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患者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治疗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4周后对2组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高于对照组的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可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运动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心肺功能的影响,为针刺结合运动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心肺功能的提升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选择马鞍山市中医院康复医学中心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化运动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在运动康复的基础上行针刺治疗,每次30 min,针刺5 d休息2 d,共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心肺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FMA、ADL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观察组FMA、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峰值心率、运动峰值代谢当量、运动峰值最大耗氧量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峰值心率、运动峰值代谢当量、运动峰值最大耗氧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针刺结合运动康复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心肺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治疗)和观察组(强制性运动疗法),每组各40例,治疗4周后,对两组临床疗效、FMA(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残疾水平)指数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患者,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规范化康复治疗在偏瘫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4):221-222
目的观察偏瘫患者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神经内科治疗相同,康复治疗组由经专业训练的康复治疗师进行系统的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及电疗等治疗。由同一康复医师对患者进行入院时及3个月后进行简单Ful-Meye运动功能评分及(BIADL)评分。结果康复治疗组织疗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瘫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连续治疗8周.运用徒手肌力量表(MMT)、简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简易平衡评定系统mini-BESTest,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MMT、FMA和mini-BESTes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下肢功能评定指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镜像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neuromuscular joint facilitation,NJF)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将70例稳定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NJF训练。对所有患者分别在入组时、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程度,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的ADL。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的MAS、FMA和BI的评分比治疗前均有所提高。在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FMA和BI评分与其前一次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3个月时,观察组的FMA和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对照组的MAS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NJF技术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疼痛和痉挛,显著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模式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康复模式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AS评分、FMA评分、ADL评分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AS评分、FMA评分和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组通过康复治疗的疗效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7008,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综合性康复模式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科学》2016,(6):149-151
目的观察亚急性期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60例(男47例,女1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治疗)和治疗组(强制性运动疗法),每组30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MA评分、改良Barther指数MBI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急性期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1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单双号进行分组,单号患者58例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双号患者58例为观察组,采取中医综合护理,采用Barther指数评价2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采用MAS量表评价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情况。结果经护理干预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Barther指数、M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经护理干预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Barther指数、MAS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干预前,且观察组升高得更明显,均有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实施中医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9,(24):233-236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4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手法,研究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训练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和FMA-UE、MBI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E、MBI评分均上升;组间对比,研究组Brunnstrom V期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MA-UE、MBI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VR技术结合mCIMT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研究早期针灸治疗配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1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相关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针灸治疗,治疗时间共1个月,治疗结束时及患者出院后3个月复查时,进行生存质量(SS-QOL)评分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SS-QOL评分各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t=6.009、7.126,观察组t=6.140、7.092,均P<0.05);观察组SS-QOL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t=5.448、7.036,均P<0.05).结论 早期针灸治疗配合功能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针灸及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痉挛改善情况、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四肢痉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沪〈0.05);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Fu甜一Meyer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O.05);实验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有效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肌张力,增强四肢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中显效20例,占总数的66.67%,有效6例,占总数的20.0%,无效4例,占总数的13.33%,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中显效13例,占总数的43.33%,有效6例,占总数的20.0%,无效11例,占总数的36.67%,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常规药物治疗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尹久  熊德菲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7):117-118,121
目的 评价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可行性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a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ua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好,能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肖衍虎  康伟  郭莉萍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7):122-123,126
目的 评价早期针灸治疗结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7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6例,给予功能训练;观察组3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针灸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为(22.5±3.4)分,对照组为(28.1±6.2)分,两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评分为(77.9±6.7)分,对照组为(70.3±3.2)分,两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针灸治疗结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BIODEX平衡功能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BIODEX平衡功能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以下评定:①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量表);②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③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④Biodex平衡功能评分进行评定,分析患者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改善情况.两组患者入组后开始为期4周的康复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BBS、FAC、BIODEX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得到改善,治疗前、后各量表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在各量表评分提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 BIODEX训练能更好地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黄亚萍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5):116-117,12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均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总有效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8例,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单纯辨证取穴针刺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针刺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取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理想,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均小于6个月且病情稳定,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运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评定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5m最快折返速度、Berg平衡功能表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m最快折返速度和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