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目的分析败血症患儿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91例败血症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儿的PCIS分值将其分为非危重组(n=48)、危重组(n=27)和极危重组(n=16),比较三组患儿的血小板水平、D-二聚体水平以及死亡的例数。根据患儿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n=82)和死亡组(n=9),比较两组患儿的PCIS评分、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分析血小板计数以及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极危重组患儿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危重组和危重组[(10. 86±2. 75) mg/L比(1. 53±0. 33) mg/L比(3. 42±0. 74) mg/L](P <0. 05),而危重组高于非危重组(P <0. 05)。三组患儿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极危重组中有9例死亡,非危重组和危重组无死亡病例。死亡组患儿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存活组[(11. 01±3. 25) mg/L比(2. 82±0. 54) mg/L](P <0. 01),PCIS评分低于存活组[(67. 89±0. 63)分比(83. 06±1. 07)分](P <0. 01)。相关性分析显示,死亡组患儿D-二聚体水平与PCIS评分呈正相关(r=0. 518,P <0. 001),血小板计数与PCIS评分无相关性(r=-0. 120,P=0. 258)。结论败血症患儿血清D-二聚体的水平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并与败血症患儿的预后相关,有望成为判断败血症患儿病情以及预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周帆 《当代医学》2021,27(29):73-75
目的 研究血清D二聚体和小儿危重评分(PCIS)在儿童重症感染性疾病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儿80例,按小儿危重评分情况分为非危重组(PCIS>90分,n=23)、危重组(PCIS 70~90分,n=43)、极危重组(PCIS<70分,n=14).比较3组患儿PCIS评分、血清D二聚体水平以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非危重组和危重组患儿PCIS评分均高于极危重组,非危重组PCIS评分高于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组和危重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极危重组,非危重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低于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组和危重组好转率均高于极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组和危重组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重症感染性疾病实施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及小儿危重评分有利于判断患儿病情发展情况,评估预后效果,从而制定具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措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进而加速患儿病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林英杰  谭日敏  彭华 《广西医学》2003,25(12):2439-2440
目的 :应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和多系统器官衰竭诊断标准评估急性中毒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方法 :对1 997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收治的 96例急性中毒患儿 ,在住院期间进行 3次评分 ,按评分值分为 3组 :非危重病组 (~ 1 0 0 ) ,危重组 (~ 80 )、极危重组 (~ 70 )。结果 :首次评分显示 3组患儿死亡率随分值降低而逐渐增高即非危重组为 0 ,危重组1 2 .82 % ,极危险重组为 31 .5 8% ,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 ,第 2、3次评分结果与首次相似 ,评分越低死亡率越高。 3组患儿 MSOF发生率随分值降低而升高 ,依次为 2 .6 3%、33.33%、78.95 %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结论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和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诊断标准可较准确判断急性中毒患儿的病情和预后 ,评分值越低 ,MSOF发生率越高 ,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儿,按小儿危重症评分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极危重组.于发病后1 d清晨7:00静脉采血,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活性,ELISA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DD)含量.同时监测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est,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结果 危重组PLG降低,DD升高,极危重组DD高于危重组(P<0.01),PLG低于危重组(P<0.05).危重组DD高于非危重组(P<0.01),PLG低于非危重组(P<0.01).极危重组活化APTT、PT长于危重组(P<0.05,P<0.01),危重组长于非危重组(P<0.01),极危重组PLT低于危重组及非危重组(P<0.01).结论 脓毒症患儿凝血系统紊乱普遍存在,包括促凝活性增加、纤溶系统抑制.监测PLT、PT、APTT、DD,PLG对病情估计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ICU脓毒血症患者血乳酸水平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及预后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PICU脓毒血症患儿72例为研究对象,抽取动脉血检测血乳酸水平,并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根据评分分为非危重组(18例)、危重组(36例)和极危重组(18例),分析血乳酸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极危重组LAC水平显著高于危重组和非危重组(P0.05),其病死率显著高于危重组(P0.05)。死亡组患儿LAC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PCIS评分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PICU脓血症患儿LAC水平与PCI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365,P0.01)。结论 LAC水平检测是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志刚 《广西医学》2004,26(7):979-980
目的 探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 (草案 )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我院儿科ICU病房中 16 2例患儿进行危重病例评分及器官功能衰竭的评估 ;评分值从高到低分为~ 10 0、~ 80、0~ 70分 3个组 ,依次代表病情非危重、危重、极危重。结果  16 2例中首次评分为 81~ 10 0分者 14 7例 ,分值 71~ 80分 12例、≤ 70分 3例 ,平均分值 92 3± 7 5 ,中位数 94分。小儿危重评分越低 ,MSOF发生率越高 (χ2 =2 3 0 3,P <0 0 1)。患儿经积极治疗 ,随病情好转 ,危重评分值基本逐渐升高 ,若 2~ 3天内分值无回升或继续下降 ,病死率明显上升 ,非危重组与危重、极危重组间病死率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χ2 =31 75 ,P <0 0 1)。结论 小儿危重病评分能准确反映病情 ,判断疗效和预后 ,在ICU和非ICU病房的危重患儿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9):849-85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重症肺炎患儿病情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就诊于广州市南沙中心医院儿科的重症肺炎患儿96例,根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系统将其分为非危重组(36例)、危重组(32例)及极危重组(28例),根据患儿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83例)和死亡组(13例)。检测所有患儿外周血PCT、CRP水平、白细胞(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NEU)百分比。应用敏感度、特异度和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评估上述指标对重症肺炎患儿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非危重组、危重组及极危重组患儿组间比较血清PCT和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水平极危重组>危重组>非危重组;而WBC计数和NEU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儿血清PCT和CRP水平较存活组患儿显著升高(P<0.05),而WBC计数和NEU百分比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在重症肺炎患儿预后评估中的的灵敏度高于CRP(P<0.05),PCT和CRP联合检测ROC下面积高于PCT与CRP单独测定时ROC下面积。结论 PCT和CRP联合检测有助于重症肺炎患儿病情诊断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8.
危重病例评分法在多系统器官损害新生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对多系统器官损害 (MSOI)新生儿病变状态进行评价的意义。方法 :应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在不同病程阶段对 2 87例MSOI新生儿进行 1~ 4次的评分 ,按不同评分分值分为极危重 (<70分 )、危重 (70~ 90分 )、非危重 (>90分 )三种病变类型 ,比较不同分值、不同病变类型与患儿病情、转归、发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随病程的进展各次评分分值呈逐渐增高趋势 (P <0 0 1) ,危重状态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而非危重状态发生率呈增高趋势 (P <0 0 1) ;病变程度越重 ,受损害系统器官数目越多同时死亡率也越高 (P <0 0 1) ;胎龄越小 ,体重越低 ,极危重及危重状态发生率越高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应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对MSOI新生儿病变状态进行评价是较准确、有效的 ,可予以推广以提高对MSOI新生儿的救治质量 ,并要考虑对该评分法有关内容进一步充实、完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浆抗凝酶(AT)-Ⅲ、D-二聚体(DD)与小儿危重评分(PCIS)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脓毒症患儿(9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PCIS将本组分为非危重组(40例,>80分)、危重组(28例,71~80分)和极危重组(22例,≤70分);并根据患儿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69例)。分别比较所有患儿入院24 h内血浆AT-Ⅲ活性、DD水平及其与PCIS的相关性。结果:3组AT-Ⅲ活性和DD水平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儿AT-Ⅲ活性与PCIS评分正相关(P<0.05);DD水平与PCIS评分负相关(P<0.05);死亡组AT-Ⅲ活性和PCI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DD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血浆AT-Ⅲ、DD与其病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脓毒症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窒息新生儿血乳酸、血糖的变化及其对新生儿窒息程度和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窒息新生儿80例,依据阿氏评分(Apgar评分)标准分为轻度窒息组(52例)、重度窒息组(28例)。另取同期5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后1 h、3 h和24 h血乳酸、血糖情况;出生72 h根据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分为非危重组(41例)、危重组(22例)、极危重组(17例)。比较各组新生儿血乳酸、血糖水平,并分析其与窒息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窒息组患儿血乳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轻度窒息组相比重度窒息组患儿血乳酸升高、血糖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CIS评分危重组与极危重组患儿血乳酸水平显著高于非危重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危重组患儿血乳酸水平显著高于危重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线性回归分析显示,NCIS评分与血乳酸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985,P0.05),与血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47,P0.05)。线性回归方程为:Y乳酸=16.602-0.134X,Y血糖=24.324-0.223X;血乳酸水平越高、血糖水平越低,预后不良和死亡患儿比例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窒息新生儿动脉血乳酸升高、血糖水平降低,且窒息程度越重,异常越明显,血乳酸和血糖水平高的患儿预后不良,需要引起儿科临床医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樊省廉  何勤  邓坤 《华夏医学》2015,28(2):23-25
目的:寻求血清胆碱酯酶和血乳酸在小儿危重症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儿科住院患儿225例,分为非危重组80例,危重组80例,极危重组65例,入院后即采动脉血检测血乳酸浓度,并于24h内检测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分析血清胆碱酯酶、血乳酸与PCI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极危重组的血清胆碱酯酶明显低于危重组,危重组明显低于非危重组,而极危重组的血乳酸明显高于危重组,危重组明显高于非危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PCIS评分越低,病情越重,血清胆碱酯酶越低,两者呈正相关,而PCIS评分越低,血乳酸越高,两者呈负相关。结论:危重儿的血清胆碱酯酶和血乳酸对小儿危重症的病情评估具有一定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检测在危重儿童中检测的意义及对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122例重症医学科(ICU)危重患儿,入院24h内检测血清NT-ProBNP及进行PCIS评分,并统计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和病死率情况。将患儿按PCIS分值,分为非危重组(>80分)、危重组(71~80分)、极危重组(≤70分);分别比较各组患儿NT-ProBNP、MODS、病死率的差异以及与PCIS的相关性。结果: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的NT-ProBNP的对数值以极危重组升高最为明显,危重组次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的MODS率和病死率水平以极危重组最高,危重组次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的对数值与PCIS评分呈负相关(r=-0.889,P<0.O5)。结论:危重患儿NT-ProBNP显著升高,提示心血管功能早期即受到损害。随病情加重,NT-ProBNP呈指数型升高,且NT-ProBNP越高,患儿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NT-ProBNP的对数值与PCIS呈负相关,二者结合可以更加敏感地评价病情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3.
邱春兰  雷嫏嬛  王兴勇 《重庆医学》2015,44(13):1812-1814
目的 研究血乳酸、凝血功能障碍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的关系,及二者对危重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80例危重患儿资料,按危重病评分(PCIS)标准分为非危重组(n=18)、危重组(n=30)、极危重组(n=32).比较乳酸、凝血功能指标在不同危重程度患儿中的差异,并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随着PCIS的下降,危重患儿病情逐渐加重,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明显升高.入PICU乳酸值、乳酸峰值、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与PCIS有显著的线性相关.结论 乳酸、凝血功能障碍与PCIS有良好的相关性,二者联合是预测危重患儿预后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炎症因子及凝血指标变化与危害程度的关系。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儿科PICU入院治疗的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儿的病程将患儿划分为极危重组、危重组及非危重组,检测患儿血清中IL-6、IL-10、CRP、P-选择素及D-二聚体表达水平。结果:极危重组患儿血清中的IL-6为235.91±119.32pg/mL,CRP为51.26±23.41mg/L显著高于危重组和非危重组患儿( t=40.79,t=38.28,P<0.05);IL-10为15.26±11.91ng/L显著低于危重组和非危重组患儿(t=10.34,P<0.05);极危重组患儿血清P-选择素含量为252.17±101.42ng/mL ,D-二聚体为7.62±5.83μg/mL,均较高于危重组和非危重组患儿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31,t=33.82,P<0.05)。结论:IL-6、IL-10、CRP、P-选择素及D-二聚体可以作为判断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疾病严重程度的临床指标,对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监测动脉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对手足口病患儿预后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APACHEⅡ评分将651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及极危重组,分析各组1、12、24及48 h的动脉乳酸动态变化,比较入院1 h内各组间动脉乳酸水平的差异及不同预后组动脉乳酸水平的差别。结果:极危重组动脉乳酸水平高于另2组并呈持续升高态势;而另外2组动脉乳酸水平较低,且随着治疗的进展逐渐下降。APACHEⅡ评分越高,动脉乳酸浓度越高(r=0.67,P<0.01);动脉乳酸浓度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动态监测动脉乳酸水平是判断手足口病预后的一个良好指标,动脉乳酸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及第三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 Ⅲ)在儿童手足口病并脑炎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分别用PCIS及PRISM Ⅲ对2010年收住院的手足口病并脑炎患儿进行评分,分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比较各组间的死亡率,运用ROC曲线比较两者在预判手足口病并脑炎患儿死亡风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结果 ①PCIS评分:3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66,10/12,5/5,χ2=93.099,P<0.001);②PRISM Ⅲ评分:3组比较死亡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4/458,4/7,15/18,χ2=114.579,P<0.001);③2种评分的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72% vs. 0.87%,χ2=1.282,P=0.258,88.24% vs. 76.00%,χ2=0.349,P=0.555);④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S各评分指标中,心率、血压(收缩压)及肾功能,PRISM Ⅲ各评分指标中,神志状态及血糖对手足口病死亡风险预测作用较强(P均<0.05)。⑤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PCIS评分0.929,PRISM Ⅲ评分0.985。 结论 PCIS和PRISM Ⅲ均可用于手足口病并脑炎患儿病情的评估,两者在预测其死亡风险方面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对危重儿病危程度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按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PCIS)进行评分,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1月收入本院儿科病房的225例患儿,将其分为非危重组(评分81分)80例、危重组(评分71~81分)80例、极危重组(评分71分)65例,分别于入院后24 h内检测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并用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诊断标准评价系统器官功能,分析血清胆碱酯酶、PCIS评分、MSO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极危重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明显低于危重组,危重组明显低于非危重组,不同PCIS评分组间的血清胆碱酯酶、MSOF发生率与死亡率比较,PCIS评分越低,血清胆碱酯酶活性越低,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越高,死亡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危重病例评分越低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下降越明显,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越高及病死率越高,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测定可作为评判危重儿病危程度及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在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的临床价值。方法68例SIRS新生儿,其中细菌感染组42例和非细菌感染组26例,按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评分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极危重组,检测治疗前后血清PCT、hs-CRP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SIRS新生儿血清PCT、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细菌感染组PCT水平与非细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两组间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有效治疗后,SIRS患儿的PCT、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危重程度越高其PCT值越高。结论 PCT有助于识别感染性和非感染性SIRS,动态监测PCT,对判断感染程度、疾病预后和疗效均有帮助,是细菌感染性疾病理想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血浆辅助性T细胞1(help T cell 1,Th1)/辅助性T细胞2(help T cell 2,Th2)细胞、内毒素(endotoxin,E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与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转归的关系。 方法 选取我院脓毒症患儿96例,通过小儿危重症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PCIS)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组(PCIS分值>80分,n=39)、危重组(PCIS分值71~80分,n=32)、极危重组(PCIS分值≤70分,n=25),比较3组一般资料、入院时血浆Th1/Th2细胞、ET、PTA、PCT水平,分析血浆各指标与脓毒症患儿PCIS分值的关系,并统计脓毒症患儿28 d预后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患儿入院时血浆Th1/Th2细胞、ET、PTA、PCT水平,分析血浆各指标与脓毒症患儿预后的关系及预测脓毒症患儿预后的价值。 结果 极危重组血浆Th1/Th2细胞、PTA水平低于危重组、非危重组,且危重组低于非危重组;极危重组血浆ET、PCT水平高于危重组、非危重组,且危重组高于非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Th1/Th2细胞、PTA水平与脓毒症患儿PCIS分值呈正相关,血浆ET、PCT水平与脓毒症患儿PCIS分值呈负相关(P<0.05);死亡患儿入院时血浆Th1/Th2细胞、PTA水平均低于存活患儿,血浆ET、PCT水平均高于存活患儿(P<0.05);血浆Th1/Th2细胞、PTA水平与预后呈正相关,血浆ET、PCT水平与预后呈负相关(P<0.05);入院时血浆Th1/Th2细胞、ET、PTA、PCT预测预后为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08、0.836、0.720、0.748,联合预测的AUC最大,为0.933。 结论 脓毒症患儿血浆Th1/Th2细胞、PTA水平与病情密切相关,血浆ET、PC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且与患儿预后密切相关,早期联合检测各指标水平可辅助临床预测患儿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20.
李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1):1260-1261
目的 :研究川崎病患儿C反应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用全自动免疫比浊定量分析法和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 2 9例川崎病患儿CRP水平和血小板计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 :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CRP(52± 18)g/L及血小板计数 (586± 12 8)× 10 9/L均显著高于急性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但急性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二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动态观察发现 :川崎病组未并发冠脉病变组二项参数均较治疗前低 (CRP及血小板成对比较的t值分别为 13 6与 16,P <0 0 1) ,而并发冠扩组CRP与血小板计数持续升高 ,与治疗前无差异 (CRP及血小板计数的成对比较t值分别为 0 86与 0 0 8,P >0 0 5)。结论 :CRP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