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究与分析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与总结我科自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肺内硬化性血管瘤CT平扫及动态增强的影像学特点,并总结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诊断价值。结果 18例肺内硬化性血管瘤CT平扫影像学表现为病灶类圆形,边缘光滑整齐,实质密度均匀,可有钙化点,动态增强CT扫描可见病灶呈现均匀强化的特点,CT值最大可达(95.3~109.8)HU,病灶最大增强CT值为(82.0±5.9)HU。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对于肺内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诊断肺内硬化性血管瘤的有效手段,推荐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特征,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的cT特征,所有的病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右肺者12例,左肺10例,4例位于肺门区,其余均位于肺外围;22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14例病灶密度均匀(14/22,占63.63%),其中2例出现轻度分叶(2/22,占9.09%);8例病灶密度欠均匀(8/22,占36.36%),边缘可见点状钙化,1例可见“空气新月征”。增强以后均有比较明显的强化,密度值达90~148HU。病灶与周围血管关系密切。结论cT对于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增强扫描能更好的显示病变特点,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肺硬化型血管瘤(PSH)CT影像特点,提高对PSH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为PSH患者11例,全部病例均作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对靶病灶进行薄层多方位重建,分析CT表现,总结影像学特点。结果 11例PSH,CT平扫均表现为肺内孤立性圆形、类圆形结节或肿块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无深分叶,增强扫描病灶均明显强化。病理以血管瘤样及乳头样组织结构为主者,强化明显而迅速;以实性及硬化性组织结构为主者,为渐进性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肺硬化型血管瘤少见,CT表现具有一般良性肿瘤特征,但缺乏特异性,病灶周边出现"贴边血管征"、"空气新月征"可提示性诊断,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朱勇  王莉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5(12):1143-1146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特征及病理基础,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PSH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 PSH多见于40岁女性;表现为直径1~3cm,境界清晰的圆形、类圆形肺内结节或肿块;CT平扫密度均匀,有时见点片状钙化;CT增强见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且有延迟强化;相对特殊征象:空气新月征、贴边血管征、晕征等。结论 PSH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动态增强CT扫描对20例肺内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肺内硬化性血管瘤进行研究, 增强前后均对病变局部薄层扫描,层厚及间隔均为2.0 mm.结果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实质密度均匀,少数病灶可有钙化.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CT值最大可达90~110 HU.结论动态增强CT 扫描是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肺内硬化性血管瘤进行研究,增强前后均对病变局部薄层扫描,层厚及间隔均为2.0mm。结果: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实质密度均匀,少数病灶可有钙化。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CT值最大可达90-110HU。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是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1月~2011年4月收治的59例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6例患者就诊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余33例中表现为咳嗽14例,痰中带血或咯血10例,胸闷气短13例,胸痛5例。均行胸部X线检查,可见圆形或椭圆形阴影,密度均匀41例,不均匀18例(6例可见钙化),位于肺外周49例,肺门10例。47例行胸部CT平扫检查,见肿瘤单发43例,多发4例。边缘光滑35例,有粗短毛刺6例,浅分叶6例。27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2例左下叶开口见新生物,1例右下叶开口见新生物,1例左下叶基底段开口内见新生物,刷检及咬检均未找到癌细胞。10例经皮肺穿刺活检,仅1例证实为PSH。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肺叶切除术21例,楔形切除术15例,肿瘤摘除术23例。44例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25例诊断为PSH。术后病理检查可见肺硬化性血管瘤组织由乳头区、实性区、血管瘤样区及硬化区四种组织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TF-1和EMA均为阳性。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需综合参考胸部X线片、CT结果;治疗应积极手术,手术方式宜选择肺叶切除术、楔形切除术、肿瘤摘除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20肺内硬化性血管瘤进行研究,增强前后均对病变局部薄层扫描,层厚及间隔均为2.0mm。结果 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实质密度均匀.少数病灶可有钙化。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CT值最大可达90~110HU。结论 动态增强CT扫描是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3.0T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CT或MR常规检查疑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行SWI序列扫描。结果 21例病例中单发者15例、多发者6例,其中9例为手术病理证实,其余经多位临床及影像高级职称医师诊断。常规扫描发现病灶53个,其中表现为典型海绵状血管瘤征象("铁环征")19个。磁敏感序列发现99个,其中均匀性低信号病灶81个,低信号中含有混杂信号病灶18个。结论 SW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特别是在常规MR扫描无阳性表现或不典型者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PSH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结果 MSCT平扫示17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3个病灶),共20个病灶。20个病灶中结节13个,肿块7个;肿瘤最大径0.9~3.6(2.3±0.9)cm。病灶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4个伴钙化,2个可见"空气新月征",6个呈磨玻璃密度结节;11例行增强扫描后病灶显著均匀强化,2个可见"贴边血管征",3个伴"尾征"。结论 PSH典型MSCT征象为肺内孤立性肿块或结节,边界清晰,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强化明显,与周围血管关系密切,可伴有钙化。增强扫描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1996年1月~2011年8月期间手术治疗16例PS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术前均未确诊。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PSH。全组无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术后随访10个月~3年,未发现复发和转移。结论手术治疗PSH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首选电视胸腔镜下的肺楔形切切除术,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本院经病理确诊为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肺部影像学、病理结果、手术方式、预后等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4例患者中,年龄15~75岁。16例(66.67%)患者无任何症状,系体检发现,其余患者表现为咳嗽(18.18%),咳痰(12.5%)、痰中带血(8.33%)等非特异性症状。影像学上表现为外周圆形或椭圆形阴影,其中诊断恶性病变9例,2例双肺多发病灶考虑肺癌伴肺内转移。24例患者中行肿块切除术9例,锲形切除5例,肺叶切除8例,肺癌根治术2例。所有患者术后常规病理均提示硬化性血管瘤。18例患者随访至今未出现肿瘤相关的复发或转移。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女性好发,通常无症状,术前确诊困难,手术切除是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硬化性血管瘤的PET/CT表现及显像机制,提高对PSH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5年2月至2011年9月于我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3例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18F-FDG PET/CT资料,结合近15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3例(国外12例,国内1例)硬化性血管瘤患者共18个病灶资料,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2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双肺多发病灶(多发病灶仅将最大者纳入分析)。2例位于肺下叶,1例位于左肺上叶;大小约1.8 cm×2.7 cm×1.7 cm~2.8 cm×2.4 cm×3.0 cm;3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结节影,1例边缘浅分叶,2例可见短毛刺;2例密度均匀,1例可见小钙化;糖代谢轻、中度增高,SUVmax 1.7~5.4。文献复习示硬化性血管瘤同机CT多表现为单发的边界光滑清晰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肿块,位于双肺下叶者多见,平均直径(3.0±1.1)cm(1.7~5.5 cm),密度较均匀,偶见钙化,少见分叶、毛刺,周围可见肺气肿,偶见多发或淋巴结转移。18F-FDG PET表现为轻中度放射性浓聚,平均最大SUV 3.0±1.2(1.6~5.4)。大小与FDG摄取高低无相关性。结论:18F-FDG PET显像示硬化性血管瘤糖代谢多呈轻中度增高,摄取程度可能与细胞类型有关。不典型的硬化性血管瘤及多发硬化性血管瘤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应谨慎鉴别。  相似文献   

14.
肺硬化性血管瘤15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认识。方法结合15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详细分析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该病病因不清,组织来源不明,临床症状较少且轻微,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肺部孤立、境界清楚的结节影。病理学检查主要特征是:(1)实性细胞团及黏液样基质内散在有白细胞;(2)血管瘤样增生伴有管壁硬化倾向;(3)增生的小血管呈乳头状突向肺泡腔内;(4)存在出血及硬化区。免疫组织化学至今不能确定其组织来源。肺硬化性血管瘤术前难于确定诊断,而临床上与肺恶性肿瘤有类似症状,13例术前诊断为恶性肿瘤,误诊率高。但本病尚属良性肿瘤,宜早期手术。手术预后均良好。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发病率低,极易误诊,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5.
肺硬化性血管瘤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通过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临床、X线及病理特征,提高对PSH的认识。方法 对10例手术病理证帝的PSH患者的临床和肺部X线表现及病理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女之比为1:4,年龄24 ̄57岁,平均40岁。在6例患者无症状,4例2有症状(咳嗽4例,胸痛3例,咳血丝痰2例,间歇性低热)。X线胸片多表现为孤立性、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境界清楚、边缘光滑的结节状阴影,肿瘤直径范围为1.5  相似文献   

16.
张旭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2):112-113,125,13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100例肝脏肿瘤[38例肝血管瘤,28例原发性肝癌,23例肝转移瘤,4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5例肝脓肿,2例肝母细胞瘤]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一次屏气完成全肝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38例肝血管瘤准确定性36例,2例诊断不典型血管瘤可能;28例肝癌误诊4例;23例肝转移瘤中多发性转移瘤无1例误诊,1例单发转移瘤误诊;4例FNH中有1例误诊为纤维板障型肝癌;肝脓肿及肝母细胞瘤均诊断明确.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是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应作为肝脏肿瘤的常规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志英  徐虓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0):1857-1859
目的 探讨老年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方法 分析65例老年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予以分析.结果 老年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特征是以女性多见,多数无临床症状,主要的症状是咳嗽、咳痰,临床上多数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和肺部肿块或结节,一般经过手术治疗后很少有复发和肿瘤转移情况;影像学一般无脂肪、空洞和胸膜受侵,边缘以光滑为主,上下叶肺可有点状钙化;在组织学方面,巨检均位于肺实质内,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无包膜,切面以棕黄色和灰白相间为主,镜检有四种结构:肺泡上皮增生形成的乳头状结构、实性细胞区、肺泡内出血和硬化性变化,在免疫组化表达方面以TTF-1、EMA、AE1/AE3和CgA、Syn阳性表达为主.结论 老年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特征不典型,缺乏特异性,但是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而手术治疗可治愈此病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