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胫骨内侧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对22例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先行关节镜下清理术,再予以胫骨内侧高位截骨。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8周胫骨截骨处基本愈合。术后半年及1年均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术后半年优1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21/22;术后1年优18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20/22。结论 胫骨内侧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症状,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关节镜联合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短期治疗效果及步态分析.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19年6月接受关节镜联合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18例患者,所有患者膝关节OA分级在Ⅱ~Ⅲ,术前常规摄下肢负重位力线片,并测量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股骨远端...  相似文献   

3.
小切口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小切口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室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2000~2003年,对28例(40膝)膝内侧室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小切口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手术采用胫骨结节外侧约5~6cm纵弧形切口和胫骨结节内侧2cm纵切口,骨膜下充分暴露胫骨结节至关节面间胫骨,根据术前测量的截骨角度在距关节面约2cm处开放楔形截骨,然后将胫骨远端于轻度内旋前移位与近端对合并用胫骨平台外侧支持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12~55个月(平均30个月),通过X线片及膝关节功能评定,其优良率为90%.结论:小切口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室骨关节炎符合生物力学,可降低胫骨后倾角度减小、髌骨低位、胫骨骨量丢失等问题的发生率,延缓骨关节炎的发展,早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关节科诊断为膝内侧骨关节炎并行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患者56例(64膝).纳入标准: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胫骨侧内翻畸形.排除标准:炎症性、感染性关节炎;多间室的关节退变;膝关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双平面开放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治疗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8年7月存在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退行性改变伴内翻畸形且进行双平面开放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治疗的12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膝内翻畸形5.0°~19.0°,平均11.5°;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大于90°;不伴有其他关节间室病变;1例伴有外侧副韧带及前交叉韧带断裂,行韧带重建手术后二期进行开放截骨矫形术.术前膝关节症状以内侧间室疼痛为主.手术前后测量患者关节活动度的大小,并对患者进行Lysholm评分.术后对患者进行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 12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2.5个月.截骨处至术后12~16周均获得骨性愈合.矫正角度5.5°~18.0°,平均9.5°.在随访期间内X线检查下肢力线维持在术后水平,内外侧间室及髌股间室均未发现明显退变进展.手术总体效果优良率为83.3%,Lysholm评分、内翻角度变化在手术前后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 双平面开放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对中青年膝关节内翻畸形伴单间室退行性改变有良好的早、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治疗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并发单间室退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00年6月至2008年6月间,对11例(男7例,女4例,平均39岁)存在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退行性改变伴内翻畸形患者进行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治疗。术前膝内翻畸形4°。-18°,平均10.5°;不伴有其他关节间室病变;6例伴有内、外侧副韧带或交叉韧带断裂,行韧带重建手术后二期进行截骨矫形术。术前膝关节症状以内侧间室疼痛为主。8例行闭合型楔形截骨术,3例行开放型楔形截骨术,手术前后测量患者关节活动度的大小,并对患者进行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41.5分。术后对患者进行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术后随访平均22.5个月。无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出现,截骨处均获得骨性愈合,矫正角度5°-17.5°。X线检查下肢力线维持在术后水平,关节间室均未发现明显退变进展。手术总体效果优良率为90.9%,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72.5分(t=-26.65,P〈0.01),内翻角度术后为1.05°(t=4.49,P〈0.01)。结论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可有效用于中青年膝关节内翻畸形伴单间室退行性改变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腓骨截骨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按截骨方式的不同分为腓骨截骨组(18例,采用腓骨截骨治疗)与胫骨截骨组(22例,采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比较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疼痛VAS评分、HSS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28个月。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胫骨截骨组1例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腓骨截骨组1例腓深神经牵拉伤,术后3个月完全恢复。VAS评分:术后1周胫骨截骨组高于腓骨截骨组(P 0. 05);术后1、3、6、2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HSS评分:术后1、3、6、2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MPTA:术后24个月胫骨截骨组优于腓骨截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和腓骨截骨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均可有效改善症状,达到治疗目的,两种截骨方式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后胫骨相关角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测量,观察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对胫骨后倾角等相关角度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997~2002年,对33例(36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行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男6例,女27例;年龄45~72岁,平均58岁。在手术前后X线片上测量胫骨后倾角,Insall-Salvati指数,胫骨结节高度。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后胫骨后倾角、胫骨结节高度无丢失,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后,胫骨后倾角无减小,无低位髌骨等并发症出现,提示该术较胫骨外侧截骨术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前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术者需严格把握患者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熟练掌握手术技术。术后患者需进行规范的康复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良好的术前评估、适应证选择、术前计划及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对于治疗成败至关重要。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进步,有望进一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告胫骨高位嵌插截骨治疗高龄屈曲型膝内侧间隙骨关节炎的方法疗效,并与传统高位胫骨截骨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3年7月至2007年7月对年龄60~82岁,病史3~20年,屈曲度7°~19°的膝内侧间隙骨关节炎的3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进行胫骨高位嵌插截骨和传统高位截骨手术治疗。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内翻畸形和屈曲畸形恢复、膝关节功能恢复等情况。要求患者术后第4、6、8、9、10、12、14、16周及5、7、9、12个月复查,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内翻、屈曲角度纠正情况。术后12个月时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胫骨高位嵌插截骨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9.26±2.23)周,传统高位截骨组平均(11.53±3.15)周,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术后1年,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胫骨高位嵌插截骨平均(88.5±4.4)分,优14例,良1例;传统高位截骨组平均(78.1±5.7)分,优8例,良5例,可2例。胫骨高位嵌插截骨组术后膝关节伸直位角度0°~-1.1°,术后平均矫正(13±3.3)°;传统高位截骨组术后膝关节伸直位角度与术前相同,为(14°±3.3)°。两组术后站立位X线测量,FTA平均170.2°(l69.1°~172.3°),平均矫正12.3°~12.5°。结论:胫骨高位嵌插截骨手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隙骨关节炎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同时矫正了膝关节内翻畸形和屈曲畸形,更好地恢复了膝关节的功能,此手术方式明显优于传统的高位截骨术。  相似文献   

11.
刘燊仡  唐先平 《中国骨伤》2007,20(12):868-868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治疗方法取决于患者的年龄、活动量、关节增生的程度及关节间室受累的范围。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很有效的手术方法[1-3]。主要有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圆顶式截骨和内侧张开楔形截骨3种术式,前者在临床应用较多。本文重点介绍该术式的适应证、操作要点与术后处理。1截骨原理与优点单髁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产生的内、外翻畸形,会引起关节负重应力分布异常,例如膝关节内翻畸形,造成膝关节内侧应力集中,使内侧的关节退变加速。发生膝关节外翻畸形时,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侧张开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0年行内侧张开胫骨高位截骨术且术中使用羟基磷灰石植骨的31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资料,男13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8±10.7)岁(36~75岁)。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股骨机械轴与胫骨机械轴夹角(HK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评估中期疗效。结果术前与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评分分别为(68±11)分、(88±11)分,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MPTA分别为84.8°±3.1°、95.3°±4.9°,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MPTA和HSS膝关节评分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P=0.28和P=0.24)。结论内侧张开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可以获得满意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陈鸣  季峰 《临床骨科杂志》2021,24(2):274-277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37例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测量手术前后膝关节站立负重位X线片胫股解剖角、髋—膝—踝角,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KOOS评分、K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腓总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截骨处愈合良好,患者膝内翻畸形情况均得到矫正。3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0(18.6±7.0)个月。胫股解剖角、髋—膝—踝角、KOOS评分、KSS评分、VAS评分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能够纠正下肢异常力线,缓解或者消除膝关节疼痛症状,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通过恢复肢体力线,使膝关节内外侧间室受力重新分布,减少内侧间室受力,促进内侧关节软骨自然修复,缓解膝关节疼痛,恢复功能。但需严格选择手术指针,行外侧闭合或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采用钢板内固定或环形外固定架矫形,根据患者的个体化特征选择矫正角度,避免下肢力线的过度矫正,保持正常胫骨后倾角,可达到临床满意效果。该文就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实施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关节镜辅助胫骨近端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 OWHTO)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的临床结果。方法 2016年6月至2021年8月,39例患者(39膝)因内侧间室KOA接受关节镜探查并胫骨近端OWHTO治疗,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49~60岁,平均(53.2±4.1)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5.8±2.4)kg/m2。Kellgren-Lawrence分级,Ⅱ级17例,Ⅲ级17例,Ⅳ级5例。OWHTO采用双平面截骨,根据术前设定的目标力线进行内侧截骨面撑开,撑开高度≥12 mm, Tomofix钢板固定,取髂骨植骨。通过术前与末次随访的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并观察下肢力线矫正、股胫角(mechanical femorotibial angle, m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和侧位X线片上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传统的下肢力线测量方法对术后站立位下肢力线的矫正是否具有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4例因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接受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患者,对术中仰卧位透视和术后站立位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评估,分析比较术中和术后的机械轴偏向(MAD)的平均差值及相关性;并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髋-膝-踝(HKA)角、术前膝关节关节线相交角(JLCA)对这种差异的影响。结果: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截骨后透视影像上的MAD与术后下肢站立全长正位X线片上的MAD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线性关系(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术前负重位膝关节JLCA是术中与术后MAD差异的正向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采用术中力线测量法评估下肢对齐的方法,对术后下肢力线的矫正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术者可以尝试在术前规划时结合患者的BMI、负重位膝关节JLCA引入适量的矫正不足,这样或许能够获得更加满意的术后站立位...  相似文献   

17.
术中下肢机械力线精确定位在胫骨高位截骨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评价术中精确定位下肢机械力线在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的作用。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0年7月,收治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57例(63膝),男24例,女33例;年龄34~68岁,平均52岁。均行胫骨高位内侧开放截骨术,并在术中运用精确定位下肢机械力线以获取良好截骨角度,分别于术后第3个月和最终随访时拍摄双下肢全长位片,观测股胫角,并运用纽约特种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HSS评分)分别从疼痛、行走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稳定性等方面评价疗效。结果:57例均获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36.7个月。所有患者截骨部位获得良好愈合,股胫角得到合理矫正,由术前(182.8±2.9)°改变到术后(167.6±2.5)°及末次随访时的(168.1±2.5)°(P<0.01),膝关节外翻恢复正常,术前膝内侧疼痛等症状消失。HSS评分由术前的69.5±7.1提高至术后的91.1±4.9及末次随访时的92.2±5.6(P<0.01)。根据HSS评分标准,术后膝关节功能优43膝,良18膝,中2膝。结论:在胫骨高位内侧截骨手术中,即刻运用金属线精确定位下肢机械力线,能获得良好且个体化的股胫角矫正;该方法简单易行,精准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内侧副韧带(MCL)推进骨瓣的改良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OWHTO)与传统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TOWHTO)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进行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治疗的50例(60膝)内翻型KOA的患者资料。根据采用的截骨方式不同分为2组:传统组(采用TOWHTO治疗)25例(30膝)和改良组(采用MCL推进骨瓣的MOWHTO治疗)25例(30膝)。术前及术后18个月测量两组患者髋-膝-踝角(HKA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关节线汇聚角(JLCA)以评价两术式对下肢力线的纠正情况, 同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截骨区骨缺损情况、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效果。结果传统组与改良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术后18个月传统组和改良组的HKAA分别为179.1°± 1.1°、179.3°± 0.7°, MPTA分别为91.9°± 0.4°、91.9°± 0.4°, 以上观察指标两组间差...  相似文献   

19.
刘劲松  李智尧 《中国骨伤》2013,26(9):748-752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胫骨高位闭合外翻截骨和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内翻及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价值。方法: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6月,对2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内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通过关节镜手术和胫骨高位闭合外翻截骨进行治疗。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53岁。术前HSS功能评分平均67.6±2.8,股骨胫骨角平均(185.54±1.11)°,胫骨近端外侧解剖角平均(96.54±0.52)°。术后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通过测量股骨胫骨角及胫骨近端外侧解剖角评估矫形效果。结果:手术均成功,没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为5~7年。术后1年HSS功能评分85.5±3.7,较术前提高(t=-33.135,P=0.000);末次随访HSS功能评分80.3±5.4,较术后1年降低(t=-13.215,P=0.000)。术后1年股骨胫骨角平均(173.65±0.92)°,较术前降低(t=28.739,P=0.000);末次随访股骨胫骨角平均(174.34±0.53)°,较术后1年提高(t=2.331,P=0.048)。术后1年胫骨近端外侧解剖角平均(87.32±0.33)°,较术前降低(t=37.264,P=0.000);末次随访平均(87.67±2.82)°,较术后1年提高(t=2.469,P=0.039)。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是保证疗效的前提,精确的手术技术是保证疗效的关键。术前计划和术中的力线观察对于保证手术成功至关重要。联合使用关节镜技术可同时处理关节内病变,关节内病变的清理和下肢力线的改善共同保证术后良好的疗效。术后骨关节炎的进展仍然在继续,但非常缓慢,中期疗效仍较满意。胫骨高位闭合外翻截骨是治疗单纯内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原位推进骨瓣技术与不植骨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W-HTO)中对截骨间隙愈合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行OW-HTO的85例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伴膝内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植骨将患者分为2组:推进骨瓣组(术中采用原位推进骨瓣技术)42例, 女32例, 男10例;年龄(63.7±6.6)岁。未植骨组(术中不植骨)43例, 女31例, 男12例;年龄(63.2±9.4)岁。记录并比较的两组患者指标包括:术后3、6、12、18个月截骨间隙愈合率, 术后6、18个月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KOOS), 术后即刻、术后18个月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股胫角, 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术后3、6、12、18个月推进骨瓣组患者的截骨间隙愈合率均显著高于未植骨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推进骨瓣组患者的WOMAC[(26.1±5.9)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