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癌血管介入栓塞化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肝癌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行血管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其中化疗栓塞治疗63例,中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15例,中药联合化疗栓塞治疗12例。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其行血管介入治疗前的中医证候和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据此分析其变化情况及临床价值。结果 90例患者均行血管介入治疗,介入前后其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变化显著,二者均P0.05。63例患者行化疗栓塞治疗,化疗栓塞前后的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和脾虚湿困夹瘀证变化显著,三者均P0.05。15例患者行中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无显著变化,P0.05。12例患者行中药联合化疗栓塞治疗,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肝癌血管介入栓塞化疗患者的中医证候在治疗前后会发生变化,鉴于此,临床需采取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把握"瘀、毒、虚"互结的病机特点,进行肝脾同治,才能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对肝癌患者证候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长海医院中医科收治的274例次仅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采用配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有无癌栓作为分组因素,对患者TACE治疗前后证候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74例次肝癌患者行肝脏TACE术后基本证候中气虚证程度加重(P<0.05),血瘀证有减轻趋势,水湿证有加重趋势;复合证候中肝气郁结证程度减轻(P<0.05),肝血瘀阻证有减轻趋势,湿热内蕴证有加重趋势.有癌栓者治疗后水湿证及脾肾阳虚证加重程度较无癌栓者大(P<0 05).[结论]TACE治疗对证候的影响体现了肿瘤病情的好转及机能的损耗.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特征及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候特点以及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回归性分析及中医单一证型分析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结果:血瘀、气虚基本证型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湿热、阴虚、气滞三类基本证型,并且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候与生存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中晚期肝癌以气虚、血瘀证多见,其余常见湿热、气滞、阴虚证型。同时将中医证候和生存质量引入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疗效评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乔丽娟  邵明义 《中医学报》2019,34(6):1322-1325
目的:探讨化瘀方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liver,PLC)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150例PLC患者口服中药化瘀方,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不同证候、分型指标进行检查与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在服用化瘀方治疗前中医证候分布为湿热蕴结证、瘀血内停证较多,在原发性肝癌巴塞罗那分期标准中C期最为常见,肝气郁滞证、肝肾阴虚证较少,分布于巴塞罗那分期的B期、D期。服用化瘀方治疗之后,湿热蕴结证、瘀血内停证均不同程度减少,肝气郁滞证在C、D期中分布较B期明显减少;肝肾阴虚证在B、C期中分布较D期明显减少。结论:化瘀方治疗原发性肝癌在中医证候分布方面确有功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PHBC)的中医证素特点和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回顾性收集PHBC患者572例,使用自拟《PHBC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进行中医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的四诊信息采集,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PHBC的中医证素特点和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收集调查表的83个症状条目因子分析,KMO统计量为0.843,Bartlett球型检验P<0.001,共提取出16个公因子,筛选出具有意义的症状66项,主要涉及病位证素为肝、脾、肾,病性证素为血瘀、气虚、气滞、阴虚、阳虚、湿热、水湿、水停.根据病性、病位证素归纳出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脾气虚、肝气郁结、水湿内阻共7类中医证候.采用聚类分析探讨本病的证候分布,依次为瘀血阻络(26.92%)、湿热蕴结(16.96%)、水湿内阻(14.86%)、脾肾阳虚(12.41%)、肝肾阴虚(11.71%)、肝气郁结(10.66%)、脾气虚(6.47%).结论 PHBC的基本中医证候可分为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脾气虚、肝气郁结、水湿内阻,从证候分布规律和病机特点来看,瘀血阻络证是PHBC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中医证候分布,并研究其与组织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的关系,以及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的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对临床已确诊的NSCLC患者68例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并分析不同组织病理类型、不同临床分期以及化疗前后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中晚期NSCLC化疗前后主要证型分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阴虚痰热证、气虚痰湿证共5种。不同组织病理类型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后气虚证、阴虚痰热证证型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气虚痰湿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NSCLC的中医证型,虚实夹杂证处于主导地位,与病理类型无关,与临床分期有关。化疗前的证型以气滞血瘀证为主,化疗后以气阴两虚证、气虚痰湿证为主。本结论可为化疗期间的中医药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腺癌中医证候、症状的分布规律,分析其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灶部位、临床分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既往治疗情况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19例胰腺癌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基本信息及证候统计分析,选择临床常见的6种基本证候(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阻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热毒瘀结证),按照相关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描述性统计中医证候及症状分布规律,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证候与性别、年龄、病程、病灶部位、临床分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以及既往治疗情况等的相关性。结果 胰腺癌患者首发症状以腹痛、腹胀较为常见,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纳差、乏力、腹痛等。中医证候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脾虚湿阻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亏虚证、热毒瘀结证。中医证候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程、病灶部位,以及是否有淋巴转移、是否接受手术及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等胰腺癌患者中的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气滞血瘀证与年龄呈正相关,与病程呈负相关;化疗是肝肾阴虚证的危险因素;性别为男性是气血亏虚证的保护因素。结论 ...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活动期与静止期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本课题组统一制定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进行全国多中心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等信息,采集血液标本并统一检测指标;依据课题组形成的专家共识《肝炎肝硬化常见证候要素辨识标准》,判定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比较肝炎肝硬化患者活动期与静止期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分布与血清Hcy水平,探讨Hcy水平与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结果 715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在活动期的出现频率均高于静止期,其中血瘀、阴虚、气虚、阳虚、水停有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期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P0.05);不分期与分期比较的结果均表明,判定具有阴虚、湿热、气滞、阳虚者的Hcy水平均低于非判定组,判定具有血瘀、气虚、水停者的Hcy水平均高于非判定组,其中静止期的气滞判定组患者的Hcy水平与非判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活动期阴虚、气虚判定组患者的Hcy水平与非判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活动期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出现频率及血清Hcy水平高于静止期,表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可反映肝脏炎症活动及病情的程度;血清Hcy水平与常见中医病性类证候要素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探讨肝炎肝硬化常见中医病性类证候要素的病理学基础及规范化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前列腺炎伴抑郁症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方法 选取符合病例诊断标准的110例患者进行临床证候调查,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辨证分析确定其证型;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研究对象各中医证型、证候要素分布的特点.结果 110例患者共计12种证候,包含病位类证素6个,病性类证素11个.实性证候要素中以肝郁、气滞为基本要素,虚性证候要素中以肾虚、脾虚为主,各证候要素按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肝郁>气滞>湿热>肾虚>痰湿>脾虚>血瘀>心虚>气虚>阴虚>阳虚. 结论 慢性前列腺炎伴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具有一定特征性,早期多以实证为主,后期为虚实夹杂证,肾虚肝郁、痰湿瘀阻是其基本病机,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京杭两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疾病状态及中医证候分布进行临床调查和统计分析,更加科学地认识RA的地域分布特点,并为中医药防治RA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前瞻、多中心横断面观察研究方法,于北京、杭州两地5家医疗机构共收集302例RA患者,采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证候情况以及与地域、实验室指标、疾病活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RA的诱因以受凉和劳累最多,产后次之。RA患者证候分型中,比例最高的为湿热瘀阻证,其余依次为痰瘀痹阻证和肝肾不足证,寒湿痹阻证与风湿痹阻证最少。湿热瘀阻证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评分(the 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DAS28)水平最高。实验室指标中风湿痹阻证和寒湿痹阻证C反应蛋白(C reaction protein,CRP)水平低于其他证候,各证候间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和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9,P=0.0678)。所调查的北京和杭州两地的RA患者中,杭州的肝肾不足证比例高于北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北京湿热瘀阻证比例虽然高于杭州,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结论]京杭两地的RA患者的中医证候规律既表现出RA病机的共性,湿、热、瘀,又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提示在临床辨治RA时应注意共同病机与三因制宜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巴曲酶治疗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巴曲酶灌注联合TACE/TAI的治疗优势。方法把40例肝癌及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试验组进行巴曲酶灌注联合TACE/TAI治疗,对照组只进行TACE/TAI治疗。然后对两组进行追踪观察,记录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治疗后第1个月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值下降较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瘤体均有缩小,各时段对应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试验组〈V对照组”。(3)两组半年的转移发生率均为5o%(1/20);试验组1年的发生率为10O%(2/20),对照组为25O%(5/20),两组相比:试验组〈对照组(x2=0.693,p〉0.05)。结论巴曲酶可以快速有效地降低肿瘤患者的血浆FIB水平,与TACE/TAI联合应用,协同性强,疗效优于单纯TACE/TAI治疗,可作为一种肿瘤治疗的新方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病理分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方法 对84例经彩超引导下行肝穿刺活检的CHB患者的中医证型、肝脏病理分级、临床分级、肝功能指标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 84例CHB患者中,湿热蕴结证21例,肝郁气滞证34例,肝肾阴虚证7例,瘀血阻络证13例,脾肾阳虚证9例。肝脏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分期呈明显正相关(r=0.662,P=0.000);临床分级与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556,P=0.000);不同证型CHB患者的病理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CHB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肝郁气滞证和湿热蕴结证是CHB患者的主要证型,病理分级和肝功能检查尚不能用于CHB的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手术前后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及行TACE后射频消融(RFA)、TACE或经导管肝动脉化疗灌注治疗(TAI)后中药和生物治疗的2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种治疗的疗效。结果 268例患者中15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58.2%。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9%、32.7%和9.0%,其中术前行TACE和术后行TACE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8%、41.7%、8.3%和64.7%、44.1%、23.5%,行TACE+RFA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33.3%、11.1%,TACE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19.0%和9.5%,行TAI患者的1、3、5年的生存率为11.8%和0、0。手术前后行TACE患者1、3、5年生存率最高,且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行TACE患者1、3、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行TAI患者(P均〈0.01)。行TACE+RFA、TACE患者近期疗效显著好于行TAI患者(P均〈0.01)。行TACE+RFA、TACE与行TAI患者比较,其肝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瘤内血流信号消失、瘤周血流信号消失、AFP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前、后行TACE治疗效果最佳;作为非手术治疗,TACE+RFA疗效优于TACE,TAI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葛根芩连汤对湿热瘀毒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栓塞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苏省肿瘤医院100...  相似文献   

15.
中晚期肝癌介入化疗术的预后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介入化疗后的主要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81例行介入化疗的中晚期肝癌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14项指标进行了多因素分析,并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其生存率。结果:多变量分析显示,影响中晚期肝癌预后最明显的因素是肿瘤大体类型、门静脉癌栓、经手术治疗;经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组与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组的预后无差异。本组6,12,24,30mo生存率分别为58%,32%,15%,12%。结论:中晚期肝癌预后由多种因素决定。对于肿瘤相对局限、无门静脉癌栓的患者积极行介入化疗术,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爨国庆 《中医学报》2016,(6):777-779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经肝动脉化疗灌注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cal embolization,TACE),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医辨证治疗。治疗后,分别行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核心量表(EORTCQLQ-C30)和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30.0%,对照组有效率为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Ⅱ-Ⅲ级血小板下降、胃肠道反应、腹泻的几率分别为10.0%、23.33%、10.0%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免疫功能优于对照组组,EORTCQLQ-C30评分和KP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联合TACE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可提高近期疗效,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综合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介入综合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109例,其中男54例、女55例,平均年龄(71±12)岁.所有患者经CT和(或)MRI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恶性胆道梗阻.先进行经皮肝胆道穿刺,随后置入引流管胆道引流(PTCD)或胆道内支架.术后1周.38病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果 109例病例均成功穿刺并置入引流管(55例)或植入支架(54例),成功率100%.PTCD及支架引流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及Child-Pugh分级评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P值分别为0.019、0.002、0.002及0.396.TACE后组间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及Child-Pugh分级评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P值分别为0.834、0.000、0.002及0.002.全组平均生存期26.45(标准误,SE,4.07)周,PTCD及支架治疗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28.19(SE,6.54)和21.38(SE,2.51)周(P=0.713);38例行TACE治疗及71例未进一步治疗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43.71(SE,8.32)和14.38(SE,2.66)周(P=0.000).不同引流方法在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引流术后,接受了TACE治疗的患者其生存期明显超过未治疗组.结论 胆道支架减轻黄疸的幅度优于PTCD,但黄疸缓解的比例组间无差异;两者短期内对肝功能的改善均无明显作用.在胆道引流术后短期,无论是否行TACE治疗,整体的总体胆红素水平都有继续下降,但行TACE治疗可明显加大胆红素水平下降的幅度,同时能改善整体的肝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不同中医症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92例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按入院时中医征象分为:第1组:肝郁脾虚型12例;第2组:气滞血瘀型30例;第3组:湿热毒瘀型32例;第4组:肝肾阴虚型18例,观察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在TACE治疗前后的变化及与中医分型的关系.结果 92例患者共接受219次TACE治疗.前3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组患者TACE治疗前CD3、CD4、CD8、NK细胞水平分别是(52.1±5.5)、(33.9±5.7)、(49.8±7.3)、(5.8±2.9),治疗后分别为(46.6±6.7)、(28.9±6.8)、(55.9±4.9)、(4.5±2.1),治疗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有4人中医症型加重,由气滞血瘀型转化为湿热毒瘀型,TACE治疗前CD3、CD4、CD8、NK细胞水平分别是(60.1±1.3)、(41.1±2.2)、(39.9±2.9)、(11.9±1.3),治疗后分别为(56.2±2.5)、(37.8±2.4)、(43.9±2.2)、(9.8±1.1);第3组有6人由湿热毒瘀型转化为肝肾阴虚型,TACE治疗前CD3、CD4、CD8、NK细胞水平分别是(56.1±2.4)、(36.8±2.7)、(44.9±2.1)、(9.0±1.3),治疗后分别为(51.3±3.2)、(33.1±1.9)、(49.8±2.1)、(5.5±1.7),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治疗对不同中医症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随中医症型的加重而加重,原发性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在TACE治疗后随中医症型的加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原发性肝癌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 方法 4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单纯给予TACE治疗,治疗组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TACE治疗.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VEGF的表达变化和MVD.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组术后7d、30d血浆VEGF水平(292.34±70.74)pg/ml、(189.49±72.66)pg/ml与对照组(371.36±81.20)pg/ml、(319.24±70.54)pg/ml比较呈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2.149,P<0.05).术后30d治疗组和对照组的VEGF表达强度分别为(158.4±38.9)和(60.75±14.0),和MVD分别为(56.6±15.1)和(21.7±6.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2.576、t2=2.328、P均< 0.05).结论 TACE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明显降低肝癌VEGF表达和MVD,对肿瘤再生血管有一定抑制的作用,巩固和加强了TACE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与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联合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血象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32例,采用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治疗前后测定血细胞数量。结果:双介入术后24h、1周、4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较栓塞前明显升高(P<0.01),术前与术后比较患者的TBIL、ALT及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介入治疗是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