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体外循环期(CPB)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变化及其意义,并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干预效果,以期为CPB脂质过氧化损伤的防治提供新途径.方法 选取需要CPB下行外科手术的CHD患儿30例,根据术前NAC应用与否分为NAC未处理组和NAC预处理组,每组各15例.NAC未处理组术前常规处理;NAC预处理组患儿在术前常规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前3 d开始口服NAC[10 mg/(kg·次),2次/d,连用3 d].二组分别于入院时(T0)、CPB转流前(T1)、主动脉阻断15 min时(T2)及主动脉开放后30 min后(T3)抽取静脉血,检测各组血浆8-iso-PGF2α水平.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CPB的应用,二组患儿CPB期间血浆8-iso-PGF2α水平逐渐升高.二组患儿8-iso-PGF2α水平在T0与T1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CPB期间,二组患儿8-iso-PGF2α水平在T2、T3时间点水平较T0、T1均明显升高(Pa<0.05),但NAC预处理组在T2、T3时间点血浆8-iso-PGF2α水平均低于NAC未处理组(Pa<0.05).结论 CHD患儿CPB期间缺血再灌注可导致脂质过氧化损伤,使血浆8-iso-PGF2α升高,NAC预处理可使血中8-iso-PGF2α降低,对CPB期间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小儿心内直视术围体外循环(CPB)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按入选标准筛选2004-01—2005-08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9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双盲法分成6组:对照组(A组),小剂量乌司他丁组(10000U/kg,B组),大剂量乌司他丁组(20000U/kg,C组),小剂量抑肽酶组(75000kIU/kg,D组),大剂量抑肽酶组(150000kIU/kg,E组),小剂量乌司他丁 小剂量抑肽酶组(F组),每组15例。于CPB前(T1)、升主动脉开放后5min(T2)、CPB结束后30min(T3)、4h(T4)、24h(T5)5个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及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测定。术中定时监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红细胞压积(HCT);同时记录主动脉阻断(ACC)时间、总转流时间、心脏复跳情况及围术期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C、E、F组cTnI、CK、CK-MB明显低于A组(P<0.05);在T5点,B、D组cTnI明显低于A组(P<0.05)。与F组比较,A、B、D组cTnI、CK-MB,A组CK浓度明显升高(P<0.05)。B组与C组、D组与E组比较,cTnI、CK-MB浓度明显升高(P<0.05)。F组自动复跳率较A组增高,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较A组降低(P<0.05)。结论围CPB期单次使用乌司他丁和抑肽酶都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呈剂量依赖性,但两者的保护作用差异无显著性;使用小剂量乌司他丁加小剂量抑肽酶减轻心肌损伤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在体外循环下行修补术时,持续或间断七氟醚后处理对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6例室间隔缺损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持续后处理组:在主动脉开放的即刻,吸入1.0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七氟醚,持续30 min;间断后处理组:在主动脉开放的即刻起,间断吸入1.0 MAC的七氟醚,每次2 min;对照组:不吸入七氟醚。记录各组患儿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以及手术时间,记录患儿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后的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滞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结束时,体外循环后12、24、48 h,采集动脉血,测定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MB质量(CK-MB mass),并进行比较。结果持续后处理组和间断后处理组患儿体外循环后24 h的cTnI和CK-MB均低于对照组,且间断后处理组比持续后处理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吸入七氟醚后处理可使患儿心肌损伤程度有所减轻,且间断后处理更有利于减轻患儿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月龄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早期气管插管拔管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本院近3年来收治的70例6月龄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全部病例按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分为早期拔管组(12 h)和非早期拔管组(≥12 h),比较两组在年龄、体重、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室间隔缺损大小、术前是否合并肺部感染、肺动脉高压或气管狭窄等方面的差异,将可能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al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因素。结果 6月龄以下患儿共70例,早期气管插管拔管51(72.86%)例。早期拔管组患儿平均体重高于非早期拔管组患儿,分别为(5.58±1.22)kg和(4.76±1.02)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6,P=0.011);早期拔管组患儿主动脉阻断时间和CPB时间分别为(30.75±11.33)min和(57.55±12.17)min,非早期拔管组患儿分别为(48.47±22.04)min和(82.53±25.5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拔管组患儿室间隔缺损明显小于非早期拔管组患儿[(0.81±0.24 cm)vs(1.07±0.25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主动脉阻断时间、室间隔缺损大小和CPB时间是影响婴儿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气管插管拔管的因素。结论对于心内畸形简单但术前病情严重的低月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是安全可行的。体重、主动脉阻断时间、室间隔缺损大小、CPB时间是影响术后早期气管插管拔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6例患儿。随机分为参附组(n=18)和对照组(n=18),参附组麻醉诱导后静脉输入参附注射液1mL/kg,对照组输入等量9g/L盐水。观察二组术中血流动力学、主动脉开放到心电图(ECG)出现窦性心律的时间(转窦时间)、术中及术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及术后康复时间。结果参附组术中平均动脉压(MAP)高于对照组(P<0.05),HR、中心静脉压(CVP)低于对照组(Pa<0.05);参附组术中术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剂量低于对照组(Pa<0.05);参附组主动脉开放到ECG出现窦性心律时间、术后拔管时间、重症监护室(ICU)留置时间低于对照组(Pa<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循环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心内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CPB)对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的危险因素,为减少CPB对CNS损伤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8年1-4月在本院心脏外科住院的CHD患儿40例,于CPB中采其动脉血3 mL进行血气分析,同时分离出血浆,置-70℃冰箱保存,记录二氧化碳分压[pa(CO2)]、CPB温度、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HCT,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作为CNS的标志物,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Pa(CO2)<29 mmHg的OR值为6.93(OR95%CI1.53~31.38),CPB温度>26℃的OR值为6.0(OR95%CI1.08~33.27),主动脉阻断时间>50 min的OR值为5.67(OR 95%CI1.17~17.37),CPB时间>78 min的OR值为4.50(OR95%CI1.17~17.37),HCT<0.25的OR值为10.23(OR95%CI1.12~93.34).结论 Pa(CO2)<29 mmHg、CPB温度>26℃、主动脉阻断时间>50 min、CPB时间>78 min、HCT<0.25是心内直视手术CPB对CHD患儿CN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乌司他丁对儿童体外循环后肺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CPB)后细胞因子释放及肺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肺保护机制.方法 心功能Ⅱ~Ⅲ级的50例先心病(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乌司他丁组予乌司他丁2万U·kg-1,1/3量用于CPB前麻醉后,1/3加入预充液,另1/3复温时给予.对照组用等容积9 g·L-1盐水代替.记录术中呼吸道峰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主动脉开放后30 min、2 h、24 h采集动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其血浆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 二组呼吸道峰压在停CPB和术后均有升高,但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a<0.05);CPB后患儿TNF-α、MMP-9生成明显增加(Pa<0.05),乌司他丁组在主动脉开放30 min、24 h MMP-9、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a<0.01).结论 CPB前应用乌司他丁能有效抑制TNF-α、MMP-9释放,降低呼吸道压力,减轻CPB后急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去白细胞温血心脏停搏液对幼儿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临床随机选取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Ⅱ、Ⅲ级,主动脉阻断时间在30min和体外循环时间在40min以上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0例,分为去白细胞温血心脏停搏液组(试验组)和普通温血心脏停搏液组(对照组)各15例.在检测术中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前提下,二组分别于体主动脉阻断前(T1)、主动脉阻断30min(T2)、主动脉开放5min(T3)、15min(T4)分别采集肝素抗凝桡动脉血检测其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同时测定右心房心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结果 1.主动脉开放后各时间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cTnI、ICAM-1均较术前升高,且对照组高于试验组(t=2.358,2.533,2.30,2.639 Pа<0.05).2.心肌MPO水平主动脉开放后对照组明显升高,试验组无明显变化,对照组高于试验组(t=2.546,2.915 Pа<0.01).结论 血清cTnI可反映早期心肌损伤程度,对判断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心肌保护效果有重要参考价值.去白细胞温血心脏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低温体外循环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肺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低温体外循环(CPB)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后的肺损伤.方法 选择本院经CPB行CHD手术的患儿40例,分别在气管插管后10 min(T1)、转流后5 min(T2)、手术结束时(T3)、术后2 h(T4)、术后24 h(T5)采集动脉血3 mL,离心取血浆,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CHD患儿血浆炎细胞因子IL-6、IL-8水平,在T1、T3、T4测定肺功能参数:肺静态顺应性(Csmt)、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CPB前后取其肺组织,光镜、电镜下观察其结构变化.结果 与术前测定值比较,CPB后IL-6、IL-8、RI均显著升高(Pa<0.05),Cstat、OI均显著降低(Pa<0.01),且致炎细胞因子与肺功能参数变化存在相关性:IL-8与RI呈正相关(r=0.585 P<0.05),与Cstat、OI均呈负相关(t=-0.413,-0.697 Pa<0.01);IL-6与OI呈负相关(r=-0.528 P<0.05),手术前后在光电镜下观察肺组织有明显病理改变:光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轻度充血,肺泡破坏及肺局部不张.电镜下Ⅰ型肺泡上皮细胞破坏,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绒毛减少,细胞内线粒体肿胀,肺泡腔内渗出,肺间隔水肿.结论 中低温CPB能明显引起婴幼儿CHD术后肺损伤,并可能与IL-6、IL-8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术后心肌肌钙蛋白Ⅰ(TnTi)的转归,并就其与各影响因素作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57例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纠治术后患儿,年龄(2.34±2.11)岁.体重(10.92±4.59)kg。按病种不同分为A组(法洛氏四联症组,n=31)和B组(室间隔缺损组,n=26)。分别测定术前、主动脉开放5min、6h、12h、24h、48h、72h7个时相点血清TnTi浓度和心功能评分(score),记录体外转流时间(TT)、主动脉阻断时间(CT)以及监护窒预后情况。结果①与术前相比,主动脉开放5min时TnTi显著升高达到峰值(P<0.01),72h后仍高于术前水平(P<0.01);A组患儿血清TnTi显著高于B组患儿,两组cTnTi峰值分别是术前的118和55倍。②患儿TT、CT、手术机械损伤部位及程度与TnTi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51、0.35(P均<0.01)。score与TnTi浓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2(P<0.01)。③2.3μg/L是预估患儿术后心功能恢复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临界值。结论TnTi是心脏直视术后评价心肌受损的可靠指标,对反映患儿术后心功能的恢复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