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徐力 《四川气象》2001,21(2):40
194 6年秋 ,国民党做好了一切进攻解放区的准备 ,内战一触即发。国民党军队为了清楚了解这块鲁西解放区里共产党军事布局 ,他们利用以美国为首的国际 (抗日 )战后救济总署的官员 ,沿黄河视察大堤、灾情、灾民 ,评估黄河什么时候回归故道的机会 ,收集我军的军事情报。这一点我军早已料到 ,于是把军队隐蔽到远离公路的农村。果然 ,在国际救济总署的官员的吉普车走村串庄后 ,我军窃获到他们发给国民党的情报 ,大意是 :他们所到之处没有共军驻防 ,希望国军快来占领 ,将会不费一枪一弹就能抢到此地盘。刘、邓首长估计到敌人很可能“乘虚”而入 ,…  相似文献   

2.
2007年5月14-15日,由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人民政府、国际期刊联盟主办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陈至立女士代表中国政府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署  相似文献   

3.
一、沙漠化是当前国际科学界关注的一个问题联合国环境署估计,沙漠化的面积继续扩大,每年多达六百万公顷,威胁着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大约八亿五千万人民).据估计每年有2亿1千万公顷可耕地受到严重影响.有人认为:沙漠化的趋势在2000年以前不会有多大改变.这些情况引起了联合国的关注,并于1977年8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国际沙漠化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协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总署及世界气象组织等提出了世界沙漠化图.会后,环境总署成立了沙漠化科,负责推行“向沙漠化战斗的国际行动计划”.世界气象组织也参加了这个国际行动计划.1978年在世界气  相似文献   

4.
王莘 《青海气象》2004,(F07):8-11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已经成为中国生物物种形成、演化的中心之一,也是国际科技界瞩目的研究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带。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着当地  相似文献   

5.
黄河凌汛及其预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宫德吉  白美兰  王秋晨 《气象》2001,27(5):38-42
分析了黄河内蒙古段凌汛的特点及凌灾的成因,指出黄河凌险与黄河中上游的降水状况、冬季结冰状况及开春后的融冰速度有密切关系。依据成灾物理因素,给出了判定河套凌险状况的凌险指数,据此可对黄河凌险进行预警。确定了黄河封河的临界温度指标,得出了制作黄河开河日预报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代表水文站径流和降水量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995—1990年共36a黄河上游和中游两个代表站径流量和区域降水量资料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趋势的分析,初步揭示了黄河不同流域降水量和径流量之间的关系,发现虽然黄河上游区域平均降水量距平的变化在夏季和秋季呈下降趋势,但代表黄河上游的兰州水文站径流量在夏季和秋季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变化趋势,而黄河中游区域平均降水量距平的变化在夏季和秋季呈下降趋势,代表黄河中游的花园口水文站径流量在夏季和秋季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变化趋势。因此,在比较长时间的气候趋势上,黄河中游地区径流量异常与降水量异常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降水量异常是影响径流量异常的主要因子。而在黄河上游地区径流量异常与降水量异常变化趋势并不一致,降水量减少的同时径流量却增加,这可能与伴随着降水量减少的全球增暖所引起的高原冰川和积雪融化等因素有关。因此,影响黄河上游径流量的因素除了降水等自然因子外,其它因子诸如上游的径流量、人类活动、全球增暖等也同样会影响黄河上游的径流量。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90%以上的工农业及生活用水依赖黄河,1997年黄河山东段全面断流226天,对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基于3S技术,以1987年、1997年和2002年三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从土地利用的法观角度出发,分析黄河严重断流对黄河两侧10km缓冲区内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对比分析表明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与黄河下游来水量密切相关;2.缓冲区内盐地滅蓬、纯芦苇湿地、沟渠和农田四类土地利用类型均在1997年面积最大;3.柽柳+碱蓬、極柳+芦苇的混生群落、河道、养殖场及滩涂五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在1997年最小;4.缓冲区内其它7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均随时间表现为稳定的增长趋势。总体看来,黄河两侧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型随着黄河来水量的变化,相应地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利用黄河上游人工增雨作业期间,河南站和西宁站的常规气象地面观测资料及实况记录,对两地区云状出现频率、降水机率和降水效果等进行统计和对比,以分析黄河上游人工增雨基地地区的云及降水特征。统计结果表明:黄河上游人工增雨基地地区有明显不同于西宁地区的云及降水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利用1999年7月4日~7月16日期间,由青海省人影办和有关科研单位的人员在黄河上游地区开展地面人工增雨试验获取的711数字化雷达资料、雨滴谱资料和地面降水自记资料,对黄河上游地区云层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和雷达定量测量降水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黄河上河上游地区其雨滴谱分布以多峰型为主,降水的滴谱较宽,对实施人工增雨催化作业较有利,同时拟合出黄河上游地区层状云降水的Z-I关系,可以作为雷达定量测量层状云降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中上游来水量序列延长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黄河中上游及邻近地区旱涝等级、降水量和树木年轮指数等历史资料及其与黄河中上游(花园口站)天然来水量的关系,建立延长来水量序列的统计模型,并将花园口站天然来水量序列延长至1740年。经统计“U”检验,延长序列与原序列有较好的一致性。对256年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中上游天然来水量的历史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而且水量丰、枯变化的承替规律也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