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荷载作用下沙漠砂混凝土力学特性非常复杂,编写了沙漠砂混凝土二维粗骨料随机分布程序,对沙漠砂混凝土力学特性和破坏形态进行模拟,分析粗骨料粒径大小和体积含量对沙漠砂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影响。数值模拟表明:随着粗骨料颗粒最小粒径增大,沙漠砂混凝土峰值应力逐渐减小;粗骨料颗粒最大粒径小于20 mm时,随着粗骨料颗粒最大粒径增大,沙漠砂混凝土峰值应力呈逐渐增大趋势,粗骨料颗粒最大粒径大于20 mm时,随着粗骨料颗粒最大粒径增大,沙漠砂混凝土峰值应力呈逐渐减小趋势;随着沙漠砂混凝土粗骨料体积含量增加,沙漠砂混凝土峰值应力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2016,(10)
动荷载作用下沙漠砂混凝土力学特性非常复杂,编写了沙漠砂混凝土二维粗骨料随机分布程序,对沙漠砂混凝土力学特性和破坏形态进行模拟,分析粗骨料粒径大小和体积含量对沙漠砂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影响。数值模拟表明:随着粗骨料颗粒最小粒径增大,沙漠砂混凝土峰值应力逐渐减小;粗骨料颗粒最大粒径小于20 mm时,随着粗骨料颗粒最大粒径增大,沙漠砂混凝土峰值应力呈逐渐增大趋势,粗骨料颗粒最大粒径大于20 mm时,随着粗骨料颗粒最大粒径增大,沙漠砂混凝土峰值应力呈逐渐减小趋势;随着沙漠砂混凝土粗骨料体积含量增加,沙漠砂混凝土峰值应力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3.
芜湖市九华山路全长460m,宽40m,其中快车道宽22.5m,采用12cm厚C30钢纤维混凝土路面。钢纤维混凝土用水泥为5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石子粒径5~15mm,含泥量<1%,质地坚硬。细骨料为中粗砂粒径0.3~0.5mm,含泥量<2%,砂率为5...  相似文献   

4.
机制石屑砂是利用生产碎石的剩余物石屑经鉴定或简单加工制成的一种新型建筑砂。该砂除<008mm石粉超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均达到国标优质砂水平,用其配制的普通混凝土的强度、和易性、耐久性经实践证明能满足有关规范和施工要求,是解决天然砂日益减少、质量下降的一条好途径。  相似文献   

5.
机制砂属于一种中粗砂,是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细度模数在2.6mm到3.6mm之间。目前,高性能混凝土中一般都含有机制砂,这种混凝土的英文全称是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经常被简写成HPC,其耐久性、稳定性、柔韧度与强度在机制砂的作用下更为良好。本文将简单介绍机制砂及其特性,并浅析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粗骨料最大粒径、针片状颗粒含量、砂的种类及含泥量对商品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较小的粗骨料配制的混凝土收缩率较大;粗骨料中针片状颗粒含量越高,混凝土收缩率越大;砂的含泥量越高,混凝土强度越低且收缩性率越大;使用人工砂生产商品混凝土时,宜将人工砂与天然细砂混合使用;为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及减少混凝土收缩,应严格控制粗骨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和砂含泥量。  相似文献   

7.
浙江韩泰(嘉兴)轮胎有限公司建成里程试验机试验室。厂房为单排框架结构,基础为独立承台+桩基,桩为400mm×400mm×26000mm的混凝土预制桩。试验室的地坪为30cm厚的混凝土。试验机基础为长744m、宽36m、厚10m的钢筋混凝土,试验...  相似文献   

8.
机制砂是由岩石经爆破、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粒径小于4.75mm的颗粒。机制砂富有棱角,比较干净,它既区别于天然砂.又不同于一般石屑,是一种理想的混凝土细骨料。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对机制砂的物理性能及矿物组成和用机制砂配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抗折强度、收缩徐变等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实践表明机制砂替代天然砂配制混凝土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相似文献   

9.
以工业废料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加入一定量的胶结料(一般用粘土)和水,经加工成球,烧结而成的,其粒径为5mm以上的轻粗骨料叫烧结粉煤灰陶粒;粒径小于5mm的轻细骨料叫做粉煤灰陶砂。它们适用于结构保温用的,结构用的轻骨粒混凝土,也用于制作隔音、保温用的轻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机制砂级配不良的特点,试验对不同间断级配机制砂对新拌混凝土坍落度、泌水率、振动离析率等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机制砂间断颗粒粒径增大,机制砂平均粒径减小,混凝土坍落度、泌水率和振动离析率均随之减小;强度等级越高,机制砂级配变化对混凝土泌水率影响越小;间断级配机制砂颗粒级配在合理范围波动时,也可配制出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  相似文献   

11.
机制砂亚甲蓝(MB)值是用于判定机制砂中细颗粒吸附性能的指标,是机制砂用于配制混凝土的重要评价指标。试验研究了机制砂单粒径颗粒、岩性、筛分方式、亚甲蓝溶液配制方法对MB值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机制砂4.75~0.075 mm单粒径颗粒均具有吸附性能,母岩岩性影响机制砂各单粒径颗粒的MB值,亚甲蓝溶液配制方法影响MB值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据此对相关标准的修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北京嘉润花园工程地上31层 ,主体高度94.5m ,全现浇剪力墙筒中筒结构。1~5层墙体为C60混凝土 ,6~15层为C50。外筒墙体厚300mm ,内筒墙体厚400mm、300mm不等 ,采用滑模施工。1配合比设计选用细度模数2.8~2.9、含泥量1.9 %的中砂 ,粒径25mm的碎卵石 ,京都牌强度等级42.5硅酸盐水泥 ,粉煤灰、矿粉、硅粉 ,RJ-2泵送剂、SC -A高效减水剂。W/C=0.32~0.36 ,Sp=36 % ,C0=410~440kg,W0=180~185kg,硅粉占水泥用量的6 % ,粉煤灰占水泥用量的…  相似文献   

13.
煤层顶底板岩石成分和结构与其力学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基于沉积岩特征,在显微镜下对陆源碎屑岩的成分、碎屑颗粒粒径、胶结作用和胶结类型等进行定量统计,建立了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质之间的定量关系,认为碎屑岩中随着粒径大于0.03mm(或小于5Φ)的碎屑颗粒含量的增加,岩石力学性质“包络线”上的值存在二次明显变化,表现为岩石力学性质跃变。同时,随着Φ值的增大(或粒径减少),岩石力滂性质包络线上的值逐渐增大到峰值强度和峰值刚度(粒径为2.5Φ),达到峰值后,  相似文献   

14.
利用杭绍台高速公路隧道洞砟,制备凝灰岩型机制砂,分析了机制砂及石粉特性,研究其对砂浆、混凝土流动性与强度的影响,利用条形筛检测机制砂中片状颗粒,探究不同片状颗粒含量对砂浆与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规律,并研究不同砂率对C30与C35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凝灰岩型机制砂为硅质机制砂,表面的断键导致石粉易团聚,对亚甲蓝值不敏感,需水量大。随着石粉与片状颗粒含量的增加,砂浆与混凝土的流动性与强度不断降低。凝灰岩片状颗粒含量大于石灰岩片状颗粒含量对强度的影响程度,片状颗粒含量对低水胶比砂浆流动性及强度影响幅度大于高水胶比影响幅度。考虑混凝土的工作性和抗压强度,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宜小于8%,片状颗粒含量宜小于10%,选定C30的砂率为43%,C35的砂率为41%。  相似文献   

15.
钙质砂是一种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特殊砂土,由于在形成过程中保留了原生物的骨架,故钙质砂颗粒不仅形状各异而且富含孔隙。颗粒孔隙的存在对钙质砂的压缩、剪切、强度和破碎性等力学性质有很大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取南海一处岛礁建设地基的钙质砂试样,根据粒径大小将其分为6个不同的粒组,在每个粒组中选出不同形状的代表性颗粒,对其进行电镜扫描试验。借助MATLAB图像处理程序,选取合适的阈值对扫描试验得到的图片进行二值化处理,对钙质砂的连通孔隙进行了分析,系统的研究了不同粒径和粒形钙质砂颗粒的表观孔隙率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对于粒径小于1 mm的颗粒,面孔隙度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形状颗粒面孔隙度差别不大;粒径超过1 mm后,面孔隙度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小;条状颗粒面孔隙度最大而片状颗粒的面孔隙度最小。  相似文献   

16.
机制砂在工程中已广泛应用,颗粒级配、砂率及石粉含量作为其配置混凝土的关键指标,对混凝土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以石灰石机制砂为细骨料,配制了C50自密实混凝土,分析机制砂级配、砂率及石粉含量对其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级配不良,小于1.18mm颗粒过少时,会导致机制砂混凝土易离析、泌水等不良工作性能;在配制混凝土过程中,可通过调节机制砂中大于1.18mm和小于1.18mm颗粒的比例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级配,提高其保水性和黏聚性,保证混凝土强度;机制砂砂率过低会出现离析、泌水等现象,而砂率过高会显著影响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砂率在39%~42%范围内时,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良好;石粉可发挥微珠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但过高的石粉含量会打破混凝土密实状态,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3种不同级配的机制砂进行试验,分析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间断级配粒径小于0.30mm,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下降;半间断级配机制砂对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影响较小;随着机制砂间断级配粒径增大,坍落度、泌水率下降,抗渗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8.
张乔  习康 《山西建筑》2008,34(17):175-176
主要研究了粗、细骨料粒径、级配以及砂率变化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测定了在基准配合比下,砂的细度模数变化以及碎石颗粒级配变化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并就骨料粒径、级配的变化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79)第26条中砂的含泥量试验,定义为“测定砂中粒径小于0.080mm的尘屑、淤泥和粘土的总含量。”由于目前采用的砂的含泥量试验标准法往往难以将小于0.080mm的颗粒充分筛去,且整个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砂粒丢失,因而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认为,“标准法”在操作过程中易造成砂粒丢失的原因:一是手在水中淘冼试样时,试样易随水溅出和被手携带走;二是多次向筛中倾倒浑浊液滤去小于0.080毫米的颗粒时,容易将砂粒和浑浊液溅出;三是洗净的试样在倒入浅盘的  相似文献   

20.
感谢王奎华先生对“颗粒分析中密度计法土粒粒径计算公式研究”(以下简称原文 )的讨论和关注。现答复如下 :(1)关于颗粒形状修正问题。需用密度计进行颗粒分析的土为 0 .0 75mm筛下土。一般粒径 0 .0 75~ 0 .0 0 5mm的土颗粒主要为原生矿物 ,以类球形、多角形为主 ;粒径小于 0 .0 0 5mm的粘粒主要为次生矿物 ,以鳞片状为主[1] 。为了进行颗粒在悬液中下沉速度的研究 ,我选用了不同比重的材料 ,做成肉眼能观察到密度均匀的各种形状小颗粒 ,在不同比重的液体中进行单体下沉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①等厚、上下面平行、密度均匀的片状颗粒 ,在液体中下沉前 ,如片状颗粒平面与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