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目的了解浙江省羊自然感染无形体的情况。方法在浙江省采集100份羊血标本,应用巢式PCR对羊血标本进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属16SrRNA基因扩增、测序,并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注册的基因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结果检出46份阳性,总阳性率为46%,其中山羊的阳性率为48.9%(44/90),绵羊的阳性率为20.0%(2/10);测序后与GenBank中注册序列比对分析,41份山羊和2份绵羊血标本与牛无形体相同基因区接近,3份山羊血标本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相同基因区接近;不同地区的羊均感染羊无形体,不同地区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P〈0.01)。结论该地区家畜动物中存在较高的牛无形体的自然感染,且山羊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储存宿主之一,该地区是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潜在疫源地。  相似文献   

2.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P)引起的一种经蜱传播的新发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云南省小型兽类感染无形体的情况,为当地无形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2020年在云南省西部2个县(市),北部5个县(市)选点,采用笼日法和夹夜法捕获小型兽类,经形态鉴定后取肝、脾脏器组织,提取DNA,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无形体属16S rRNA基因660 bp目的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所得序列作同源性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  结果  共捕获小型兽类1 142只,经鉴定分属3目8科21属39种。 PCR扩增阳性21份,总阳性率1.84%。 其中14份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6份为绵羊无形体,1份为牛无形体。 阳性小型兽类分属1目2科3属6种,均是啮齿动物。 在孟连县和元谋县的斯氏家鼠、黄胸鼠、褐家鼠中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在元谋县的斯氏家鼠、黄胸鼠、社鼠和大绒鼠中检出绵羊无形体;在孟连县的白腹鼠中检出牛无形体。 统计学分析表明,孟连县和元谋县的小型兽类无形体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阳性鼠种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腹鼠和斯氏家鼠感染率较高;不同性别、年龄、生境和海拔的啮齿目小型兽类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云南省啮齿动物携带多种可导致人群和家畜致病的无形体,宿主种类多,但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应当重点关注人群、家畜的无形体病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古尔图地区长尾黄鼠汉赛巴尔通体、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等病原体感染情况,分析该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风险,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年5 — 9月采用一日弓形夹法捕捉查岗果勒、布兰布拉克、白石头等地长尾黄鼠86只,无菌采集鼠体肾脏,试剂盒法提取全基因组DNA;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样本汉赛巴尔通体ssrA基因、伯氏疏螺旋体recA基因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Msp2基因。结果共检测86只长尾黄鼠样本,其中汉赛巴尔通体阳性42份,阳性率为48.84%;伯氏疏螺旋体阳性6份,阳性率为6.98%;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3份,阳性率为3.49%。 布兰布拉克地区的汉赛巴尔通体感染率高于查岗果勒和白石头地区,白石头地区的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无形体感染率高于其他两地。结论新疆古尔图地区长尾黄鼠存在汉赛巴尔通体、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  相似文献   

5.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P)主要引起人类经蜱叮咬传播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快速、准确的针对HGA的检测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其爆发,减少死亡病例。目前AP感染的诊断方法有临床诊断、血清学诊断、形态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等。其中AP分子检测技术特异性高、操作简便,快速,是目前对AP感染诊断的常用方法。针对AP分子检测主要方法包括巢式PCR(nested PCR)、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 time 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等。三类分子检测技术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检测手段,提高AP感染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陆苗  覃新程 《疾病监测》2021,36(3):276-279
  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蜱携带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属细菌的流行情况与种类。  方法  在阿龙山林区采集蜱并根据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运用PCR方法扩增17 kDa与16S rRNA基因分别对2010年捕获蜱中的两类病原体进行检测,同时扩增阳性样本中立克次体的全长16S rRNA和gltA基因,将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 运用MegAlign软件分析序列的相似性,并通过PhyML3.1软件构建进化树进行系统发生分析。  结果  在阿龙山林区采集点共捕获蜱293只,经形态学鉴定全部为全沟硬蜱。 其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无形体的感染率分别为9.56%和0。 序列分析显示该地区蜱携带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均为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16S rRNA和gltA基因与该种立克次体已知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100.00%和99.80%,氨基酸同源性为100.00%。 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在牙克石市全沟硬蜱中检测到的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与俄罗斯的菌株为同一基因型。  结论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蜱中存在可致病的斑点热群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云南地区鼠类和人自然感染恙虫病东方体的情况。方法 采用鼠夹和鼠笼捕鼠,从鼠类脾脏及人血中提取DNA,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恙虫病东方体(Ot)sta56基因,并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捕获小型哺乳动物7属11种485只,收集到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血液样本23份。从动物脾脏样本中检出Ot sta56基因片段 2份(HHSP65和HHSP112),阳性率0.41%;序列分析显示两者同源性100%,而与中国台湾TT0711a株的同源性最高为89.6%,与日本Kawasaki株的同源性为79.7%;进化树分析显示HHS65与TT0711a株不在同一分支上。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液样本中检出Ot sta56基因片段1份(DLRX9),阳性率4.35%;序列分析显示该序列与泰国PG9和Li3b株及中国浙江Jin/2012株的同源性最高,均为98.4%,与Karp株的同源性为81.9%,与HHSP65株的同源性64.8%;进化树显示DLRX9与泰国PG9和Li3b、中国浙江Jin/2012株在同一分支上。结论 病原学初步证实引发云南地区恙虫病流行的Ot不仅有Karp基因型Ot,还有新型Ot,该新型Ot可能为日本Kawasaki类似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细菌16S rRNA基因检测,探讨PCR方法诊断慢性前列腺炎细菌学病因的价值。方法收集102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进行细菌培养,同时采用PCR法检测前列腺液中细菌16S rRNA基因,并测定和分析所得片段的DNA序列。对培养结果与PCR法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102份前列腺液标本中,细菌培养法18例阳性,84例阴性,阳性率17.7%;PCR法71例阳性,31例阴性,阳性率69.6%。细菌培养法与PCR法检测结果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序结果显示DNA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16S rRNA基因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结论PCR技术对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地区蜱类进行Q热立克次体核酸检测。方法 采集蜱样本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聚合酶链反应扩增Q热com1基因,通过Blast软件比对分析测序产物,利用Mega 6.0软件构建分子遗传进化树。结果 共采集253只蜱,其中优势蜱种为亚洲璃眼蜱,蜱类的形态学鉴定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一致。阿拉山口口岸地区蜱携带Q热立克次体核酸平均阳性率为16.21%(41/253),亚洲璃眼蜱阳性率为22.65%(41/181),血红扇头蜱、短垫血蜱和边缘革蜱均为阴性,亚洲璃眼蜱显著高于其他蜱种。序列分析显示与Coxiella burnetii Cb175_Guyana(HG825990,圭亚那)进化关系较近,核苷酸同源性为99%。结论 阿拉山口口岸地区亚洲璃眼蜱在16S rRNA和COⅠ基因序列间存在多样性,并首次在中哈边境地区亚洲璃眼蜱中检测到Q热立克次体核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一起家庭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疫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进行分析,为疾病防控及监测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对2例SFTS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其居家周围的人群及宿主动物进行监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病例、动物血清及蜱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对病例和蜱进行疾病关联分析,对核酸阳性标本进行SFTS病毒的S、M、L基因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2例病例SFTS病毒IgM及总抗体均为阳性,其中1例核酸检测阴性。 45份健康人群血清标本中,3份SFTS病毒抗体阳性,6只犬(含病例家养犬)和4只羊血清SFTS病毒总抗体均为阳性,4头猪血清总抗体阴性。 10只蜱中,仅在病例家养犬寄生的蜱标本中检测到SFTS病毒核酸,基因序列测定显示SFTS病例株与蜱株均包含S、M、L片段,两者高度同源,核苷酸同源性为99.9%~100.0%。   结论   本起家庭聚集性SFTS疫情的发生与病例家养犬及其寄生蜱高度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云南省勐海县恙虫病流行状况。方法 2011年6 9月,在勐海县采集恙虫病临床诊断和疑似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液标本,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对患者凝血块进行恙虫病东方体(Ot)热休克蛋白(groEL)基因扩增和测序分析。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患者血清中Ot-IgG抗体。结果 36例急性期患者凝血块标本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Ot核酸阳性25份,其中14份阳性标本被克隆和测序。同源性和进化分析显示,勐海县14株Ot的groEL区核苷酸同源性为99%~100%,氨基酸同源性均为100%,它们与来自GenBank的BJTZ-OT-O39、AH-GD-OT-S6、UT213、Kato和SH205株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较近的亲缘关系。17例病例双份血清经IFA检测,其中11例病例的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滴度大于急性期血清4倍及以上。根据检测结果,26例病例被诊断为恙虫病(分子诊断15例和血清学诊断11例)。结论首次经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证实勐海县存在恙虫病流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表明,勐海县Ot流行株具有稳定的遗传特点和明显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了解云南省德钦县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为做好鼠疫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6-7月,应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合的方法在德钦县开展鼠疫调查研究工作。对采集的样本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GICA)3种方法进行鼠疫F1抗原和F1抗体的实验室检测,对旱獭脏器进行鼠疫菌分离培养。结果 捕获的9只旱獭脏器未分离到鼠疫菌,F1抗原检测均阴性;174份犬血清、9份旱獭血清、23份鼠血清、853份鼠心脏浸液进行F1抗体检测,犬血清IHA阳性2份、ELISA阳性16份、GICA阳性3份,其中2份犬血清3种方法检测均阳性,免疫印迹实验证实,能与F1抗原发生特异性显色反应。结论 德钦县检出鼠疫F1抗体阳性犬血清,需进一步调查证实德钦县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云南省大理州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是否存在斑点热。 方法 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扩增患者血液中的立克次体属groEL基因,并进行核酸序列鉴定和分析。 结果 20例患者血液中检出1例立克次体核酸阳性(检出率5%),其序列分析与GenBank中Rickcttsia rickcttsii Iowa、Rickcttsia peacockii Rustic、Rickcttsia sibirica 等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9%)。 结论 首次证实云南大理地区存在斑点热患者, 医疗部门应加强对斑点热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14.
亚红祥  张云智 《疾病监测》2017,32(6):500-503
目的 对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进行恙虫病东方体检测与分析。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和PCR(nPCR)法对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分别进行恙虫病东方体(Ot) IgG抗体和sta56基因检测及其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在79例发热患者中, Ot IgG抗体阳性率48.10%, Ot核酸阳性率3.80%。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序列12-17与日本O3株同源性最高为99.8%,序列12-9与中国台湾KM05、TW45R等株的同源性最高均为99.8%,序列11-6与中国台湾KM05、TW45R等株的同源性最高均为100%。进化树分析显示序列12-17、12-9和11-6均为Karp型Ot。结论 云南省恙虫病患者中存在Karp型Ot感染,其基因进化来源可能复杂。  相似文献   

15.
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HGA) has been recently recognized as an emerging tick-borne disease. Several reports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infection with 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 in Europe. Between January 1996 and December 2004, 24 adult patients with proven HGA were identified in a prospective study conducted at the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Ljubljana, Slovenia, on the etiology of febrile illnesses occurring within 30 days after a tick bite. The diagnosis of acute HGA was established from seroconversion in 18 (75%) patients or at least a four-fold increase in antibody titers to A. phagocytophilum antigens in six (25%) patients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ehrlichial organisms in 15 (62.5%) patient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were similar to those reported from the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All the patients had an acute febrile illness with headache, malaise, myalgia and/or arthralgia. Leukopenia was found in 16 (66.7%) patients, thrombocytopenia in 20 (83.3%),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test results in 23 (95.8%), elevate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s in 18 (75%), and elevated concentr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23 (95.8%). The disease course was relatively mild; none of the patients died and no long-term sequelae were found during a follow-up of one year even though only 15 (62.5%) were treated with doxycycline. At the examination one year after the first visit, 16/24 (66.7%) patients tested seropositive (> or =1 : 256) for A. phagocytophilum antibody, and two years after the first visit positive titers were still present in 10/18 (55.6%) 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HGA) is a tick-borne infection characterised by an acute, nonspecific febrile illness. To date, few clinical cases have been supported by both a posi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ssay and subsequent seroconversion against 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 antigen all over Europe. We report here 3 consecutive cases of HGA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9 which fulfilled the epidemiologic, clinical, and biological criteria for HGA. These data highlight PCR assay on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blood rather than serology as the diagnostic test of choice during the acute phase of the disease. In endemic areas, HGA should be investigated in patients presenting an undifferentiated febrile illness with cytopenia, elevated rates of liver enzymes, and increased C-reactive protein val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