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生物学特性、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自1980-2005年收治的10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10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示为阑尾炎,均行阑尾切除术。肿瘤直径小于1cm有6例,1~2cm3例,大于2cm1例。肿瘤直径大于2cm1例且伴阑尾系膜淋巴结阳性者再次行右半结肠切除术。随访9例平均13年(2~20年),所有患者均无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阑尾类癌少见且多无症状。小于1cm的阑尾类癌仅作单纯性阑尾切除术即可。肿瘤大于2cm的患者应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我院 1994~ 2 0 0 1年对 113例中低位直肠癌采用套扎式结肠 肛管吻合术治疗 ,取得理想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13例 ,男 69例 ,女 44例。年龄 2 3~ 73岁。肿瘤距肛缘 4~ 8cm ,距齿状线 3 5cm以上。其中粘膜管状腺癌 82例 ,低分化腺癌 2 1例 ,粘液癌 10例。按Dukes分期 ,A期 3例 ,B期 69例 ,C期 2 9例 ,D期 8例。术后新鲜离体标本测定下缘距肛缘最长 6cm ,最短 2cm ,平均 3cm。手术方法 :开腹术操作如同Miles手术。游离解剖直肠肿瘤远侧 2~ 5cm后 ,肛门组碘伏消毒肛管 ,伸入食管引导 ,于肿瘤下缘 2~ 3cm处切断直肠…  相似文献   

3.
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肿瘤2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用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6例无外括约肌受侵的低位直肠肿瘤患者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加经肛内括约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肿瘤下缘距齿状线 2 cm者,行内括约肌部分切除;肿瘤下缘距齿状线 1.0 cm、<2.0 cm者,行内括约肌次全切除;肿瘤距齿状线<1.0 cm或侵及齿状线者,行内括约肌全切除,结肠肛管行端端吻合.结果 26例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为0~3 cm.病理类型:高分化腺癌6例,中分化腺癌16例.乳头状癌1例,绒毛状腺瘤癌变1例.巨大绒毛状腺瘤2例.病理分期:pTNM Ⅰ期11例,ⅡA期8例,ⅢA期4例,ⅢB期1例;T分级:T1 8例,T2 15例,13 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发生吻合口狭窄2例.术后早期肛门经常粪污,每日大便3~10次.术后1年控便时间可达5 min以上,患者排便次数减少,最少为每日1次,或每日2~4次.但内括约肌全切除者仍偶然粪污.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术后5个月吻合口肿瘤复发1例,术后10个月肝转移1例,术后26个月心源性猝死1例.结论 对于癌灶局限于直肠壁内的超低位直肠癌,采用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可以达到根治效果,并保留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4.
阑尾类癌10例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阑尾类癌的生物学特性、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自1980-2005年收治的10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10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示为阑尾炎,均行阑尾切除术。肿瘤直径小于1cm有6例,1~2cm 3例,大于2cml例。肿瘤直径大于2cml例且伴阑尾系膜淋巴结阳性者再次行右半结肠切除术。随访9例平均13年(2~20年),所有患者均无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阑尾类癌少见且多无症状。小于1cm的阑尾类癌仅作单纯性阑尾切除术即可。肿瘤大于2cm的患者应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家医院29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内镜黏膜下切除5例,经肛门局部切除14例、局部扩大切除4例,经骶尾直肠部分切除2例,根治性切除4例.结果 本组29例直肠类癌患者的年龄32~71(54±11)岁,随访时间3至136个月,平均(61±4)个月,随访率为76%.随访期内,直径小于1 cm的13例手术切除后无复发,直径1~2 cm的5例复发1例,直径大于2 cm的4例中3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5年、10年肿瘤相关生存率为87%、80%.结论 手术治疗是直肠类癌的最佳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及是否存在肝脏转移等情况.  相似文献   

6.
大肠类癌(附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类癌是一种生长缓慢且具有潜在性恶变的肿瘤 ,在临床上较少见。本文旨在通过对 1 990年 1 1月至 1 999年 1 1月我科收治的 4例大肠类癌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3例 ,女 1例。年龄 2 5~ 5 8岁 ,平均 40 .5岁。病史 6个月至 1 0年。直肠类癌2例 ,升结肠类癌 2例。 2例直肠类癌距肛缘分别为3cm和 4cm,其直径均 >2 cm。 2例升结肠类癌在腹部触及的包块大小分别为 4cm× 4cm和 5 cm×6cm。1 .2 临床表现 :2例有大便稀薄及次数增多 ,2例有大便带血 ,4例病人均无皮肤潮红、哮喘、腹泻及瓣膜性心脏病的…  相似文献   

7.
我科自1981年1月为6名直肠癌患者施行经腹骶直肠切除术。收到较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男性4例,女性2例,最大年龄57岁,最小22岁。肿瘤距齿状线最近者6cm,最远9cm,其中一男性患者病史2年,肿瘤位于直肠前壁,已累及肠管周径3/4,肠腔仅能通过一指尖,肿块上缘未及,活动度尚可。6例病理均证实为腺癌,切除缘均未见癌组织。6例术后排便功能良好。体会 1.手术治疗直肠癌迄今仍是较好的方法,术式的选择主要根据肿瘤的部位。距齿状线5~10cm的中段直肠癌如保留肛门括约肌或直肠拉出手术操作较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直肠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直肠肿瘤患者30例,采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肿瘤距肛缘4~10 cm,平均6.5 cm;直径0.5~4.0 cm,平均2.1 cm;肿瘤占肠腔周径比例10.0%~66.7%(平均28%)。所有患者术前行肠镜及三维腔内超声检查。结果30例患者均完整切除标本,术后病理检查提示直肠腺瘤25例,直肠类癌2例,直肠腺癌3例,其中pTis期2例,pT1期1例。术后并发创面出血1例,直肠周围脓肿1例。随访3~16个月,1例局部复发,采用内镜下治疗。结论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是治疗直肠良性肿瘤及早期直肠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8例均为典型性类癌,均位于距肛门10 cm以内.内镜下多表现为典型的黏膜下肿物,色黄、质硬或韧,活动度差.所有病例神经内分泌分化标记物染色阳性.直径≤2 cm者34例,其中30例位于黏膜内,4例侵犯黏膜下层,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4例直径>2 cm,均侵犯肌层,行直肠癌根治术.肿瘤≤2 cm者Ki-67阳性表达率<3%或阴性.34例获随访,均存活.结论 直肠类癌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直肠类癌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一般不侵犯肌层,也很少转移,多数病例可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8例均为典型性类癌,均位于距肛门10 cm以内.内镜下多表现为典型的黏膜下肿物,色黄、质硬或韧,活动度差.所有病例神经内分泌分化标记物染色阳性.直径≤2 cm者34例,其中30例位于黏膜内,4例侵犯黏膜下层,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4例直径>2 cm,均侵犯肌层,行直肠癌根治术.肿瘤≤2 cm者Ki-67阳性表达率<3%或阴性.34例获随访,均存活.结论 直肠类癌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直肠类癌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一般不侵犯肌层,也很少转移,多数病例可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  相似文献   

11.
保肛手术的术式选择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我院1980年至1997年直肠癌保肛手术1059例经验,并对各种保肛手术适应证选择、优缺点进行讨论和评价。 资料和方法 本组病例共1059例。(1)局部切除139例,其中粘膜下层(SM)癌56例,固有肌层(MP)癌69例,转移癌(M1)14例,经肛切除124例,经骶切除15例,均为高、中分化直肠中下段癌。肿瘤直径<4cm,周径<1/3,活动良好。(2)前切除791例,其中高位前切除(返折上)288例,低位(腹膜返折下)和超低位(距齿线3cm内)前切除503例,均为距肛缘5cm以上高、中分化腺癌,肿瘤活动好,体型偏瘦。(3)拖出吻合术129例,均为肿瘤下缘距肛缘4cm以上高、中分化腺癌,活动好,体型肥胖。局部切除方法是距肿瘤1cm以上全层盘状切除,横形缝合。前切除和拖出吻合术必须切除肿瘤下缘3~5cm以上距离。拖出吻合术是将肿瘤切除,远段直肠翻出肛门外,保留1cm以上直肠与拖出肛门外的近段结肠行全层一期吻合后再返纳回盆腔。术后补加放疗4000rad。  相似文献   

12.
直肠类癌——最常见的类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1960年Ocshner clinicl收治了170例肠道类癌,其中直肠类癌94例,占第一位。作者就肿瘤性状、临床表现、治疗和疗效进行了探讨。患者平均52岁,多分布于50、60、70三个年龄组,男女之比为1.7:1。56例肿瘤<1cm,28例在1~2cm之间。多位于粘膜下(53%),肿瘤坚硬(43%),呈黄色(56%),生长缓慢。10例患者发生转移和浸润,肿瘤>2cm者,常侵犯粘膜或肌层,中心部有溃疡或凹陷。肿瘤位置平均距肛缘8cm,10%距肛缘1~5cm,56%距肛缘5~10cm。肿瘤在直肠前后侧壁生长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肛内括约肌切除术(ISR)联合经腹全系膜切除术(TME)对超低位直肠肿瘤患者保肛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4例无肛门外括约肌受侵的超低位直肠肿瘤患者给予经肛ISR联合经腹TME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患者远切缘距肿瘤下缘距离为2.1 cm(1.8~3.0 cm).病理类型:腺癌23例(其中高分化9例,中分化14例),乳头状癌1例,直肠间质瘤2例,绒毛状腺瘤癌变5例,巨大绒毛状腺瘤3例.病理分期(术后):pTNM 1期18例,ⅡA期5例,ⅡB期1例,ⅢA期4例,ⅢB期1例;T分级:T1 15例,T2 5例,T3 8例,T4 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发生吻合口狭窄3例,吻合121裂开2例,直肠阴道瘘2例.术后早期大便次数3~12次/d,肛门控便能力明显下降;术后6~12个月肛门功能逐渐恢复,大便次数1~5次/d,部分患者恢复正常.但是内括约肌全切术患者1年后仍然时有粪污发生.术后随访时间平均26个月,术后5个月吻合口复发1例,术后28个月和10个月肝转移各1例,术后26个月心源性猝死1例.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经肛ISR符合肿瘤的根治性原则,又能保留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14.
多器官同时发生原发肿瘤少见。我们于 1998年 1月~ 1999年 12月收治10 4例肾肿瘤中有 5例同时发生胃肠道肿瘤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5例 ,均为男性 ,年龄 5 7~ 6 5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2 1d~ 2 3年 ,平均 6 1个月。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 2例 ,便血、大便变细或大便习惯改变、腹痛、腹胀 3例。 5例均无明显腰痛、血尿、尿痛等泌尿系症状。查体 :1例肛门指诊发现距肛门 3cm处绕直肠 1/ 2周有一直径 4cm肿块。实验室检查 3例血糖 7.0~ 10 .8mmol/L。胃镜发现胃癌 2例 ;肠镜发现降乙状结肠交界癌及乙状结肠环形新生物各 …  相似文献   

15.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9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结合低位直肠癌实施保肛手术94例,就手术适应证及术式选择等问题讨论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病理学资料 1993年8月~1994年12月外科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161例,94例实施保肛手术.肿瘤下缘距肛缘:2cm~23例,4cm~38例,6cm~33例.肿瘤肉眼分型:隆起型14例,局限溃疡型56例,浸润溃疡型21例,弥漫浸润型3例.病理分类:高分化腺癌50例,中分化腺癌32例,低分化腺癌5例,粘液腺癌5例,类癌1例.中国改良Dukes分期:A_01例,A_14例,A_2 22例,B23例,C40例,D5例.1.2 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的肌术式选择 结肠—直肠(肛管)吻合口:位于距齿状线3cm以上、腹膜反折以下为低位吻合;在齿状线以上,3cm以内为超低位吻合.结肠和齿状线外科肛管吻合为Parks手术.切除内括约肌、结肠在Hilton线处与肛周皮肤吻合为Bacon手术.  相似文献   

16.
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自 1995~ 1998年应用消化道吻合器进行中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 87例 ,临床效果满意 ,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68例 ,女性 19例。年龄 2 7~ 93岁 ,平均 5 3 .8岁。肿瘤下缘距肛缘 6~ 7cm 2 0例 ,7~ 8cm 3 9例 ,8~ 9cm 16例 ,9~ 10cm 12例。肿  相似文献   

17.
英国 Leicester大学医院外科在 1989~ 1999年曾为 10 4例患者施行 15 8次经内镜经肛门切除肿瘤(ETAR)。(一 )腺瘤 共 75例 ,计男 4 4例 ,女 31例 ,平均年龄 6 8.5岁。 6 0例证实为良性肿瘤 ,病灶距肛缘的中位值为 10 cm。 32例施行 1次 ETAR,无腺瘤复发或癌变。 2例技术失败 ,因肿瘤位置高而改剖腹手术。 2 8例平均行 3次 ETAR(2~ 10次 ) ,肿瘤距肛缘平均 9cm(2~ 16 cm) ,因初步控制症状 2 1例、误复发 2例、真复发 7例、继发病变 1例和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1例 (均为例次计 )。14例证实为癌肿 ,以后转为剖腹肠切除 9例 (前侧切除 7…  相似文献   

18.
吻合器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整体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中低位直肠癌是指肿瘤距肛缘8cm以内的直肠癌,传统手术方式为Miles手术,运用吻合器可进行Dixon手术,可为患者保留肛门。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们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顺应新的护理学模式,提高护理质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996年5月~2001年12月我们应用强生公司的吻合器进行Dixon手术51例,其中男27例,女24例,年龄30~80岁,肿瘤距肛缘5cm者9例,6cm者4例,7cm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甲状旁腺癌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1例甲状旁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结果11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或复发转移灶,10例术后出现短期低钙血症,均经补钙后症状缓解。随访1~10年,手术后5年存活率81.82%。存活6例,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1、3年复发,再次术后无复发;4例患者健康存活,存活1年以上1例,存活3年以上1例,存活7年1例,存活10年1例。结论手术切除肿瘤以及同侧甲状腺是一种良好的根治方法,复发肿瘤或转移灶的切除仍然是一种十分有益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创保肛切除高位直肠类癌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2002年8月~2005年1月,我院用自行设计制造的直肠肛门镜与腹腔镜器械配合应用,经肛门切除距肛缘9~12 cm的直肠类癌6例,均为癌周局部切除,切缘距肿瘤0.5~1.0 cm. 结果 6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住院时间3~6 d,术后未应用镇痛药物.随访3~28个月,平均15个月,无复发或转移,无直肠狭窄,无手术引起的近远期并发症. 结论经肛门腹腔镜下高位直肠类癌局部切除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治疗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