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肌内脂肪与脂类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关系,试验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8头乌金猪和6头长白猪背最长肌脂肪酸合成酶(FAS)、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和硬脂酰CoA去饱和酶(SC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同时采用索氏提取法检测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乌金猪FAS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长白猪(P0.01);SC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长白猪(P0.05);SREBP-1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虽然高于长白猪,但差异不显著(P0.05)。乌金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高于长白猪,且差异显著(P0.05)。乌金猪和长白猪的FAS和SC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都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乌金猪SREBP-1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长白猪SREBP-1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乌金猪和长白猪间存在品种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肌内脂肪含量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鸭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A-FABP)基因部分序列多态与鸭肌内脂肪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关系。根据鸭A-FABPmRNA序列和鸡A-FABP基因组序列设计1对引物扩增鸭A-FABP基因内含子1序列。同时根据扩增产物设计4对引物,利用PCR-SSCP对鸭A-FABP基因部分序列进行多态性研究并探究序列多态性与鸭肌内脂肪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克隆序列包含鸭A-FABP基因外显子1、2部分序列和完整的内含子1序列,与鸡A-FABP基因内含子1同源性为75.1%;经SS-CP检测,发现引物P1扩增片段有3处碱基突变,引物P3有6处碱基突变,这些突变分别产生了3种和8种基因型。在P1位点樱桃谷鸭和苏牧麻鸭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P0.01),金定鸭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在P3位点3个群体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同时,这些基因型在不同群体中分布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最小二乘分析显示,肌内脂肪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在各群体中有显著差异(P0.05),P1和P3位点各基因型对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仅在P3位点CD基因型个体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个体(P0.05)。结果提示,鸭A-FABP基因内含子1多态对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有一定影响,但是否影响鸭肌内脂肪沉积,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将82头藏猪和84头其他品种猪屠宰后测定背膘厚,采集背部最长肌测定肌内脂肪含量和嫩度。采集血样提取DNA,利用PCR-RFLP分析ADD1基因的基因型,发现藏猪和其他猪种中均能检测到三种基因型AA、AB和BB。三种基因型的肌内脂肪含量和嫩度存在差异(P<0.05),而背膘厚不存在差异(P>0.05)。ADD1基因在藏猪和其他猪种中存在多态性位点,可以作为肌内脂肪选育的标记辅助选择位点。  相似文献   

4.
《养猪》2016,(3)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约克夏猪和藏猪血清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的含量,并分析其与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约克夏猪和藏猪的FAS含量分别为(5.7±0.40)mol/L和(4.6±0.43)mol/L,呈极显著差异(P0.01);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2.50%、5.48%。相关性分析显示,FAS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FAS可通过血液负调控肌内脂肪含量,但肌内脂肪含量是FAS和激素敏感脂酶共同作用的过程,对FAS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还将做进一步的研究,为深入研究猪肌内脂肪沉积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特征进行评估以及筛选适宜提高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分子标记,屠宰测定体重在(87.61±0.54)kg共314头苏淮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并分析肌内脂肪候选基因标记IGF2基因第3内含子3072AG位点和SCD基因g.2228TC位点在苏淮猪群体的多态性及其与苏淮猪肌内脂肪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苏淮猪群体肌内脂肪含量为(1.99±0.04)%,变异系数为37.13%。其中,阉公猪肌内脂肪含量高于母猪肌内脂肪含量,但公母间差异不显著。在IGF2基因中,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03和0.597;AA型基因型频率为0.175,AG型为0.455,GG型为0.370;不同基因型之间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在SCD基因中,C等位基因与T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17和0.583;CC型基因型频率为0.169,CT型为0.497,TT型为0.334,不同基因型之间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IGF2和SCD基因合并基因型与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相关。IGF2和SCD基因的多态位点与苏淮猪的肌内脂肪性状不相关,因此不能作为提高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6.
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80头三江白猪H-FABP基因的5'-上游区和第2内含子区的遗传变异,并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分析了H-FABP基因对猪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H-FABP基因5'-上游区域HinfⅠ-RFLP和第2内含子MspⅠ-RFLP均不存在多态性,基因型为HH和AA。第2内含子HinfⅠ*-RFLP(基因型BB、Bb、bb)和HaeⅢ-RFLP(基因型DD、Dd、dd)均有多态性,肌内脂肪含量bb高于Bb型,但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dd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Dd和DD基因型(P<0.05)。通过各种组合基因型发现,AAddbbHH基因型具有最高的IMF含量,因此可通过提高"AAddbbHH"基因型的频率来增加肌内脂肪含量,达到改善猪肉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75头乌金猪和41头长白猪黑素皮质素受体4(MC4R)基因的第7跨膜结构功能域D298N主效位点的遗传变异,并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分析MC4R基因对猪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乌金猪和长白猪MC4R基因第7跨膜结构功能域TaqⅠ-RFLP位点均存在多态性,基因型为AA、Aa和aa。长白猪AA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高于Aa和aa基因型,但差异不显著(P0.05);AA基因型对PCR-RFLP的最小二乘值最大,证明该基因在该位点对肌内脂肪(IMF)含量的效应值最大。乌金猪肌内脂肪含量aa基因型显著高于AA和Aa基因型(P0.05),aa基因型对PCR-RFLP的最小二乘值最大,证明该基因在该位点对IMF含量的效应值最大。提示,乌金猪和长白猪的MC4R基因对肌内脂肪的调控是由不同的基因型所控制的。乌金猪可通过提高MC4R基因aa基因型的频率来增加肌内脂肪含量,达到改善乌金猪猪肉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约克夏猪和藏猪血清中脂联素和胰岛素的含量,并分析了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约克夏猪和藏猪血清中脂联素含量分别为(62.59±5.51)μg/L和(87.79±1.97)μg/L,呈极显著差异(P0.01);胰岛素含量分别为(48.48±3.17)m IU/L和(47.41±0.94)m IU/L;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2.50±0.24)%和(5.48±0.44)%。相关性分析显示,脂联素水平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脂联素可通过血液正向调控肌内脂肪含量,初步阐明了猪血清中脂联素的品种差异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为深入研究猪肌内脂肪沉积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家鸭A-FABPmRNA序列和鸡A-FABP基因组序列设计1对引物扩增番鸭A-FABP基因内含子1序列。同时根据扩增产物设计5对引物,利用PCR-SSCP对番鸭A-FABP基因部分进行多态性研究及多态性与部分屠宰性状、肉质性状、胸肌肌内脂肪含量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关系。结果显示,克隆序列包含番鸭A-FABP基因外显子1、2部分序列和完整的内含子1序列,与家鸭和鸡A-FABP基因内含子1分别有序列94.43%和72.95%的同源性;经SSCP检测,在引物P3扩增片段上发现2处碱基突变:分别为1074处T-G和1089处A-C突变,这2处突变产生3种基因型AA、BB和AB型,χ2检验显示番鸭群体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最小二乘分析显示,AA、AB型个体在胸肌率、肌肉pH值以及胸肌肌内脂肪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番鸭A-FABP基因内含子1多态性可能对个体生产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克隆5′上游微卫星序列的基础上,以40头松辽黑猪为研究材料,分析了该微卫星序列的多态性,同时进行了各基因型与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和胴体性状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在5′端侧翼微卫星位点上多态性丰富,共检测到4个等位基因(A、B、C、D)共6种基因型,等位基因A、B、C、D的频率分别为0.112 50、.087 50、.425 0和0.375 0;杂合度0.658 0、多态信息含量0.594 4、有效等位基因数2.924 0;遗传效应分析发现AA基因型个体具有较高的肌内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1.
优质鸡肌内脂肪(IMF)和肌苷酸(IMP)含量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8个优质鸡新品系70日龄和92日龄鸡98只,将胸肌肌内脂肪(IMF)和肌苷酸(IMP)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品系、性别和日龄鸡肌内脂肪和肌苷酸含量均有较大差异。92日龄时D系肌内脂肪和肌苷酸显著高于其它各系(P<0.05)。70日龄和92日龄时肌内脂肪和肌苷酸含量在母鸡和公鸡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但母鸡的肌苷酸含量均高于公鸡。肌内脂肪含量在70日龄时公鸡高于母鸡,而92日龄时母鸡高于公鸡。不同日龄间肌内脂肪和肌苷酸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都有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松辽黑猪肌内脂肪含量与背膘厚的相关性,试验选择120 kg左右的松辽黑猪173头,对其体重、四点背膘厚(肩部最厚处、六七肋腰、最后肋、腰荐结合处)、平均背膘厚及肌内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松辽黑猪肌内脂肪含量为(2.95±0.72)%,高于部分国外品种,处于较理想水平;各性状间均呈正相关性,其中肌内脂肪含量与肩部最厚处背膘厚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与平均背膘厚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3.
利用超声波图像活体预测北京黑猪肌内脂肪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利用超声波图像来活体预测北京黑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试验选用382头北京黑猪开展活体测定,性状包括体质量、10~11肋间眼肌面积、背膘厚和眼肌深度,并且采集猪左侧9~13肋之间距离背中线5cm处纵向超声波图像2张,在每张图像10~11肋间选定1个大小为80×80像素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图像分析软件(matlab)分别获取了灰度梯度、灰度共生矩阵、小波变换3类图像参数。屠宰后立刻取胴体左侧10~11肋间背最长肌肉样,利用石油醚抽提法测定肌内脂肪含量(IMF)。以实际测定肌内脂肪含量(IMF)为因变量,体质量、背膘厚、眼肌面积、眼肌深度和图像参数为自变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预测肌内脂肪含量(PIMF)的模型。重新选择112头北京黑猪利用实测肌内脂肪含量与预测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分析进行模型验证。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9个自变量达到显著水平(P<0.05),包括背膘厚、眼肌面积和7个图像参数。预测模型的决定次数(R-Square)和均方误差根(Root MSE)分别为0.305 8和0.006 5。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到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分别为0.553 4和0.627 2(P<0.000 1)。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波图像活体预测猪肌内脂肪含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为北京黑猪的育种工作提供一个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选取24头1.5岁健康延边黄牛,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8头,育肥期120d,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肉牛脂肪组织ADPN mRNA水平,用索氏浸提法测定肌内脂肪的含量,探讨牛脂联素与肌内脂肪沉积的关系。结果显示:高能日粮水平能促进ADPN mRNA水平增高,饲喂同一能量水平日粮,ADPN mRNA水平随着育肥日龄增加有增加趋势。经相关分析检验,延边黄牛脂肪组织ADPN mRNA水平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01)。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ACADM)基因在不同品种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猪脂肪沉积性状的相关性,采用Sanger测序法对藏猪(58头)和大约克猪(60头)ACADM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1 kb区域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筛选与基因分型,选取180日龄藏猪和大约克猪各10头屠宰后分别采集肝脏、背脂、心脏和背最长肌组织,利用RT-qPCR技术检测了ACADM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测定其背膘厚和背最长肌组织中肌内脂肪含量。结果显示:在ACADM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1 kb区域,存在C-101G和C-569G这2个突变位点,藏猪与大约克猪等位基因频率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藏猪与大约克猪的肝脏、背脂、背最长肌和心脏组织中ACADM基因表达趋势完全一致,藏猪极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1);经ACADM基因表达量与背膘厚、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性分析发现,ACADM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通过以上结果推测这2个突变位点可能是调控ACADM基因表达的重要功能位点,从而导致猪脂肪沉积性状的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ACADM基因对猪脂肪沉积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睾丸注射法制备转基因动物的可能性,将携带有徐淮山羊过氧化氢酶体激活增殖受体γ(PPARγ)和绿色荧光蛋白标签的重组载体经脂质体包裹后,将线性化的重组质粒pEGFP-PPARγ通过随机打点注射入性成熟的湖羊睾丸内,采用常规PCR、基因组DNA点杂交及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外源PPARγ基因在湖羊体内稳定整合的能力,并检测F1代阳性个体屠宰性能、肌内脂肪含量、器官重量及肉品质。F1代羔羊检测转基因羊阳性率为13.7%,证实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后代体内成功表达。阳性个体胴体重和屠宰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个体(P<0.01),阳性个体骨肉比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个体(P<0.01);阳性个体背最长肌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个体(P<0.05),腰肌内脂肪含量与股二头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阳性个体肺脏和小肠极显著大于对照组个体(P<0.01),阳性个体脾脏显著大于对照组个体(P<0.05),阳性个体心脏和肺脏显著小于对照组个体(P<0.05),肝脏、肾脏、胃、睾丸、皮、头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阳性个体股二头肌嫩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个体(P<0.05),pH、肉色、失水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18.
以70日龄扬州鹅(A×A)及其4个杂交配套组合(K×B、K×A、C×A和S×A)共5个鹅群体为实验素材,分别取其胸肌和腿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肌肉中肌苷酸的含量,研究其肌苷酸与肌内脂肪的沉积规律。结果表明:5个鹅群体中,除C×A群体母鹅胸肌中的肌苷酸含量显著大于腿肌外(P<0.05),其他鹅群体胸肌和腿肌中的肌苷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K×B群体公鹅胸肌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腿肌(P<0.05),除S×A群体腿肌的肌内脂肪含量在性别间有显著差异外(P<0.05),其他群体胸肌和腿肌的肌内脂肪含量在性别间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尼西鸡、武定鸡的腿肌为研究对象,采用索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法检测其脂肪和脂肪酸含量,对两种鸡种的脂肪和脂肪酸含量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武定鸡和尼西鸡以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花生四烯酸为主;(2)同一种地方鸡腿肌的脂肪和脂肪酸含量母鸡显著高于公鸡(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不同地方鸡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武定鸡腿肌脂肪和18种脂肪酸含量总和高于尼西鸡,尼西鸡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高于武定鸡。武定鸡母鸡腿肌的脂肪和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尼西鸡的母鸡的含量(P0.01),两种地方鸡公鸡腿肌的脂肪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拜城油鸡肌内脂肪沉积规律及其与肉品质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拜城油鸡肌内脂肪沉积规律及其与肉品质的关联性,试验选用250只1日龄拜城油鸡作为试验动物于相同饲粮和环境下进行饲养,分别于3、7、12、16周龄取其胸肌和腿肌,对肉品质与肌内脂肪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周龄增加,肌内脂肪含量不断增加;16周龄胸腿肌肌内脂肪含量最高,且与3、7周龄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部位肌内脂肪相关分析可知,腿肌肌内脂肪含量与蒸煮损失呈正相关,其中与周龄、剪切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滴水损失、肉色呈现负相关(P0.05);胸肌肌内脂肪含量与肉色呈正相关,与周龄、剪切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和p H值呈负相关(P0.05)。结果表明,拜城油鸡肌内脂肪含量随着周龄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肌内脂肪含量对肌肉的剪切力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