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近回盲瓣回肠端端吻合术应用于新生儿和婴儿急症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03-2006年行近回盲瓣回肠(末端回肠距回盲瓣10 cm以内)端端吻合术的15例新生儿和婴儿急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5例中回肠吻合口距回盲瓣均在10 cm以内,其中5 cm以内9例.1例残留小肠约40 cm者术后当日即自动出院,另14例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0.5 d.仅1例发生切口感染,未发生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结论对新生儿和婴儿具有重要功能的尚未被病变累及的回盲部可采用近回盲瓣回肠端端吻合术,辅助肠减压手术多无必要.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34岁。因右下腹包块及腹痛、腹胀3个月入院。术前各项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在硬膜外麻醉下施行剖腹探查术。见回肠末段距回盲瓣6~7cm 处有一鸭蛋大肿物,呈结节状,与盲肠、阑尾、腹壁和大网膜紧密粘连。将肿瘤分离后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人恢复顺利,辅助化疗和中药治疗,分别于术后一年和两年复查,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纤维结肠镜插入90cm 达回肠,见回肠末段和结肠粘膜形态及色泽正常,吻合口圆滑通畅,未见溃疡糜烂及肿  相似文献   

3.
病例 男性,44岁,97年5月行回盲部结肠癌切除、回肠造瘘术,3个月后行造瘘口还纳术。98年4月出现右下腹肿物,约10cm×8cm,质硬,固定,表面欠光滑,界线尚清,无肌紧张。B超提示:右下腹囊性实质肿瘤。术前诊断:结肠癌腹壁种植转移。于98年7月手术,右下腹旁正中切口,术中见肿块位于原造瘘口腹膜处,与腹壁肌肉、脂肪及回肠末端粘连成一体,下达右髂骨,上平脐,内侧距切口边缘约3cm,连同肿块和部分结肠肝曲、末端回肠、肿块及受侵腹膜、全层腹壁肌肉及皮下脂肪一并切除,形成一约12cm×14cm的腹壁缺损区。用一比缺损区  相似文献   

4.
近回盲瓣回肠末段端端吻合术系指切除病变末段回肠及其系膜 ,结扎、切断回结肠动脉回肠支 ,近端小肠与靠近回盲瓣末段回肠行端端吻合术。此术式由于受传统解剖观念影响 ,即因局部供血不足吻合后会缺血坏死 ,认为距回盲瓣 5cm以内的吻合易发生吻合口漏 ,故临床上不主张此处行端端吻合术。笔者曾收治 5例 ,均行此术并取得了成功。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例病人 ,男 3例 ,女 2例。年龄 3 5~ 75岁 ,中位年龄 55 2岁。根据临床表现不同 ,共分 2组。肠梗阻组 :共 3例。例 1 男 ,65岁。系小肠多发性憩室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病人 ,术中见空肠散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回肠蕈状双腔造口预防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术后吻合口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0年3月辽宁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应用回肠蕈状双腔造口术预防腹腔镜TME术后吻合口漏的65例(造口组)及同期未行预防性造口的腹腔镜直肠癌TME手术85例(未造口组)病人临床资料。腹腔镜下完成低位或超低位吻合后,造口组于距回盲瓣30~40cm处回肠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外1/3处行双腔造口,回肠沿与纵轴垂直方向切开达1/2周,近端做蕈状乳头高于皮肤0.5cm,远端回肠平坦式缝合于皮肤。骶前放置双腔引流管。术后3~5个月闭瘘。未造口组仅骶前放置双腔引流管。结果造口组病人粪便转流彻底。无造口周围皮肤严重腐蚀与不耐受,无死亡病例,无吻合口漏。未造口组5例出现吻合口漏,3例4~8周后愈合,2例行手术造口治疗后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应用回肠蕈状双腔造口术预防腹腔镜直肠癌TME术后吻合口漏是可行的,造口护理方便,闭瘘创伤小,粪便转流彻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在末端回肠超短距离吻合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间6例保留回盲瓣末段回肠超短距离吻合的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6例患者均痊愈,其中1例患者(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术中谨慎操作,保证末端回肠的血供及充分的回肠、结肠减压,术后积极抗感染、抑制肠液分泌及营养支持治疗,行保留回盲瓣的末端回肠超短距离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作者为10例(6男4女,年龄38~65岁)因侵涧性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术的病人施行了可控性结肠代膀胱术。游离末段回肠、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将游离的结肠折成U形后缝制成储尿器。末段回肠内插入一根14F红色橡胶导管,按14F导管大小裁剪缩窄未段回肠(切缘应用胃肠吻合器或GIassman肠钳),再在近回盲瓣端的缩窄回肠上以2~0丝线作三针荷包缝合(间隔1 cm)以增加腔内压,而后行缩窄回肠腹壁造口。所有病例均采用非隧道式输尿管结肠吻合。随访3~24月,10例术后排尿均达到了完全可控。19条输尿管无  相似文献   

8.
多段结肠病变或炎性肠病有时需作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考虑到回盲瓣和盲肠的功能,作者对21例患者,全结肠切除后应用盲肠直肠吻合术,连通肠道,从而保留了末段回肠,回盲瓣及部分回肠,术后效果良好。选择性病例术前一日以泻剂、灌肠与口服抗生素作肠道准备。手术当日全身用抗生素。并在手术室作直肠镜检,吸清直肠,置入有灌洗、引流双通道的肛管。开腹后于回盲部远侧4cm处截断、封闭盲肠,切除升、横、降结肠和阑尾。吻合部位在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腹膜反折上,即结肠带肌纤维开始散开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创伤性腹股沟疝囊内回盲部肠管破裂的治疗经验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于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3例创伤性腹股沟疝囊内回盲部肠管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1例右腹股沟滑动性疝患者行回盲部切除、回肠升结肠端侧吻合术;1例右腹股沟斜疝患者行回肠末端破裂清创吻合术,附加盲肠回肠皮管造瘘以保留回盲瓣;1例右腹股沟斜疝患者行改良的经盲肠回肠皮管造瘘术。2例避免了切除回盲部的过度医疗之嫌。术后3例患者均一期治愈,无吻合口漏、修补口瘘、腹腔脓肿形成、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3年,随访期间无一例疝复发。结论对创伤性腹股沟疝囊内回盲部肠管破裂患者,需根据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施行不同的手术。  相似文献   

10.
<正>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后横结肠造口还纳的手术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将近端结肠跨小肠前拖至盆腔直接与直肠吻合;另一种是进一步切除横结肠及升结肠行回盲部与直肠吻合,甚至进一步切除回盲部行末端回肠与直肠吻合来恢复肠道的连续性[1-2]。然而,由于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中结肠肠管切除较长,近端结肠与远端直肠距离较远,加上结肠中血管长度有限,  相似文献   

11.
保留回盲瓣吻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肠末端15cm 范围系回结肠动脉供血,越近回盲部其吻合支越少,为终末血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此段肠管血运较差,切除吻合将影响吻合口的愈合,有发生肠瘘的危险。但保留回盲瓣对维持消化道功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对7例回肠末段15cm 内良性病变施行一期切除吻合术,保留了回盲瓣,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均为男性,年龄13~43岁,平均年龄32.7岁。均因肠扭转或肠粘连致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坏死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42岁,曾因"腹胀痛、排便困难3周",以"乙状结肠癌伴不全性肠梗阻"收入我院,并行左半结肠切除、左下腹结肠造瘘术,3个月后封闭造瘘口.因术中见肿瘤广泛转移,术后未行化疗.术后4个月左上腹出现肠瘘,6个月后再次行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20 d,脐上又出现两处肠瘘,经造影显示瘘口位于回肠距回盲部约40 cm处,再于3个月后行肠切除、肠修补术.  相似文献   

13.
回肠插管造口术在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直肠癌保肛术吻合口瘘的预防措施。方法对25例直肠癌行保肛术,术中用24号气囊导尿管经回盲瓣行回肠插管造口,预防术后吻合口瘘。结果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结论使用24号气囊导尿管经回盲瓣行回肠插管造口预防术后吻合口瘘。具有免除患者再次手术,减轻经济负担,有利于术后尽早进行肿瘤综合治疗,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例 1 男性病人 ,44岁。因突发右下腹痛 10h入院。入院查体 :双侧下腹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以右下腹明显。化验白细胞 18× 10 9/L ,中性 90 %。以急性阑尾炎穿孔收入院。急诊剖腹探查 :腹腔大量脓液及粪便样物 ,靠近回盲部处回肠末端见约 4cm× 4cm× 3cm大小肿物 ,并见约0 5cm穿孔 ,术中考虑为回盲部肿瘤穿孔 ,行右半结肠切除 ,回肠单腔造瘘术。术后病理检查示 :回肠肿块突入肠腔 ,切面灰白色 ;镜下见弥漫排列圆形或多角形瘤细胞。免疫组化染色 :CK阴性 ,LCA阳性 ,B细胞标记阳性 ,T细胞标记阴性。病理诊断 :回肠黏膜相关非霍奇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的早产猪短肠综合征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将32头早产猪按随机号码表法分成空肠回肠吻合组、空肠结肠吻合组、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4组,每组8头小猪。空肠回肠吻合组:切除75%的小肠,保留近端空肠(占总小肠长度的10%)和远端回肠(占总小肠长度的15%),并行空肠回肠吻合;空肠结肠吻合组:切除75%的小肠,包括远端空肠(占总小肠长度的25%)、全部回肠(占总小肠长度的50%)、回盲瓣和回盲瓣以远5 cm的结肠,保留近端空肠(占总小肠长度的25%),行空肠结肠吻合;假手术组:在距回盲瓣以近25 cm处行回肠完全横断并重新吻合;空白对照组:未行手术。比较4组小猪的术后第1次排便时间、腹泻时间、PN时间、小肠长度、小肠重量、结肠重量、空肠绒毛高度和陷窝深度以及回肠绒毛高度和陷窝深度。结果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空肠回肠吻合组及空肠结肠吻合组术后21 d的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及陷窝深度均较长(P0.050),显示了充足的肠适应的解剖学证据;但空肠结肠吻合组术后依赖PN时间较空肠回肠吻合组长(P0.050),且术后21 d时,空肠结肠吻合组的小肠长度、重量以及结肠的重量均较空肠回肠吻合组低(P0.050),提示空肠结肠吻合组小肠的肠适应能力较空肠回肠吻合组低。结论空肠回肠吻合和空肠结肠吻合法建立早产猪短肠综合征模型有着不同的肠适应程度和生长情况,可用于短肠综合征的实验研究,其中以空肠回肠吻合法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手术后可发生回肠炎.在控制性回肠造口或原位直肠结肠切除后,回肠炎成为一严重临床问题,即储袋炎.40年代及50年代初已认识到在结肠切除术和常规回肠造口术后,邻近造口的末端回肠炎是一并不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可造成术后早期病理性肠穿孔.其原因认为是造口位于接近回盲部的回肠,该处术前已  相似文献   

17.
[A型题] 问1.我国小肠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 A.小肠癌B.恶性淋巴瘤C.平滑肌肉瘤D.类癌E.纤维肉瘤问2.女患,40岁。因右下腹肿物四个月手术探查,术中发现距回盲部15cm处回肠有一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肠管受累长度10cm,系膜淋巴结肿大,宜采用下列哪种治疗方法: A.右半结肠切除术B.右半结肠切除术加放疗C.回肠末端切除术加放疗D.回肠末端切除术加化  相似文献   

18.
右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部的癌瘤,以及上述各部良性病变需做结肠切除术者,如回盲部增殖型结核、结肠多发性息肉瘤、单个巨大绒毛膜腺瘤,升结肠Crohn氏病、阑尾假性粘液瘤、类癌(直径大于2cm)。当急性阑尾炎形成局限性穿孔,使盲肠、回肠末端甚至右半结肠形成木板样块质,与其从此种状态中找出阑尾易误伤盲肠而造成痿或腹膜炎,不如做右半结肠切除安全。恶性病变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切除范围,包括右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既往经回肠壁无需还纳的保护性肠造口技术基础上优化为经回盲部无需还纳的保护性回肠造FI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先制作“组合引流装置”(“组合装置”):根据回肠直径,先用合适型号的可降解吻合环置于避孕套内并予固定,剪去避孕套头端的储精囊.套内置人直径约0.8em、头端带侧孔的引流管,固定引流管于避孕套内。将原先切开回肠壁置人“组合装置”优化:在距回盲瓣5cm处回肠做2个距离约0.5cm的肠管环行荷包.并在对系膜缘和2个荷包缝线之间横向切开肠壁约半圈,置入“组合装置”,其远端从阑尾根部盲肠壁引出,将“组合装置”从右下腹Trocar孔引出腹腔外。结果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上海同济医院胃肠外科共完成17例超低位直肠癌保护性造口,其中6例应用优化前的经回肠壁无需还纳的保护性回肠造FI术(优化前组),1l例采用优化后的经回盲部无需还纳的保护性回肠造FI术(优化后组)。所有患者术后低位吻合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排粪顺畅。3—5周左右吻合环降解后顺利拔管。优化前组有1例患者在拔管前后出现肠鸣音亢进和轻度阵发性腹部绞痛等肠梗阻征象;而优化后组无一例出现肠梗阻。优化前组造瘘引流管拔除后的腹壁瘘FI愈合时间为5。36(平均9)d;优化后组则为3~7(平均5)d。结论再优化的经回盲部保护性回肠造FI技术拔管后腹壁造瘘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且由于无需固定回肠,发生肠扭转和肠梗阻的概率也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20.
近3年,我们应用自制气囊造口管,行经阑尾根部-盲肠-回肠造口术,其中左半结肠造口4例,横结肠坏死及损伤穿孔造口各1例,未发生肠瘘.认为此法简单,创伤小,护理容易,疗效可靠。造口管制备:①取粗1.2~1.5cm,内径0.8~1.0cm软质硅胶管或以F36~42双套管、硅胶胸管代用。管长35cm,顶端4cm处备有侧孔。②取大号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