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本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马鞍山市2013年收集的306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回顾性分析,分别按报告类型、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剂型、给药途径、ADR/ADE累及系统-器官等项目统计并分析。结果:3062例ADR/ADE报告中,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24例(0.78%);40~49岁、50~59岁、60~69岁3个年龄段ADR/ADE构成比居于前三位;性别比例基本相当;引起ADR/ADE的药物以抗感染药物最多(46.57%);剂型分布以注射剂(50.88%)和片剂(29.26%)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引发ADR/ADE最多,共1726例(56.37%);ADR/ADE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最多见(34.13%)。结论:提示临床应用中应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重点监测及高发群体不良反应的监控,尽可能减少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州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情况。方法:汇总我州2010年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零售企业、医疗机构及诊所为两大主要报告来源;244例ADR/ADE中口服给药占52.87%,静脉滴注占40.57%;抗感染药居首位,其次是中药注射剂;ADR/ADE的临床表现形式呈多样性,以过敏反应比较多见。结论:必须加强ADR/ADE监测、报告、防范和处理,强化临床用药安全保障,有效减少ADR/ADE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3.
829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目的 了解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济南市2009年收集到的829例严重ADR/ADE报告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829例严重ADR/ADE病例中涉及273种药品,其中抗微生物药品77种占居首位(占44.75%);涉及国家基本药物75种(占27.47%),其中严重ADR/ADE 病例270例(占32.57%);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占78.04%);严重ADR/ADE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占8.56%)、呼吸系统、全身性损害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结论 加强严重ADR/ADE监测工作,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科常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2012~2016年收集并上报的ADR/ADE报告1916例,按照性别与年龄、药品种类、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合并用药和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16例ADR/ADE报告中,18~30岁青年人较多, 584例(占30.50%);涉及药品29种,以抗精神病类药品引起ADR/ADE最多,报告1665例(占86.90%),ADR/ADE报告中药品奥氮平最多,820例(占49.24%);ADR/ADE累及系统为神经系统较多,701例(占35.67%)。结论:应继续加强精神科ADR/ADE的监测工作,通过对ADR/ADE的分析加强药品合理规范使用,为临床精神科医生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2010~2011年收集和上报的342例ADR/ADE报告资料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引发ADR/ADE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2例ADR/ADE报告中,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51~81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55.85%),0~17岁的儿童占15.50%;涉及药物品种41种,以抗感染药居首位(69.01%),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8.72%);ADR/ADE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在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8.3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300例,87.72%)。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重视分析ADR/ADE报告资料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临床,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verse drug reaction/Events,ADR/ADE)发生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上报的254例ADR/ADE报告,按照患者的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254例ADR/ADE报告中以抗微生物药物的发生例次为首位,占37.66%;中药注射剂次之,占15.82%。静脉滴注是引发ADR/ADE的主要给药途径,占68.99%;ADR/ADE累及的主要系统-器官为皮肤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以皮疹、瘙痒为主。结论:应加强ADR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ADR/ADE监测工作的认识,增强上报意识,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杜江  旷石 《中国执业药师》2013,(10):11-13,1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2012年6月年上报的773份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ADR/ADE涉及的药品以抗精神病药为主;发生的器官或系统损害以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最为突出;发生ADR/ADE后的处理结果以好转和痊愈居多。结论:加强ADR/ADE监测工作是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分析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为老年患者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获取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2011~2014年孝感市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报告,对患者因素,怀疑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ADE发生时间和累及器官/系统、ADR/ADE报告的关联性评价结果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并基于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目录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 721例ADR/ADE报告,患者原患疾病中,呼吸科疾病516例(29.98%),心血管疾病387例(22.49%),消化科疾病230例(13.37%)。ADR/ADE怀疑药品中,抗菌药物769例(44.68%),主要品种为左氧氟沙星(156例)、头孢哌酮/舒巴坦(81例)和头孢曲松(74例);中药注射剂342例(19.87%),主要品种有参麦注射液(86例)、香丹注射液(48例)和血塞通注射液(36例);主要剂型为注射剂1 398例(81.23%),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1 302例(75.65%)。ADR/ADE发生于注射后1 h内863例(50.15%)。累及系统/器官的主要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445例,25.86%)、消化系统损害(349例,20.28%)和过敏反应(219例,12.73%)为主。PIM药品涉及ADR/ADE 23种,135例(7.84%),主要药品是克林霉素(67例)。结论:应重视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防范药物的过敏反应。老年人避免使用PIM目录药品,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黄斌 《中国药物评价》2018,35(4):291-295
目的:收集我院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分析其特点及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7年1-12月期间上报的102例ADR/ADE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102例ADR/ADE中,女性略多于男性(58/44),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占31.37%);其中新的严重的ADR/ADE有6例(占5.88%);引起ADR/ADE的主要是静脉滴注给药(占50.00%);共涉及8类药,62个品种,其中抗感染类药最多(占35.29%)。ADR/ADE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占33.60%)、皮肤及其附件(占21.60%);不合理用药40例(占39.22%)。结论:引起ADR/ADE发生的因素,与不合理用药有关,同时与患者本身、药物本身以及药物使用不当等因素有关,临床加强ADR/ADE的监测以及合理用药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黄冈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黄冈市内10县2010年上报的1 944例ADR/ADE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44例ADR/ADE涉及抗微生物药957例,占49.23%,中药制剂366例,占18.83%;注射给药引起的ADR/ADE 1 447例,构成比为74.43%;ADR/ADE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最为常见,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应加强ADR/ADE监测及相关知识宣传的力度,强化对ADR/ADE的认识并完善ADR/ADE监测体系,提高上报ADR/ADE的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研究阿片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7年1月~2018年6月湖北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972例阿片类药物所致ADR/ADE,从患者性别、年龄、ADR/ADE发生时间、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72例ADR/ADE报告的患者男女比例为1 ∶1.20;51~70岁患者构成比较高;ADR/ADE主要发生在用药后24 h以内(66.46%);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系统损害(38.96%)、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21.8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0.46%)、全身性损害(9.23%)、呼吸系统损害(4.51%),其中严重ADR/ADE构成比为10.49%。阿片类药物所致ADR/ADE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34.57%)和口服给药(32.51%)为主。结论:阿片类药物可引起严重ADR/ADE,临床用药时需加强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该院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监测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方法该院2012年1-12月收集上报ADR报告216例,按患者基本情况、报告人职业、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6例ADR中,主要为一般ADR,共145例(67.1%);主要由医师上报,共143例(66.2%);患者年龄0~84岁,以0~19岁年龄段最多,共46例(21.3%);引起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为主,共74例(34.3%);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以头孢菌素为主,共24种(32.4%);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共68例次(24.8%);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共143例(66.2%)。结论医院应健全临床药学机构和相应制度,医药人员应开展ADR科研协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为ADR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提取国家ADR监测系统中2011~2014年孝感市上报的ADR/ADE有效报告7 732例,采用SPSS 19.0对报告来源、患者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7 732例报告,主要来自医疗机构(6 959例,90.00%)和临床医师(5 061例,65.46%);引起ADR/ADE最多的药物为抗菌药物(4 388例,54.90%)和中药注射剂(897例,11.60%);引起ADR的给药途径以静滴多见(69.83%);一般ADR/ADE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42.96%)和消化系统(16.55%);严重ADR/ADE 181例(2.43%),其中严重过敏性反应80例(42.20%),皮肤及附件损害36例(19.89%)。引起严重ADR/ADE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79例(43.65%),中药注射剂32例(17.68%);前3位的药品分别为头孢哌酮/舒巴坦(14例)、参麦注射液(10例)和头孢呋辛(10例)。结论:加强ADR/ADE的监测报告力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监管,重视严重ADR/ADE的监测,不断提高ADR监测水平,降低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情况及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011年1—9月收集到的304例由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所产生的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结果:304例ADR/ADE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1.1,其中〈10岁患者分布最多(81例,占26.64%);共涉及54种药物,其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ADE最为多见(224例,占73.68%),其次为中药制剂(32例,占10.53%);静脉用药引起的ADR/ADE为295例,占97.04%;ADR/ADE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68例次,占总计378例次的46.34%)。严重的ADR/ADE为3例,新的ADR/ADE为77例。结论:ADR/ADE的报告和监测是医院进行药品监控和合理使用的重要环节,对国家基本药物致ADR/ADE进行监测,可以评价国家基本药物的安全性,为临床合理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09年226例ADR/ADE报告,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ADE类别、临床表现,引发ADR/ADE前10位的药品等情况。结果:ADR/ADE以静滴给药为主,抗感染药所致ADR占首位,其次为中药制剂,引起ADR频数居第一位药物为左氧氟沙星。结论: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PUADE)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凤城市中心医院上报的111例ADR/ADE报告,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ADE报告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ADE最多,其次为循环系统用药;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应加强对抗感染药和静脉给药方式的监测,减少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对靶向HER2的抗体偶联药品T-DM1和T-DXd进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信号挖掘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从FAERS提取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的药物ADR/ADE报告,合并去除重复报告,并对ADR/ADE信号进行筛选分析。结果 获得以T-DM1或T-DXd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R/ADE报告共2 806例,筛选后得到ADR/ADE信号3 979个。对ADR/ADE信号分类发现,2种药ADR/ADE累及系统-器官分类(SOC)基本相同,T-DM1还累及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以及血管类疾病。T-DM1所关联的ADR/ADE信号强度较高的有肝肺综合征、蜘蛛痣和结节状再生性增生,T-DXd则为kL-6升高、癌性淋巴管炎和间质性肺疾病。在报告信号强度前20位的ADR/ADE中,T-DM1药品说明书中未提及的有蜘蛛痣、感觉减退和感觉异常,T-DXd有角膜炎和股骨颈骨折。结论 挖掘的真实世界ADR/ADE报告与说明书中记载一致,还报告了新的ADR/ADE,为T-DM1和T-DXd的临床使用提供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情况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上报的252例ADR/ADE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及年龄,ADR/ADE的反应程度、发生时间,ADR/ADE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用药途径及诱发ADR/ADE的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2例报告中,〉60岁者ADR/ADE发生比例最高,占28.57%;抗菌药物引起的ADR/ADE比例最高,占62.32%;静脉注射是引发ADR/ADE的重要给药途径,占90.87%;静脉滴注速度的控制是减少ADR/ADE的重要方式。结论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给药浓度及时间,控制注射给药途径。重视老年患者ADR/ADE的监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与药品不良事件(ADE),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7—2008年77例ADR报告,从涉及药物、给药剂量、给药途经、给药方法、药品质量等方面分析产生ADR/ADE的原因,采取相应警戒措施。结果与结论:增强了医务人员对ADR/ADE认识,减少ADR/ADE发生。  相似文献   

20.
我院2009年302例药品不良反应及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和药品不良事件(ADE)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9年收集到302例ADR和10例ADE进行报告分析,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方式、报告类型及联合用药情况,出现ADR和ADE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2例ADR和10例ADE报告中抗感染药品所涉及例数占32.9%,居首位;5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占41.9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1%;从给药途径看,静脉注射发生ADR例数占67%,居首位;引起ADR的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方面,其次为神经系统,占16.1%,所有严重ADR有15例,过敏性休克占首位,所有10例ADE事件均因药物服用过量,儿童占40%,老年患者50%。结论临床医师必须重视ADR和ADE的报告监测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及时报告,以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