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剂对花生褐斑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混合对花生褐斑病毒力增效作用。[方法]室内联合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筛选得到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的增效型混剂。[结论]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以1:1混配对抑制菌丝生长增效最为明显,共毒系数为138.86。田间药效试验中,20%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4.50%,显著优于2个单剂的防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防治贡柑黑腐病的有效药剂。[方法]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苯醚甲环唑等15种药剂的EC50、EC95值,并做氟硅唑等5种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以EC95(mg a.i./L)排序,抑菌活性较高的有氟硅唑、吡唑醚菌酯.咪鲜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咪鲜胺、代森锰锌、丙森锌、百菌清.多菌灵.代森锰锌;田间防效较好的有10%氟硅唑WP、25%苯醚甲环唑.咪鲜胺WP、50%百菌清.多菌灵.代森锰锌WP和72%代森锰锌.霜脲氰WP,而10%氟硅唑EW防效较差。[结论]耐雨水冲刷的杀菌剂和剂型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26种杀菌剂对橡胶粉孢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孢子萌发试验和室内盆栽试验测定26种杀菌剂对橡胶树白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在抑制病原菌孢子萌发的能力方面,吡唑醚菌酯、唑胺菌酯、氟菌螨酯、醚菌酯、烯肟菌胺、唑菌酯、氟菌唑、嘧菌酯、氟环唑、四氟醚唑、氟硅唑、乙嘧酚强于三唑酮,苯醚甲环唑、福美双与三唑酮相当;在抑制菌丝生长的能力方面,氟菌唑、唑菌酯、氟菌螨酯强于三唑酮,氟环唑、唑胺菌酯、氟硅唑、吡唑醚菌酯接近三唑酮,四氟醚唑稍弱于三唑酮.氟菌唑、唑菌酯、氟菌螨酯、氟环唑、唑胺菌酯、氟硅唑、吡唑醚菌酯、四氟醚唑8种杀菌剂可作为防治橡胶树白粉病的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4.
张秀焕  翟明涛  徐辉 《农药》2014,(3):222-224
[目的]研究氟醚菌酰胺(LH-2010A)和己唑醇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氟醚菌酰胺与己唑醇混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进一步验证。[结果]氟醚菌酰胺与己唑醇按5∶5(1∶1)、6∶4、7∶3、8∶2、9∶1混用,EC50值分别为0.016 8、0.023 2、0.034 5、0.081 0、0.134 5 mg/L。按1∶1混配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60~90 g a.i./hm2的用量对纹枯病菌防效达90.67%~93.36%。[结论]氟醚菌酰胺与己唑醇按1∶1(5∶5)比例混用后对水稻纹枯病菌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吡唑醚菌酯对大豆炭疽病防效及保健增产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吡唑醚菌酯是巴斯夫公司开发的一种高活性的具有保健作用的QoI类杀菌剂.主要研究了吡唑醚菌酯对大豆炭疽病的田间防效及其对大豆的保健增产作用.[结果]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EC67.5、100、135 g a.i./hm2对大豆炭疽病的防效分别为58.5%、75.8%和85.7%;18.3% Opera SC 90、110g a.i./hm2的防效分别为69.6%和82.5%;对照药剂25%丙环唑EC 169 g a.i./hm2的防效为61.2%.在使用吡唑醚菌酯处理后的田块,大豆的产量、株高、底荚高度和百粒质量显著提高,但对大豆植株的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每株结荚数并未产生影响.[结论]用吡唑醚菌酯处理后,大豆豆荚的颜色更为鲜亮美观,颗粒饱满,提高了大豆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吡唑醚菌酯及与生物农药复配防治桃枝枯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吡唑醚菌酯及与生物农药复配防治桃枝枯病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吡唑醚菌酯对桃枝枯病的防效,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吡唑醚菌酯与生物农药复配对枝枯病菌的生物活性及对病害的抑制效果.[结果]吡唑醚菌酯对桃枝枯病的防效为72.99%,明显优于多菌灵和咪鲜胺等;吡唑醚菌酯与中生菌素或申嗪霉素复配对枝枯病菌...  相似文献   

7.
《农药》2018,(12)
[目的]筛选对火龙果溃疡病具有良好防治作用的杀菌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抑菌效果突出的杀菌剂,利用喷雾法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 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35%氟吡菌酰胺·戊唑醇悬浮剂对火龙果溃疡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较强,EC50值分别为0.0575、0.1512、0.5639 mg/L。田间试验表明,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田间对火龙果茎和果实溃疡病最高防效分别达89.07%、92.72%。[结论] 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对火龙果溃疡病具有很好的防效,可作为田间防治火龙果溃疡病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对桑果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生产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为对照药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桐庐县、临安区3地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对桑果肥大型菌核病和小粒型菌核病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06~42...  相似文献   

9.
于志波  芦仙慧  冯义志  梁林  郭连军 《农药》2023,(12):895-900
[目的]明确吡唑醚菌酯和戊菌唑混用在设施草莓中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开展8地田间试验结合液质联用技术对2种药剂在草莓中的残留、消解、储藏稳定性及膳食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吡唑醚菌酯和戊菌唑在不同浓度添加水平下,分析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线性及最低检测浓度均满足NY/T 788—2018的要求。储藏稳定性试验表明:在-18℃条件下,吡唑醚菌酯和戊菌唑在草莓中至少稳定储藏95 d。试验剂量为67.5 g a.i./hm2时,戊菌唑在设施草莓中半衰期仅为2.9~3.6 d,降解较快,而吡唑醚菌酯无法拟合降解曲线。采收间隔5 d草莓样品中吡唑醚菌酯和戊菌唑在草莓中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20、0.055 mg/kg,分别低于我国制定的吡唑醚菌酯和戊菌唑最大残留限量标准2、0.1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吡唑醚菌酯和戊菌唑在草莓中的残留有较低的膳食摄入风险。[结论]吡唑醚菌酯和戊菌唑按照推荐剂量使用,在草莓中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农药》2018,(12)
[目的]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对茶叶灰斑病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杀菌剂。[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了药剂敏感性测定,并对茶叶灰斑病高度敏感的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室内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45%咪鲜胺EC、38%唑醚·啶酰菌WG、250 g/L丙环唑EC、65%代森锌WP、70%甲基硫菌灵WP、250g/L吡唑醚菌酯EC、42.8%氟菌·肟菌脂SC、10%苯醚甲环唑WG、25 g/L咯菌腈SD、10%己唑醇SC、325 g/L苯甲·嘧菌酯SC、430 g/L戊唑醇SC和500 g/L异菌脲WP对茶叶灰斑病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很好(EC501 mg/L)。田间药效结果表明:45%咪鲜胺EC、250 g/L吡唑醚菌酯EC、250 g/L丙环唑EC、30%嘧菌脂SC和50%异菌脲WP对茶叶灰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效。[结论] 45%咪鲜胺EC、250 g/L吡唑醚菌酯EC和50%异菌脲WP均为高效药剂,可生产上推荐使用;为减缓抗药性产生,宜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多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雪  侯志广  赵晓峰  杨丽莉  艾东  张浩 《农药》2015,(2):139-142
[目的]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防控水稻纹枯病的新药剂及其混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4种杀菌剂和3种复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抑制作用,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供试药剂咯菌腈、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氟环唑对水稻纹枯病病菌菌丝生长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均小于1 mg/L,分别为0.160 0、0.198 8、0.225 0、0.606 8 mg/L。混剂复配筛选中咯菌腈和吡唑醚菌酯质量比为5颐1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较好,EC50值为0.043 1 mg/L,增效系数为3.84。田间试验验证了该复配药剂的防治效果。[结论]筛选的咯菌腈·吡唑醚菌酯混剂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2.
《农药》2015,(5)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测定35%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浮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XDB C18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以甲醇-水溶液为流动相,同时测定试样中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的含量。[结果]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在100~5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7、0.999 6;标准偏差分别为0.052、0.044;RSD分别为0.20%、0.4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1%、99.74%。[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精密度与准确度高,可同时快速测定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含量。  相似文献   

13.
《农药》2016,(8)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测定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Wonda Sil~-C_(18)色谱柱和紫外可见双波长检测器,以乙腈-水为流动相,同时测定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的含量。[结果]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在0.05~5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1.0000;标准偏差分别为0.175、0.161;RSD分别为0.87%、0.8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62%、99.5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精密度与准确度高,可同时快速测定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甘蔗锈病的应急防控药剂.[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比较8种化学药剂对甘蔗锈病的防控效果.同时比较了无人机飞防和人工喷雾2种喷药方式的防效差异.[结果]1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超低容量液剂和5%己唑醇·四霉素微乳剂对甘蔗锈病防效达70%以上.超低容量液剂采用人工喷雾和无人机飞防2者防效差异不大.[结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橡胶粉孢为害橡胶树嫩叶、嫩梢及花序,严重威胁橡胶产量,目前生产上主要使用粉锈宁防治,导致一些地区的病原菌产生了抗药性。在单剂研究基础上采用Horsfall法分析,并用共毒系数法验证了三唑类、咪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9种杀菌剂二元复配对橡胶粉孢的增效作用。[结果]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剂配比如下:氟环唑和吡唑醚菌酯配比6∶4、8∶2,四氟醚唑和氟菌螨酯配比1∶9~4∶6,三唑酮和氟菌螨酯配比9∶1,氟菌唑和氟菌螨酯配比8∶2,氟硅唑和唑菌酯配比7∶3~9∶1,四氟醚唑和唑菌酯配比6∶4,三唑酮和唑菌酯配比5∶5、8∶2,氟菌唑和唑菌酯配比7∶3~8∶2,四氟醚唑和唑胺菌酯配比9∶1,氟菌唑和唑胺菌酯8∶2~9∶1。[结论]毒性比率超过1.8的配比增效都很明显,共毒系数测定结果与Horsfall法的定性分析结果吻合。共毒系数有随着毒性比率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两者的增长不完全成正比。  相似文献   

16.
柏亚罗 《中国农药》2014,(专利过)
正4.2 2012~2016年专利过期杀菌剂2012~2016年,共有14个杀菌剂产品专利到期:苯噻菌胺酯、啶酰菌胺、环氟菌胺、醚菌胺、噻唑菌胺、氟嘧菌酯、肟醚菌胺、吡噻菌胺、丙氧喹啉、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硅噻菌胺、硅氟唑、苯酰菌胺。这些产品化学结构较为丰富,包括了缬氨酰胺氨基甲  相似文献   

17.
2012—2013年2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有效成分用量为103.2~154.8 g/hm2时,对花生褐斑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在80%以上,且显著增加了花生饱果数和双果数,提高了花生产量,增产率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人参中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的残留分析方法,分析2种农药在人参中的残留消解及最终残留量,评价其在人参上的安全性。[方法]样品中的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用乙腈提取,PSA、C_(18)和GCB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结果]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在鲜人参、人参干粉和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6.7%~105.3%和75.0%~98.6%之间,变异系数在1.5%~4.5%和0.8%~6.6%之间,最小检出量为1.86×10~(-4)、3.87×10~(-4)ng。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在人参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0.2~8.4、19.7~21.8 d,在鲜人参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0~0.139、0.010~0.248 mg/kg,在人参干粉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0~0.203、0.011~0.535 mg/kg。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在鲜人参中的估计慢性膳食风险商分别为7.62×10~(-3)和1.28×10~(-2),在人参干粉中的估计慢性膳食风险商分别为4.65×10~(-3)和7.30×10~(-3),均小于1。[结论]按照推荐施药方法,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在人参中的慢性膳食风险为可接受水平,建议我国2种农药在人参上的MRL值分别为0.5、2 mg/k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50%吡唑醚菌酯·左旋松油醇EW对龙滩珍珠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最佳田间使用剂量及对珍珠李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叶面喷雾、定期调查的方法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50%吡唑醚菌酯·左旋松油醇EW225、337.5ga.i./hm2处理在第3次施药后7d的防治效果达到79.28%~89.1%,显著优于25%吡唑醚菌酯EC和50%多菌灵SC的防效。[结论]50%吡唑醚菌酯·左旋松油醇EW能够有效防治珍珠李炭疽病,并对珍珠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农药》2016,(6)
[目的]筛选对芒果蒂腐病菌(Botryosphaeria parva)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菌剂及增效配方,以期为该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及2种复配药剂对芒果蒂腐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供试药剂吡唑醚菌酯、肟菌酯、氟硅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对芒果蒂腐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均小于1 mg/L,分别为0.1290、0.1779、0.2084、0.4359、0.7726 mg/L,将肟菌酯和吡唑醚菌酯进行复配,当质量比为9∶1时抑菌活性最好,EC50值为0.0394 mg/L,增效最明显,增效系数为3.3648。[结论]筛选的肟菌酯·吡唑醚菌酯混剂对芒果蒂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防治芒果蒂腐病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