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退出透析原因及影响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7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64例患者退出治疗,退出率35.29%,其中以死亡、肾移植为主,分别占53.12%、23.44%。死亡原因以脑血管病为主(31.25%);其次为心血管病占26.47%。组间比较死亡组平均年龄较大。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退出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死亡,心、脑血管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高血压、糖尿病、营养不良和高龄是影响死亡率的重要因素,合理选择透析方式和处方能有效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尽管透析技术及并发症治疗手段的不断改进,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但患者发生住院及死亡的风险仍远远高于普通人群。本文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MHD患者住院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为血液透析持续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2008年1月在青岛大学医院附属市立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3个月以上的30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死亡71例,其他原因退出治疗101例,统计截止期在透析患者134例。对同期进入透析的死亡和在透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前后血压、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透析前血肌酐(Scr.PHD)以及尿素清除指数(Kt/V)、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白蛋白(ALB)、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钙(Ca)、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等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并进行死亡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死亡原因:心血管病25例(35.21%),脑血管病23例(32.39%),全身衰竭8例(11.27%),严重感染8例(11.27%),恶性肿瘤6例(8.45%)。死亡组平均年龄大(P〈0.01),HGB、Hct、ALB、Kt/V、Scr.PHD、PTH均低于在透析组(P〈0.001或P〈0.05),CHO高于在透析组(P〈0.01)。结论心、脑血管病、全身衰竭和严重感染是MHD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高龄、贫血、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低Kt/V及透析前血肌酐水平低是MHD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的原因,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1999年至2008年39例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的原因,并分析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23例患者的预后。结果共有39例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治疗平均时间(14.4±16.3)月。转血液透析的原因为:透析不充分(30.8%)、技术失败(28.2%)、腹膜透析相关感染(25.6%)、失超滤(10.3%)。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23例患者中有12例死亡,1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脑血管事件和感染,糖尿病患者平均存活时间明显低于慢性肾炎患者。结论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是透析不充分、技术失败和腹膜透析相关感染。原发病类型可能影响转血液透析后患者存活时间,糖尿病肾病患者预后较慢性肾炎患者差。  相似文献   

5.
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治疗终末肾功能衰竭的首要替代疗法。但长期维持血液透析对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其生活质量下降。进一步改善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医护工作者及家庭护理者一项主要任务。2007年5月~2009年5月我们对68例慢性肾衰(CRF)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实施整体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干预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显示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梁燕萍梁茵  梁秀娟 《现代护理》2006,12(12):1171-1172
目的 探讨饮食指导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科规律透析的MHD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加强饮食方面的指导.结果 在实施饮食指导1年后,患者肌酐、尿素氮明显下降,白蛋白、血红蛋白明显上升(P<0.01);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 饮食指导对MHD患者非常有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终末期肾病(ESRD)主要治疗手段,总结我院2000年-2009年期间286例MHD患者生存状况,探讨MHD患者长期生存率及死亡率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心脑血管疾病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有效地控制高血压至关重要.我院对10例维持性血透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低钠透析液透析,并结合低盐饮食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透析血流量(blood flow rate,BFR)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21例老年MHD患者(年龄> 60岁)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透析BFR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血流量组(BFR≤211 m L/min)和高血流量组(BFR> 211 mL/min)两组。结果 高BFR组患者年龄更小、男性比例更高、透析龄更长、使用高通透析器患者更多、BMI及舒张压更高。实验室指标方面,高BFR组患者血红蛋白更高,患者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两组患者死亡率及生存时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COX回归分析显示,BFR在140~280 mL/min范围内,每增加10 mL/min,老年MHD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8.5%(HR:1.285,95%CI:1.011~1.635,P=0.040)。该风险在短透龄、透析通路为深静脉置管、高磷、低血红蛋白、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中更为明显。结论 透析BFR是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终前是否终止透析治疗及原因,与相应支持治疗情况.方法 应用上海市透析登记系统及原始存档病历收集1998.1.1至2012.12.31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浦西血液透析中心所有死亡血液透析患者.比较提前终止透析与未终止透析患者性别、年龄、透析龄、原发病、死亡原因等情况,并对提前终止血液透析患者的终止原因及支持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115例,年龄64.6± 14.2岁,中位透析龄5.4(0.3~21)年,其中男性69例,占60%.原发病前3位分别是:慢性肾小球肾炎(27.8%)、高血压肾硬化(23.5%)、糖尿病肾病(12.2%).死亡原因以脑血管意外(39.1%)、感染(15.7%)、心血管事件(10.4%)、猝死(8.7%)和晚期肿瘤(8.7%)为主.共9例(8%)提前终止透析患者,其中男性7例(77.8%),女性2例(22.2%),终止透析后中位存活天数为8.1天.终止透析原因:4例因晚期肿瘤恶液质终止透析,1例为严重感染,1例为脑血管意外,1例为技术原因无法继续给予肾替代治疗,另2例因经济因素患者本人要求终止透析.9例患者均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措施. 结论 透析登记系统是了解临终期血液透析患者终止透析治疗的有效工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浦西血液透析中心数据显示8%的临终患者选择了终止透析,远低于发达国家,提前终止透析组以晚期肿瘤为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为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月1日~2019年3月31日门诊行MHD治疗的患者278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及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MH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呈正相关(P<0.01),与不明确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预测性维度呈正相关(P<0.01,P<0.05)。结论:在MHD患者中,疾病不确定感程度越重其自我感受负担水平越高,医护人员应正确评估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给予个性化的干预方案,降低自我感受负担。  相似文献   

12.
贾箐箐 《全科护理》2021,19(10):1297-1302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睡眠质量及舒适度,分析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探讨睡眠质量与舒适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人一般资料问卷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舒适量表对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室进行血液透析的128例终末期肾脏病(ESRD)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2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PSQI总分为(11.91±4.40)分,80.5%的病人存在睡眠障碍;整体舒适度得分为(66.90±9.86)分。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PSQI总分与舒适度及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为-0.621~-0.177);宗教信仰、职业状态、经济水平及舒适度等影响MHD病人睡眠质量。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睡眠质量整体较差,舒适度较低,且睡眠质量与舒适度存在较强相关性,通过改进护理措施、增强病人舒适度可以改善病人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住院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3月~201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99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住院患者的住院原因,比较住院和非住院患者的年龄、透析龄、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糖、透析前血肌酐、透析前血钾、血浆白蛋白、透析前血钙、透析前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和透析充分性(Kt/V值)等临床指标,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患者住院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4个月中,99例患者59人有住院记录;共计住院106例次,平均住院次数为1.07±1.22次;每次住院时间28.27±24.73天;住院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心血管疾病、血管通路阻塞和肺部感染。住院组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非住院组(66.6±12.62比56.63±13.16,P=0.000)岁,住院组透析前血肌酐和血浆白蛋白显著低于非住院组(804.05±226.01比954.80±226.35,P=0.030)μmol/L和(33.13±4.16比37.30±3.33,P=0.000)g/L。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低透析龄和低蛋白血症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相关危险因素(β=-0.030和-0.413)。结论心血管系统疾病仍然是血液透析患者住院首要原因,血管通路阻塞和肺部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重要原因。低蛋白血症和低透析龄是影响其住院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新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且年龄≥60岁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至2010年12月31日。应用Kaplan-Meier法、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生存资料。结果共131例血液透析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5(14~41)月,死亡52例,中位生存期48(37.72~58.28)月。主要死因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脑血管疾病。死亡患者的透始年龄、透析前合并脑血管疾病比例、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比例、Chari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5比例、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临时导管比例、透析原因为心力衰竭比例、透始eGFR均显著高于非死亡患者,而CCI=3~4比例、透始尿量、血肌酐、血白蛋白均显著低于非死亡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年、2年、3年、4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74.6%、63.2%、48.0%、33.9%。Cox回归分析显示透始年龄(HR=1.070,95%CI1.015~1.127,P<0.05)、透析前合并脑血管疾病(HR=2.052,95%CI1.035~4.068,P<0.05)、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HR=1.888,95%CI1.029~3.463,P<0.05)、CCI≥5(HR=2.675,95%CI1.323~5.411,P<0.05)、透始血白蛋白(HR=0.949,95%CI0.901~0.999,P<0.05)是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感染、脑血管疾病。透始年龄、营养状况、合并疾病状况可能是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北京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的病例特点和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的检出维持血液透析大于3个月的死亡患者共83例,计算本中心从2005年起每年维持透析患者的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将死亡患者根据年龄分为3组,60岁以下中年组,60~79岁老年组和80岁以上高龄组,分析3组的人口学资料、有无糖尿病、透析龄和死亡原因等。结果从2005年起,北京医院每年维持透析患者的死亡率依次为11.00%,10.90%,8.30%。8.10%,10.10%,8.70%和6.34%;83例死亡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71.812.0岁(42岁~94)岁,中年组(小于60岁)14例,老年组(60~79)岁46例,高龄组(大于80)岁23例;3组患者在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透析龄在中年组最长,平均77.2±73.0月,高龄组为44.0±35.5月,老年组透析龄最短,平均为33.2±28.1月;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糖尿病肾病居多;死亡原因在各组有明显的差别,中年组50%死于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居多;高龄组56.50%死于感染中毒性休克。老年组死亡原因较复杂,死亡率超过10%的依次为感染中毒性休克、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肿瘤、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综合征(Malnutrition-inflammation-atherosclerosissyndrome,MIAsyndrome)和猝死。结论北京医院单中心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绝大多数为老年患者。年龄不是决定透析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不同年龄组患者死亡原因不同,中年患者脑血管疾病多见,高龄患者感染中毒性休克常见,老年患者的死亡原因多样化,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感染、肿瘤和MIA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下降对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意义及对心源性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年龄(58±15)岁,男性25例,透析时间(42±54)月]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描述并分析时域和频域HRV指标。结果参试患者与30例健康人群对照,HRV显著性减低。在2年随访期间中,共有13例患者死亡(20.3%);6例为心源性死亡、7例为非心源性死亡。Cox生存分析提示,在HRV检测指标中,窦性心搏间期标准差(SDNN)、超低频功率、RR间期心率变异比值(LF/HF)对于心源死亡有显著性指示意义。而对非心源死亡病例,HRV检测各指标均无显著性指示意义。结论 HRV指标水平降低,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源性死亡有显著性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诊治的MHD患者500例,采用血液透析患者饮食治疗态度量表(ASDTH)评估患者饮食治疗态度,并对患者的疾病负担、患病情况等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其饮食治疗态度的相关因素;同时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探讨其与饮食治疗态度的相关性。结果MHD患者ASDTH分值为(39.96±11.63)分;ASDTH评分比较,无营养不良者>轻中度者>重度者,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HD患者ASDTH评分与营养状况呈负相关(P<0.05);低龄、高文化程度以及家属备餐者ASDTH评分更高(P<0.05),不同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状况、家庭经济、医疗付费方式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低文化程度、短透析龄均是影响MHD患者ASDTH评分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年龄、文化程度以及透析龄均是影响M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的高危因素,故今后应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护理评估和护理干预.方法 护理评估方法包括顽固性皮肤瘙痒的程度、透析的充分性、心脏功能、营养状况等.干预方法包括正确使用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技术,皮肤护理、营养和心理支持等.结果 60例患者皮肤瘙痒平均分由治疗前的(6.85±1.31)分降至(2.02±0.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正确细致的护理评估及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北京市新增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与病因构成及其变迁,为治疗策略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血液净化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数据登记系统2007~2012年间新增MHD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及原发病资料,按照年份、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6年间新增MHD患者共14945例,患者中男性8397例,女性6548例,男:女1.3:1;其中登记年龄的13571例患者进入透析时的平均年龄为56.2&#177;17.1岁,男性患者进入MHD平均年龄为54.4岁,女性为58.5岁.总体上,MHD患者的前5位原发病依次是是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CGN)、高血压、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糖尿病超过CGN,在男性患者这种转变发生于2009年,女性患者发生于2010年.新增MHD患者平均年龄缓慢增长,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占新增MHD的主体(81.8%).原发病构成比与年龄有关,对于<50岁的患者,CGN占33.9%,为进入MHD的首位原因;50岁以上患者则为糖尿病,占31.6%.结论 新增MHD患者年龄呈缓慢增长趋势,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为新进入MHD的主体.MHD患者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高,进入MHD早.<50岁患者进入MHD的首位病因是CGN; 50岁以上则为糖尿病;总体上糖尿病已经取代CGN成为北京市新增MHD患者的首位病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不同的营养评估方法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的关系. 方法 对我院血液透析中心的83名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包括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alnutrition inflammation score,MIS)和微型营养评定简表(mini nutrition assessment short form,MNA-SF).同时收集基本资料、辅助检查结果.随访48月(40±13月),采用Kaplan-Meier以及Cox回归分析比较不同营养评估方法与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差别. 结果 Kaplan-Meier分析提示:SGA<25分患者的死亡风险较SGA≥25分患者高(P<0.05),MIS>10分组比MIS≤10分死亡风险高(P>0.05).以MNA-SF分组,MNA-SF≥11分死亡风险低于NA-SF<11分(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SGA及MIS不同分组仍然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的全因死亡风险有关(P<0.05). 结论 不同营养评估方法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预测能力不同,SGA法以及MIS法所评价的营养状况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的全因死亡风险有较好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