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水溶液为模型白酒,系统考察了酒度(乙醇体积分数)、贮存时间及汾酒中主要微量成分对模型白酒黏度的影响,以此来揭示清香型白酒中乙醇和水的缔合行为,为进一步探讨白酒陈化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考察汾酒的黏度随酒度及贮存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清香型白酒中乙醇-水缔合强度与其中的微量成分有一定的关系,但决定其缔合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酒度。  相似文献   

2.
在白酒中,酒花不仅与酒度有关,而且由于工艺、发酵设备、贮存容器、贮存时间、温度、加浆用水、微量成分等的不同,使得同一酒度酒酒花状况也有了差异,酒花的差异也一定程度标志着酒液的缔合程度的强弱,而缔合的强弱与酒体的绵柔程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白酒贮存过程中成分变化谈勾调理念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宗奇  张旭 《酿酒》2008,35(6):48-50
从不同香型白酒在贮存过程中微量成分的变化证明,白酒在不同酒度、不同贮存时间的贮存过程中,微量成分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即总酸升高,总酯降低,口感改变等。为适应成品白酒在一定的贮存(包括货架期)期内,理化指标继续符合国家标准和产品风格的稳定,应采取:更新勾调理念、根据企业运行情况确定贮存时间、按微量成分变化结果设计产品的微量成分。将会对成品酒在预定的贮存期内质量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酿酒》2015,(3)
通过应用GC-MS、ICP-MS分析技术,研究了汾酒陶缸贮存过程中酒体香味成分、总酸、总酯、乙醇、金属离子等各类物质的变化规律,发现汾酒贮存过程中,各类微量成分呈明显的规律性变化,汾酒的最佳自然贮存时间为3~4年。  相似文献   

5.
史静霞 《酿酒》2008,35(3):22-26
通过对清香白酒微量香味成分分子间相互作用与酒体的诸多变化行为的关系的研究,找出了降度清香白酒在贮存过程中香味成份随着酒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对不同的加浆用水作了系统的研究;为稳定和提高低度白酒质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酿酒科技》2008,(1):93-93
12月8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推出了由四川绵竹剑南春酒厂研究发明的我国第一个鉴别白酒陈酿年份的方法——“挥发系数鉴别法”,解决了检测年份的技术难题。剑南春酒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投入了近亿元专项资金,针对年份型白酒进行了多项探索和研究,科研人员从白酒中微量香味物质的挥发性入手,经过多年跟踪检测发现:随着白酒贮存时间的延长,酒体中微量香味物质、乙醇分子及水分子间缔合程度更加紧密。同时,白酒贮存时间越久,酒体中微量香味物质挥发系数随贮存时间延长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汾酒老熟研究阶段报告(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白酒老熟机理迄今有新酒杂味挥发说,主要为含硫化合物及醛类,经过自然贮存一年基本消失;分子间氢键缔合说,氧化还原说及溶出说等,主要指不同贮酒容器析出的金属离子有催熟酒体的作用,在第一报的基础上,以2001年10月产的二级原度汾酒混合样做试样,以2000年11月产原度汾酒做对照样,以上一报试验中前4种陶缸材质进行处理,即宜兴黑500:四川500:红500:无名缸片为1:1:1:1,混合后的陶缸碎片按20%加入试样处理60d,每天搅拌2次,每次缺口排杂10min,试验结果表明,用陶瓷缸碎片处理新产酒有加速白酒老熟的作用,最佳工艺为:新产白酒先降度至52-57度,过滤后贮存于陶缸(坛)3-5个月,然后转入大罐贮存。  相似文献   

8.
采用直接进样法结合气相色谱对清香型白酒在贮存过程中微量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清香型白酒在12个月的贮存过程中,总酸呈上升趋势,总酯呈下降趋势,乙醛呈下降趋势,乙缩醛呈上升趋势。贮存1~4个月的酒样相似,贮存5~9个月的酒样相似,贮存10~12个月的酒样相似。通过研究不同贮存时间清香型白酒中主要微量成分的变化规律,可为清香型白酒合理贮期的建立以及白酒的陈酿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清香型白酒香味成分贮存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对贮存时间不同、酒龄相同、酒度不同的汾酒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度酒在贮存过程中比较稳定,其主要香味成分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均随酒龄增大而减少,相应的酸含量增加;而低度酒和降度酒在贮存过程中质量变化较大,香味成分随酒度的降低而改变了原有的平衡,使酒中酸增加,酯类减少。  相似文献   

10.
云门洞藏酒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学森  刘民万  陈欣华 《酿酒》2009,36(6):33-35
介绍了云门洞藏酒的贮酒容器、贮酒时间和环境,并通过多年的跟踪监测,发现了洞藏酒在白酒感官质量和微量成分变化上同库房贮存酒的不同。证明了洞藏工艺是白酒贮存工艺中最优的。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以微波,超声波,紫外和陶瓷粒处理清香型白酒对其总酸、总酯和乙酸乙酯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结合陶瓷粒的复合处理方式催陈效果最佳,其处理条件为2450MHz,5min;超声波结合陶瓷粒的复合方式次之,其最佳处理条件为20KHz,20min。研究结果可应用于清香型白酒的快速催陈。  相似文献   

12.
曹雪慧  纪淑娟  励建荣 《食品科学》2014,35(19):111-114
选取聚碳酸酯塑料为研究对象,分析双酚A单体在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溶液中溶出情况,考察其在75、60、40、20 ℃下的迁移行为,在此基础上,计算相应的扩散系数,并对材料基体特征参数Ap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和温度下,乙醇体积分数越高双酚A的迁移率越大;相同体积分数乙醇溶液中,双酚A迁移率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接触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双酚A向溶液中的扩散系数(DP)大小依次为95%乙醇>65%乙醇>15%乙醇>蒸馏水,根据DP从而估算聚碳酸酯的基体特征参数Ap值范围为-1.02~7.54。  相似文献   

13.
采用正交试验对杂交糯高粱(泸糯8号)酿造清香型小曲白酒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杂交糯高粱酿造清香型小曲白酒的优化工艺为泡粮时间10h,泡粮温度85℃,糖化酶量O.035(g/100g),糖化时间12h,在该条件下还原糖含量高而稳定。因此该工艺优化条件可作为实际杂交糯高粱酿造清香型小曲白酒生产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郑存厚 《酿酒科技》2011,(11):127-129
对清香型白酒发展现状及优势进行了分析。从重视品鉴活动、细分消费结构市场、传播清香型白酒文化、技术创新协作平台建立、酿酒基地环境建设、提高酿造产品质量等提出了振兴清香型白酒的策略与措施。(孙悟)  相似文献   

15.
从白酒生产过程中加浆用水对低度白酒稳定性的影响入手,分别测定自来水、软化水、纯净水及其配制的低度白酒的电导率、介电常数及白酒中主要香味成分含量随贮存时间的变化规律,并探讨白酒胶体溶液胶核、胶粒和胶团的组成以及影响白酒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加浆用水中含有适量的金属离子,可有效提高白酒胶体的稳定性、降低体系的介电常数、抑制酯类化合物的水解、提高低度白酒的稳定性。同时,通过使用酒体中富含酯对应酸的有益微量元素的羧酸盐调整金属离子浓度后的加浆用水,配制的低度清香型白酒(38°),放置一年,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含量总和比对照样提高了31.0%,低度浓香型白酒(38°)放置一年,己酸乙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含量总和比对照样提高了10.2%。  相似文献   

16.
采用特殊工艺生产的酒头调味酒,高酯调味酒,陈酿调味酒,综合调味酒,其用量只有0.1‰-1‰,但对提高各种质量档次的清香型白酒,特别是对固液勾调的新工艺白酒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许多已知和未知的微量成分,能协调酯香,柔和口感,突出风格。  相似文献   

17.
介绍白酒及白酒制造业定义,总结酿酒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结合国内清香型小曲酒酿酒机械化的研究与生产实践,利用致中和现有的酿酒设备,在结合致中和传统酿酒工艺的基础上探寻小曲酒酿酒机械化之路,为清香型小曲酒酿酒机械化建设进行构思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路虎  杜海  徐岩 《酿酒科技》2012,(8):29-32
以三大香型白酒为研究对象,采用旋转蒸发的方法,将酒醅中糠嗅味物质进行浓缩、富集,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清香型白酒酒醅中糠嗅味物质含量最高,其次是浓香型白酒、酱香型白酒;对清香型白酒蒸馏过程进行跟踪检测,初步揭示蒸馏过程中糠嗅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并且发现清香型白酒二茬酒醅中糠嗅味物质的含量高于大茬酒醅。  相似文献   

19.
李大和 《酿酒科技》2006,(2):105-108
不同原料川法小曲白酒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得到较快的发展,其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与其他酒种存在一定的区别。川法小曲白酒香味成分中的酸类、醇类、酯类、醛类及高沸点成分的种类和含量,酒的风格和风味特点均与其他香型酒有明显差异。因其历史悠久,产量大、分布广、市场声誉高,有完整的工艺体系,香味成分有自身的量比关系,有独立的风格,被业内归属于小曲清香型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