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境经过内在化的过程,可以成为认知语境。语境内在化后,以图式结构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中,随时被激活。阅读理解过程就是读者不断提取头脑中的有关信息与作者相互交流的过程,本文通过语篇理解的三个不同层次单词及短语、句子、篇章来验证认知语境对阅读理解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图式理论是对分析语篇理解和生成认知过程最有影响力的心理语言学理论之一。通过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图式,不仅对语篇理解而且对语篇的分析,也有很强的解释力。语篇的理解和分析需要了解读者和作者的交际目的,并通过工作记忆匹配语篇的语体图式和语言图式,整合语言图式和百科知识图式,最后达到对语篇正确合理的解码和编码的目的。这对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篇双向加工的能力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阅读理解篇章时也存在经济学现象,即投资越多并不等于回报越多.花很多精力去弄懂语篇中每个词的的阅读方法不可取,这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还会影响阅读质量.认知心理学家范岱克van Dijk)提出的宏观结构理论,可以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效益.运用宏观规则对语篇进行语义浓缩是一个归纳概括的过程,不仅便于读者记忆,也能使读者把握所读之物,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获取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英语科普语篇中最常用的复现和同现两种词汇衔接手段,通过典型例句分析和重现频率统计等方法,对其功能和作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讨论。理解和掌握英语科普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容易地掌握语篇的中心意思,增强对语篇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声音是作者运用概念化的语言手段传达非概念意义的情感认知方式。语篇构建过程是一个高级的认知过程,视点作为认知处理的基本要素,不仅影响语篇的表层结构的组织,又制约语篇深层结构。声音是视点认知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作者视点的选择和安排。因此从视点视角解读语篇声音,可以从语篇表层到语篇深层结构全方位地阐释语篇"声音"的生成过程以及产生的感知效果,同时也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语篇主题。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译者应如何在语篇翻译中构建元语篇意识这一问题很值得关注,因此,可以通过对主体间性理论和元语篇概念的阐释指出:由于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处于不同的交流层面上,在语篇翻译中,译者应建立元语篇意识,要能够通过原文中的元语篇手段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评价、鉴赏原文作者试图表达的思想和命题内容,并借助这些元语篇手段和方式,与译文读者对话,增强与读者的亲和力,达到主体间的视阈融合.  相似文献   

7.
宋二春 《理论界》2009,(7):144-145
从对词汇,句子意义的研究发展到对语篇的意义的理解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在语篇的背后起作用的是人们复杂的认知机制.Fillmore的框架理论提出百科知识和生活经验与语言知识密不可分,读者根据语篇本身和语境等因素构建起容纳语篇各个组成部分的框架,框架中的各个因素共同促使读者对语篇意义更好地理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语篇的信息理论出发,对语篇阅读的信息度进行阐释。通过分析语篇中的信息分布,探讨了语篇阅读的信息处理。文章阐明读者在与语篇的交流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语篇的信息度,并把已知信息和背景信息联系起来,加以整合,从而更有效地从语篇中获取信息。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介绍了英语语篇中常见的六种主位述位推进模式。作者指出 ,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向学生传授一点这方面的知识是有必要的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克服盲目性和困惑性 ,也有益于学生把握语篇发展的结构线索 ,从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意在探索历史学家作为读者的特点,以及历史学家能从专门阅读其他专业文本的读者那里学到什么。奥斯汀将话语分为行事语和述事语。历史学家是用过去行事话语写成的真实记录的读者。而行事语不判断对与错,述事语断言事物是否属实,要解决的正是对错问题。对历史作品来说,最好的作者可能就是那些有准备的专家,他们将对历史的极大兴趣与热情的批判意识结合起来,因此,我们的阅读必须基于对新资料的修正,对相同资料的不同理解的修正。  相似文献   

11.
张文浩 《殷都学刊》2008,29(3):83-93
《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觇文见心”说法,溯源“知音”原典意蕴,可知刘勰旨在论述品文鉴人的难度及途径。通过考察文情而知其人其心,从而求得情志的帖然相契,便可谓知音。尽管达到这种状况殊为不易,但刘勰仍然提供了“觇文见心”的若干原则及操作方法,即俗鉴与妙鉴。两者有难易和高下之分,妙鉴是“觇文见心”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12.
陈鸥帆 《文史哲》2007,(2):112-117
效果历史意识是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理解和解释得以展开的基础,驱动解释学循环的动力。效果历史意识涵盖文本阅读效果史、生活经验、传统以及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关系。因此它既是相对固定的整体,又是不断运动、调整、开放的结构,同时蕴含着对解读的历史先在给定性的反思,这是读者必须恪守的“效果历史原则”。效果历史意识的本质是对存在时间的经验,只有真正实现了的时间才能被经验到,从而即便过去,也能收藏在效果历史意识中,在文本解读时重返当下与文本对话,参与文本意义建构。读者的效果历史意识通过与文本的平等交流才能得以自我检视,一部经典只有不断地与读者的效果历史意识对话,才能常新长生。  相似文献   

13.
以体裁分析和语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组织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可以改进以词汇分析、语法分析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熟悉文章结构模式,抓住全文中心思想,摸清全文逻辑关系与衔接,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有效地掌握语篇信息。  相似文献   

14.
谚语是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语言单位。在翻译内嵌形象的谚语时,要充分尊重语言的民族文化特点,采取适当的翻译技巧处理不同的形象。要忠实于原文、忠实于现实、忠实于读者,使译文读者得到的概念和感受等于原文读者得到的概念和感受,尽可能地缩小两种语言读者在理解上的差距;进而指出对英语谚语及其翻译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的翻译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只是作家完成的一堆印刷符号,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和空白,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将其具体化,实现作品的意义。从翻译角度来看,译者首先是原文文本的读者,译者的阅读是翻译理解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文本因其偏重诗学编码,语义模糊,信息不确定,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不同于非文学文本的理解方法,应该遵循从部分到整体循环往复的原则,还要兼顾共通性与多义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李金国 《学术探索》2013,(4):145-147
语文文本的阅读使阅读者与语文文本发生意义关联,从而产生了意义阐释与语文文本解读的问题。从解释学的视角观照语文文本的阅读,有利于厘清对话阅读中多重对话与主体间性、多元对话与解读牵制、有声交流与无声对话、阅读终结与对话延展的关系,并在教学中实现文本意义的不断彰显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传统意义上的读解过程仅仅是对文本预设意义的找寻和发现,而后现代主义小说不仅在文本形式与内容上最大程度地解放了读者,而且提供了读者自由出入文本内外,化身为多重身份的可能性。科塔萨尔的《公园的延续》在内容上游离于真实与化身、相关与相离之间,形式上竭尽自由之能事,读者在体验到文本的非延续性、消解性、虚构性的同时,亲自化身为被谋杀的对象,"读者之死"的主题播散于文本内外。  相似文献   

18.
安贝托·艾柯反解构的诠释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慧 《学术探索》2012,(10):154-156
意大利学者安贝托.艾柯依托其符号学理论提出反解构的诠释学理论,在肯定诠释者权利的同时,主张以文本意图为诠释设限,反对过度诠释,并提出了简洁"经济"、一致性与吻合性的文本诠释的标准;认为文本的诠释应在作者、文本、世界、诠释者之间互动中进行。艾柯的诠释学理论对后现代主义某些批评家极端的诠释理论是一种反驳,也为当下的文本诠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超文本网络中,读者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路径,探索别样的故事类型。《十二蓝》是超文本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共包括269个链接、96个辞片,8个文本人ffl。小说立体网状结构,处处流淌的意识流,水、死亡、色彩等意象的隐喻之意,角色关系的流转变换等,使得作品犹如一座电子迷宫,在迷宫中探索潜藏的故事,这是与印刷文学迥然有别的文本旅行。通过对《十二蓝》的细读,有助于读者应对超文本时代的阅读革命。  相似文献   

20.
袁世硕 《文史哲》2013,(1):5-13,165
西方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对我国的文学理论、文学研究影响甚大。姚斯的以读者接受为中心的文学史模式的核心概念"期待视野"、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等均放逐作品本文,过度抬高读者接受的地位,理论上难于自圆其说,他们的论证中又离不开作品本文,便不自觉地回到传统的文学批评的路子,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