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中科院院士、哈工大教授、我国的激光专家马祖光,按他的造诣和学术水平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是理所当然、名正言顺的。但1997年,学校推荐时,他不让上报,1999年第二次推荐,他给中科院写信说“不够条件”,要求退回材料;2001年,第三次推荐,是在校党委书记做了工  相似文献   

2.
羊年岁末。省会长沙数家媒体先后报道了一条消息:中南大学的金展鹏教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而且是湖南省2003年唯一增选的中科院院士。报道说:金教授数十年献身于材料学和相图学,硕果累累,在学术界声名卓著;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拖着重病之躯,以惊人的毅力,在病床上、在轮椅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带着崇敬的心情,记者来到岳麓山下,走近了这位新科院士。  相似文献   

3.
在2009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中,我省有两名60后专家当选,他们是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专家、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教授和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动物免疫学和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专家张改平教授。这是我省继2003年在两院院士推选中各有斩获后,又一次在同一年当选两名院士。  相似文献   

4.
羊年岁末,省会长沙数家媒体先后报道了一条消息:中南大学的金展鹏教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而且是湖南省2003年唯一增选的中科院院士。报道说:金教授数十年献身于材料学和相图学,硕果累累,在学术界声名卓著;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拖着重病之躯,以惊人的毅力,在病床上、在轮椅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带着崇敬的心情,记者来到岳麓山下,走近了这位新科院士。  相似文献   

5.
~~风雨系丹心——记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魏于全教授@郭鸣 @剑子  相似文献   

6.
冷珊珊 《求贤》2012,(3):18-21
1994年,一位30岁的青年远渡重洋,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他又到哈佛大学做博士后,后被哈佛大学医学院聘为讲师;2002年,他决然回国,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年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受聘为国家教育部第五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9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7.
<正>2023年11月22日,备受瞩目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榜单中,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一位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就是水产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专家、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薛长湖。薛长湖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农学水产博士。从1984年读研究生至今,他已在水产加工领域浸润了40 年。  相似文献   

8.
胡新民 《党史博览》2022,(2):21-24,27
谈家桢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于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37年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来还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相似文献   

9.
人物小传:王振义,1924年11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兴化。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获医学博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相似文献   

10.
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为历届最难、申报人数最多的一年,要成功当选院士,必须有三分之二的院士投票才能算通过。由第一轮的.484位候选人到进入第二轮公示和投票的164位候选人,经层层评选后,只有4位当选本届院士。其中.贵州大学工学院空间研究所的马克俭教授就名列其中。  相似文献   

11.
最近从一份杂志上读到这么一条消息:中科院院士、哈工大教授、激光专家马祖光,按他的理论功底和学术水平,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是名正言顺,理所当然的。但1997年学校推荐时,他不让上报;1999年第二次推荐时,他居然写信给中科院说自己“不够条件”,要求退回材料;2001年第三次推荐,校党委书记专门做他的思想工作,他才“听从党的安排”签字上报。学校分房子给他,他拒绝了。他说:“给我是锦上添花,给别人是雪中送炭。”他出席国际会议,大会发给500美元补助,他给实验室买了一套设备带回来,而他的儿子报考托福需要30美元,却四处去借。他的学生说:“知识…  相似文献   

12.
正在共和国1.8万公里海岸线上、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内,要想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空间,来推动国民经济、服务社会发展,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海洋科研队伍为支撑,必须要有一流的海洋科学家作为领军人物。中国海洋大学,作为我国海洋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辈出。去年年底,年仅47岁的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吴立新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作为中国海洋界最年轻的院士,他有怎样的经历?有什么样的学术思想?又有怎样的海洋梦想?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本刊记者对吴立新院士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3.
围观     
烟草院士 12月8日上午,主攻卷烟“减害降焦”研究的谢剑平当选为院士。仅一小时后,他便在网上被冠名“烟草院士”,遭到强烈质疑。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20,(2):47-49
2019年11月22日,作为中国唯一自研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的提出者、设计者和建设者,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也意味着民营企业科研力量正融入到国家科技战略中。  相似文献   

15.
瓜田 《前线》2009,(12):50-50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开花结果了。曾当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的“光纤之父”高锟,今年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再联想到去年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让鄙人有些话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16.
2006年4月25日晚,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评选揭晓,世界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当选,成为中国农业科学界首位入选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相似文献   

17.
1981年,他第一次坐上火车,踏上前往西南交大的求学之路;30年后的2011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研究铁路交通。他将自己90%的时间献给了科学,从学士到院士,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到理论创新,他的成长轨迹足以令所有人赞叹。他就是翟婉明,用自己的勤奋与智慧,为中国铁路建设不断做出贡献的本土专家,一个地地道道在西南交大成长起来的"土"教授。  相似文献   

18.
《党建文汇》2011,(2):5-5
王振义,1924年11月出生,江苏省兴化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血液学家,国内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生物学及生物技术领域里,有一位从事基因工程药物研制及基因治疗研究,并以院士身份率先"下海",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著名生物化学家。他,就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研究员、中外合资上海华新生物高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上海生物技术工业园区董事长刘新垣教授。多难不屈为其一生特点1927年11月7日,刘新垣出生于湖南省衡东县。他一来到这世上,就仿佛与"多难"结下了不解之缘:母亲早逝,年幼时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稍长后的求学路也很不顺利......但是,他没有被多难不幸的命运所主宰。几十年后,他在回顾自己人生旅程…  相似文献   

20.
收入有多少? 铁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并不介意“晒”出他的收入。他1995年当选院士,当时每月的“院士津贴”是200元,几年后上调至每月1000元。迄今为止,1000元仍是全体两院院士享受的月度津贴标准。80岁以后的两院院士成为“资深院士”,不再拥有院士选举的投票权,但另外领取“资深院士津贴”,每年1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