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活性变化情况。方法选择稽留流产且既往无流产史的患者70例为稽留流产组;稽留流产且既往有2次以上稽留流产史的患者50例为复发性流产组;选择同期行人流术且既往无流产史的患者60例为正常早孕组。对3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活性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稽留流产组与正常早孕组比较,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活性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性流产组与稽留流产组及正常早孕组比较,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S、蛋白C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存在血栓形成倾向,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蛋白S检测可预测其血栓形成事件的可能性,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3.
4.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增高在一些血液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意义已受到重视。本文报道二侧自血病患者大剂量Y线照射后早期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改变,结果表明照后6小时和1天即见聚集反应迅速增加,强度增高,最大聚集宰由照前的22%增加到50%左右。一例子照后3~7天持续增高,最大聚集率为78%~52%.照射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使血小扳易于凝聚,形成白色微小血栓,成为血流缓慢的因素之一,并可阻塞微血管,加重微循环障碍。因此,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择射有助于改善微循环障碍,促进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血栓性疾病血小板聚集实验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栓性疾病及其影响因素对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指数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比浊法,应用血小板聚集仪,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指数,并观察阿司匹林治疗后的变化.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2)阿司匹林治疗后各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指数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血小板聚集实验对血栓性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监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老年手术患者术前血小板聚集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一组老年手术患者在术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并和成年组相比较。老年组20例(恶性肿瘤11例,非肿瘤9例),成年组20例(均非肿瘤患者)为对照组。用双道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强度(率)。结果表明老年组血小板聚集率比成的组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老年人血小板聚集率增高为一潜在危险,在手术创伤,麻醉和急救复苏中应用高度警惕,防止发生栓塞病。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用全m血小板聚集仪测定γ线6戈瑞照射后小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改变.结果表明,照后4小时血小板聚集强度明显升高,第3天更为显著.照后第7、10天开始明显下降.照射后早期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增高可加重微循环功能障碍,聚集功能降低又是急性放射病出血综合征的原因之一.因而,早期抑制和后期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助于急性放射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采用健康雄性Wistr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冻伤组、急性缺氧冻伤组和缺氧习服和缺氧冻伤组。实验观察了大鼠右后腿冻伤后其血小板数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发迹结果表明,急性缺氧冻事血小板计数增加;冻冻损伤后,FN和FAH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加,导致冻伤组织血循环障碍,而FHAC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诊断产妇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01至2018-12新疆军区总医院经MRI及B超检查确诊的60例DVT产妇为治疗组,另取健康产妇60例为对照组,检测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3、7 d的D-D、hs-CRP和ATⅢ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三项指标与DVT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血浆中D-D、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在治疗后显著下降;AT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治疗后显著升高。D-D、hs-CRP与DVT疾病发生呈正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82和0.518),而ATⅢ与DVT发生呈负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22)。结论 D-D、hs-CRP和ATⅢ均参与了DVT的发生过程,三者的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产妇产后发生DVT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D-D、hs-CRP、ATⅢ是产妇DV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血栓预后的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已发现肝病时血浆血栓素B_2(Thro-mboxaneB_2,TXB_2)增高,但对重型病毒性肝炎(简称重肝)血浆TXB_2变化的报告尚少。本文对18例重肝患者血浆TXB_2和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进行了动态检测,并对其改变机理及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临床军医杂志》2015,(12)
目的探讨哮喘和慢阻肺重叠综合症(ACOS)患者中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选取ACOS患者(ACOS组)40例,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单纯慢阻肺阻)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体检组)40例,测定各组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ACOS组患者血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为(3.93±3.96)μg/ml、(6.26±2.24)g/L,明显高于单纯慢阻肺组的(2.25±0.94)μg/ml、(5.42±0.9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COS组和单纯慢阻肺组患者的血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OS患者较单纯慢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更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可以评估ACOS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危险性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李大军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2):167-169
目的 分析研究双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冠心病支架介入治疗后时发生血栓事件、血小板聚集率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进行诊断与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一共97例进行研究.这些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使用常规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的对照组(n=45),以及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的实验组(n=5... 相似文献
13.
14.
肝胆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聚集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胆病患者的血小板各参数动态变化及聚集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 AC-970E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肝胆病患者;60例健康体检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4项参数进行测定,并对血涂片中血小板聚集程度进行观察.结果 肝炎组、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PLT、M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囊炎,胆石症组PLT、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囊炎患者在疾病急性期时血小板聚集程度增强,肝炎、肝硬化患者PLT的数量减少,提示对PLT的研究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评估肝胆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栓塞及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心房颤动130例,根据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74例,两组均常规给予基础疾病治疗,随访1年,对比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及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栓栓塞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6房颤动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栓塞及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剪切力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SIPA) ,研究不同剪切力作用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规律 ,并初步探讨SIPA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锥板黏度计对全血标本施加剪切力作用 ,使血小板产生聚集反应 ,再以荧光抗体CD6 1PerCP标记血小板 ,然后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 ,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大小 ;同时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血小板聚集体形态。结果 不同的剪切力作用后 ,血小板产生聚集反应程度不同。在 10 0S-1剪切作用下 ,只有少量的血小板聚集 ;5 0 0S-1时 ,血小板聚集增加 ;在高于 2 0 0 0S-1的剪切作用下 ,30s即可发生明显的血小板聚集 ,30 0 0S-1剪切作用 3min时血小板聚集率为 (5 8 4± 5 3) % ,已接近最大值 ,明显高于 10 0S-1的(9 4± 1 3) %和 5 0 0S-1的 (2 6 4±3 2 ) %。随着剪切力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 ,血小板聚集体逐渐增大 ,结构由松散到致密。AMI、脑梗死、TIA、糖尿病等动脉血栓相关性疾病患者的高剪切力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明显高于正常。结论 直接的剪切力作用能够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反应 ,聚集程度与剪切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成正相关 ;高剪切力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测定对于动脉血栓相关性疾病的临床辅助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典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脑血流速度的关系及其意义。材料与方法:本文对38例典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及40例对照组进行同步血小板聚集率和脑血流速度测定。结果:发现典型偏头痛患者上述指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程度与脑血流速度增决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提示血小板聚集率的增高可能是导致偏头痛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索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指导预防和治疗偏头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临产孕妇95例和健康非孕妇20例,检测血浆D-二聚体进行比较分析。结果:95例临产孕妇血浆D-二聚体较健康非孕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临产孕妇进行D-二聚体检测,有利于DIC早期诊断和防治,对降低临产孕妇DI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阻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有研究表明,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在某些外因作用下,血小板可相互粘着,聚集成团,形成微栓子,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ASA)在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粘稠度,预防血栓性疾病方面的作用已被公认。但对其最佳用药剂量存在不同说法,有40-1300 mg/d之多。为寻找ASA的最佳用药剂量,我们选取120例符合条件的志愿者随机分成4组,并对其中3组的90例分别给予服用不同剂量的ASA,用ACT-2000超高倍多媒体显微诊断仪对其治疗前后的右小指末稍血进行血小板聚集程度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Gz 重复暴露对大鼠血小板粘附、聚集和血流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Gz重复暴露后,大鼠血小板计数(PLT)、粘附试验(PAdT)、聚集试验(PAgT)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 利用动物离心机,将大鼠分别重复暴露+10Gz 20s、+10Gz 40s,共作用4次,两次之间间歇5min。观察+Gz暴露后,PLT、PAdT、PAgT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10Gz 40s组与对照组相比,PLT、PAdT和PAgT都明显增加(P<0.05或P<0.01);全血粘度(ηb)、全血还原粘度(ηrd)和红细胞聚集指数(EAI)亦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10Gz 20s与对照组相比,各参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10Gz 40s重复暴露可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增强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而20s的10Gz暴露则不引起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