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院 1999年度发生凝血标本共 99份 ,其中血常规标本凝固 2 1份 ,占总数 2 1 2 1% ;血常规有肉眼不易查觉血凝块6 4份 ,占总数 6 4 6 4% ;PT凝固 3份 ,占总数 3 0 3 % ;PT有血凝块 6份 ,占总数 6 0 6 % ;血沉凝固 4份 ,占总数 4 0 4%。经对全院抗凝血标本发生凝血的调查分析 ,现将遇到的情况总结报告如下。1 凝血原因1 1 血标本凝块 :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分析出 ,在抗凝标本中 ,血标本容易出现肉眼不易察觉的血凝块居多 ,这与护士操作方法很有关 :(1)抽血不顺利 ,时间过长 ,血液已经在空针里凝块 ;(2 )试管过多 ,先后注入顺序不对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控制血常规标本注入试管时间对患儿凝血发生率的影响,以指导未来患儿血常规标本注入试管时间的控制,旨在减少因凝血导致的重复抽血的发生。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于儿科接受血常规检验的120例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同时采集4~6支血标本,观察组采集足够血量后最先注入血常规试管,对照组采集足够血量后最后注入血常规试管;比较两组凝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凝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格控制患儿血常规标本注入试管时间,可有效减少试管凝血的发生,及早明确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基本内容之一[1].临床上采集小儿血常规标本,常发生肉眼不易察觉的血凝块或血标本凝固,使得检验结果不准确需重新抽血,这不仅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且给患儿造成再次抽血的痛苦.对本院2008年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进行调查分析,现将影响因素及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然而,临床上为小儿采集血常规标本时,常常发生肉眼不易察觉的血凝块或血标本凝固,使得检验结果不准或重新抽血,这不仅延误诊断和治疗,而且会再次给患儿造成痛苦,激发护患之间的矛盾,并增加护士的工作量。通过对本院近1年来凝血标本的调查分析,现将其发生原因及对策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血常规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检验科2012年1~12月的22640份血常规标本,其中,新生儿4840份,1~3岁患儿7280份,3~7岁患儿10520份,按检验质量标准评价标本质量,对不合格标本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2640份血常规标本有1152份不合格,不合格率为5.1%。其中,新生儿720份,占3.2%;1~3岁患儿288份,占1.3%;3~7岁患儿144份,占0.6%。其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抗凝血凝固或有细小凝块,溶血,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妥、血标本与检测项目不符等。结论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加强护士检验知识的培训,熟练掌握采血技巧,强化护理技能训练,认真落实查对制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等。通过以上途径,不仅减轻了患儿痛苦,提高了小儿血常规标本合格率,增加了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也减少了医院及科室的投诉率。  相似文献   

6.
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了解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方法 检验者对临床送检标本通过观察其外观、检测分析、复查及联系临床医护人员等途径发现和确定不合格标本并详细记录.结果 2004年1月至2006年7月科室共接不合格检验标本874份,其中血标本356份,占40.7%,原因主要是抗凝血凝固或有细小凝块;粪便标本257份,占29.4%,原因主要是标本已干或无标本;尿标本123份,占14.1%,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或量太少;精液标本58份,占6.6%,原因主要是没按要求采集;前列腺液标本43份,占4.9%,原因主要是采集的质量差;其他37份,占4.2%.结论 应采取措施加强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加强医技、医护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做到规范采集、运送标本,从而提高检验标本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住院患者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为提高检验标本的合格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12月所有住院患者3 670例不合格检查标本的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对策。结果住院患者检验标本的总体不合格率为1.25%;在调查的各类标本中微生物类不合格率最高,占7.35%;其次是血气分析,占4.24%。各类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中,血液凝固分别占血常规、凝血类和血气分析类的41.22%、33.98%和19.23%;乳糜血分别占生化类、凝血类和血常规类的42.67%、37.54%和26.35%;条码错误和送检时间过长占尿常规标本的30.23%和24.42%;空盒和标本量少占便常规类标本的45.18%和23.54%;标本类型错误占血气分析类标本的56.25%;标本留取不合格和标本留取时机错误占微生物类标本的45.66%和33.97%。结论加强标本采集前的宣教、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对提高检验标本的合格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幼儿静脉血标本采集不成功原因及改进措施。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2年1岁以内的788例患儿的2 364份血标本,对其中84份不合格血标本进行分析。结果血标本不合格率为3.55%,不合格项目主要为血细胞分析和出凝血时间;不合格原因主要为凝血和溶血;不合格血标本患儿两次采血耗时、禁食水时间及最后一次进食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士应熟练掌握采血技能,合理选择血管,采血前最后一次患儿足量进食,避免延长禁食时间。  相似文献   

9.
红细胞沉降率 (血沉 )是临床诊断和观察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1] 。 2 0 0 0年 1~ 6月 ,我科共采集血沉标本 894份 ,其中因为标本内出现血凝而被化验室退回的标本计 10 6份 ,占总数的 11.9%。为此我们改良了血沉试管 ,在改进方法后的7~ 12月 ,共采集血沉标本 10 64份 ,只有 2 2份不合格 ,占总数的 2 .1% ,采集血沉标本合格率上升了 9.8%。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1~ 6月 ,采集的血沉标本 894份作为对照组 ,2 0 0 0年 7~ 12月采集的血沉标本 10 64份作为观察组 ,将这 2组血沉标本的凝血原因进行对比分析。1.2 方法。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及对策。方法统计2009~2010年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血、尿、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大便、各种分泌物等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原因及分布情况。结果两年共收到18 216份微生物培养标本,1 858份为不合格标本,不合格率为10.2%,其中痰标本的不合格率占首位57.0%,其次是尿标本占17.0%,血标本位居第3位占15.0%,分泌物标本占6.0%,其他标本占5.0%;不合格的原因是医护人员对标本的正确采集缺乏认识,不规范选择采样方法、采样时间及无菌观念差,导致所采集的标本污染或阳性率降低。结论应重视微生物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注重与相关科室的联系与合作,加强检验、医护及运送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确保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准确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临床送检不合格血液标本1063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造成临床送检血液标本不合格类型及原因,以提高检验质量。方法收集1063份不合格血液标本资料,按标准进行分类整理。结果 1063份不合格血液标本中凝血实验标本765份(72.0%),其中抗凝标本凝固227份(29.6%)、溶血252份(32.9%),脂血159份(20.8%)、标本量不准116份(15.2%),标本错误11份(1.4%)。血常规标本119份(18.7%),其中抗凝标本凝固98份(49.2%)、标本量不准97份(48.7%)、标本错误4份(2.0%);红细胞沉降率标本99份(9.3%),其中抗凝标本凝固52份(52.5%),标本量不准47份(47.5%)。结论医护人员了解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熟练掌握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技术。  相似文献   

12.
检验标本11647份不合格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形成原因,探讨检验前质量控制的必要性。方法:对本科2008-05/2008-07所收到的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检验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标本的验收要求进行验收登记,并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标本8 575份,不合格标本215份,占2.51% 尿液标本2 256份,不合格标本107份,占4.74% 粪便标本753份,不合格36份,占4.74% 细菌培养标本63份,不合格标本8份,占12.7%。结论:要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标本的采集至关重要,标本采集的合格率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改进在凝血功能常规检验分析前阶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改进相关功能。对比信息管理系统改进前(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和改进后(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相同时间段内凝血功能常规检验的分析前错误数量和比例、TAT的变化。观察"不规范报告数"、"临床投诉量"和"满意率"等指标是否优化以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改进后的效果。结果改进了信息管理系统的监控和提醒功能,包括实现对标本全过程各节点的实时监控功能、增加患者采集信息的条目、增加采集和送检提醒功能和信息反馈功能、报警功能等。信息管理系统改进后分析前错误数量和比例下降(采集量不符合要求0.61%vs 0.20%,标本凝固0.41%vs 0.26%,溶血或脂血0.067%vs 0.038%,TAT超时0.23%vs 0.098%,患者基本资料不全0.16%vs 0.038%)。标本运送反应时间(TAT1)、送检时间(TAT2)、实验室报告时间(TAT3)的中位数值和TAT1+TAT2、TAT3的离群值占比均下降。标本在检验科之外的流转时间减少了10.5 min。评价指标上,由分析前错误导致的"不规范报告数"由7份减少到3份,"临床投诉量"由5次降为2次,临床对凝血功能常规检验流程和结果的总体满意率由89.7%上升为96.0%。结论改进信息管理系统能有效监控凝血功能常规检验分析前影响因素,减少实验室不易觉察的分析前错误,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时从血滤管路动脉端(静脉血)采血对血常规及凝血三项结果有无影响,探讨是否可以用来自血滤管路的深静脉血替代外周静脉血而行相关检测.方法 选择行血液滤过治疗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5例.对照组自外周静脉采集血标本,实验组自血滤管路动脉端采集血标本,比较2组的血常规及凝血3项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2组血标本凝血3项检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各项凝血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而血常规各项结果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VH时血滤管路动脉端采血对凝血功能结果有影响,对血常规结果无影响,因此,临床上可用来自血滤管路的深静脉血替代外周静脉血行血常规检测而不能用作凝血三项检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生儿泪囊炎病原菌分布,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取本院门诊新生儿泪囊炎患儿的泪囊分泌物标本送检,鉴定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药敏方法为K-B法.对2003年4月至2006年4月3年间送检泪囊炎标本,按照培养阳性率、革兰染色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2份送检标本,其中98份分离出致病菌100株,有2株标本为混合感染,其中1份为白色念珠菌和草绿色链球菌,1份为少酸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率为98份,占96.08%.G 球菌49份,占48.04%;G-杆菌39份,占38.25%;G 杆菌7份,占6.86%;真菌2份,占1.96%;无菌生长4份,占3.92%;18份占17.64%对青霉素或氨基甙类耐药;95份占93.14 %对头孢类、喹诺酮类敏感.[结论]G 球菌为新生儿泪囊炎主要菌属,其次为G-杆菌,93.14 %病例对头孢类、喹诺酮类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的统计分析,加强分析前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检验标本采集的合格率,保证检验质量。方法根据检测目的和要求,对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不合格标本,按不同类和原因分别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血液标本51 412份,不合格560份;尿液标本8 785份,不合格178;大便标本3 712份,不合格26份;胸腹腔积液标本115份,不合格6份;脑脊液标本8份,不合格1份;分泌物176份,不合格7份;痰液标本49份,不合格2份;不合格原因:血液标本以抗凝不完全、采集量不足、抗凝管错误和患者准备不符合要求为主;其他标本主要以标本污染和送检不及时为主。结论分析前的质量保证直接关系到检验质量,加强临床医护沟通和培训,提高检验标本采集合格率,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也是检验全程质量保证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标本因素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24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液标本采集、保存、运送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临床2007-01/2007-072 450例血液标本做凝血四项(PT、APTT、TT、FIB)检测。结果:在2 450份标本中,124份标本检测结果有误差,误差率占5.07%。其中,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有误者104例;血液标本有小凝块者12例;将静脉采血注入肝素抗凝生化管后倒入血凝专用管送检者6例;从留置针处或静脉输液处采血,标本混有含肝素及其他液体者2例。结论:不适当的标本采集和送检时间是导致凝血四项测定结果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我院凝血专业组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和原因分析,并与临床沟通,寻找解决对策。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检验科凝血专业组的619份不合格血液标本按照不合格标本拒收原因、不同护理单元、不同年度分项、分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19份不合格标本中,标本量不合格(标本量多、标本量少)和标本凝固是造成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分别占不合格标本数的46.53%和29.56%。科室分布中,以外科的不合格标本率最高,为24.39%。2012年-2014年的不合格标本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1.82%下降至2014年的0.81%。结论标本采集是检验前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对标本采集的准备、运输及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整改,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肿瘤患者经PICC采集血标本对血液检验结果与导管并发症的影响,探讨经PICC采血的路径与可行性.方法 采用临床自身对照实验,选择100例患者自PICC采集血标本(观察组),并同时自对侧肢体用普通法采集等量血作为对照标本(对照组),比较2组标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检验结果的差异;同时观察统计该100例患者采血后1周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标本各项检验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2组采血后1周内均无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PICC采集血标本准确、安全、方便、可行,关键在于严格落实科学规范的采血路径与操作人员的资格准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检验分析后质量控制在检验工作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临床医生反馈到检验科的450份不合格检验报告单,分析不合格检验报告单产生的原因。结果 450份不合格检验报告单中,测定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169份,占37.6%;漏检、错检项目149份,占33.1%;无送检者或未注明送检科室62份,占13.8%;达到危急值未复查或已复查未注明36份,占8.0%;标本有脂浊、黄疸等未注明18份,占4.0%;标本类别错误16份,占3.6%。结论报告单发出前需认真执行检验分析后质量控制制度,规范操作规程,认真核对每一份检验报告单,明确责任,提高责任意识,为临床提供一份合格的检验报告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