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分析10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胸痛发作24h内心电图ST段对应性变化及与心功能的关系。发现:44/66例单一部位、8/29例复合部位梗塞和1/9例梗塞原位扩展者心电图有对应ST段改变;有或无对应改变者之间心功能无显著差异,而单一和复合梗塞者之间心功能变化有显著差异;33/51例无对应ST段改变者可找出使ST向量无变化的原因;26例急性下壁梗塞其前壁ST段压低可延伸至V(5~6)导联且发病72h后仍不回复至基线;单纯下壁梗塞者V_(1~4)ST段下降总和与下壁加正后壁者V_(1~4)ST段下降总和之间有显著差异。作者认为:急性心肌梗塞时ST段对应改变系心电向量力变化所致。唯一影响心功能因素是梗塞面积。动态监测ST段对应改变的过程对估计病情和判断预后均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梗塞面积和心功能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QRS记分法,多功能超声多普勒测定心功能,了解葛根素注射液对AMI患者梗塞面积、心功能状态及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马学坤  李秀菊 《临床荟萃》1997,12(14):634-635
急性心肌梗塞(AMI)病死率仍高,及时发现病情迅速恶化的先兆(早期危险征象)对指导治疗及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通过对280例AMI患者的观察分析,认识到几个早期危险征象,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0例AMI患者入组观察。男194例,女86例;年龄32~79岁。从发生持续性胸痛至入院时间35分钟~64小时。单项统计梗塞部位:前间壁82例,广泛前壁86例,局限前壁23例,下壁69例,右室梗塞29例,高侧壁36例,其它8例。死亡39例(总病死率13.9%),死亡原因:心源性休克14例、原发性室颤11例、心源性肺水肿5例、脑血管意外并脑疝5例、心脏破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普遍认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近期预后较好,但由于其在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中所占比例较大,且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因此处理好这部分病人,特别是其中的高危组病人,对降低AMI住院病死率有重大作用。本文分析72例主要累及左室下壁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治疗及影响预后的部分因素。 资料和方法 一、病例选择:本文选择1990年~1994年2月我院心内科的72例AIMI住院病人,其中男性59例,女性13例,年龄36~91岁,平均63.0±11.3岁。其中单纯AIMI34例,合并后壁AMI11例。合并右室梗塞(RVI)15例,合并前壁梗塞12例。每例病人有AMI改变,即胸痛≥15分钟,EKG及心肌酶学(LDH、  相似文献   

5.
李喜民  孟淑玲 《临床荟萃》1995,10(11):511-513
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急,病死率高,对患者危害性较大。既使渡过最初危险期后,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可发生顽固性心绞痛、再梗塞、恶性心律失常乃致猝死。如能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正确估测预后,对劳动力的确定及选择适当的治疗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根据临床资料,如心肌梗塞的部位、面积、有无心律失常、心衰及心源性休克并发症等对临床帮助很大,但对AMI预后的判断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仍有许多死亡患者是预测不到的。本文综合各家文献报道,初步探讨AMI预后其它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AMI)前壁导联(V1~V4)和下壁导联(Ⅱ、Ⅲ、avF)ST段同时改变者在临床上很常见,本文通过对前壁和下壁导联ST段同时改变的AMI52例的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所见,以探讨体表心电图ST段改变与梗塞相关血管(IRA)的分布关系,旨为通过无创心电图推测梗塞相关血管的部位及梗塞面积,判断AMI的危险分层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镁离子与急性心肌梗塞(AMI)间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AMI患者发病后8~10h内血清镁离子含量的测定,分析AMI早期镁离子的变化及其意义,现报导如下。1临床资料AMI组:诊断采用1979年WHO标准,共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51.3±7.8岁;梗塞部位:前壁(间壁、前壁、广泛前壁。高侧壁)梗塞11例;下壁(下壁、正后壁)梗塞6例,复合部位梗塞5例,其中前壁十下壁3例,前间壁+下壁2例;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Ⅱ级14例,Ⅲ级6例,Ⅳ级2例。伴各种心律失常(多为室性)者16例,无心律失常者6例,酶学检查:入院…  相似文献   

8.
<正>急性心肌梗塞后早发性心绞痛(Early postinfarction angina,EPIA)是指急性心肌梗塞(AMI)后24小时至15天内反复发作的典型心绞痛样胸痛.此类病人的症状重.预后差.本文分析20例EPIA病人的临床表现.并随访其中18例病人半年或2年时间.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均为AMI后24小时至15天内发生心绞痛样胸痛且能除外再梗塞者,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40~82岁,平均63岁,基础疾病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AMI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心肌酶谱如CK、CK-MR等的动态变化.1.2 临床表现1.2.1病变部位 前壁梗塞8例,广泛前壁伴下壁梗塞6例,下壁梗塞5例和侧壁梗塞1例.1.2.2心绞痛症状 再次心绞痛于AMI后24~48小时发作者8例,48~72小时者5例,4~10天者4例,10~15天者3  相似文献   

9.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血糖增高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可出现血糖增高,为探讨此种现象对老年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现对我院1994~1995年间住院老年AMI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从我院1994~1995年间住院患者中选取年龄≥60岁的104例AMI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其中男81例,女23例,年龄60~84岁,平均67.42±6.85岁。梗塞位于前壁(前间壁、前侧壁,局限前壁及广泛前壁)58例,下、后壁42例,前壁合并下壁4例。按入院后第2日空腹血糖测值≥或<6.2mmol/L,将患者分为血糖增高组(54例)和血糖正常组(50例)。所有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亦无糖尿病临床症状,入院后未用过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10.
朱楚豪 《临床医学》1998,18(1):10-11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早期心绞痛的发生,是梗塞延展或再梗塞的高危因素。本文对我院216例AMI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梗塞后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理,旨在对治疗有所帮助。 1 资料和方法 收集1990~1997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AMI216例,其中男性171例,女性45例,年龄自31~82岁,平均年龄62岁。其中前壁梗塞(包括前间壁,前侧壁,广泛前壁)114例,下壁梗塞(包括后壁,右室)68例,前下复合壁梗塞11例,无Q波梗塞23例,其中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血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本文通过42例AMI患者早期血钾测定,观察其与梗塞部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自1997年1月~1999年12月,我院收治确诊的AMI患者42例。男31例,女11例。年龄36~73岁。梗塞部位:V_1~V_6的梗塞为前壁梗塞共20例。下壁或/和后壁梗塞为下、后壁梗塞共22例,其中5例合并右室梗塞。既有前壁梗塞又有下、后壁梗塞,不在本研究之列。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速、室颤、室性自主心律。42例中出现室颤5例。将42例AMI分为前壁梗塞和下、后壁梗塞两组,两组在性别、年龄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先兆性危险征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降低病死率始终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的主要目的之一 ,及时发现、识别出病情迅速恶化的先兆征象 (先兆性危险征象 )以指导采取有效措施阻断其恶性发展 ,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我们对35 1例AMI患者病情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 ,发现一些先兆性危险征象 ,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35 1例AMI患者入组观察 ,男 2 4 5例 ,女 1 0 6例 ,年龄 2 9~81岁。从发生持续性胸疼至入院时间是 35min~ 6 4h。单项统计梗塞部位 :前间壁 1 0 3例、广泛前壁 1 0 8例 ,局限前壁 2 9例、高侧壁 4 5…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与东菱克栓酶静脉溶栓治疗AMI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立华 《临床荟萃》1998,13(9):425-426
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重大进展,它可以使闭塞的血管再通,缩小梗塞面积,保护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肌钙蛋白 ( c Tn- )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1 ]。作者对 AMI患者做血清 c Tn- 动态水平观察 ,探讨其与病情发展及预后的关系。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AMI患者 2 5例 ,男 1 4例 ,女 1 1例 ;年龄 31~ 82岁 ,平均 55.5岁± 1 0 .4岁。所有病例均符合 1 979年 WHO制定的 AMI诊断标准 ,其中下壁 AMI1 3例 ,前壁 AMI1 0例 ,广泛前壁加下壁 AMI2例。1 .2 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双抗体夹心法 ,磁性微粒子包被抗体 ,碱性磷酸酶 ( AL P)标记抗原抗体 ,以 Dioxetan 发光剂为发光底物 ,通过酶的…  相似文献   

15.
QRS积分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秀芬  王茹贞 《临床荟萃》1991,6(9):411-412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预后与梗塞范围和心功能密切相关.然而,目前临床尚缺乏一种既简单易行、无创又较为可靠的方法或用指标来判定AMI的预后.晚近,国外采用QRS记分法测定AMI面积和心功能.本文旨在用QRS积分对AMI的近期预后作以评价.材料与方法AMI病人34例,为我院1987年4月至1988年2月心内科住院患者.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在38~86岁.AMI诊断标准按WHO的标准确定.排除ST梗塞及心电图有心室肥厚和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例.采用Wagner QRS记分系统分别在病后第一、三、五、九天进行QRS记分.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记录24h动态心电图,统计24h正常窦性节律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即心率变异性),对3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观察分析,认为心率变异性值的高低对早期发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裴大军  许辉 《现代护理》1999,5(5):14-15
近年来,国外大规模研究报道,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EPTCA)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尤其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住院病死率减少50%左右,且梗塞相关动脉(IRA)的再通率高[1]。我科从1996年12月~1998年2月共行急诊PTCA17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7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2例,年龄34~80岁。根据典型的胸痛,心电图ST段抬高,动态动电图的改变和酶学的改变确诊为AMI。距胸痛发作6小时以内者16例,发病9小时1倒。梗塞为单纯下壁5例,下壁及正后壁4例,前间壁4例,广泛前壁2例,前壁及侧壁2例,均为首次心肌梗塞。其中2…  相似文献   

18.
孙自服 《临床荟萃》1997,12(20):923-924
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塞(AMI)主要死亡原因是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据文献报道,P-Q段下降是AMI预后不良的一项指标。为探讨P-Q段下降和AMI三大并发症的关系,提高AMI抢救水平,将我院1985年1月~1995年12月住院资料完整的急性前壁和下壁梗塞213例的临床和心电图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群芳 《临床荟萃》1995,10(18):838-839
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6小时以内疗效较佳,生存率明显提高,但对AMI晚期12小时以上的溶栓治疗报道较少.我院对5例发病时间在16~43小时的AMI晚期患者,进行溶栓抗凝治疗取得良效,现将疗效观察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5例患者均符合1979年修订的“冠心病诊断”参考标准.AMI的诊断标准:①有典型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闷痛,持续30分钟以上,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②有特征性的动态心电图改变(QRS、ST、T波改变).③有动态心肌酶学改变.5例AMI均为男性,年龄为40~67岁,发病时间16~43小时.其中前侧壁梗塞合并急性心功能不全1例,广泛前壁梗塞2例(其中1例合并有心源性休克、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外有些学者证实,心电图标准十二导联QRS积分系统,对评价急性心梗(AMI)的梗塞范围、心泵功能及病情预后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本文应用QRS积分对1989年4月~1993年10月间10例AMI住院患者心电图测定,认为此法对判断AMI病情变化和预后价值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