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15年实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第42条规定:"国家应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随着食品工业化的发展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建立食品全程追溯系统,对于不安全食品的召回以及查找食品链中的不安全问题点将起到非常重大作用,已成为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措施。根据追溯涉及到的食品供应链组织,可以将追溯划分为内部追溯和外部追溯。食品链中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追溯就属于内部追溯,目前我国较多食品企业尚未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且自动化程度较低,另外我国食品企业生产的食品种类繁多,缺少指导性文件导致内部追溯存在较大的困难。本文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追溯的现状与发展进行概述,建议通过健全同类产品追溯系统以及提高食品企业自动化程度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追溯系统,以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工作。  相似文献   

2.
肉类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的流程优化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是保证我国肉类食品安全的根本出路,肉类食品生产、加工工序复杂、繁多,影响了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的准确采集与传输.本文在对肉类食品供应链追溯单元识别与质量传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肉类食品供应链追溯单元的活动形式,以追溯单元的变迁过程为依据,对肉类食品追溯系统流程进行了优化,为追溯系统开发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食品、药品事件频频爆发,如三鹿奶粉事件、亨氏食品事件以及亮茵甲素注射液假药事件,使食品、药品的追溯与召回成为必然趋势。借鉴之前北京爱创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在多个行业的供应链研究经验,2005年爱创开始在食品、药品行业投入巨资进行“食品、药品质量监控及安全追溯系统”即TTS双向安全追溯系统的研发,经过4年的积累,终于完成了TTS系统的全面产品化工作。  相似文献   

4.
物联网加区块链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小青  彭越  王琪 《食品与机械》2018,34(9):100-105
针对当前食品追溯系统由于技术标准不统一,信息不透明、易篡改,中心化及信息孤岛严重,追溯系统建设效果不理想这一缺陷,通过探讨食品追溯关键标准与技术,建立了物联网加区块链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架构,设计了食品追溯流程,并采用联盟链模式和超级账本区块链开发平台,实现了一个食品安全追溯原型系统。结果表明,物联网加区块链的技术方案可以提高食品供应链效率和透明度,重建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食品安全不但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严重影响着食品行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如何保证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已成为亟需解决的新课题。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在食品的追溯中为有效建立食品安全供应链体系提供了保障。本文中就RFID的作用、与其他追溯手段比较及盱ID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等方面对射频识别技术在食品追溯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统一合理的食品追溯标签编码方案是实现对食品供应链的全流程追溯基础。因此,不仅需对最终形态的消费食品进行编码,也需对初级原材料和中间层次半成品等进行统一编码。本文在提出食品供应链安全追溯流程模型的基础上,采用EPC-256Ⅲ型编码结构对代码段进行合理分配并设计食品供应链安全追溯标签编码方案,编码具有通用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食品供应链管理的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机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食品供应链过程中诱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以电子化食品供应链管理为技术支撑,以EAN·UCC系统为基础,运用RFID技术进行食品安全追溯。  相似文献   

8.
肉类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的模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欣  张健  张小栓 《食品科学》2008,29(3):490-493
质量安全追溯模型基础是通过分析肉类食品生产链中关键危害因素,获取隐含在其中的关联规则,建立食品生产过程的表现和潜在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传统的定性描述危害因素的方法无法直接应用在追溯系统中.本文在肉类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引入模糊FMECA方法,对肉类食品供应链中危害风险的严重度、频度和探测度进行模糊评估,从而得出量化指标并确定关键控制点,对满足追溯系统不同追溯宽度和精度的要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追溯体系在出口食品中的应用实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是一种制度设计和技术设计的统一体。它的本质是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等过程的全程监管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对商品信息和经营责任的追溯。当前我国自动跟踪与追溯体系还未在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中应用, 因此, 缺乏完整的食品跟踪与追溯体系是我国食品安全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出口食品特别要完善“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仓储、运输”的生产全过程产品追溯制度。当出口食品在国外被检出问题时, 完善的追溯系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查清原因, 制定出纠偏措施, 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10.
追溯(traceability)是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个关键环节中,对食品、饲料以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的溯源或追踪能力。追溯对企业和政府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而言,可以通过追溯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同时也可以对上游供应商进行考核,使自身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化,另外可以满足企业差异化竞争的诉求,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力坚  孙成明  陈瑛瑛  田婷  刘涛 《食品科学》2015,36(11):267-271
可追溯系统能够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消费者的信心和实现食品安全事故的追责,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从关键环节、农产品中应用和应用主体的研究三方面对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进行了总结,并对可追溯系统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王新平  刘萍 《食品科学》2016,37(9):244-249
为实现对食品质量信息的追溯与控制,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食品质量追溯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确定了其功能模块。采用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对系统的业务流程、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进行可视化建模,借助用例图、时序图和类图设计了系统模型,并通过活动图描述了系统内相关业务流程。  相似文献   

13.
日本食物过敏原的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食物过敏问题对消费者和食品企业的影响越来越严重,食物过敏原的管理和控制问题亟待解决。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强制性食物过敏标识并加以立法保护的国家,现已形成完善的食物过敏原标签管理系统。日本食物过敏原法规的形成过程、约束范围及食物过敏原标签的标注方式、不规范标注的处罚措施和过敏原成分的检测方法,对中国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食物过敏原强制性管理法规和建立相关的检测技术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构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安全追溯制度作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我国在过去十余 年构建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过程中,遇到不少挑战和困境,对构建怎样的追溯制度一直处于探索发展之中。本研究 梳理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和追溯制度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 应如何转变对追溯制度的观念认识,理顺了追溯制度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的角色关系,最后提出构建中 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食品原料在我国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伯棣  张旭  宫平 《食品科学》2016,37(17):296
功能性食品(又称保健食品)在法规上被认为是一种食品。因此,食品原料在功能性食品中应当被广泛应用。这里所说的食品原料包括普通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新食品原料。本文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查询网站为数据源,对2005-2013年审评通过的所有功能性食品原辅料进行了统计,对普通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新食品原料在这些产品中的应用频率进行了计算。统计结果表明:在2005-2013年期间审评通过的所有功能性食品中,只有数量有限的普通食品原料被使用,食品添加剂多是在辅料中被使用,新食品原料在功能性食品原料中的应用比例较高。对此现象,本文参照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的进展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改进建议,并对食品原料的应用前景作了适当预测。  相似文献   

16.
英国对食品安全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立法的借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食品安全事故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处罚力度过轻甚至对有些行为没有规定相应和相当的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从颁布实施4 年多的效果来看,法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社会现象,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也经历了食品安全从混乱到有秩的过程,这与其食品安全立法的逐渐完备有着密切关系,值得我国借鉴。本文通过对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演变历史研究,探讨了我国相关立法的借鉴之处,并提出3 项立法修订建议,达到强化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主体法律责任,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品包装材料在食品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食品包装能有效地保护食品,防止变质,但其中化学物质的迁移,又会给食品质量和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食品包装材料中化学物质的迁移进行研究显得非常必要。本文综述了近几年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分析、迁移规律以及传质模型;对主要被检物质所采用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塑料与纸基材料中物质的迁移规律和传质模型进行了对比;最后对食品包装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欧盟出台2011/884/EU决议,针对中国出口的大米及米制品中转基因成分扩大范围进行检测,加强了对中国出口米制品的转基因管理。自该决议出台以来,中国米制品生产企业产品出口欧盟屡屡受阻。本研究以上海市C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非转基因年糕及白粿干为例,从水稻种植、收割、大米碾磨、年糕和白粿干加工、包装、仓储6 个关键环节进行信息的收集,并按照GS1系统的格式分别对转基因年糕及白粿干的6 个关键环节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设计和编码,并按照产品的生产加工流程将6 组设计的编码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GS1-128码。通过对GS1-128码进行扫描和解读,可以对该公司生产的非转基因年糕和白粿干产品进行溯源,为出口米制品的出口贸易提供溯源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佳维  李保忠 《食品科学》2014,35(9):334-338
食品安全标准对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升政府食品监管能力,规范和引导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阐述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现状,从食品安全标准的法律地位、制定主体和当前的食品监管形势等方面出发指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明确食品安全的制定主体,引进企业标准等手段来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20.
Several regulatory agencies around the world are involved in rulemaking to improve the traceability of foods. Given the complexity of the global food system, guidance on improving traceability practices across the entire food industry is a challenge.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and best practices indicates that “one back, one forward” is the minimum traceability requirement. There are also no uniform requirements across different food sectors, supply chains, or countries for collection of Critical Tracking Events (CTEs) and Key Data Elements (KDEs). There is a need for standardized and harmonized requirements across all food sectors compared with developing specialized rules and mandates, including exceptions, for specific foods. This document presents food traceability best practices guidance and it addresses the unknowns and gaps in understanding and the broad applicability of a CTE–KDE framework. It applies this framework to 6 food sectors as bakery, dairy, meat and poultry, processed foods, produce, and seafood. An 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cross these sectors i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broader applicability to other foods. Fifty‐five experts from 11 countries were involved in developing this guidance. This guidance document is intended for regulatory agencies and the food industry. Regulators will find it useful in developing regulations and/or guidance applicable to most foods. Industry will find the minimum criteria that are necessary to manage a proper food traceability system, with the understanding that companies can choose to exceed the minimum level of criteria established. This guidance is intended to serve as a step toward consistent baseline requirements for food trace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