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是一种较新类型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其主要的降糖机制是通过减少肠促胰素降低,来提高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与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降低机体血糖水平。2型糖尿病(T2DM)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发病率居高不下。T2DM和NAFLD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T2DM合并NAFLD不仅容易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与加重内分泌代谢紊乱,而且容易推动NAFLD病情进展,导致出现肝硬化、肝癌等恶性病变。目前大量研究显示,DPP-4抑制剂能够有效降低T2DM患者血糖水平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且对NAFLD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本文从DPP-4抑制剂对治疗T2DM合并NAFL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发病机制包括胰脏B细胞功能障碍引起的胰岛素分泌(INS )不足、胰岛素抵抗、肠促胰素分泌异常等。据统计,2010年全球大约有2.85亿名糖尿病患者,2030年将达到4.38亿[1]。目前临床上通过一种或两种以上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控制血糖,但大多不能抑制2型糖尿病进展的过程。因此,需要探索更新,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肠促胰岛素因其有诱导β-细胞新生、抑制β-细胞凋亡,抑制胃排空等多种功能,是治疗糖尿病很有前途的新药之一。但由于其在体内快速地被二肽基肽酶-4(DPP-4)所灭活,使其使用受到限制。DPP-4抑制剂能抑制DPP-4的活性,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备受重视。同时,开发各种效果佳,副作用小的DPP-4抑制剂也成为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口服降糖药物,它不仅能够抑制DPP-4提高内源性肠促胰素,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还能通过非血糖依赖途径发挥独特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压、抑制炎症因子、改善心功能、降低血脂等。自从200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制定新上市降糖药物与心血管安全性的指导原则后,DPP-4抑制剂成为首个开展以心血管事件为终点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的降糖药物,主要包括4大临床研究,目前已经公布结果的有3项。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不断丰富,尤其是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 4,DPP-4)抑制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的临床应用为糖尿病患者找到了新的治疗手段,也使肠促胰素(incretin)成为研究热点。肠促胰素主要有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eptide,GIP)和GLP-1,其历史常追溯至1932年La Barre教授的贡献~([1-2])。GIP又称肠抑胃多肽,1970年由  相似文献   

5.
二肽基肽酶(DPP-4)抑制剂是一类新的口服降糖药,其在发挥降糖作用的同时是否具有心血管安全性备受关注。近期发表的SAVOR—TIMI研究和EXAMINE研究中未看到沙格列汀和阿格列汀优于安慰剂的心血管获益。本文在回顾二肽基肽酶(DPP-4)抑制剂通过降糖、提升自身胰高糖素样多肽一1以及直接心血管作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SAVOR-TIMI研究和EXAMINE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时间、受试对象特征、合并用药等,对此两个研究的结果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降糖药物,因其双重降糖的机制且无低血糖、胃肠道反应少等副作用而备受青睐。目前国内外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其不仅可以良好的控制血糖,还对其靶器官有益。本文就DPP-4抑制剂对除降糖外的靶器官效应进行综述,阐述这一类新型降糖药物的益处及不足。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不断发展,近期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成为新型降糖药物,目前主要有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和阿格列汀等。成为新型药物的作用机制取决于它可以起到抑制DPP-4酶活性的作用,DPP-4在生理条件下能分解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糖依赖性促胰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慢性疾病与非特异性炎症密切相关,CD26/二肽基肽酶-4(DPP-4)参与非特异性炎症过程。临床上使用的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物,DPP-4抑制剂除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等多种机制控制血糖之外,还存在调节炎症反应的作用,为多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就其抗炎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GLP-1受体激动剂与DPP-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h 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4期)、Wan Fang Data、CBM和CNKI数据库,纳入GLP-1受体激动剂与DPP-4抑制剂比较治疗T2DM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截至2013年4月。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2.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DPP-4抑制剂相比,GLP-1受体激动剂能更有效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MD=–0.46,95%CI(–0.57,–0.35),P〈0.000 01]、空腹血糖[MD=–1.13,95%CI(–1.39,–0.88),P〈0.000 01]和体重[MD=–1.59,95%CI(–1.99,–1.19),P〈0.000 01],其糖化血红蛋白〈7%和≤6.5%的达标率更高,但恶心[OR=4.31,95%CI(2.87,6.47),P〈0.000 01]和腹泻[OR=2.11,95%CI(1.40,3.18),P=0.000 4]的发生率明显高于DPP-4抑制剂。结论 GLP-1受体激动剂在控制T2DM患者的血糖和降低体重方面优于DPP-4抑制剂,但胃肠道不良反应更多。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而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是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65%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肌梗死和卒中。因此,研发一种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糖尿病治疗药物迫在眉睫。二肽基肽酶4(DPP-4,又称腺苷酸脱氨酶结合蛋白、CD26)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口服降糖药,具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且其部分作用通过抑制DPP-4对其心血管作用底物的裂解来实现。本文对DPP-4及其抑制剂的心血管效应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刘卉芳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351-2354
研究表明,大约e/3的饮食所引起的胰岛素分泌都与肠道内分泌激素有关。其中,胃肠道分泌的肠促胰岛素是最主要的激素之一,其主要包括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及胰高糖素样肽-1(GLP-1)。  相似文献   

12.
朱路  李华荣 《新医学》2014,(2):79-82
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在全世界持续上升,2型糖尿病早期的特点是胰岛素代谢信号降低、胰岛素抵抗。另外,糖尿病会增加相关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会导致心肾性代谢综合征。近年来出现的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为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的选择。该文通过分析胰岛素抵抗、免疫功能、心肾性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联,来阐明DPP4抑制剂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的可能作用机制,其不仅仅能控制血糖,并能改善胰岛素代谢信号和胰岛素抵抗,还能保护心血管,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3.
张坤  王瑞英  郝咏梅 《新医学》2009,40(8):556-557,F0003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peptide-1,GLP-1)是肠促胰岛素的一种,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慢胃排空,抑制食欲,刺激胰岛β细胞增殖分化等作用。GLP-1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而又不引起体重的增加,同时还可改善血脂,减轻胰岛素抵抗。因此,GLP-1有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与长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时相关血生化指标影响。 方法 对我院2017年1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DPP4抑制剂组(沙格列汀)与长效胰岛素组(地特胰岛素或甘精胰岛素),经过3月治疗后,检测每例患者静脉血中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系数、血脂情况。 结果 DPP4组和长效胰岛素组患者的血糖均得到良好控制,两组控制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96,P>0.05),而DPP4抑制剂很好的改善了胰岛素的敏感性,DPP4组的胰岛素抵抗系数较长效胰岛素组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1,P<0.05)。DPP4抑制剂相比较长效胰岛素,DPP4抑制剂在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调控上具有优势,甘油三酯的水平更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更高(P<0.05),但在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调节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PP4抑制剂作为新型2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相比较长效胰岛素能够很好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并且增加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也能更好地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5.
胰高血糖素样肽-1是由肠道L细胞分泌的肠促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促进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胰岛β细胞增殖和分化并抑制其凋亡、延迟胃排空,但不引起体质量增加和低血糖,从而保护了胰岛β细胞功能.在疾病早期应用此类药物,受损的β细胞功能和β细胞数量有逆转的可能.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及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给2型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联合二肽基肽酶-Ⅳ(DPP-Ⅳ)抑制剂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的效果。方法将51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胰岛素泵联合DPP-Ⅳ抑制剂)与对照组(单用胰岛素泵)。治疗15 d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血糖相关指标均显著改善(P 0. 05),且试验组血糖控制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C肽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胰岛素用量、血糖完全达标比例、血糖达标时间、体质量增加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1)。试验组低血糖发生率为8. 00%(2/26),对照组为12. 00%(3/2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结论胰岛素泵联合DPP-Ⅳ抑制剂治疗新诊断T2DM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减少体质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内诱导大鼠骨髓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及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50只雄性大鼠,10只为正常组,40只采用链脲霉素(STZ)制备糖尿病(DM)大鼠模型并均分4组:①动员组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②诱导组给予尼克酰胺和促胰岛素分泌肽;③动员并诱导组给予rhG-CSF联合尼克酰胺及促胰岛素分泌肽;④糖尿病未治组.用ELISA法测血清胰岛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胰岛素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动员并诱导组大鼠血糖(22.338±2.188 mmol/L)明显低于糖尿病未治疗组(28.186±1.221 mmol/L)(P〈0.05);血清胰岛素明显高于糖尿病未治疗组(P〈0.05);胰腺中胰岛素阳性细胞百分比(18.21±12.18)%明显高于糖尿病未治疗组(6.17±4.13)%(P〈0.01)、单纯动员组(P〈0.01)和单纯用药组(P〈0.01);肝脏和脾脏中也有胰岛素染色阳性细胞的表达.[结论]尼克酰胺联合促胰岛素分泌肽可在体内将骨髓干细胞转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改善STZ大鼠的高血糖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加用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和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二甲双胍单药治疗(≥1500mg/d,1〉6月)血糖控制不佳[7%〈糖化血红蛋白(HbAlc)≤10.0%]的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55例,分为加用西格列汀组(n=33,西格列汀100mgQD)和甘精胰岛素组(n=22,QD剂量滴定)。观察治疗3月后的体重指数(BMI)、HbAlc、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P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1月)、谷氨酰转移酶(GGT)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的HbAlC、FPG,PPG、TG、LDL—C、AST、ALT、GGT均明显下降(P〈0.001),甘精胰岛素组BMI升高(P〈0.05),西格列汀组BMI下降(P〈0.05)。治疗后与西格列汀组相比较,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事件更明显(P〈0.05),降低FPG更显著(P〈0.05)。结论西格列汀和甘精胰岛素加用于单用Z-甲双胍治疗失败的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均能降低I-IbMC、FPG和2hi?-PG,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主要分为两型,1型为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常为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综合性疾病,紊乱的血糖水平常导致一系列包括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在内的严重并发症[1,2]。因此,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有效减轻及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改善预后。本次研究采用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ipeptidyl-peptidase-4,DPP-4)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后第3位主要的非传染性疾病,WHO预测剑2030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将超过3.6亿。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eagon—likepeptide1,GLP-1)来源于胰高血精素原,是重要的肠促胰岛素激素,具有促进胰岛索分泌、胰岛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功能。它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胃排卒而发挥治疗作用,且不引发低血糖症状,成为近期治疗糖尿病的新亮点。本文就近年来GLP-1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