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蒲鹏  江洪 《职业与健康》2010,26(5):577-579
目的探讨冠脉病变程度与心功能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通过临床症状诊断、生化检查、超声检查等手段检测204例冠心病患者与59例正常对照组(D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并于入院后2~7d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采用Gensini冠脉评分系统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冠脉轻度病变组(A组)(〈20分)、冠脉重度病变组(B组)(20~40分)和冠脉极重度病变组(C组)(≥40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B、C3组在临床症状诊断及脑钠肽(BNP)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声诊断上,冠心病患者先出现舒张功能不全,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C组间在A峰、E峰、E/A比值3项指标改变上无差异(P〉0.05),而在EF斜率、Dd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收缩功能,除SV、MVCF外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B、C2组与对照组均有差异(P〈0.05)。冠心病3组之间收缩功能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病变愈严重,Gensini冠脉评分越高,则其心功能损失愈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典型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血脂谱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有胸痛、胸闷且无明显冠脉狭窄、符合非创伤性诊断冠脉痉挛条件的患者76例(痉挛组),分析其各项血脂指标,并与显著冠脉狭窄患者(冠心病组)及非冠脉病变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痉挛组和冠心病组的TC和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而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痉挛组患者的HDL-C和ApoAI显著高于冠心病组(P〈0.05),冠心病组患者的TG水平显著高于痉挛组和对照组(P〈0.05)。3组的Apo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典型冠脉痉挛患者与冠脉狭窄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血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例为组A,非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例为组B,健康志愿者45例为组C。比较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及三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1)人院7、14及21d,组A患者SSS评分均显著低于组B(P〈0.05)。(2)组A患者血浆Fib含量于人院3d达到高峰,后逐渐降低。人院24h、入院3d及人院7d,组A患者血浆Fib含量显著高于组B(P〈0.05)。结论:与非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比,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处于明显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630例拟诊冠心病(CHD)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病变程度以是否诊断CHD、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表示;根据空腹血糖(FPG)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3组:A组FPG〈5.6mmol/L者297例;B组5.6mmol/L≤FPG〈6.1mmol/L者185例;C组6.1mmol/L≤FPG〈7.0mmol/L者148例。进行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脉病变程度比较,对FPG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A组冠心病患病率为32.7%,单支病变50.5%、双支病变30.9%,多支病变18.6%,Gensini积分13.26±3.15,B组冠心病患病率为40.5%,单支病变42.7%、双支病变32.0%,多支病变25.3%,Gensini积分24.53±4.26,C组冠心病患病率为57.4%,单支病变30.6%、双支病变32.9%,多支病变36.5%,Gensini积分30.45±4.03,三组比较,随着FPG逐渐升高,冠心病患病率、冠脉病变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逐渐升高(P〈0.05);(2)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413;P〈0.05)、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r=0.492;P〈0.05)呈正相关;(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PG与冠脉病变支数(β=0.327,P〈0.05)、冠脉病变总积分(β=0.281,P〈0.05)独立相关;(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G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OR=3.042,95%:2.589—6.275,P〈0.01)。结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随着FPG升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规生化项目检测对冠心病患者诊治的意义。方法应用日本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00例冠心病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系列的含量。结果冠心病患者血尿酸(UA)、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总胆红素(TB)、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他生化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总胆红素、尿酸与血脂对冠心病诊断及病情的监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冠心病及其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117例患者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狭窄(CAS)组(75例)和冠状动脉正常(CAN)组(42例),并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一步将CAS组分为1支病变组(31例),2支病变组(20例),3支病变组(24例),其中非重度狭窄者54例,重度狭窄者21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Hcy水平。结果CAS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CAN组(P〈0.05),0、1、2、3支血管病变者血浆Hcy水平里遂级增高趋势,3支与0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支、1支与0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支与2支、1支与3支、2支与3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非重度狭窄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均排除有糖尿病、近期感染病史,入院第2天采用Clauss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值,取平均值3.52g/L,按Fg高低分为A组(Fg〉3.52g/L)和B组(Fg〈3.52g/L),比较2组入院后两周内出现急性冠脉事件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组中发生顽固性心绞痛、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机械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B组(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近期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visfatin)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人选患者400例,冠心病组310例,其中ACS组2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93例,对照组90例。检测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浓度。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CHD组中85例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内的主要斑块进行评价。结果冠心病组visfatin、LDL、BMI、血糖水平[(128.18-1-13.86)ng/ml,(3.63±1.48)mmol/L,(26.184-1.82)ks/ITI。,(7.25±2.03)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75.964-10.27)ng/ml,(2.64±0.53)mmol/L,(23.51±0.89)kg/m。,(5.11±1.53)mmol/L,P〈0.05],ACS组visfatin水平[(145.57±19.95)ng/m1]明显高于SAP组[(110.79±7.78)ns/ml,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复杂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visfatin浓度逐渐升高(P〈0.05);CHD患者的软斑块组、纤维斑块组较钙化斑块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浓度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055,P〈0.05),LDL—C、GLu、visfatin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64,0.279,0.531,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visfatin水平增高,其影响脂质代谢,可能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炎症因子,结合64层螺旋CT检查,对判断冠脉病变情况及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EF值正常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脏结构重构的相关性。方法将189例EF值正常患者分为3组,A组:NT—proBNP≤100pg/ml(84例),B组:100pg/ml〈NT—proBNP〈450pg/ml(75例),C组:NT—proBNPi〉450pg/ml(30例)。测量血浆NT—proBNP水平,利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每组的升主动脉内径(AOD)、左房内径(LAD)、右室内径(RV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内径(LVD)、左室后壁厚度(WTD)、射血分数(EF)。结果A、B、C三组中两两比较,LAD及WTD的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两组对比,IVS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对比,LVD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水平与患者LAD、IVS、LVD、WTD的大小呈正相关(rM口=0.368,P〈0.01;r,船=0.285,P〈0.01;r£Ⅷ=0.145,P〈0.05;rw,D=0.318,P〈0.01);与EF值、AOD、RVD的大小无关(P〉0.05)。结论EF值正常的患者中,血浆NT—proBNP水平与LAD、LVD、IVS、WTD等心脏结构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预防宫颈电热圈环形切除术(IJEEP)术中、术后出血的有效性。方法152例行LEEP宫颈疾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46例):术前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阴道给药;B组(56例):术中垂体后叶素局部给药;C组(50例):未用药。结果A组术中、术后出血量分别为(2.57±1.19)、(2.24±1.75)ml,B组分别为(3.00±1.49)、(45.86±26.14)ml,C组分别为(45.62±39.57)、(56.90±41.90)ml,A组与B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中出血量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术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出血量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LEEP治疗宫颈疾病术前建议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以减少术中、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血浆脂蛋白水平,初步探讨这些因素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从而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及预后的评估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检验指标。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次日清晨取空腹12小时静脉血,通过实验室全自动生化仪分别以氧化酶法测定LP(a)生化指标。结果经T检验显示,CHD组Lp(a)水平明显高于非CHD组(P〈0.05),Lp(a)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可见Lp(a)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Lp(a)浓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存在相关性,水平升高是其独立危险因子,也是心肌梗死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87例冠脉造影已经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且无严重感染、外伤、肿瘤等疾病为CHD组,根据临床分类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三组。13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标本中FIB、hs-CRP、UA浓度。结果 CHD组血清FIB、hs-CRP、UA均高于对照组(P<0.05);FIB、hs-CRP、UA在SAP组、UAP组、AMI组依次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B、hs-CRP、UA血清浓度测定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CHD诊断、治疗、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3.
陈云  王欣  齐惠英 《职业与健康》2009,25(8):890-891
目的研究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05例疑似冠心病的病人行颈动脉的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无冠心病组52例)和总冠心病组(单支病变64例,双支病变48例,3支病变41例)。结果对照组及总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与对照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IMT≥0.85mm及(或)粥样斑块发生率来预测冠心病的特异性为81.6%,敏感性为75.3%,阳性预测率为71.1%。结论测定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积分对冠心病的预测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踝臂指数(ABI)和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140例,其中未合并MS者74例(无MS组),合并MS者66例(MS组),评估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测定其ABI及心功能。结果MS组ABI为0.90±0.32,无MS组为1.03±0.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MS组ABI≤0.9者比率高于无MS组[43.9%(29/66)比27.0%(2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在MS组中,ABI≤0.9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ABI〉0.9者[86.3%(25/29)比37.8%(14/37),P=0.000];ABI≤0.9者心功能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MS患者,其ABI较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加严重,心功能降低更加明显,应进行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血浆脑钠肽(BNP)、血清尿酸(U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浓度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6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3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43例健康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BNP水平、尿酸酶法测定血清尿酸(UA)水平,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结果 ACS组血浆BNP、血清U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血浆BNP水平和血清UA水平在ACS组呈正相关(r=0.407,P<0.01)。结论血浆BNP和血清UA水平升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浆BNP和血清UA水平对ACS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敏  张弘宇  张博 《现代保健》2014,(13):52-55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冠脉支架植入(PCI)术后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0月本院心内科住院的110例U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瑞舒伐他汀20 mg治疗组(高剂量组)和10 mg治疗组(低剂量组)各55例,另选取正常对照组100例。测定各组入院时及术后1周/1个月PAPP-A及TNF-α水平。结果:PCI术前UA两组血清PAPP-A和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PAPP-A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周UA两组的PAPP-A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CI术后1个月UA两组的血清PAPP-A及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UA患者PCI术后PAPP-A及TNF-α的浓度,减轻炎症反应,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76例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检测其血清脂联素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冠脉病变的Gensinig评分将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差异;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脂联素与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1)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8.0mg/L(2.4—21.3mg/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1.5mg/L(4.3—29.2mg/L),P〈0.01];(2)脂联素水平随着Gensinig评分的升高而降低(P〈0.05,或P〈0.01);(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脂联素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与冠脉病变Gensini’s评分、甘油三酯和收缩压呈负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低脂联素血症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标志,脂联素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吴杰敏 《现代保健》2014,(34):41-43
目的:分析不同血液检验指标用于冠心病患者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2014年来本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70例,其中心绞痛为40例,急性心肌梗死为30例,选取同时期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人员40例做为对照组。测量三组人群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 Tn T)。结果:RDW:心绞痛组(13.67±0.57)%,心肌梗死组(14.23±0.67)%,对照组(12.99±0.52)%。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T、心肌肌钙蛋白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的水平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次的检测中笔者发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心肌肌钙蛋白I的升高倍率最大。结论:诊断心肌损伤的最佳实验室指标是心肌肌钙蛋白I,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与血小板相关的参数在发病后不同时间段内会有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尿蛋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126例尿蛋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320排动态容积CT示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A组,3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B组,38例)、冠心病组(C组,56例),对比三组间血清胱抑素C等.结果 A、B、C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分别为(0.89±0.27)、(1.31±0.53)、(1.54±0.62) mg/L,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加重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按血清胱抑素C水平四分位法分成三组,随着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逐级升高,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也呈升高趋势,当血清胱抑素C水平由第75%分位数升至第100%分位数,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显著升高(OR=8.32,P<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史(回归系数4.135,P=0.000)、糖化血红蛋白(回归系数1.257,P=0.00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回归系数3.381,P=0.015)、胱抑素C(回归系数2.046,P=0.030).结论 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能可以预测尿蛋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冠心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