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邢斌 《海河水利》2009,(6):60-62
通过研究海河口淤积的现状、入海径流、潮汐特性和泥沙规律等,分析了河口泥沙淤积的机理。为满足过流能力800m^3/s的泄流目标,利用海河口综合开发治理规划二维泥沙数学模型对窄深式清淤方式的不同挖深、不同清淤长度进行探讨,采用数学模型的非恒定流计算,进行不同清淤方案的日均泄流能力比较,并计算了回淤量,提出了海河闸下清淤设计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2.
海河口闸下泄流拖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保粮  王升 《泥沙研究》1995,(3):109-115
海河口属淤泥质河口,其档潮闸下引河淤积问题极为严重,挖泥清淤虽然有效,但费用之高愈来愈连以承受,利用闸上有限泄流或闸下落潮流拖淤,寻找一种简捷,经济的清淤措施已引起海河流域水管部门的极大兴趣,本文对1994年海河干流挡潮闸下拖淤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海河流域在总长565km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小入海口62个,淤泥质可口在海河流域分布很广,造成河口泥沙严重淤积,从而降低各河道的泄流能力。通过对河口各项数据的综合分析,论述了河口淤积及其引起的防洪问题,河口治导线的规定,不同的河口治理分别采取导堤工程、建闸结合清淤,清淤整治工程3个治理方案,为河口进一步治理和减轻洪涝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海河口整治工程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海河口淤积严重、泄流能力大幅度下降、不能满足泄洪排涝要求的实际情况,结合海河口综合整治规划工作,对海河口整治工程方案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朱绍博 《中国水利》1996,(10):23-23
海河口自1958年建闸后,由于受海河流域大气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上游来水逐年减少,致使河口长期被潮汐水流所控制,随着潮水流上溯的海相泥沙大量淤积于闸下出口河段。为使海河干流在汛期大部分时间保持低水位运行,1995年在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的支持下,加大了海河口的清淤力度,清淤规模达105万立方米。然而,清淤就要排泥场。而建排泥场  相似文献   

6.
海河流域入海河口较多,已建的防潮闸大部分闸下淤积严重。曾采用多种方法清淤,但都存有问题。近年,通过调研,我委在计划中安排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纳潮冲淤,为解决入海河口的淤积问题寻求一条新的科学途径。1河D淤积与挡潮闸泄流能力海河流域所辖海岸线全长585km,其中  相似文献   

7.
海河口拖淤泥沙运动规律及清淤工程效益数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玉川  顾元棪  朱保粮  于天一 《水利学报》1998,29(12):0007-0016
本文从理论和数值计算上,配合现场实测资料研究海河口拖淤泥沙运动规律及其扩散过程,指导了海河口清淤实际工作.利用数学模型的方法,首次对海河口机械清淤方式之一——机械拖淤所起动泥沙运动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从理论上给出了拖淤泥沙运动的全部过程,再现了拖淤泥沙随泄流及落潮水流运动的微观细节,确定了拖淤泥沙的输移距离、输出率、落淤范围及回淤量.给出了一定拖淤强度下,机械拖淤对于减缓海河口泥沙严重淤积的短期及一年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8.
由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主持的《海河河口清淤整治工程应用研究》于3月6日至7日通过鉴定。该项目研究内容包括:清淤方式研究、清淤方案研究、防淤减淤措施研究三方面内容。鉴定,该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泥沙质河口挡潮闸下清淤研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海河河口清淤整治  相似文献   

9.
我国建闸河口冲淤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解放以后,我国沿海的许多中、小型人海河口,由于闸下河道的严重淤积,导致河口河道束窄变浅,严重地降低了原有航道的通航能力,有些若不采取清淤措施,甚至完全失去了航运价值.因此,研究人海河口建闸后河道的冲淤特性,弄清其一般规律,以便对建闸河口采取合理的整治措施,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主要建闸河口河道冲淤资料的基础上,对不同物质组成、不同类型的河口以及同一河口闸上、闸下河道在不同时间内的冲淤特性,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根据海河防潮闸现状过流能力复核成果及防洪排涝规划体系要求,从水工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的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以及对闸下清淤工程、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分析除险加固的泄流规模。  相似文献   

11.
海河口潮流泥沙运动数值模拟及清淤方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建立了海河口一、二维连接水沙数学模型,一、二维模型离散格式分别采用Preissmann四点隐式格式和控制体积法。二维网格采用正交曲线网格,具有网格布置灵活和贴合边界等优点。利用海河口系统的水文,泥沙及地形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全面的检验,并进行了河口治理清淤方案优化研究。该模型可推广到其它河口进行挖槽,建闸,建导堤方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海河河口模型试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相峰  王喜英 《海河水利》1992,(5):53-58,34
海河河口挡潮闸(海河闸)自1958年建成,已运用30余年。由于泄洪机率少,受潮汐影响,闸下连年淤积。经模型试验,在原设计条件下,闸上水位2.6m,闸下平均潮位1.82m,河口泄量为317m~3/s,仅为原设计流量1200m~3/s的26.4%。即使在敞泄条件下,外潮水位1.49m,泄量也只有340m~3/s。经多方案试验表明,在闸下3000m范围内,采用连续不变断面(不变底坡和宽度)清淤方式,对提高泄量效果明显。闸下清淤之后再进行闸上清淤。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入海河流众多,上游水库和河口地区滩涂围垦的建设,给防洪(潮)、治涝以及河口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带来了较为不利的影响.河口建闸是河口治理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河口建闸,可减轻闸上河道淤积;提升沿江两岸防洪(潮)排涝能力;改善水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通过水环境和景观环境改善,继而又可改善人居和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本文在分析各河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在部分河口建闸的构想,分析建闸工程效益、影响及对策措施,为入海河口建闸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天津地区入海河道河口淤积严重,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河口的清淤工程。但清淤工程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天津市河道闸站管理部门通过对河口原生淤泥性能的研究和分析,在工业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利用海泥烧砖的技术进行了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5.
海河口淤积形态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了海河口的淤积形态及其主要成因,认为河口建闸30年来,在径流量逐渐减小的条件下,潮汐水流是塑闸下淤积形态的主要动力,由于口外潮汐水流环流特性,对拦门沙前缘及其主槽的淤积有控制作用,闸下泄流冲刷和人工清淤,有助于维持近闸段深槽,并且始终具有一定的纳潮量,使得口外涨落潮进闸段的水流,在过渡段具有较大流速,其淤积高程也受到制约,这些条件对维持河口具有良好效果,基于上述认识,提出充分利  相似文献   

16.
海河口粘性淤泥起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结合海河口实际清淤工程的要求,分别在海河口闸下1+00断面处(2#排泥场)、闸下2+00断面处(4#排泥场)、闸下3+00断面处(7#排泥场)取样,对粘性泥沙的特性和起动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试验和计算成果的分析,得出新港海河口淤泥起动遵循粘性细颗粒泥沙起动规律,可以用延伸希尔兹曲线加以描述,并对海河口清淤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苏州河是上海标志性河流,其河口更是上海的发源地与世界关注的焦点。基于苏州河历史演变及河口变迁情况分析,阐述了不同时期各方面对苏州河河口挡潮闸的要求和水闸发挥的作用,以及历史和现状情况下水闸闸址位置、工程规模、结构形式、运行方式。根据现状河口水闸运行情况,分析了水闸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措施建议,包括淤积监测与定期清淤、防撞风险研究、大修方案研究等。根据上海未来城市总体规划、防洪要求、水资源调度和水环境整治要求,以及黄浦江河口建闸等相关工程规划情况,预测了未来苏州河河口水闸的功能和运行方式,从而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一维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永定新河河口建闸前后的泥沙淤积数量及分布。结果表明,河口建闸能有效改变泥沙淤积部位,减少河道泥沙淤积数量,通过辅以疏浚清淤措施,可以解决永定新河泥沙淤积带来的防洪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针对南京三汊河口人行桥修建对上游河口闸泄流的影响,应用河工模型进行了研究。根据2014年1月实测的地形资料,建立了水平比尺100、垂直比尺50的三汊河口河工模型。试验数据在与数值计算数据对比的基础上,研究了人行桥建设前后闸下水位、流速等水力要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人行桥修建后桥墩上游水位有所升高,流速有所降低,河道主流线向左略有偏移,但影响较小,不会产生河口闸泄流、行洪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盘山闸是建在辽河口的一座大型挡潮闸,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但由于该闸设计泄流能力不足,在闸下形成了由四道堤防、主河道及滩地行洪区组成的河道防洪工程。从辽河口水沙特性分析入手,提出了因势利导规划防洪工程体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