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伤寒论》对腹痛有较深刻的认识,作者分析了张仲景论述腹痛的病机及治法。认为其腹痛病机主要有寒凝、热结,血瘀肝郁、食积、虫忧、阳等七种,治法有散寒止痛、攻下热结、攻逐瘀血、疏肝解郁、攻下导滞、安蛔止痛及温阳补虚等法。  相似文献   

2.
阳明病主要的病变机理是“胃家实”,即胃肠燥热亢盛。根据邪热是否与肠中糟粕相结可分为有热无结的无形邪热炽甚证和有热有结的肠腑燥热内结证。前者施治于清法,后者主要施治于苦寒攻下法。《伤寒论》阳明病篇中论述苦寒攻下法的内容全面详实,承气汤方的应用规律和组方法则,对温病学治则治法理论和临床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颇有研究价值。1 阳明病苦寒攻下法的辨证指征阳明病苦寒攻下法主要治疗肠腑实热燥结证。在具体应用时首先应仔细辨析腑实证的临床表现,掌握其辨证的着眼点和主要症状,才能确保辨证准确,立法得当。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3.
通腑泄热法具有攻下热结、荡涤肠胃之功效。许多危急重症常因腑实热结使邪无出路而发生。临床运用攻下热结、釜底抽薪之法使邪祛正安,而达救急之效。笔者在基层一线工作多年,遇需用此法救危者众,兹举数例如下。肺炎喘嗽  相似文献   

4.
大承气汤临床新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胜英 《陕西中医》1996,17(1):37-38
<正> 大承气汤有攻下实热、荡除燥结的作用,临床用于阳明腑实、热厥、痞证以及温热病之表现有里实热证者,症见大便秘结、腹胀满痛、潮热、谵语,或热结旁流、下利稀水无粪,或大便胶闭、口舌干燥、苔老黄起刺或焦黑起芒刺、脉沉实有力等。笔者曾以此方加减治疗多例急症病人,每获良效,现举治验二则如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运用"下法"的统计与研究,认为张仲景治病首重祛邪,邪去则正安。张仲景之下法千变万化,有寒下、有温下、有峻下、有缓下、有润下、有导下、有攻补兼施,又有表里同治之解表兼攻里。具体运用中,又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燥热内结者用通便泻热攻下法,气滞中满者用行气导滞攻下法,痰水内结者用逐水涤痰攻下法,血瘀而结者用破积逐瘀攻下法,湿热郁蒸发黄者用清利退黄攻下法,寒实内结者则用温经散寒攻下法。临床只要辨证准确,选用方法精当,自可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6.
下法是运用具有攻逐泻下、通导大便作用的方药来治疗邪结便秘的方法。邪结便秘 ,可虚可实 ,有寒有热 ,但对于温病而言 ,基本属热属实。因其病变系邪热与肠中燥屎内结所致 ,治疗时运用攻下燥结、泄热通便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是无可非议的。但对于温病何时攻下为宜 ,历来医家认识不一 ,有主张“下不嫌早”者 ,亦有主张“下不嫌迟”者 ,从时间的迟早上考虑得较多 ,从时机的选择上考虑得较少 ,令临床医师难以适从。1 先哲对下法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中满者 ,泻之于内”的论述 ,这是运用下法的一般性原则。《素问·热论》主张“其未满三…  相似文献   

7.
温病攻下临证点滴吴江市芦墟中心医院(215211)陈树人吴江市莘塔医院郭丽娟柳宝诒说:“温热病热结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攻下法在温病治疗中,确占重要地位。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此法,屡起沉疴,爱将点滴体会,简介如下。邪结胃肠泻热通腑叶天士说:“三...  相似文献   

8.
发热证治     
<正> 笔者对里实证的小儿高热采用寒下法治之,俾实热随泻下而去,承气汤为寒下法的代表方。具体运用要辨证施治。若热邪内结,通体皆厥,舌红苔黄芒剌。应攻下热结,用大承气汤治疗。如中毒性痢疾四肢厥、神昏、高热,可用此“通因通用”以退热解毒;热邪伤阴劫液,热结液干,虚实参半。可见舌质嫩红,苔少,燥屎不行。单用承气攻下,元气更虚,阴津越亏,水不足,  相似文献   

9.
急性肠梗阻属祖国医学的“关格”、“结胸”、“阳明腑实”等证的范畴。遵循“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采用攻下为主的方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疗效,据报道,攻下成功率在65.23%。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仍需要继续加强研究。近年来,我院在中西医结合分型的基础上,根据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按证的性质,将收治的247例急性肠梗阻分为热结、寒  相似文献   

10.
阳明腑实证是由于热邪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胃肠腑气不通,气机壅滞导致的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潮热汗出为主症,甚则热结旁流、神昏谵语等一系列表现为里热炽盛症状的一种阳明经里实热证。许多医家在临床治疗阳明腑实证时发现运用清热攻下药物的同时配合使用调畅脏腑气机的药物,比单纯使用清热攻下药物临床疗效更为显著。笔者在本文中将从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出发,对阳明腑实证的成因以及治疗等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杨新玲 《光明中医》2011,26(12):2559-2559
小陷胸汤乃张仲景为结胸轻证所设,其结胸者,邪气结于胸中的病证。成因有二:一是由太阳病治疗失当,攻下太早而致;二是由太阳循经传至阳明所成。基于此,痰饮乃结胸之本,热入乃结胸之因,阳邪内陷与痰饮互结,结胸乃作。结胸有不同类型,因其病势有深浅之分;病位有上下之别;病性有寒热之异,  相似文献   

12.
温病临床常用的下法温病最易化热化燥,大多有伤津的特点,所以一般都以攻下(峻下)为主。在临床常用的有如下几种方法: 1.苦寒攻下。就是用苦寒之品攻下胃腑实热。此法适用于邪实正气未衰,亦无兼症的情况。主要症状是壮热,便秘,腹部胀满,烦躁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的阳明腑实症,或是热结旁流,或热盛痉厥。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书中指出的:“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秘,小便涩,舌苔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攻下之内容,将其攻下之法概括为"攻下八法",即1.荡涤泻下,利肠胃之升降;2.行气导滞,解气机之闭阻;3.润肠通便,滋肠液之枯涸;4.温里攻下,用温药泻其寒;5.峻下泄热,存将亡之阴液;6.攻下逐瘀,祛有形之瘀结;7.消痰逐饮,从二便以分消;8.血水并治,剿瘀水之互结.并对其后世的影响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14.
从阳明里结,通腑攻下;温邪为患,下不厌早;灵活变通,加减化裁;下焦蓄血,逐瘀泄热;湿热积滞,导滞通下;温病攻下,邪尽为度;下后腑通,随证调治;察人虚实,切忌妄下等8个方面,探讨下法在温病中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或因热结,或因津枯,或因血虚等多种原因所致大肠传导受阻,变化难出者,从来皆以下治阻,以通为法。用之得当,疗效卓著。纵观古今,详审病机,验正临床有法十二种。行列于后,望同道斧正。一、热结阳明宜早下说苦寒攻下法热传阳明,内结肠腑,是证急迫,阴液耗竭,变证丛生,苦寒攻逐,一下悉平。选方多为承气之属,取其荡热泻结之功。然投放之机又宜斟酌。古云:“伤寒下不厌迟,温病下不  相似文献   

16.
<正> 大黄味苦性寒,乃临床上泻热通下之良品,用若得当,可收桴鼓之效。其作用一般认为专于实热病证。然观仲景用大黄组方之意,则不独于此,诸如瘀血、血热、水饮等病,亦每常用之。《伤寒论》与《金匮》两书中,用大黄者即有三十余方。许多著名方剂如三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等,均是以大黄为主组方的。本文试就仲景对于大黄的临床运用规律,提出加以分析如次: 一、用大黄攻下以荡涤热结凡阳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不通、腹满胀痛,壮热烦渴,神昏谵语等症,仲景每用大黄为主,配芒硝、枳实、厚朴等味攻下以荡涤热  相似文献   

17.
<正> (一) 泻下药: 泻下药分攻下与润下两类。攻下药适用于里实丽正气不虚者;润下药适用于久病体虚,年老体弱者。[大黄、芒硝、番泻叶]主泻热积。凡胃实热积聚、大便燥结,谵语发狂、内服均能泻热通下。大黄、芒硝二药相须为用,有协同作用;外用治疽肿疮毒,均有清火消肿之功。  相似文献   

18.
王新志教授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生  刘建浩 《河南中医》2008,28(10):22-24
王新志教授认为,中风病急性期主要有两种病理变化:水瘀互结、痰热腑实.治疗上分别采取益气活血利水、化痰通腑攻下原则,并据此研制出中风芪红利水饮、中风星蒌通腑胶囊,用于临床多年,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9.
王理群 《河北中医》2001,23(1):34-35
攻下法以张仲景创立三承气汤为代表方 ,创“釜底抽薪 ,急下存阴”之治法。小儿因其脏腑娇嫩 ,气血未充 ,故攻下法在儿科临床上较为慎用。笔者临证在辨证施治原则下 ,大胆使用攻下法于儿科危急重症 ,屡获佳效。1 上病下治 ,釜底抽薪上焦病症如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小儿肺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常因感受外邪 ,化热生火 ,出现高热不退 ,心烦口渴 ,大便秘结。其气血壅滞结于咽、腮部 ,致局部红、肿、热、痛 ,出现乳蛾、痄腮 ,甚至化腐为脓 ,其邪热内传 ,可壅阻于肺 ,致喘嗽不息 ,症候严重可热极生风 ,惊厥抽搐。故可使用攻下法 ,逐其邪热从下焦而…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外感发热中的汗出热减,继而复热;日晡潮热;真寒假热3种发热类型进行辨析。汗出热减,继而复热见于湿热病的中焦湿热证候,病机为湿热裹结,治法为清利湿热,利尿通阳;日晡潮热为阳明热盛,耗气伤津所致,见于阳明热结之证,病机为热盛伤津,燥屎热结,治法为攻下热结,通腑泄热;真寒假热表现为高热与四肢厥冷并见,其病机和治法与"高热"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