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借助扭转试验,研究了商品性的C—Mn钢和V微合金钢显微组织的变化,以及在初始静态再结晶测定的基础上判断粗轧和精轧过程中奥氏体的变化。具有试验性的激活能量大小的微合金钢在其再结晶开始被抑制时温度的测定方法得到了发展。通过各种热循环的扭转模拟试验证实了激活能量对普通热轧带钢轧制(粗轧和精轧)中产生的奥氏体变化的影响。人们发现,由于C—Mn钢具有所有温度下稳定的激活能量,奥氏体不可能硬化,甚至在接近Ar_3的精轧温度下都不会硬化。另一方面,在低于临界再结晶温度(915℃)下,当汾活能量迅速增加,微合金钢中奥氏体的硬化在这种温度下迅速完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一个称为再结晶控轧的新控轧方案及相应的合金化原则。再结晶控轧不要求分段轧制及在奥氏体未再结晶温度区轧制,从而避免了常规控轧所具有的两个主要缺点,即生产率较低及需要强力轧机。 对0.13V—0.017Ti微合金钢的研究表明,钒钛系微合金钢具有高的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低的奥氏体再结晶温度以及热变形后小的晶粒粗化速度。此外,这种微合金钢还表现出足够的过冷能力和铁素体内碳氮化合物析出硬化能力。这些特性使得钒钛微合金钢特别适于实施再结晶控轧。  相似文献   

3.
18Mn—18Cr—0.5N奥氏体钢热变形行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文昌  陈大金 《钢铁》1994,29(7):55-57
用热扭转试验及定量金相法研究了18Mn-18Cr-0.5N钢热变形条件下的力学行为和动态组织变化。获得了18Mn-18Cr-0.5N钢的形变激活能及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和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与Zener-Hollomon参数Z之间的关系式。研究了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18Mn-18Cr-0.5N钢热加工延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文昌  郑炀曾 《特殊钢》1995,16(6):23-25
用热压缩试验方法研究了32Mn-7Cr-1Mo-0.3N奥氏体钢的动态再结晶,结果表明,在1150℃变形时,奥氏体已完全动态再结晶,在1100℃以下变形时,奥氏体发生部分动态再结晶。  相似文献   

5.
用热压缩试验方法研究了32Mn-7Cr-1Mo-0.3N奥氏体钢的动态再结晶。结果表明,在1150℃变形时,奥氏体已完全动态再结晶;在1100℃以下变形时,奥氏体发生部分动态再结晶。  相似文献   

6.
18Mn-18Cr-0.5N奥氏体钢热变形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热扭转试验及定量金相法研究了18Mn-18Cr-0.5N钢热变形条件下的力学行为和动态组织变化。获得了18Mn-18Cr-0.5N钢的形变激活能及峰值应力(σ_p),峰值应变(ε_p)和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d)与Zenet-Hollomon参数Z之间的关系式。研究了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18Mn-18Cr-0.5N钢热加工延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邢军  朱国辉  丁汉林  蒲春雷  王永强  刘淑兰 《钢铁》2023,(3):144-150+166
针对厚重热轧H型钢压缩比受限而难以通过“应变诱发相变”机制细化组织的技术难题,提出了利用超细奥氏体晶界促进相变而实现组织细化的新技术。理论分析表明,由于厚重热轧H型钢的压缩比不足以达到“应变诱发相变”所要求的应变积累,如何利用粗轧过程中稳定的第二相粒子抑制奥氏体晶粒长大,并调控精轧过程中奥氏体动态再结晶发生的临界应变,是厚重热轧H型钢微合金化设计中需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试验结果表明,采用Ti/N微合金化设计可有效抑制加热和粗轧过程中奥氏体晶粒长大,进而达到调控精轧过程奥氏体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促进有限应变量下的奥氏体动态再结晶而实现组织细化的目的。同时,Ti/N微合金化设计为NbC粒子依附TiN粒子的形核析出提供条件,形成了更为细小和弥散分布的第二相粒子,有利于抑制道次间奥氏体的静态再结晶并有效提升热轧厚重H型钢的强韧性。  相似文献   

8.
热变形条件对一种Cr-Mn-Mo-B钢连续冷却贝氏体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THERMECMASTOR-Z试验装置研究了热变形条件对一种Cr-Mn-Mo-B钢连续冷却条件下贝氏体转变动力学及其产物形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热变形温度对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的影响是非单调的,不同温度区间其变化规律不同,这一影响取决于热变形后奥氏体发生再结晶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扭转试验和外推法,研究了三种不同含钒量的微合金钢形变奥氏体的静态再结晶动力学,建立了静态再结晶临界温度(SRCT)以上及其以下的温度模型。业已发现,SRCT是应变、奥氏体晶粒尺寸和现合金含量的函数,这里的微合金即指N和V。还对三种钢的应变诱导析出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它们的析出-时间-温度(PTT)曲线。测定了未再结晶温度(Tnr),并得出结论,Tnr和SRCT之间差异主要是由于奥氏体晶粒尺  相似文献   

10.
张萍琴 《冶金译丛》1995,(1):77-85,56
本文对含0.065% ̄0.22%C、0.002 ̄0.021%S、0.6 ̄1.5%Mn、0.02 ̄0.4%Si(重量百分数)系列钢(普通C-Mn、C-Mn-Al、C-Mn-Nb-Al钢)进行了研究,大多数此类钢经常化处理,以800 ̄400℃的平均冷却速率在40 ̄0.8Kmin^-1变化。这相当于12 ̄500mm厚板在空气中冷却的速率。一些高温奥氏体化处理随后炉冷的钢产生粗铁素体晶粒和粗晶界碳化物。得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微量元素铝,氮及预先预热处理对高氮18CrMnB钢渗碳层淬透性及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元素铝,氮对高氮18CrMnB钢心体淬透性影响很大,而对渗碳层淬透性,特别是对渗碳表层淬透性影响较小,预先热处理对高氮18CrMnB钢渗碳层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影响很大,不同预先热处理状态的高氮18CrMnB钢渗碳层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对钢中微量元素铝,氮含量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C—Mn钢板带热连轧生产过程中再结晶行为的模拟计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建立描述C-Mn钢热变形过程中动态和表态再结晶行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分析了钢中主要成分(C,Mn)及热轧工艺参数对再结晶行为的影响,并估算了热连轧过程中残余应变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
对含有Ti,Nb,Ti—Nb的三种无间隙原子钢(IF钢),利用多道次扭转试验,研究了它们总的精轧变形量(从2.1~3.2)和精轧开轧温度(从990~930℃)的影响。这些试验的应变速率为2s~-1。在精轧中,静态再结晶是造成早期轧制阶段轧制间隙期间高度软化的原因。在后来的轧制阶段,动态再结晶的出现取决于钢的化学成分、精轧总变形量和精轧温度。lF钢的临界温度是模拟粗轧工艺确定的。以相同的轧制工艺为条件.Nb固定钢晶粒最细,反之,Ti固定钢铁素体晶拉最大。由于精轧的间隙时间(1~2s)比粗轧的间隙时间要短得多,所以精轧时IF钢呈现出高的未再结晶温度。  相似文献   

14.
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钛微合金钢控制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新平  孙新军  汪水泽 《钢铁》2016,51(1):52-59
 重点阐述了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钛微合金钢的控制轧制模式及其机理。基于应力松弛试验和双道次压缩热模拟试验,研究分析了薄板坯连铸连轧钛微合金钢的奥氏体再结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轧前铸态粗大奥氏体组织经F1高温大压下后可实现完全静态再结晶;铸坯中固析TiN粒子可以有效阻止奥氏体再结晶晶粒的长大,实现再结晶区控轧。固溶钛的溶质拖曳作用以及形变诱导析出的TiC粒子对奥氏体再结晶具有抑制作用,可以阻止奥氏体再结晶的发生,实现未再结晶区控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控轧控冷试验,力学性能检验和组织的光学显微观察,研究了温度参数对铌微合金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阶段控轧及控冷所获晶粒尺寸明显小于常规轧制+快速冷却的晶粒尺寸;随冷却速率的增大或终冷温度的降低或精轧开轧温度的降低,试验钢晶粒细化,混晶程度加重,强度增大,塑性降低;精轧低温开轧利于韧性提高;铁素体混晶可能源于因铸坯中Nb(C,N)的不均匀分布造成的原始奥氏体混晶,粗轧大压缩比轧制可以消除这种混晶现象。  相似文献   

16.
余驰斌  吴红军  赵刚  张超  宋平  陈良  鄢檀力 《钢铁研究》2004,32(3):22-24,29
在热模拟试验机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Nb -Ti微合金钢加热过程中组织变化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加热过程中板坯组织的变化 ,测试了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 ,并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的适宜加热温度  相似文献   

17.
控轧控冷工艺对低碳Mn-Nb-Cu-RE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碳当量的低碳Mn-Nb-Cu-RE钢板进行了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试验;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参数对力学性能、铁素体晶粒平均直径和沉淀相微细颗粒平均直径的影响;探讨了降低终轧温度和增加冷却速度对低碳Mn-Nb-Cu-RE钢的强化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控轧控冷工艺对低碳Mn—Nb—Cu—RE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传水  李文卿 《钢铁》1994,29(2):51-56,45
对不碳当量的低碳Mn-Nb-Cu-RE钢板进行了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试验;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参数对力学性能、铁素体晶粒平均直径和沉淀相微细颗粒平均直径的影响;探讨了降低终轧温度和增加冷却速度对低碳Mn-Nb-Cu-RE钢的强化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计算机上回归处理了大量试验结果,得到了奥氏体钢的M_s、M_εs定量经验计算式:M_s(K)=731-227(C+N)-17.6Ni-22.5Mn-17.3Cr-16.2MoM_εs(K)=630-261.4(C+N)-13.7Mn-13.1Cr-17.9Ni-38.5Al在热力学上从层错能及M_s、M_εs的相对变化角度较好地解释了奥氏体钢的γ→α,γ→ε→α,γ→ε相变,并且进一步用试验数据验证,结果也较满意。  相似文献   

20.
CSP工艺中含Nb钢的混晶问题及改善方法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CSP工艺生产铌微合金化钢出现严重的混晶现象是我国目前已投产的几条CSP机组的普遍问题。通过对包钢CSP工艺生产的铌微合金钢的组织研究发现,铌提高钢的再结晶温度,如果在奥氏体部分再结晶温度区变形将导致原始奥氏体组织混晶,从而导致钢带的组织不均匀性。适当调节钢的铌含量和变形工艺条件,避免在奥氏体部分再结晶区域变形是解决钢带混晶问题的关键,目前在包钢已可生产铌含量小于0.030%的铌微合金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