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狭窄的诊断与处理是胆道外科的重大议题之一[1] .黄疸病人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肝门部胆管有局部狭窄及肝内胆管扩张性病变时,临床诊断常考虑为肝门部胆管癌,由此可能放弃手术或仅行姑息治疗.事实上,肝门部胆管可由炎症、肿瘤等多种病因引起.我院1996-2005年收治的黄疸病人中有46例影像学检查发现肝门部胆管狭窄行手术治疗.现对其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累及肝尾状叶的胆管癌和肝胆管结石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总结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的25例因肝门部胆管肿瘤或尾状叶肝管结石而行各种肝尾状叶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行肝门部肿瘤及尾状叶切除3例;肝门部肿瘤及尾状叶联合左半肝切除1例;因胆管结石行尾状叶联合左半肝切除3例;尾状叶联合左外叶切除3例;左右肝管切开,肝内胆管及尾状叶胆管取石,T管引流11例;左右肝管切开成形,肝内胆管及尾叶肝管取石,空肠Roux-Y内引流术4例.无手术死亡,4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3例存活超过1年,1例超过3年;21例尾状叶肝管结石结石复发率为6.3%(1/16).结论:尾状叶肝胆管病变的手术方式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情况不同而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方式.累及尾状叶的胆管癌根治范围应包括肝尾状叶的切除;累及尾状叶的肝管结石应切开左右肝管,力争术中取尽结石.  相似文献   

3.
肝尾状叶胆管肿瘤和结石的外科治疗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宇斌  胡伟贤  林叶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4):4174-4175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和尾状叶肝管结石术中对尾状叶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时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的25例因肝门部胆管肿瘤和尾状叶肝管结石而行肝尾状叶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和总结.结果:25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行肝门部肿瘤及尾状叶切除3例;肝门部肿瘤及尾状叶联合左半肝切除1例:因胆管结石行尾状叶联合左半肝切除3例;尾状叶联合左外叶切除3例;左右肝管切开,肝内胆管及尾状叶胆管取石,T管引流11例:左右肝管切开成形,肝内胆管及尾状叶肝管取石,空肠RouX-Y内引流术4例.无手术死亡,4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3例存活超过1年,1例超过3年;21例尾状叶肝管结石患者结石复发率为4.8%(1/21).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变常侵及尾状叶,其根治范围应包括肝尾状叶的切除:尾状叶肝管结石应切开左右肝管,力争术中取尽结石.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7年间经手术治疗的17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中,手术切除4例(切除率23.5%),单纯外引流13例。术后发生胆漏1例,经腹腔引流治愈;胆管外引流管脱落1例,经二次手术重新置管引流治愈。死亡1例(5.9%),死于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结论: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对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肝门部胆管癌围手术期处理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1993-01~2004-12收治的120例老年性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手术患者中,根治性切除37例,姑息性切除35例,胆管引流45例,其他手术3例.术后37例(30.8%)出现并发症,大多为胆汁瘘与腹水,死亡1例(0.8%),死于术后肝肾功能衰竭,余治愈出院.结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选择合理手术方式,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使术后恢复顺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减黄方法。[方法]对17例手术探查证实无法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于手术中找到并切开梗阻以上的肝内胆管.其中左肝管切开15例,T管引流9例.胆肠内引流6例;右肝管切开l例.行T管引流;左右T管均切开1例.行双T管引流。观察术前、术后血清转氨酶、谷胺酰转肽酶(GGTP)、碱性磷酸酶(AKP)和总胆红素的变化。[结果]手术前后血清转氨酶、GGTP、AKP和TBIL均明显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恢复良好,黄疸消除顺利,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肝内胆管切开引流是对无法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姑息减黄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行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某院23例经CT或MRI确诊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术前PVE治疗的疗效及护理经验。结果患者在PVE15d后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等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所改善,2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PVE后无一例死亡,仅1例患者发生胆漏、5例患者有发热症状。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行PVE能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增加手术安全性和手术切除率,加强PVE后的护理和积极处理并发症是患者尽早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实时谐波超声造影(CEUS)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共46个肝门部胆管癌。采用χ^2检验比较肝门部胆管癌常规超声与CEUS回声分布差异;以手术确定的评估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χ^2检验比较常规超声与CEUS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常规超声与CEUS诊断门静脉受侵的准确率、对肝门部淋巴结的显示率差异。结果 在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有82.6%(38/46)及91.3%(42/46)的肝门部胆管癌表现为低回声,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晰,而常规超声63.0%(29/46)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等回声,病灶清晰显示率在常规超声、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为37.0%(17/46)、84.8%(39/46)、91.3%(42/46)。肝门部胆管癌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回声分布与常规超声回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64、53.939,P=0.000)。CEUS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为100%(46/46),高于常规超声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80.4%(37/4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2,P=0.005)。术中证实9例患者门静脉受侵,常规超声诊断7例患者门静脉受侵,CEUS诊断8例患者门静脉受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常规超声与CEUS均未发现肝动脉受侵。术中诊断8例患者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常规超声及CEUS均发现6例患者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与常规超声相比,CEUS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灶清晰显示率及对胆管侵犯范围的评估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意义和疗效。方法对1997年3月至2005年12月我院行PTCD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均行PTCD引流,术后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缓解,黄疸减轻,肝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结论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肝门部胆管癌,PTCD引流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经皮经肝门静脉栓塞术的护理。方法对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经皮经肝门静脉栓塞术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3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成功实施联合肝叶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手术切除,l例因发生腹腔转移未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结论完善术前准备、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以及胆道引流管的护理,术后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是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经皮经肝门静脉栓塞术的护理关键。  相似文献   

11.
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超声表现,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超声评估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3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均行彩超检查,并对其超声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超声显示肝门区肿物26例(87%),其中结节型13型(50%),弥散型8例(31%),乳头型5例(19%)。按Bismuth分型判断胆管受累范围,26例中,24例(92%)与术中分型相符。超声对门静脉侵袭、肝动脉侵袭和肝脏转移诊断  相似文献   

12.
CT、MRCP及ERCP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8年4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CT、MRCP及ERCP在诊治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40例患者均行CT及MRCP检查,CT检查肝门部淋巴结确诊率为53.8%,浸润肝脏或胆囊确诊率为61.5%,肝动脉受侵确诊率为68.4%;门静脉受侵确诊率为61.1%;门静脉内瘤栓形成确诊率为62.5%.误诊为结石2例,误诊率为5%.MRCP术前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分型准确率达91.3%.其中23例患者行手术治疗,15例患者行支架姑息治疗.结论:CT、MRCP可作为术前评估的常规方法,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ERCP作为不能手术患者的姑息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晚期高位胆管癌门静脉血流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胆管癌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易浸润局部的门静脉,为了了解胆管癌门静脉血流改变,我院对1997.1~1999.6收治的13例不能切除的晚期高位胆管癌患者进行了跟踪监测,总结晚期高位胆管癌门静脉血流情况。全组病例共13例,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31岁~69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黄疸。术前B超、CT检查提示肝内胆管扩张,诊断为肝门部胆管梗阻,部分同时行ERCP及PTC进一步明确梗阻的部位。术中经探查活检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浸润局部门脉而无法切除,11例患者行梗阻部位以上的胆管内置管(内支架),再行胆管空肠吻合,2例行左右肝管分别置管、分别与空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胆管超声造影在肝门部胆管痛Bismuth分型中的准确性和有用性.方法 纳入30例经手术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分别接受了二维超声、声诺维经皮超声胆道造影(PUSC)和泛影葡胺经皮经肝X线胆道造影(PTC),并经手术或临床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者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Bismuth分型的准确性.结果 普通超声分型的准确率为23.3%(7/30),PUSC和PTC分型的准确率均为73.3%(22/30).普通超声分型准确率与PUSC及PTC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胆管造影提高了超声评估肝门部胆管癌的能力,对肝门部胆管癌进Bismuth分型的效能与PTC相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方法、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87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26例,姑息性手术17例,引流术14例,单纯开腹探查术12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13例,逆行胰胆管造影+支架植入术5例.行根治性手术者1,3 a生存率分剐为81.0%,52.3%;行姑息性手术者1,3 a分别为生存率45.5%,27.2%;根治手术组生存率高于姑息手术组(P<0.05);年龄、血清总胆红素、Bismuth-Corlette分型、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对惠者预后有影响.结论:多项检查联合应用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诊断率;手术切除是治疗肝九部胆管癌的有效方法;掌握个体化治疗原则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提高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MR 2D FIESTA 序列在肝门区胆管癌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MR的2D FIESTA序列在肝门区胆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2D FIESTA的表现,并与其他序列MR图像对比及与手术进行对照.结果2D FIESTA显示肿瘤瘤体18例,与胆管的关系均显示清楚,局限于胆管内肿块1例,沿胆管壁生长者4例,形成胆管周围肿块13例;胆管局限性狭窄4例,胆管完全梗阻14例;门脉左支受侵3例,门脉右支受侵4例,门脉主干受侵7例;肝动脉受侵1例.结论FIESTA作为一种快速成像序列,能清楚显示肝门部胆管癌与周围胆管及血管的关系,对肝门部胆管癌做出初步术前诊断,在评价胆管与血管的病变方面有巨大的潜能.  相似文献   

17.
MRCP与LAVA技术联合应用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及动态增强扫描(LAVA)联合应用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8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MRI、MRCP和LAVA检查,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及肝内胆管受浸润范围,了解肿瘤与肝门部血管尤其是门静脉的关系及淋巴结受累情况并与术中探查结果行对比分析。结果:8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MRCP和LAVA显示癌肿未侵犯邻近组织、血管者37例,癌肿压迫邻近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者15例,侵犯或浸润邻近血管者23例,远处器官转移者12例。与术中探查结果相符者72例,准确率达92%。结论:MRCP和LAVA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周围组织浸润和术前肿瘤转移,尤其是对肿瘤血管浸润可明确显示,其影像学结果对病变程度的估计及指导临床治疗决策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36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依据手术治疗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1995—2000年)和近期治疗组(2001—2007年),比较2组手术方式和预后。结果:近期治疗组半肝切除率、尾状叶切除率、门静脉切除率及手术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均高于早期治疗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组和近期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0.1%,4.8%,0和53.9%,14.9%,4.3%,后者高于前者(P〈0.05)。结论:联合肝切除、门静脉切除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肝门胆管癌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病人行手术切除22例(52.4%),其中根治性切除10例(23.8%),姑息性切除12例(28.6%);单纯内引流8例,外引流9例,3例仅行剖腹探查。3例病人合并肝叶切除。术后未发生肝功能衰竭病例。结论黄疸较深且拟行较大肝叶切除术时应行术前减黄,可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术前经内镜胆管引流与经皮胆管穿刺引流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均从建库开始至2017年4月。查找术前经内镜胆道引流(endoscopic biliary drainage, EBD)和经皮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 PTBD)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研究,采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项临床研究,共涉及79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EBD较PTBD在并发症发生率(OR=1.27, 95%CI=0.89~1.82, P=0.185)、死亡率(OR=0.45, 95%CI=0.13~1.58, P=0.212)及胆红素水平变化(SMD=-0.47, 95%CI=-1.11~0.17, P=0.149)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BD组首次操作失败率(OR=2.50, 95%CI=1.31~4.79, P=0.006)及引流方式转换率(OR=9.71, 95%CI=4.64~20.30, P=0.001)较PTB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采用PTBD成功率高,安全可行。该结论还需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