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属祖国医学"中风"和"卒中"范畴,是由于脑部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相应区域缺血、低氧,造成脑组织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生化代谢失常、生理功能丧失、病理形态软化改变等,是一种在脑组织上受到多层次、多方面损害的疾病[1].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中风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疗效确切,同时其作用机制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不少学者对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证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病例来源从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10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证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随机进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的是传统的干预手段;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手段基础上给予的是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Barthel评分、中风功能评分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验证该化裁方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恢复期缺血性中风提供参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8%,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改善了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症状,提高了临床效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早期介入中医康复疗法治疗急性中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1]。其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相似,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急性期、康复期、后遗症期3期。近年来,对于中医康复介入治疗中风的时间尚存在一定差异,大多观点强调其在中风后遗症期的重要作用,现就早期(2周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中医理疗的早期介入1.1针灸的早期介入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肯定,但是对于治疗时机存在很大争议,甚至形成根本分歧[2]。传统观念认为,针灸多在中风后遗…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凤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我国每年新增中凤患者150万~180万,其中缺血性中风占43%~65%[1].本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综观国内外的治疗现状,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主要有溶栓治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神经保护剂的运用、扩血管药物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中风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中药注射剂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应用广泛.本研究从证效关系的角度探讨热证与非热证缺血性中风应用不同中药注射剂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所致.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为主.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中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中西医对于治疗该病都加大了研究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就有关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西医治疗近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确切疗效.方法以中医针灸理论为指导,采用以风池穴为主穴的针刺方法对中风后遗症进行临床研究观察.结果中风后遗症60例中,总有效率为91.7%.结论以风池穴为主穴的针刺方法是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方法,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残率.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即脑卒中 ,属于中医缺血性“中风”的范畴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颇具优势 ,现将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 ,中医文献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唐宋以前 ,以“外风”学说为主 ,以“内虚邪中”立论 ,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金元以后则突出了内风、火、痰、虚、气、血的作用。目前对中风发病机制有比较统一的认识 ,主要包括 3个方面 :①气血逆乱 :发病在脑 ;②脉络闭阻 :半身不遂 ,认为由风阳内动 ,挟痰走窜经络 ,脉络不畅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针灸加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中风住院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灸加现代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现代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以洼田氏饮水实验评价法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吞咽功能恢复得更好,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宜早期针灸结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1.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数中风患者都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中医在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为了解目前中风后遗症的中医治疗现状,文章对近年来运用中医中药、针灸、推拿及中医综合方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按年发病率217/10万计算,全国估计有600万左右中风患者,其中缺血性中风占全部脑中风的43%~65%.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广阔的前景,发挥了一定作用,对本病的临床报道很多,现就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活血化瘀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中风作为中风的其中一种病理类型,有严重的危害性。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根本大法,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各种活血化瘀法在缺血性中风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由于老年人口的持续增加,脑血管病已成为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进一步研究缺血性中风发生、发展的机制,积极开展有效的早期预防,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愿望。该文对P2X嘌呤能受体7(P2X7R)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风,是中医名词,现已广泛认同为脑血管病的同义词.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关于中风的定义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因其发病突然,临床表现以脑功能障碍为主,故又称脑卒中.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1].  相似文献   

16.
<正>周围血管缺血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治疗比较困难,截肢率和病死率较高〔1,2〕。祖国医学认为该类病因虽然可分为寒、湿、热或气血虚弱、阴阳不足,但总病机都要转换到气滞血瘀这一点上,因此活血化瘀是周围血管缺血性疾病主要治疗法则〔3〕。传统针灸疗法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作用,对改善肢体缺血症状有一定疗效,一般可以作为辅助疗法应用于临床。本专科在临床上针灸颈部夹脊穴及腰部夹脊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将14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脑心通组)和对照组(消栓通络片组)。治疗4周对临床症状,后遗症康复情况,颅脑CT扫描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对缺血性中风的疗效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预测40例临界高血压患者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观察尼群地平短期降压疗效。并以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显示,临界高血压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危险高于正常人(P<0.05),尼群地平降压治疗能降低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P<0.05)。提示对这种高危人群早期给予小剂量尼群地平治疗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中风后失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尚无理想疗效。笔者采用中风回语丹配合语言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失语2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风回春胶囊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后遗症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回春胶囊是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新药.该药由黄芪、水蛭、地龙、丹参、当归等成分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之功效,临床中常用于治疗缺血性脑梗死所致的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症,为了进一步观察评价中风回春胶囊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