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波通信系统依靠电离层传播,具有通信距离远,灵活性高,抗干扰性强,成本低廉等特点,是一种重要的国防军事通信手段。传统短波通信受电离层特性影响而有效带宽较窄,导致数据传输速率极低。因此,提高信道容量实现高速数据传输的短波宽带通信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短波宽带信道建模是短波宽带通信系统正常发挥性能的关键,对短波宽带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结合现有短波宽带信道的衰落特性模型,介绍了短波宽带信道噪声和干扰模型,并进行了比较和可靠性分析,发现现有模型形式比较单调统一,但和实际测量数据一致,能有效描述短波宽带通信中信道噪声与干扰特性,模型已经比较完善。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跳频电台是将信息调制到载波上跳变工作。但由于短波频段的信道拥挤、多径效应及衰落等因素,通信可靠性明显降低,造成短波跳频电台数据传输速率低、抗干扰能力较差。短波差分跳频可实现宽频带、高速率的跳频通信,并提高了抗跟踪干扰和抗多径能力。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短波OFDM调制下多天线分集合并接收技术。针对短波信道存在多径干扰、深衰落、多普勒频移等特点,采用ITU-R建议的中纬度恶劣信道条件下的短波信道参数,应用短波Watterson信道模型,运用最大比值合并的多天线分集合并算法,进行了短波OFDM系统下误码率性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算法,在不加大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了OFDM系统的误码率,减轻了信道衰落的影响,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短波通信新技术与新体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短波无线电利用地波或低电离层进行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的中、近距离通信,利用电离层反射进行数千乃至上万公里的远距离通信。短波电台既可用于大型固定台(站),也可用于车载、舰载、机载或背负移动通信。短波通信设备简单,造价低廉,使用灵活机动,坚固耐用是最基本的军事通信手段,世界各国都不遗余力地进行研究。 由于电离层是一种典型的时变传输媒介,存在瑞利衰落、多径效应、多普勒频移等复杂时变因素,使收端码元在时间上展宽,包络发生畸变,因而数据传输产生码间干扰和误码。短波信道是带宽受限的信道,射频频谱非常拥挤,信道…  相似文献   

5.
针对短波宽带信道时变衰落色散的特性,为减小多径效应以及空间噪声、干扰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改善短波通信质量,采用高效纠错编码LDPC码,结合扩频OFDM技术,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短波宽带信道的编码调制系统结构,仿真结果显示: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短波宽带通信系统的误码性能,为短波宽带通信提供了一种可靠、有效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通信系统的仿真中,信道模拟器对真实信道的逼近程度,直接影响到通信系统仿真所得性能参数的有效性。因而,开发性能良好的短波信道模拟器是十分必要的。详细叙述了短波电离层信道Watterson模型的原理,根据军标所给短波信道参数,提出了具体的短波信道模拟器实现方案,并给出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较好地模拟了短波信道的时间选择性衰落特性和频率选择性衰落特性。  相似文献   

7.
短波通信系统以其设备简单、造价低廉、通信距离大、机动性强和易于组网等优点,成为一种用于军事及民用通信的手段。然而,短波信道受电离层衰落、多径效应,自然界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以及频谱拥挤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本文对如何使短波通信适应近代电子对抗的需要进行了探讨,其中短波跳频通信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短波通信是人类最早掌握的一种无线通信技术,由于其主要靠电离层反射,通信距离长、不易摧毁,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由于短波频谱资源十分有限,且存在衰落、多径传输、易受干扰等问题,所以其频率分配和调度十分重要。系统地阐述了短波频谱的调度和分配方法,将其分为单条链路的频率选频和多点频率分配两大类,并对各类算法进行了对比,指出了短波通信无线信道资源智能规划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刘满堂 《电讯技术》2012,52(9):1508-1512
短波天波信道(时变信道)的衰落特性是影响远距离短波通信质量的主要因素,准确分析预测短波信道传输特性是通信成功的基础.结合工程试验分析了影响短波通信质量的诸多因素,选择最佳的通信信道,成功实现了远距离短波地空通信.分析预测-选择信道频率-静态测试-短波通信的方法,对短波通信系统远距离通信能力考核试验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在短波信道中,遥测遥控数据传输的衰落干扰是一个头等严重的问题,衰落的周期从十分之几秒至几秒之间,衰落幅度在秒级范围内可超过30dB 以上。快速衰落所致的干扰,使得信道成为既有随机干扰也有突发干扰的混合信道。  相似文献   

11.
戚宗锋  李保国  雷菁 《通信技术》2015,48(5):519-523
短波通信具有抗毁性好,传输距离远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信道变化大,可用频率难以预测的缺点。短波信道的时变性、多普勒频移以及多径衰落导致其传输性能不稳定,信道编码是对抗信道衰落的一种重要技术,将编码增益极高的Turbo码引入到短波数字通信中,可大大提高短波通信的可靠性。基于Watterson短波信道模型,仿真了典型短波信道下Turbo码的性能,得出了一系列量化性能指标,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于短波信道的时变性和多径性,信号经过短波信道到达接收端会受到严重的衰落,分集接收技术是抗信道衰落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文中针对短波通信特点提出了一种广域分集方法,对三种常用的分集合并方式的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并在实际通信中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3.
针对短波天波信号快衰落的瑞利分布规律,分析了信号快衰落对通信干扰效果的影响,结合有效干扰的准则,研究推导了在短波快衰落情况下,形成有效干扰所需要的干扰信号和通信信号场强中值之比,为短波通信对抗装备的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短波通信中,传输信号遭受延时、扩展、时变干扰以及接收机加性高斯噪声的影响。常规的差分解调器在恶劣的短波信道环境下性能很差。该文提出一种新的频域差分解调器,通过盲相位估计来消除延时扩展造成的相位误差的影响。仿真了常规差分解调器和新的差分解调器在恶劣短波信道环境下的性能对比。结果表明在快速衰落短波信道环境下,新的频域差分解调器的性能优于传统的差分解调器。  相似文献   

15.
在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短波通信凭借着自身特有的范围广、灵活性好、顽存性强等优势,通过创新实时信道估值理念,实时扫描测量多信道关键参数包括信噪比、多径延时和误码率,逐步发展完善了短波自适应通信技术.这一创新性技术克服了传统短波通信的弱点,提高了通信的质量和效率,有效改善了信号衰落现象,克服了"静区"效应,提高了短波通信抗干扰能力,并拓展短波通信业务范围.  相似文献   

16.
产品之窗     
短波自适应通信系统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自适应通信技术在无线电短波中的应用,短波通信进入了自动化、智能化的自适应新时代。近几年来微处理器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不断发展,利用微处理机控制技术,使短波通信系统实现自动选择频率、自动信道存贮和自动天线调谐;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完成对音频信号的编解码,对短波信道上的信噪比和伪误码率等短波信道质量进行高速探测。因而短波自适应能实时选择出最佳的短波通信信道,减少短波信道的时变性、多径时延和噪声干扰等对通信的影响,而实现高质量的短波信道通信。MICOM-…  相似文献   

17.
在短波通信中,传输信号遭受延时`扩展、时变干扰以及接收机加性高斯噪声的影响。常规的差分解调器在恶劣的短波信道环境下性能很差。该文提出一种新的频域差分解调器,通过盲相位估计来消除延时扩展造成的相位误差的影响。仿真了常规差分解调器和新的差分解调器在恶劣短波信道环境下的性能对比。结果表明在快速衰落短波信道环境下,新的频域差分解调器的性能优于传统的差分解调器。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短波通信信道特性及其信道模型的描述,研究QPSK、DQPSK和4FSK三种调制方式对短波瑞利衰落信道的影响,并基于simulink仿真三种调制方式对短波数字通信系统进行了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19.
短波通信具有其他通信方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优点,在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等先进的通信方式出现之前,一直是无线电通信的主要手段。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自适应技术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短波通信又进入了自动化、智能化的自适应新时代。短波自适应通信技术的发展从广义上讲,短波自适应通信是揭短波通信系统具有自动适应通信条件变化的能力。短波自适应通信技术主要是针对短波信道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频率自适应技术,通过在通信过程中,不断测试短波信道的传输质量,实时选择最佳工作频率,使短波通信链路始终工作在传输条件较好的信道…  相似文献   

20.
针对短波信道衰落特征复杂,难以在仿真中较为真实的重现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NS2和VOACAP联合仿真的短波信道模拟方法。采用Walnut Street模型作为基础,将短波信道衰落划分为慢衰落、中等时间尺度的衰落和快衰落。在实现短波信道衰落模型时,按需在C++中调用VOACAP计算慢衰落,使用对数正态分布模拟中等时间尺度的衰落,使用瑞利分布来模拟快衰落。仿真结果表明,此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短波信道的衰落特点,不同频率的衰落随时间的变化与理论和经验相符,可以作为短波网络仿真的物理层信道模型;同时,所采取的联合仿真方法避免了事先计算链路衰落的繁琐性,更加适合于大规模的短波网络仿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