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曹安来  杨明生 《新中医》1991,23(12):6-8
近年来,国内中医药刊物对脾阴及脾阴虚论述颇多,对脾阴虚与胃阴虚之间区别及联系还作了专题笔谈讨论。这无疑对中医脏腑学说是一个大胆有益的探索。为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及部分疑难病证的治疗另辟门径,大有裨益。但有关小儿脾阴虚  相似文献   

2.
《傅青主女科》柔肝解郁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秀玉 《浙江中医杂志》1996,31(11):486-486
《傅青主女科》柔肝解郁法探析100037北京海军总医院李秀玉《傅青主女科》(以下简称《女科》)自问世以来备受中医妇科医家推崇,是独树一帜的中医妇科典籍。近年来,有关探讨该书学术思想的文章颇多,本文仅就其肝部证治特色作一探讨。妇科诸疾肝郁多见妇科病原因...  相似文献   

3.
脾阴虚证与微观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脾阴虚证与微观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杨建华,黄英俊本研究报告了34例脾阴虚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及微循环状态检测,并与健康人作对比观察,探讨脾阴虚证与微观血瘀证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1脾阴虚证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34例患者排除血瘀证(2)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4.
脾阴虚证治沿革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凯军 《江西中医药》2006,37(12):14-15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说理工具和思维方法论,人体内外上下分阴阳。五脏六腑分阴阳,阴平阳秘为和,阴阳失调为病。然而五脏病证之中的脾阴虚证,在古代文献,现代中医高校教材以及各种中医诊疗术语行标、国标中皆少论述,或论述不详,有的把脾胃阴虚合为一证,有的以胃阴虚证代脾阴虚证,存在理论上缺乏系统整理、临床上废用治疗方药的现象。纵观历代医籍,脾本脏阴虚常见病证有:内伤发热、痿证、便秘、腹泻、水肿、内燥证(主要表现为口干唇燥、渴不欲饮、毛发干枯脱落)、哕、呃逆、血证(主要表现为肌衄、齿衄、便血、崩漏)、腹胀等。至于因脾阴虚运化失职虚火内盛引起的全身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则数不胜数。所以脾阴虚证并不是临床罕见的病证,本文拟从历代医籍中整理出脾阴虚证证候特点和治疗特色,从中窥探本证的证治发展脉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脾阴是客观存在的,是对脾脏的濡养和制约阳热等生理功能的一种概称,其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脾阴虚证。脾阴虚证是中医藏象学说及脏腑辩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历史渊源、病因病机、证侯、诊断、鉴别诊断、治法方药及现代研究等方面阐述其规律,冀更好的指导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脾阴虚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广印 《陕西中医》2006,27(8):1023-1024,F0003
近年来有关脾胃学说的论述,脾阳气虚探讨较多,而脾阴不足专论则较少,有的脾胃学说综合论述也只列脾气虚弱,脾胃虚寒、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而脾阴虚证,则无。有见于此,故本文对脾阴虚作一初学论述。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医妇科名家夏桂成教授在50余年的临证实践中业已形成治未病的医学思想,他深入研究易经、阴阳五行、六十甲子、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中国文化,阐述中医的天人观、整体论,首创以复杂系统的观点诠释女性的周期节律、生殖节律,从而形成中医妇科治未病的理论,为中医妇科学的治未病奠定了基础.文就夏桂成妇科治未病的医学思想,从太极八卦、六十甲子、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对妇科疾病的方面作一阐扬.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维美  汤一新 《中医杂志》2005,46(9):707-708
<金匮要略>对脾阴虚证未曾直接论述,但记载了脾阴虚多种兼证及不同的治法,为后世发展脾阴学说奠定了临床证治基础.  相似文献   

9.
甘淡养阴法对脾阴虚证大鼠胃动素含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雁云 《光明中医》2008,23(8):1070-1071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血,主升清和主肌肉四肢,在液为涎,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这些功能,是脾阳和脾阴协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诚如唐容川所言:“脾阳不足。水谷因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俾知一阴阳,未可偏废。”但中医对脾阳虚证的研究很多,而对脾阴虚证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脾阴虚证治的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论情志与心身疾病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系中“三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诸多心身疾病之所以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乃世医公认治疗内、妇科杂证之专著,而内、妇科杂证之病因又每与七情失调有关,但书中对情志致病的脉证并治论述却颇显隐晦,立论鲜明详尽之处又似觉偏少,不免令人费解。笔者认为,情志所致心身疾病的思想贯穿全书始终,只是需要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方能彻悟其精髓。为此,笔者不揣冒昧,对《金匮》中关于情志与心身疾病的论述及脉证并治、理法方药作一浅析。1《金匮》论情志致病病因说祖国医…  相似文献   

11.
浅谈脾阴虚与胃阴虚的区别和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脾阴虚与胃阴虚历代医家论述不一。有人主张无须分立,统称脾胃阴虚;也有人认为理论上有别,而治疗上又有密切联系。笔者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脏腑表里,共同完成人体受纳与运化功能,在临床上脾阴虚与胃阴虚虽有相似之处,但脏与腑毕竟属性不同,脾阴虚与胃阴虚概念有别,治法有异,各有特点,必须详辨,才能达到诊断准确,提高疗效的目的,正如吴鞠通说:“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彼此混淆,治不中穴款,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现据读者与临证体会,对脾阴虚与胃阴虚的理论与临床证治有关的问题,探讨如下。1脾胃之阴的生理…  相似文献   

12.
脾胃阴虚源流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阴虚源流析楼定惠浙江省嵊县中医学会(312400)脾胃学说中,脾胃阴液不足的分治,笔者每有所思,常为所感。临证中凡见脾胃阴虚者,认为脾胃相关,每以胃阴统脾阴混治,贯用王孟英《霍乱论》致和汤加减治之。经过八五年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进修学习,在师...  相似文献   

13.
女子因脾虚而造成气陷的病变殊多,惜历代医家每多责之于脾气、脾阳,而对脾阴不足所致的因素多有忽略。笔者临证体会到妇科疾患若单以升补气阳之剂泛治,或可取  相似文献   

14.
冲任二脉与妇科证治关系密切 ,本文认为中医妇科临床中的冲任二脉病证主要有冲任寒证、冲任热证、冲任虚衰证、冲任不固证、冲任瘀阻证、冲任瘀湿凝结证 ,并揭示了相应的治法方剂。  相似文献   

15.
从梳理中医文献角度对消渴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析,指出消渴病可分五型,即:胃热内盛,脾阴不足证;阴阳失调,寒热错杂证;肺胃热盛,津气两伤证;肾阳衰弱,气化失司证;肾阴亏损,虚火内燔证。认为发掘、整理有关文献对于提高理论素养、开拓临床思路以及指导治疗和护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脾阴虚小议     
舒劲 《西部中医药》2012,25(3):62-63
从脾阴虚的客观存在、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脾阴虚与他脏的关系3方面探讨脾阴虚乃脾之阴血不足证,证见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大便秘结等,辨证分型以脾胃阴虚型多见,治宜滋脾兼调气。  相似文献   

17.
孟云凤 《江苏中医》1999,20(12):44-45
冲任二脉与妇科证治关系密切,本文认为中医妇科临床中的冲任二脉病证主要有冲任寒证,冲任热证,冲任虚衰证,冲任不固证,冲任瘀阻证,冲任瘀混凝结证,并揭示了相应的治法方剂。  相似文献   

18.
对于脾阴虚明代以前论述较少,明清时期,医家对脾阴、脾阴虚及其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方药运用均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然而现今长期以来中医界忽视脾阴虚这一证型,该证在专科教材《中医内科学》中未被述及,但临床中屡见脾阴虚证,濡养脾阴方可获效,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脾阴理论形成、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总结,整理了明清有关脾阴理论的各家学说,归纳了脾阴亏虚的病因、病机、证治方药。《内经》论脏腑,只谈各脏之气,论脾脏偶及脾气,而无脾阳、脾阴的分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虽有脾约的记述,但未行更深的得分化,  相似文献   

20.
慢性泄泻多由脾虚所致,但临床多侧重于调治脾气、脾阳,而对脾阴虚则每多忽略。笔者观察,泄泻因脾阳气虚者固多,然脾阴虚泄泻亦不少见。现就脾阴虚泄泻的病因病机、证治要点浅述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