梗塞的作用机制。及针刺这些穴位对脑功能区影响的位置。方法:选穴为合谷与曲池,足三里和上巨虚,三阴交,选肢体瘫痪侧取穴。另加头部运动区和风池(对应于肢体取穴的一侧),应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简称PET)技术观察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结果:针刺穴位后,提示脑梗塞患者病灶侧的中,侧额叶,上颞叶,顶叶和丘脑,及双侧下额叶,中颞叶,脑岛放射性增高为主,病变脑区和正常脑区都有反应,病变脑区相对于其正常脑区反应敏感。结论:PET影像技术非常适合研究针刺对脑梗塞的作用机制,且进一步说明了针刺调节作用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探讨穴位埋线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作用机制。方法 26例轻、中度AD患者按配对方法分为穴位埋线组和空白对照组,穴位埋线组分别在神门、丰隆、太溪和足三里穴进行埋线,空白对照组用相同操作方法刺激穴位,但埋线针不穿入羊肠线,两组患者均每个月治疗1次,共治疗6次。分别于首次治疗前1周内和6个月治疗结束后1周内运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和阿尔茨海默病认知评价量表(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 cognitive, ADAS-Cog)对两组进行评分。并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行脑功能成像检查,获得脑内血氧变化的数据,利用SPM软件对两组治疗后量表评分的变化与脑内血氧变化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穴位埋线组治疗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ADAS-Cog评分显著降低(P<0.01)。空白对照组治疗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ADAS-Cog评分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及ADAS-Cog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MMSE评分变化相关的穴位埋线效应激活的主要脑区,左侧:额下回、额中回、额上回、颞横回;右侧: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海马回、扣带回、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与ADAS Cog量表评分变化相关的穴位埋线效应激活的主要脑区,左侧:额上回、额中回、梭状回、颞下回、海马回;右侧: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梭状回、颞横回、枕中回、中央后回。结论 穴位埋线通过激活额叶、颞叶、边缘系统和小脑等与认知功能相关的脑区,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对常规电针和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电针组)和治疗组(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组),每组32人,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疗法进行治疗,治疗28天后,采用House Brackmann(H-B)量表、Sunnybrook 面神经评分、面神经电图对两种治疗进行评价。结果:常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总有效率为70%,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总有效率为87.1% ,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显著优于常规电针组(p<0.05)。Sunnybrook评分,对照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5.64分提升至61.12分,治疗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4.76分提升至86.01分,治疗28天两组患者的Sunnybrook评分组间相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DI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FDI躯体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1.77分提升至18.40分,社会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9.20分改善至14.50分;治疗组患者FDI躯体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1.96分提升至21.93分,FDI社会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0.25分改善至10.87分。面神经电图ENoG最大波幅值,对照组患侧治疗前耳-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9,治疗后提升至平均0.98,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8,治疗组后提升至平均0.93;治疗组患侧治疗前耳-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3,治疗后提升至平均1.14,前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7,治疗组后提升至平均1.21;治疗28天后两组患者耳-额肌、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组间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电针和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均可以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神经肌肉功能,促进面瘫患者面部神经肌肉功能恢复,且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电针对脑梗塞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电针头部穴位百会和患侧曲鬓对脑梗塞患者大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用PET观察运动状态下中风患者电针前后大脑细胞糖代谢变化。结果:电针后患者双侧第一躯体运动皮质区(MI)即中央前回(4区)、运动前区(PMC)即额中回(6区)及顶上小叶(LPs)(7区)和健侧的补充运动区(SMA)即额内侧回(6区)发生明显的葡萄糖代谢功能变化。结论:电针可以激活双侧大脑与运动相关的功能区,诱导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组织兴奋,补偿或协助受损的神经网络的重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电针和手针对大脑功能的影响,探究电针和手针的中枢机制。方法:选择1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根据"齐同对比"原则,即同一受试者在不同时间点分别接受不同的的刺激,包括电针针刺和手针针刺。两者采用随机的实验顺序且两者间隔至少1周,以减少针刺后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采用标准模块设计方案。电针组采用左侧上肢的外关和手三里,频率为2 Hz。手针组选取穴位同电针组,采用平补平泻,捻转速度每分钟60次。采用MATLAB软件下的SPM 12进行数据统计。结果:电针组激活的脑区,包括刺激穴位对侧颞中回、额中回、额下回、海马旁回,同侧的小脑后叶、枕中回、楔回,双侧中央前回和顶下小叶。手针组激活的脑区包括刺激穴位对侧的枕下叶、颞上回,同侧的颞上回、颞中回、顶下叶、额中回,双侧的中央后回。电针组和手针组存在共同激活的区域,电针组和手针组激活双侧的小脑,对侧的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额中回、顶下叶、颞中回。电针组和手针组存在特异性激活的区域,电针组较手针组能更显著激活对侧的额中回、顶下小叶、小脑后叶,同侧的额上回。手针组较电针组能更显著激活对侧颞上回,同侧额上回、额中回、额内侧回、颞上回、颞中回、岛叶和顶下小叶。电针组激活的中央前回,不管是激活强度还是激活面积都较手组针显著。结论:电针组和手针组既存在共同激活的脑区,又存在特异性激活的脑区。电针组可能与大脑运动区域相关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心经穴与同节段非经非穴时脑功能连接的不同变化,为临床运用电针心经穴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电针心经穴组10例和电针非经非穴组10例,电针心经穴组电针右侧下极泉、少海、灵道、神门穴,电针非经非穴组电针右侧同节段非经非穴,以双侧后扣带回为种子点,采用静息态动能磁共振成像,分析两组不同状态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两组电针前静息状态下的脑功能连接未发现存在明显差异的脑区。电针心经穴与非经非穴时两组脑功能连接中相同的脑区为双侧中央后回、右顶下小叶、右额下回;电针心经穴组功能连接中特异性增强的脑区为左侧颞下回、右侧海马旁回,特异性新激活的脑区为左侧中央前回、右侧顶叶楔前叶、左侧顶叶角回、左侧枕下回、左侧脑岛(P0.05);电针非经非穴组功能连接特异性新激活脑区为左颞上回(P0.05)。结论:大脑在无任务的安静、清醒状态下存在一定的功能活动。两组脑功能连接中相同的脑区主要与初级感觉区及精细感觉控制区密切相关,提示电针刺激均可引起一般体感觉区和精细感觉控制区的激活。电针心经穴组功能连接特异性增强和新增脑区主要与认知、情感、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相关,也包括与心血管功能相关的脑区,这些脑区的功能与心经穴的功能主治有紧密联系,推测电针心经穴对与高级认知功能及心血管功能等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精神、神志类及心血管疾病的中枢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电针百会单穴及百会+神庭穴两种模式下的脑效应变化,探讨不同取穴模式下脑效应的相对特异性及其潜在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健康受试者40例随机分为百会单穴及百会、神庭组合穴两组,每组各20例。利用头颅针灸专用柔性线圈,在联影3.0T MRI上采集受试者电针前及电针后即刻阶段的BOLD-fMRI数据,每期扫描8 min。所有图像采用RESTplus进行预处理,并提取ReHo信号值,使用SPM进行统计分析,Xjview软件定位ReHo值有差异的脑区。结果 百会单穴组两期扫描结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的脑区包括左侧楔前叶,左侧后扣带回,双侧角回,左侧枕中回,右侧舌回,双侧颞上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等。百会+神庭穴两期扫描结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的脑区包括左侧尾状核,左侧楔前叶,左侧枕中回,右侧颞回,右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额中回等。两组受试者电针后即刻结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的脑区包括左侧枕中回,右侧舌回,左侧颞上回,右侧枕下回,双侧中央后回,左侧尾状核,右侧楔前叶等。结论 百会单穴与百会+神庭组合穴的电针模式均表现出对默认网络的广泛调制作用,但在激活脑区方面有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