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孔惟洁  何依 《城市规划》2018,(1):101-106,111
"非典型名村"指那些没有列入"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历史村落。在这类村落中,历史源头清晰,传统生活尚存,却没有成片的传统风貌民居和完整的历史空间结构,历史信息通常以零散化的形式隐含在现代机体中。这类村落的数量庞大、涉及面广,是延续传统文化生活的载体。作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之外的"边缘性"群体,由于缺少相关的政策约束、资金投入和建设引导,随着快速城镇化带来乡村剧变,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残存在现代化的夹缝中,乡愁无处寄托。本文以宁波市东钱湖下水村为例,通过农耕环境的整体保护、历史节点的集成串联、院落单元的重点修复等选择性保护措施,针对乡村社会记忆和文化复兴,来探讨"非典型名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2.
万涛 《城市规划》2016,(11):21-29
借用杜赞奇权力的文化网络理论视角,结合H省G村的调查和实验,分析和解释新乡贤返乡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文章认为,社会背景影响及新乡贤返乡引发的乡村文化网络中,旧象征符号的弱化及异化,新象征符号的产生及扩张,造成了权力失衡的状况,即:乡村文化网络权威多元化、权力博弈以及原子化乡村受权威影响的不确定性。文章借用G村的乡村建设实验提出了文化、政治、经济三方面的对策:"再解释"文化象征符号、"合法化"新乡贤身份、培养集体经济主体。以期为新乡贤融入乡村建设,重塑乡村文化网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超大城市周边的传统村落保护,探寻超大城市周边传统村落乡村振兴途径。以北京市延庆区榆林堡村为例,在分析基本情况、提炼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指出榆林堡村乡村振兴的困境,并最终提出以文化复兴带动乡村振兴策略,以文化为主要出发点,传承并发展历史文化,改善村落环境风貌,促进村落产业转型,实现"文化兴村、文化兴产、文化兴人",以期为超大城市周边传统村落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地区分布着无数个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极具保护价值。然而,由于黄土高原地区面临着严峻的人居环境危机,传统村落的延续受到了极大挑战。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黄土高原上的这些传统村落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文章以正宁县罗川村为例,在分析村落现状、总结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从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村落风貌延续、基础设施建设、治理方式改革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对乡村旅游和传统村落的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推动力。乡村旅游在为传统村落创造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潜在的问题,破坏了传统村落风貌的原真性及村落的自然、文化环境。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陕西省彬县香庙乡程家川村,基于乡村旅游的基本思路,总结村落现状特征及问题,针对呈现的问题,探究规划保护与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乡村的低碳化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发展高碳排放加剧,同时亦展现了生态系统碳汇资源与新能源发展的空间资源优势。碳中和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应构建“碳中和-新乡村”战略耦合机制,推动城市资本、人才、技术与乡村的丰富的生态碳汇资源、广袤的空间资源的良性互动,开辟城乡资本、资源流动的新途径。基于新的视角,依托广东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存量农房数量巨大的资源特性,探索了建设“乡村分布式光伏”的技术体系、实施路径及运营模式。最后从乡村新能源发展延展到对乡村绿色发展新模式——“碳中和新乡村”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5):60-61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乡贤治村正是乡村治理中自治、法治、德治的结合点,乡贤对于提高自治水平、推进乡村法治、引领乡村德治能够发挥有益作用,本文旨在研究乡贤对乡村治理的特殊价值,寻找当前村治困境的解决之道,探寻乡贤引领乡村振兴的践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日益成为学术界和业界研究的焦点。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实现离不开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弘扬新乡贤文化,鼓励、支持新乡贤参与基层自治,符合当前政策要求,同时也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农村政治参与多元化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温州市新乡贤参与下的乡村治理实践,思考如何让新乡贤更好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最终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是我国目前乡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文化振兴是其重要部分。国内外关于乡村文化保护的研究颇多,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赋予等级的村落更为重视,而大量历史价值介于传统村落与普通村落之间的"非典型传统村落",由于其文化遗产分散、重视度不高等原因,成为城乡发展进程中极易被忽视的部分,在学术研究中也略有缺失。因此,文章以"非典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结合"非典型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困境,提出了针对这一特殊村落的保护振兴策略。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2)
村规民约是基层村民实现自治管理的重要产物,在传统乡村治理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总书记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村规民约仍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大堰镇箭岭村开展的"零污染"乡村建设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该村通过制定与环境保护(垃圾分类、酵素处理等)相关的村规民约,创新乡村环境保护治理新模式。笔者将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且本文将从内容规定、保护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基层自治下的"零污染"乡村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乡村地区作为城乡规划管理较为薄弱的区域,在规划编制方法、规划落地实施等方面往往聚焦于单个村庄的编制,缺乏从区域层面审视乡村地区发展的实践探索,尤其是缺少统筹协调生态保护、土地利用等各要素的多规合一型规划,使得规划的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不足。浙江省杭州市从城乡融合、区域统筹的视角出发,编制面向区域层面与操作层面的郊野单元规划,在空间范围上实现了开发边界外乡村地区全覆盖,在规划类型上具有多类型、多层级特征,存量规划、实施性规划特色显著。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村庄规划体系,在规划内容方面更是体现了高效利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要求,尤其是促进了规划实施与规划编审程序深入对接,推动了城乡要素深度融合、城乡空间全域管控,是对乡村振兴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划模式与技术方法的成功探索,对于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在土地流转背景下,传统的村庄撤并规划原则和方法已经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需要的现状,从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个案入手,在梳理土地流转和村庄布局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土地流转相适应的村庄撤并规划方案,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是我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积淀,是历史文明不可或缺的载体。在传统村落的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在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村落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载体,传统村落是乡村发展的典型性代表,其空间分异受到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等多种因素影响。为进一步挖掘潜在的传统村落,加快传统村落评定和保护,本文以辽宁省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2技术平台,综合多种数据来源,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辽宁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辽宁省现有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辽西聚集,辽东分散”的不均衡性,地形、气候、中心城市距离等因素对传统村落的聚集性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村落梳理、文明传承、制度建设等传统村落相关工作开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China's unbalanced growth has caused a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linked to rural residents migrating to cities in search of better-paid work. Government pro-rural policies over recent years have brought more rural migrants back to their hometown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llage characteristics and return migrants' occupational choice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China Labour-force Dynamics Survey (CLDS) 2014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rural villages where agriculture is the dominant industry, returnees are more likely to engage in farming occupations. The study also reveals that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return migration o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ubject to general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localities. This study supports the rationality of Chinese government's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rural areas. To break out of path dependence for rural development requires the intervention of government forces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existing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空间形态是村落地域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近年来,快速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破坏了村落空间形态的原真性,导致村落空间无序化发展,村落脉络断裂。村落空间形态的优化与延续,成为未来乡村规划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空间形态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城市或传统村落,却忽视了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受到破坏的村落;研究方法也都多以定性及粗略的几何测度为主,没有真正深入到村落与周围环境的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研究中。通过采集40个村落样本的几何信息,基于分形理论提取三个空间尺度的平面几何图形,对空间形态进行量化分析,并深入探究村落形态的量化特征及空间形态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将空间形态研究拓展到普遍存在的村落中,有效促进南宁市整体村落空间格局的优化与延续,为其未来的乡村空间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经济后发且城镇化快速发展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其实,以期未来能够更加科学的进行乡村建设与规划。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新一轮国土空间乡村规划的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道路逐渐走出“从保护出发”的思维定势,向复苏振兴、 内涵式发展保护的新思路过渡。为了处理好当下传统村落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和解决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具体策略性问题,通过对广佛地区传 统村落发展潜力评估分析,系统提出六种发展类型及相应活化利用策略建议。并选取何屋村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对传统村落规划可操作性 和特色化活化利用提供可借鉴性思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地貌地景种类丰富,数千年的历史产生了多元的地域文化。独特的自然地貌交织着悠长的历史演变,使得我国乡村的发展精彩纷呈,各类乡村设计和乡村营造活动层出不穷。目前,针对特色乡村,已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设计框架及技术方法;但是对于占乡村绝大多数的传统农业型乡村来说,它们的特色相对单一或者缺失,目前对其的营造和设计模式针对性不强,难以解决这些传统农业型乡村建设发展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基于自然营法的复合型设计方法,提出传统农业型乡村规划设计应该注重自然格局、自然微水系、自然街巷、自然农业、自然运营五个维度的演进叠加的规划设计方法,并将之运用于江南地区的自然村——陈庄的空间设计实践探索中,旨在为广大传统农业型乡村的空间营造与振兴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统筹视野下农村宅基地与住房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宅基地制度影响下的农村住房产权与住宅资源,剖析"空心村"、"城中村"、"小产权房"等当前农村住房资源配置的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城乡二元住房制度的对比分析,从城乡统筹的视野提出农村住宅相关制度变革的需求与政策建议,包括:建立完善的城乡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建立完善的城乡住房制度和保障制度,促进城乡资产的高效配置;建立完善的城乡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孙丹  林琳 《山西建筑》2011,37(1):13-14
针对东北农村的一些特点,分析了在新农村规划村庄整治建设中所应着重考虑的几个问题,对乡村居住环境的整治、农村应宅建筑的整治建设及彩村经济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研究,以期指导东北新农村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