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葛洲坝枢纽下游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三峡施工期及运用后,葛洲坝枢纽下游河段河床演变及水位变化对航运的影响,根据实测资料,对葛洲坝枢纽下游河段的水沙过程及河床演变、宜昌水位下降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近坝段经过葛洲坝施工期及正常运行期,河床已处于相对平衡.宜昌枯水位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泥沙补给减少、人工采挖沙石骨料以及近坝段河床明显冲刷造成的.坝下游枯水航道问题可通过调度和工程措施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小南海枢纽运用后坝下游近坝段河道水位的变化特性,基于物理模型试验和一维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小南海枢纽运用初期和运用20 a末,不同特征流量条件下,坝下游近坝段河道水位的变化过程,以及引起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小南海枢纽运用后,坝下游约4 km河段范围内,水位较建坝前有不同程度下降,坝下游0.4 km处水位最大下降约1.47 m,出现在枢纽运用初期的枯水流量时;坝下游4 km以下河段水位,在枢纽运用初期下降甚少, 随着三峡水库运行年限增加,库区泥沙淤积增多,水位逐渐高出初期水位,在枢纽运用20 a末,坝下游8.2 km处水位较初期水位最大升高约0.6 m;引起坝下游近坝段河道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施工期坝下游河床的开挖和三峡水库调度及泥沙淤积。  相似文献   

3.
自葛洲坝工程动工及运行以来,坝下游河段冲刷下切,致使宜昌枯水位逐步下降,因此,必须对河床实施工程保护,以遏制宜昌枯水位进一步下降。简要介绍了护底工程结构、工程布置及施工情况。结合实测数据和计算成果,分析了护底区域河床演变、糙率、水位的变化。结果表明,护底工程对河床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对遏制宜昌枯水位的下降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葛洲坝下游水位下降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葛洲坝工程兴建以来,坝下宜昌河段枯水期水位逐年下降,使葛洲坝工程三江航道的通航受到影响。调查和分析表明,宜昌河段枯水期水位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1)长江中游荆江河道人工截弯的影响;(2)宜昌河段第1期护岸工程的影响;(3)宜昌河段内大量开采建筑骨料的影响;(4)葛洲坝兴建的影响。模型试验表明,通过治理宜昌站断面至烟脂坝间的河床,改变临江溪断面的控制水位等办法可以改善宜昌河段枯水期的通航水流  相似文献   

5.
汉江兴隆水利枢纽2013年运用以来,坝下游近坝段中、枯水期水位较建坝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到2018年枯水位最大下降1.67 m,造成船闸闸槛水深不足,影响船舶顺利过闸。基于对该河段实测水文、地质、河床地形资料分析,对坝下游近坝段水位下降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枢纽的清水下泄和河床床沙易被冲动,使河床平滩河槽冲刷下切和展宽,是造成坝下游中、枯水期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了对坝下游近坝段平滩河槽进行护底、修筑潜坝等工程措施来防治河床冲刷并适当抬升河道枯水位,同时建议尽快修建引江补汉工程增加汉江中下游枯水期来水流量,从根本上解决船舶过闸问题和坝下游河道中、枯水期水位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原型观测调查和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分析了葛洲坝下游宜昌至杨家脑河段的节点河床演变情况,计算研究了各节点演变对宜昌枯水位产生的控制作用,为坝下河道整治及水库调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原型观测资料基础上,对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来坝下游近坝宜昌河段河床冲淤演变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坝下游近坝宜昌河段经历了三峡水库不同的蓄水运行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河床冲淤变化呈现不同的演变特点,受宜昌河段冲淤影响,宜昌枯水位有时会出现下降或保持稳定不变的情况.近年来,由于坝下游长程河道冲刷带下移及宜昌以下枯水控制河段冲刷幅度加大,使宜昌枯水位又出现新一轮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通过地形和水文数据,分析了长洲枢纽建设前后坝下西江梧州河段的河床演变及枯水水位下落过程。研究表明:长洲枢纽开工前,梧州水文站同流量下的枯水水位已大幅下落;枢纽建设期间,梧州水文站同流量下的枯水水位基本稳定;枢纽运行最初的3年间,梧州水文站与坝下引航道的枯水水位再次大幅下降,而坝下引航道的水位下落幅度明显大于梧州水文站。根据长洲枢纽坝下水位下落的特点及近坝段的河床演变情况,认为:长洲枢纽坝下水位下落由自然冲淤、采砂、航道整治工程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中,采砂和航道整治工程是造成目前水位下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枯水位的时变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峡水库蓄水后,葛洲坝枢纽下游近坝河段内枝城枯水位降幅较小,但宜昌及宜都等位置枯水位降幅较大,且随时间变化显示出非均匀下降的特征。为揭示该现象成因,依据宜昌至枝城河段内枯水位、地形、河床组成等实测资料分析了各因素的时变特征,并采用分离变量法计算分析了枯水位非均匀下降的机理。结果表明:宜昌枯水位在2008年前降幅小且下降速度慢,2008年以后降幅增大且下降速度加快;宜都至枝城区间冲刷是引起宜昌枯水位下降的主导因素,宜都以上河床变形、枝城水位下降为次要因素;宜都以上河床粗化引起阻力调整,是导致2008年前宜昌枯水位降幅小的主要原因;2012年后,宜昌至枝城段河床变形和阻力调整余地都已不大,未来宜昌枯水位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枝城水位变幅。  相似文献   

10.
利用活动坝抬高葛洲坝近坝段枯水位的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水库建成后 ,葛洲坝近坝段冲刷降低枯水水位对航运的影响是重要的问题 ,各单位曾提出了许多方案。笔者用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利用活动坝提高枯水位的途径 ,研究和分析了在河道中加入活动坝后上游水位抬升的效果。提出利用活动坝抬高葛洲坝近坝段枯水水位方案的初步可行性。在对活动坝影响河道的因素简化后 ,利用一维河流数学模型计算了在葛洲坝下游胭脂坝河段不同位置设置活动坝后的水面线、流速等水流参数 ,重点比较了坝布置位置以及水流流量对水位抬升的影响 ,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葛洲坝下游抬高水位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在原型观测资料基础上对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宜昌至杨家脑长河槽内滩槽演变与宜昌枯水位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枯水位受控于长河槽内沿程滩槽演变,尤其是控制节点河段洲滩的萎缩、深槽的下切,是引起宜昌枯水位下降的直接原因。宜昌枯水位下降易导致枯水期葛洲坝三江航道航深不足,造成通航问题,在此情况下对坝下游河段实施滩、槽工程治理非常必要。结合已实施的滩、槽防护工程的实践,分析防护工程对滩、槽的保护作用,并提出对坝下游沿程控制节点河段应尽快实施防护工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135 m运行期枯季补偿航运效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赵云发  张继顺 《水力发电》2003,29(12):34-36
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泥沙沉积库区,水库清水下泄,水库初期运用期间会引起葛洲坝下游河道冲刷,造成宜昌枯水位下降,影响航道水深和船舶过坝。通过对航运和发电效益进行分析计算,表明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实施枯季航运补偿流量调度方案。采用这一方案不但可增加葛洲坝电站下游的航道水深,还可增加梯级电站的发电量,其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13.
葛洲坝大江船闸下引航道的设计通航标准为流量35000m^3/s时通航6000吨级船队,目前前由于下游导航墙偏短、二江电厂泄水和泄水斜流的影响,加上泄水波的作用。只能在流量小于20000m^3/s时通航,本文介绍了长江W整治方案,并做了补充修正,利用船模式试验成果,修正了原航线,试验表明,大江船闸下引航道经整治后,可以达到原来的设计标准,册时论述了三峡水库对葛洲坝下游宜昌水位下降的影响,指出及早采用工程措施,抑止宜昌水位过多下降,对保障通航设施的运行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对长江泥沙特性的影响,选取位于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上游和下游的寸滩和宜昌水文站为研究站点,以葛洲坝及三峡水库建设和运行的不同阶段划分研究时段,利用寸滩、宜昌1954—2012年的长系列日流量和日含沙量资料,从年、月、日3个时间尺度定量分析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上游对下游泥沙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对其下游年、月、日尺度的泥沙特性影响随水库库容、运行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库容越大,蓄水位越高,影响越显著。研究成果旨在为分析评价大坝的运行对长江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性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三峡电站汛期调峰对通航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电站在电力系统中主要担负调峰,调频等任务,除在枯水期进行负荷日调节外,在汛期承担一定的调峰任务也是十分必要的,水工模型试验研究表明,三峡电站汛期调峰时,运用葛洲坝电站进行反调节,两坝间和葛洲坝下游河段的水力指标可以满足航运要求。  相似文献   

16.
葛洲坝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日长 《人民长江》1995,26(1):37-40
根据葛洲坝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对坝区和库区主要泥沙问题的研究成果与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葛洲坝工程系低水头枢纽,坝区和库区的边界条件、水沙运动都很复杂。经过工程运行十余年实践,检验了前期工程泥沙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坝区方面:研究了坝区淤积;通过坝区河势规划研究枢纽总体布置;采用“静水通航、动水冲沙”措施,解决船闸引航道的航行水流条件和泥沙淤积问题;根据弯道水流、泥沙运动规律,研究处理凸  相似文献   

17.
三峡工程动工三年来两坝间河道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金海 《人民长江》1996,27(12):5-7
根据葛洲坝运行以来的实测资料,首先分析了两坝之间达到冲淤平衡后河道的基本状况,然后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动工以后两坝间河道的演变情况。认为三峡工程动工后,对两坝间 影响主要在:(1)施工中的填方和弃渣增大了河道的淤积量,增大了葛洲坝的库容损失;(2)弃渣使泥沙组成粗化,这有可能增大葛洲坝水轮机的磨损;(3)对航道的影响在三峡坝区主要是航道变窄,但航深仍能保持施工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葛洲坝水电站调度难点主要在于下游水位变化的不确定性,下游水位极易受到清江来水的顶托影响。为探索清江来水的顶托作用对葛洲坝水电站调度策略的影响,利用实测水文数据统计分析清江来水对宜昌水文站的顶托影响量,并据此分析水电站的损失出力。结果表明:清江来水对宜昌站的顶托作用随着清江来水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宜昌站流量的增大而减小,电站损失出力随着清江来水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出库流量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当出库流量为满发流量时达到最大损失出力值。研究成果可为葛洲坝电站调度策略提供参考,实际调度还需要结合三峡水库联合调度,优化水位控制,综合制定调度决策。  相似文献   

19.
三峡大坝蓄水运用以后,直接影响中下游的径流量和输沙量。根据1988-2012年宜昌站、大通站的水文数据,运用相关分析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比分析长江流域宜昌站和大通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特性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宜昌站、大通站年际径流量由于三峡大坝的蓄水存在波动,但未出现明显的趋势性变化;而输沙量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减少,在2003年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减少的趋势更为明显,三峡大坝对下游水文站点的水沙影响随着与三峡大坝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上游宜昌站的水沙变化较下游大通站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