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钮心毅  王垚  丁亮 《规划师》2017,(1):50-56
文章提出了从手机信令数据中获取城市之间的联系流,用以测度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方法。首先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城市之间的人流联系,以人流联系反映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联系流量、联系流向两个维度测算了城市中心性,提出了吸引量法、优势流法两种分析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方法。其次以江西省昌九区域为案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分别使用吸引量法、优势流法测度了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并与传统"位序—规模"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吸引量法、优势流法能较好地分析城市中心性,有助于识别出城市人口规模不大,但在区域内城市相互作用中具有较高中心性的城市等级,这两种方法适用于城镇体系现状分析和规划实施评估。  相似文献   

2.
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测度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划师》2017,(1)
文章提出了从手机信令数据中获取城市之间的联系流,用以测度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方法。首先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城市之间的人流联系,以人流联系反映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联系流量、联系流向两个维度测算了城市中心性,提出了吸引量法、优势流法两种分析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方法。其次以江西省昌九区域为案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分别使用吸引量法、优势流法测度了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并与传统"位序—规模"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吸引量法、优势流法能较好地分析城市中心性,有助于识别出城市人口规模不大,但在区域内城市相互作用中具有较高中心性的城市等级,这两种方法适用于城镇体系现状分析和规划实施评估。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手机信令数据分析重庆城镇体系中各城镇间的人流出行联系,反映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和网络体系特征。首先,用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城市间出行方式及通勤的人流出行联系,以真实的人流出行联系反映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联系流量、联系流向、对中心城的依存度、首位度等各方面量化分析城镇体系特征。其次,以直辖市重庆为案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分别从主城区与区县、区县与区县两个层次分析结构特征,并与上位规划对比,评估现状城镇发展情况。研究表明,重庆城镇间抱团发展现象明显,层次鲜明,形成主城区、万州、永川、涪陵、黔江和铜梁六个不同层级的区域中心。  相似文献   

4.
深圳与周边城市的空间关联决定了深圳在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这也是深圳新一轮总体规划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了深圳与珠三角各城市之间的城际出行联系,以大数据方法支持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区域分析。针对深圳与其周边的广州市、东莞市、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惠州市、河源市、汕尾市的空间关系,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获取区域内城市间的人流联系和通勤联系。本文基于城市间的人流联系研究区域空间结构、中心城市的腹地划分,通过出行廊道评估区域交通廊道和同城化,并且研究深圳市内部不同行政区与周边城市人流联系和通勤联系的差异。本研究是应用大数据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传统区域分析方法的一种提升,也是大数据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间网络关联强度分析法对西咸同城化发展的现状特征和空间格局进行研判,在此基础上从职能分工和空间重组两个层面提出未来西咸同城化发展的空间应对策略:在职能分工方面,通过资源整合形成西咸中心城区高等级生产性服务业与外围地区制造业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体系,实现区域范围内的产业协同和优势互补;在空间上提出"极核强化、网络嵌入、廊道拓展"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发展模式,在西咸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对空间结构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内容、方法的梳理,探索了将手机信令数据融入现有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体系的途径。手机信令数据可以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城市公共中心体系、城市重要服务设施的实施评估。本文由此提出了一个手机信令数据支持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技术框架及技术途径。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基础数据之一,手机信令数据有效弥补了传统静态数据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流空间”视角下,对城市体系的研究 逐渐由属性数据测度的静态等级结构转向关系 型数据测度的动态城市网络。以浙江省宁海县 为例,利用SDK数据表征各乡镇间的实测人流 联系强度,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改进的优势 流法和位序—规模法测度城镇体系网络特征, 且与现行县域总体规划的城镇体系规划进行对 比。结果表明:一、宁海县各乡镇联系整体呈现 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不均衡特征;二、第一、 第二和第三优势流主要向跃龙街道和桃源街 道汇集,且可识别区域内联系紧密的乡镇组合; 三、宁海县的人群流动通廊与规划轴线走向、 对外交通系统布局基本一致,西店镇、茶院乡— 力洋镇组合、前童镇—岔路镇组合的发展基本 符合规划设想,长街镇与规划设想尚有一定的 差距。为优化宁海城镇体系,建议采取统筹区域交通、强化重点乡镇中心性、整合要素资源等措施。本研究对于其他区域城镇体系的识别和规 划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一环,关系到区域资源的配置和区域发展。近年来,大数据的应用正受到更多的重视,而目前基于大数据支撑的城镇体系研究尚不多见。以山东省昌邑市为例,利用ArcG IS和开放大数据,构建城镇体系定量化研究的框架,以支撑城镇体系规划。首先,根据相关数据的可量化和可获取情况,建立用于定量化评价小城镇中心性强度的指标体系;其次,引入网络实时道路通行时间,结合中心性强度改进传统的场强模型;最后,综合考虑影响范围和影响强度,展现山东省昌邑市"一带、,两轴"的空间结构,据此提出"城区中心—影响力较强城镇—影响力一般城镇"的三级结构,为城镇体系规划提供定量化分析支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移动定位大数据测度城际出行联系,分析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的功能多中心特征,并将其与理想模式进行对照,以期推进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功能多中心的研究,丰富功能多中心理论.文章通过手机信令数据测算了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城市之间在工作日、周末、节假日三个时间段的城际出行,从功能联系强度、功能联系对称性、功能组群三个方面测度功能多中心特征.研究发现,(1)当前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整体呈现内外交互的多中心模式,具有不平衡的功能多中心特征.同时,功能多中心具有时空特征,工作日、周末、节假日三个时间段的特征有显著差异.(2)与理想模式相比,周末时段内功能多中心程度最高,工作日时段内功能多中心程度最低.三个时间段内的功能多中心不平衡特征受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本文建议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规划从以下三方面作出规划响应:一是围绕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形成都市圈;二是构建城际铁路与高速铁路相互结合的交通设施体系;三是保障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以构建相对均衡的功能多中心格局.  相似文献   

10.
城镇体系规划是我国法定规划之一。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区域间的联系主要在大中城市间发生;对于小区域而言,城镇体系规划仅解决区域内城市均匀布点的问题,相比城镇总体规划,可操作性和指导性较差。城镇体系在探索中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促使大量中小城镇出现,初步形成了区域城市网络系统。以市场经济为平台,协调城市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资源有效合理分布、减少经济发展的外部性,成为城镇体系规划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实时"关系型"数据实现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的挖掘逐渐成为城市群空间组织研究的主要途径。文章以广东移动提取的手机信令数据为基础,构建城镇联系强度模型,对珠三角的城市群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双中心、两圈层、三梯队"的空间发展格局,并结合空间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深化广深合作、加快通道建设、推行城镇重组、创新资源利用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客运交通流的长江三角洲功能多中心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取长江三角洲城市间每日公路长途客运班次和高速铁路每日经停班次作为城市间客运交通流的替代数据,从联系强度和节点关系两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结构的特征及演化趋势进行解析。认为在长三角城市区域层面,南北两翼的城市间联系网络相对独立,两翼城市与上海的联系以及两翼内部城市间的联系均呈现出北强南弱的现象,这一现象与南、北两翼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和升级路径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枢纽,南京、杭州、宁波作为长三角次级枢纽的格局较为清晰,苏州、南通和无锡作为上海大都市区的直接腹地甚至通勤区的态势进一步显现。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完善,长三角城市区域"等级+网络"的演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上海的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整个区域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发展将呈现出进一步均衡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来新疆城镇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和地域性的综合特点,尝试从多角度、多维度研究新疆城镇发展的现状格局与演变过程。以新疆城镇体系发展为主线,在分析新疆城镇体系现状格局的基础上,运用GIS的Voronoi图城市影响区划分方法,对城镇进行层级划分,以得出中心城市及经济腹地;通过等级规模演变特征(Pareto模型)和地域空间结构演变分析,揭示城镇体系发展的过程。等级规模演变主要分析30年来新疆城镇体系的结构容量和均衡度变化过程及新疆城镇设置过程的影响;地域空间结构演变主要是分析30年来中心城市及区域联系的变化和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空间结构以及城市性质变化的影响,提出新疆城镇体系未来的空间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航空运输网络的组织结构与空间演化等特征对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职能分工等都有着深刻影响.研究依据城市航空运输资料,以2010年我国空港城市的航线数、客货流量以及2007年、2010年航空港间彼此联系强度为分析对象,分析了基于航空运输角度的中国城镇等级层次、组织结构与联系特征,认为目前基于航空运输的城镇层级体系中的顶层结构已清晰形成,以全国性中心枢纽北京、广州和上海为支点的三角形骨架,以乌鲁木齐、成都、昆明等为主要组成的区域次级航空网络在3个全国性中心的控制下发展;主要航空联系以纵向为主,东部集聚稠密,中部发展滞后,西部速度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5.
大都市区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主要载体,但由于其概念内涵及界定标准仍处于研究阶段,造成对大都市区空间边界认知的不清晰。同时,传统大都市区范围划定的方法囿于数据获取的困难,其方法大多粗阔,因此所划定的都市区范围不够明晰精准。随着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口流、交通流、信息流等城市流数据可获取性提高,使得区域之间人口、物资、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联系得以精准、直观展示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受欢迎。在此背景下提出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土地联系分析方法、基于客运班次数据的交通联系分析方法、基于总部—支部数据的产业联系分析方法以及基于交通时间约束法、城市腹地划分法、网络搜索数据的城市联系强度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大都市区范围划定进行了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跨城出行联系测算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核心区域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首先使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内居民跨城出行联系。不同时段跨城出行联系表达了城市群内部不同类型的功能联系。随后,综合运用5种方法测算了跨城出行联系表达的城市等级。与基于人口规模等级结构相比,基于功能联系的城市群等级结构更具有扁平化特征,基于功能联系的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等级结构也具有时间维度特征。上海依然是核心城市,杭州市区的等级显著提升,昆山市等城市在跨城功能联系网络中的地位也较高。对照已有城市群相关规划,功能联系维度下高等级的城市主要是部分传统中心城市和部分苏南地区的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一些传统地区中心城市的等级降低。城市等级结构具有空间不平衡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杨秀珠 《城市规划》2003,27(2):22-27
对浙江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的背景进行了分析 ,介绍了浙江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群规划、县 (市 )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以及所发挥的作用。提出今后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建议 :要适应区域城市的发展要求加强研究 ,探讨可能带来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重视相对均质化发展的城镇连绵区的研究 ,探讨城镇规划引导和调控的办法 ;尽快明确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法津地位 ;强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职能 ,从体制上解决对规划实施的监督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规划实践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对理性规划、精细管理的需求日益提升,而大数据由于其成本低、周期短、样本大、精度高等特性,在城乡规划中具有巨大的价值。手机APP定位数据作为新兴大数据,需要把握其特性,挖掘其在定量分析研究中的潜力。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视角,探索手机APP定位数据在城乡规划中的适用领域及方法,旨在为城乡定量研究提供帮助。得出结论:对于区域联系,手机APP定位数据可以描述跨乡镇的人流联系,部分替代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分析;对于城市活力,手机APP定位数据可以识别驻留行为,测度城市活力;对于公共服务设施评估,手机APP定位数据可以反映用户使用设施的时空行为。  相似文献   

19.
从规划管理的视点介绍孟买大都市区域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法令和管理框架背景,梳理了孟买大都市区域以往两版规划和目前正在公示的第3版规划的主要关注问题和规划思路。归纳了5个对孟买大都市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城市管治难度大、人口密度过高、行政体系繁复、就业与经济亟待提升和贫民窟问题,阐明了第3版大都市区域规划关注的城市扩张、开发建设新中心、郊区发展中心、环境保护计划、住房和区域信息系统6方面举措,并进一步分析了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快速的机动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空间扩展和新城建设的步伐,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影响了城市土地利用形态、住房和就业分布,交通系统的可达性直接影响大都市区的增长模式和经济活动水平.国外发达地区的大都市区在综合交通规划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交通拥堵、交通安全、交通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地区大都市区综合交通规划经验显得十分必要.在对国际上35个大都市区最新一轮综合交通规划报告系统整理的基础上,统计和总结了35个大都市区综合交通规划的远景、总体目标以及目标实现的对策.针对当前中国城市交通问题,从重视交通安全规划,环境保护,建立完善的交通拥堵管理系统、改善城市机动性,健全交通规划机构、最优化综合交通系统管理和运营几个方面对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