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中,六经提纲,人所共知。然而,另有两条目设于《伤寒论》各篇之中,却不大为人所注意。细读《伤寒论》,可知仲景在六经各篇之中,都设有中风与伤寒两条目。即:在“太阳篇”中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在“阳明篇”中有阳明中风、阳明伤寒,在“少阳篇”中有少阳中风、少阳伤寒等等。除此而外,还在汤证中进一步分析中风、伤寒的不同。在“太阳篇”中,中风、伤寒,说的很清楚。第2条说的是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名为中风。”第3条说的是太阳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名为伤寒。”  相似文献   

2.
浅谈少阳病     
《伤寒论》少阳病的排次、病位、提纲、经证与腑证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笔者认为:少阳排次应在太阳、阳明之间;病位在半表半里,为邪干内外;提纲是“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并应有经证与腑证。  相似文献   

3.
太阳经走人身背部,主表;阳明经走人身之胸腹部,主里;少阳经脉行于人身之两侧胁肋部,属于太阳,阳明之夹界,故主半表半里.<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吴崐解释说:"太阳在表敷畅阳气,谓之开;阳明在里,受纳阳气,谓之阖;少阳在表里之间,转输阳气,犹枢轴焉,故谓之枢."故太阳为开,其病为表证,阳明为阖,其病为里证,少阳为枢,其病为半表半里证.  相似文献   

4.
少阳篇《伤寒》诸本,均先阳明而后少阳,仅常熟丁国钧《荷书馆琐言》称:邴味清得《伤寒论》真本,其编次首太阳、次少阳、次阳明.此说是否确实,姑且勿论,但少阳为枢,半表半里也;太阳开为表,阳明阖为里,是少阳应居太阳、阳明之间也.症由太阳传少阳者有之;径传阳明者有之,独未见由阳明而传少阳者,以阳明中土,无所复传也.况阳明篇中,言及少阳者颇多,不先读之,何能明瞭,故移列于前.  相似文献   

5.
关于《内经》中“开、阖、枢”与“关、阖、枢”的分歧,自隋唐以来,历千余年而未臻统一,使学者无所适从.从表面看来,两者只是一字之差,但实际上其意义却大相径庭,实有加以辨正的必要.一《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灵枢·根结》及今本《甲乙经·经脉根结》,都有同样的记载,这便是“开、阖、枢”的由来.《太素·阴阳合》说:“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同书《经脉根结》及《素问》新  相似文献   

6.
刘红霞  李荣 《新中医》2006,38(6):64-65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 “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少阳包括少阳经络及其络属之腑(胆、三焦),少阳经腑对太阳、阳明经腑的开合起重要调节作用。太阳为开,  相似文献   

7.
<正> 3 调理开合与六经病的治疗有关开合与六经病的治疗关系,前人有过不少论述,如清代名医陈修园说:“《内经》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此数语为审证施治之大关键。”今人危氏则更加明确地指出:“《伤寒》六经病乃是六经正常‘开合枢’作用障碍的结果,因此可以认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关于三阳病的传经次第,历来认为太阳传阳明,阳明传少阳。上起王叔和编次《伤寒论》,下迄现今的中医教材皆持比说。笔者通过学习,验之临床,认为三阳病的传经次第,应是太阳病可传阳明也可传少阳;太阳病传阳明,而阳明病绝不传少阳。也就是“伤寒”传经先少阳后阳明,与历来的说法不同。  相似文献   

9.
1 枢机之含义枢机之含义 ,《素问·阴阳离合》篇云 :“太阳为开 ,阳明为合 ,少阳为枢。”“太阳为开 ,厥阴为合 ,少阴为枢”。就三阳经而言 ,“太阳为开 ,谓阳气发于外 ,为阳之表 ,“阳明为合”谓阳气蓄于内 ,为阳之里 ;“少阳为枢”谓阳气在半表半里之间 ,可出可入为枢机。就三阴经而言 ,“太阴为开”谓阴分之表 ;“厥阴为合” ,谓居阴分之里 ;“少阴为枢” ,谓居阴分之中。开者为出 ,合者为入 ,枢者为出入之间 ,此为“开、合、枢”之说。《伤寒论》少阳证是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起着二经枢纽作用。按着疾病发生部位而言 ,三阴又有少阴为…  相似文献   

10.
合病、并病是《伤寒论》的重要内容。所谓合病,指的是外感伤寒,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数经之证同时而见的临床病证;所谓并病,指的是一经先病求罢,另一经相继而病,数经之证相继并见的临床病证。张仲景在《伤寒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合病、并病的概念,列举了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以及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等病证类型,提出了合病、并病的病证表现和治法方药,初步奠定了合病、并病的理论基础。然而,合病、并病问题,长期以来也是研究《伤寒论》集中争论的问题之一。特别是阴证和阳证之间、阴证和…  相似文献   

11.
万田莉  郑闪闪  金春宇  高蕾  王军 《天津中医药》2021,38(12):1581-1585
开阖枢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气化思想,张仲景继承发展了开阖枢理论,并将其运用在《金匮要略》疟病的治疗中,使之能结合具体疾病展现出来,为疟病的治疗开拓了新的思路。通过对条文中方证的分析,总结张仲景在疟病中对太阳开、少阳枢和阳明阖,阳明阖和太阳开,太阳开和太阴开这3组开阖枢关系的精湛运用。  相似文献   

12.
少阳是位于太阳与阳明之间,还是位于阳明与太阴之间,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笔者以为,这一争论有重要意义.因为少阳病的病性、临证辨识、选方用药以及预后判定等,无不与之相关.甚至可以认为,不正确判定少阳的位置就无法判定三阳三阴的次序,也就无法理解张仲景的辨证思想.下面从3个方面谈一下笔者的粗浅认识.1少阳为枢与少阳的位置少阳为枢之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用以说明阴阳离和运动的论述.如《素问·阴阳离和论》曰:“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和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相似文献   

13.
仲景在《伤寒论》中,虽没有正面论述“证”的概念,但有“太阳病证”、“阳明、少阳证”、“少阴证”、“桂枝证”、“柴胡证”等语。对于六经病,《伤寒论》分别在六经提纲的文中作了注释,如(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为病”专作“生病”解,是对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变化引起的各种证候表现的高度概括,揭示了外感病不同发展阶段的病  相似文献   

14.
<正> 合病、并病、两感,是伤寒病(指《伤寒论》之外感热病)发生与传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三种复杂证候。为有效地治疗这类病证,现就有关部分文献,试对其作初步整理和探讨,以供临证参考。一、合病:是指二经或三经同时受邪,起病即俱见其各经主证者称合病。其多在三阳病发生时见到。为感邪势重,或素体虚弱,起病即涉及二经或三经所致。由于合病所及之经不同,有太阳阳明、太阳少阳、阳明少阳、三阳等合病证型。太阳阳明合病:其因风寒外束太阳,邪热不得宣泄,病及阳明所引起。证见头痛项强,  相似文献   

15.
14.少阳兼表(太阳)与少阳兼里(阳明)的证候、病机、治法如何?试举例说明之。答:所谓少阳兼表、兼里是言其病变之状况。因少阳为枢,既可外枢,也可内枢,外枢是少阳连系太阳,内枢是少阳连系阳明。在常态下,少阳气机有转枢气液、调整胃肠活动、决渎水道之功。在病态下,由于外邪侵袭,枢机不利,随着病人体质因素之差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六经病皆各有其提纲。提纲者,乃揭示本经病主证与病理实质的纲领性条文。如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明确指出太阳病的主证为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析其病理,为风寒邪气犯表、卫阳被遏、经输不利,其病位在表。此已为古今医家所共识。它如少阳、阳明,太阳、少阴等病之提纲所示病理,亦少见有争议。然对厥阴病提纲病理实质之认识,至今未一。  相似文献   

17.
一、枢机之含义关于枢机的含义,《内经》中早已有沦述。《紊问·阴阳离合篇》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就三阳经而言,“太阳为开”,是谓阳气发于外,为阳之表;“阳阴为合”,是谓阳气蓄于内,为阳之里;“少阳为枢”,是谓阳气在半表半里之间,可出可入为枢机。就三阴经而言,“太阴为开”,是谓居阴分之表;“厥阴为合”,是谓居阴分之里;“少阴为枢”,是谓居阴分之中。开者为出,合者为入,枢者为出入之间,此为“开,合,枢”之说。《伤寒论》少阳证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相似文献   

18.
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确立的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因此,明确六经病证病位是正确认识六经病证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键之一。笔者认为历代注家对少阳经病的病位的解释不妥,现特提出异议,愿和同道商榷。一、历代注家对少阳病病位的认识自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以来,历代医家对少阳病病位问题都一致倡导半表半里说;但其内容有所差异,大体上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少阳病居于太阳阳明之间。如成无己曰:“邪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二)少阳病居于太阳太阴之间。如《医宗金鉴》曰:“少阳主春,其气半出地外,半在地中,人身之气亦如之,故主半表半里也。半表者,谓在外之太阳也;半里者,谓在内之太阴也。”(三)少阳病居于躯壳脏腑之间。如方有执曰:“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脏腑之外,两界之隙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伤寒论》六经病证药物子网,基于药物子网的拓扑性质分析,揭示《伤寒论》六经病证用药规律。方法将《伤寒论》方剂按照六经辨证进行分类,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将药物抽象为节点,分别建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药物子网,分析各药物子网的节点度、网络连通性拓扑性质。结果治疗太阳病、太阴病的主要药物为桂枝、芍药、大枣、生姜、甘草;治疗阳明病的主要药物为大黄、人参、杏仁;治疗厥阴病的主要药物为干姜、当归、细辛;治疗少阴病的主要药物为附子、茯苓;治疗少阳病仅小柴胡汤数据。任意两经子网间公共节点计算显示,治疗太阳、阳明、厥阴、少阴病的方剂具有较多相同药物,太阴与少阳病证药物子网数据较少,且多为其他经子网方剂添加少量新药物而组成。结论《伤寒论》六经病证的用药规律存在差异,对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少阳病是外感病邪不解,由太阳传经而来,或少阳本经自感所致;也有从厥阴转出少阳而成。少阳位于太阳阳明之中,少阳为枢机。《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少阳为枢”少阳病的主证为: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如《伤寒论》原文264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98条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少阳病的口苦咽干既有别于太阳病的口中和,又有别于阳明病的口燥渴。太阳病的口中和是邪在肤表,未入里化燥伤阴之征,而阳明病的口燥渴是热盛于里,灼伤津液之见,然少阳病的口苦咽干是由于胆火上炎,热迫清窍所致,邪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