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或许是由于翻译上的原因,我们电视界在引进主持人这个概念时,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误解。许多人把电视主持人等同于播音员和报幕员,甚至与电影明星混为一谈。经过我们电视界这几年的努力,特别是理论界的探讨,对电视主持人的误解正在消除,电视主持人的工作已有所进步,涌现了一批新人。尤为可喜的是,我们有些主持人已开始注意到风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的素质和基本功一提起电视专栏节目,电视界的同行们就自然想到了主持人问题。过去,大多数电视专栏节目的主持人,都是由电视播音员担当的。这是由于当时我们还不适应依靠主持人主持节目的缘故。我们的记者、编辑乃至许多电视“官”总认为主持人首先要漂亮、潇洒、音质标准优美,而绝没有想到主持人的问题,是办好专栏的核心问题。结果让播音员充当电视专栏节目主持人的现象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随着电视专栏节目的发展,观众对电视专栏节目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记者编辑也开始不满现  相似文献   

3.
高丽萍是全国电视界有名的难得的“多面手”。现任中央电视台香港记者站首席记者。她从1975年上山下乡时担任“工地广播员”开始新闻工作,至今已从业23年。她具有从基层到省市至中央级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新闻的经历;她从当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开始从事电视新闻工作,是我国知名的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编辑、制作人,曾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天涯共此时》节目中担任播音员和主持人。在对世界妇女大会、邓小平逝世、香港回归祖国等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她既是主持人、记者、编辑,又是策划者、组织者之一,表现出超常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如今在我国电视界,已有越来越多的记者、主持人和播音员面对镜头、手握话筒,直接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向观众播报新闻。这是我国电视新闻改革中出现的十分可喜的新气象。运用主持人进行现场采访报道是广大观众乐于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是符合电视规律和特性的。所谓电视现场报道就是电视主持人或电视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出图像并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这种形式的一般做法是:屏幕上先出现以新闻现场为背景,以主持人大中景景别(俗称七分身)为主体的画面。主持人开始叙述新闻导语,随着主持人叙述语言所提供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电视界正在热心于节目主持人形式的尝试。可以看到:主持人的出现确实给电视屏幕增添了色彩——清新、多样,魅力;同时也暴露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分类不清,对主持人素质要求存在误解,形式与内容没有达到和谐统一。因此,在理论上阐明主持人  相似文献   

6.
新型电视购物IMC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中国电视界,一种新型电视购物业态悄然兴起,并日益彰显出蓬勃生机。有别于倍受非议的传统电视直销,经过多年深刻的反思,电视界同仁开始悄悄地为电视购物展开一次全新的积极的革命,这些革新者首先用实践否定了电  相似文献   

7.
巴巴拉·沃尔特斯是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名记者兼主持人,以采访名流著称。她是至今为止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进入三大电视网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行列的女主持人。从五十年代中期投身电视至今,她在电视界走过了三十个春秋。1964年,沃尔特斯担任全  相似文献   

8.
电视节目主持人转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一些主持人因各种原因选择转型。比如一直以知性、睿智、淡然风格闻名于电视界的鲁豫,曾经主持央视《中国音乐电视》、《同一首歌》的亚宁,还有倪萍、杨澜、李咏等等。虽然主持人转型状况各有不同,但是主持人转型并非央视一家,各卫视和地方台的主持人转型也是层出不穷。本文旨在通过电视主持人转型现象的分析,说明主持人和电视台各自如何面对变局并获得成功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明星化”与“电视学者化”无疑是眼下中国电视界两道引人注目的景观——我们既然可以从凤凰卫视的“边缘式腾飞”中看到“主持人明星化”的巨大魅力,也可以从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读书时间》等栏目中感受到“电视学者化所蕴含的无限生机。对“舆论领袖”“二级传播”模式的超越“所谓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又译意见领袖,是指群众中具有  相似文献   

10.
杨慧 《视听纵横》2002,(5):106-107
电视法制节目主持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法制栏目的恢复与发展,电视法制节目主持人的队伍也开始壮大起来,如今从中央到地方有法制栏目的电视台已超过150个,电视法制节目主持人也逾百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走势。在如今社会对法律有着迫切需求,法制节目备受关注的时刻,电视法制节目主持人理性地思考我们该如何说“法”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1.
建立主持人节目系统主持人在我国电视界应运而生,涌现出的一大批有影响的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已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1989年初笔者曾对湖北、湖南、广东、山东、浙江、上海、河南、江西、广西、四川、天津、吉林、陕西等省、市、自治区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的现状作了一些粗略的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要建立我国自己的电视主持人系统,即使是国内一些较强的电视台,其主持人的素质构成都不理想。尽管也出现了一些较为优秀的主持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传媒的电视,把正在发生的事件真实地记载下来,使无法身临其境的人可一睹真实场景。电视的这种现场感、直观性、逼真性,为电视从业人员展开了一方广阔的天地。电视主持人也就应运而生,并因其所处位置的显著性,使他们成为知名度较高的群体之一。 然而,我国电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出现在屏幕上最频繁的就是新闻播音员和综艺、少儿、体育类节目主持人了。这些主持人以串联台词、播报信息为主,虽然体现出电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但主持人的作用,相对于电视切入的领域来讲反差太大,远没有达到主持人应该达到的境地。而在国外电视界同行已有知名度很高  相似文献   

13.
5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经过几十年的传播,不仅波及到西欧电视机构,而且为西欧电视机构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如今西欧多数国家的电视机构都在效仿美国同行的方式,以新闻节目主持人取代新闻播音员,强调主持人的个性化,加强主持人的权威感,培植主持人的明星素质,以此来吸引众多的电视观众。这种新的动向不仅迅速传播开来,且有长此持续下去的势头,已经引起国际电视界的注视。  相似文献   

14.
陈淼 《视听纵横》2005,(4):21-23
这两年,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很多民生新闻栏目都创造了收视奇迹,遍地开花的民生新闻栏目造就了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成为中国电视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然而,在这热闹背后也隐藏着不少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值得我们电视新闻工作去关注和解决。  相似文献   

15.
(一) 中国当前的纪实性电视片缺乏具有电视自身特点的理论作为支撑点。这个判断无论你是否同意,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说明这个判断的现象是:纪实性电视系列片《望长城》的出现使得电视理论界手忙脚乱,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理论术语去论证解释它。这部纪实性电视片从编辑思想、拍摄手法、后期制作、主持人主持形式,对中国电视界都是全新课题。值得指出的是,《望长城》在电视观念上,对中国电视理论界产生了震动效应。为此,电视理论界正面临挑战。我们有必要对当前电视理论作一次疏理,以便使电视理论找到正确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姚宏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210-211
主持人是电视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代言人,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主持人已作为一种职业开始迅速兴起和发展.在电视机构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主持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以满足受众不断更新的要求.本文旨拟从主持人的思想素质、知识素养以及专业素质等方面,探究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视节目播出形式的多样化,记者、主持人通过现场提问作现场采访,在各类节目中普遍出现。“采访在电视中无处不在”,这句国际电视界用于概括的话,充分说明现场采访在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天,它已成为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场采访报道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18.
陈虹  聂德芸 《视听界》2007,(4):7-69
电视谈话节目(脱口秀)在西方电视界已有多年的历史,形式与风格都已相当成熟。如今脱口秀已成为美国电视节目的基本类型之一,是反映美国生活的一面镜子。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也有十多年了,虽起步较晚,也在摸索中逐步走向成熟,在向国外优秀节目借鉴、学习的同时,结合中国观众的收视特征,适应中国的媒体环境,发挥主持人自身的特色。本文选择了美国名牌脱口秀节目(《奥普拉·温弗瑞秀》与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两档优秀的电视谈话节目,从开播背景、受众定位、节目形态、主持人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镜前同期声采访是记者以主持人身份出现,在摄象机镜头前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的采访方式。因为镜前同期声大都是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所以,又有人称之为现场采访。电视同期声采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电视采访方式。主持人采访时的声音与画面同步录制,记者的采访过程,已经不仅仅是调查的过程,而是直接成为报道的手段。镜前采访无处不在,这句国际电视界流行的话,充分说明了电视同期声采访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杨莅 《现代传播》2002,(4):125-126
说到主持人的职业寿命 ,我们不由得想起国际电视界几个令人敬仰的名字 :沃尔特·克朗凯特、麦克·华莱士、丹·拉瑟等。他们直到花甲之年依然受到亿万观众的信赖和追捧 ,具有跨越几十年的持久魅力。而在国内 ,能将主持人这一职业真正红红火火地干到退休的 ,屈指算来 ,也就赵忠祥一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 ,中国电视短暂的发展史是重要的客观原因 ,但是 ,细酌我们培养主持人的机制 ,我们的观念、敬业精神等等 ,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1 观念问题文艺界过去曾经有一种比较偏激的看法 ,说搞文学的看不起搞电影的 ,搞电影的又说搞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