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性肝癌病灶检出的临床比较。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2年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53例原发性肝癌且采取过螺旋CT与MRI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病症、检出和确定病灶相关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MRI诊断率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临床诊断结果,采用MRI检查优于采取螺旋CT进行原发性肝癌病灶诊断,对于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脏炎性假瘤、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某院在2014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肝脏肿瘤患者,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分为肝脏炎性肿瘤患者44例与原发性肝癌患者56例,对患者行螺旋CT扫描,比较两组检出情况。结果:肝脏炎性假瘤经螺旋CT平扫检出率为86.36%,增强扫描检出率为95.45%,原发性肝癌经螺旋CT平扫检出率为91.07%,增强扫描检出率为98.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灶类型、病灶形态及病灶最大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可充分表现肝脏炎性假瘤、原发性肝癌图像特征,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16排螺旋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应用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3月在某院接受TACE术治疗的42例原发性肝癌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分别行16排螺旋CT检查、MRI检查、减影血管造影(DSA)判断治疗效果,以DSA判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CT、MRI检查的疗效判断效果及价值。结果:MRI检查(96.55%)判断准确率显著高于16排螺旋CT检查(75.86%)(P<0.05);MRI检查(92.11%)判断敏感度显著高于16排螺旋CT检查(68.42%)(P<0.05);16排螺旋CT、MRI检查疗效判定特异性均为100%,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16排螺旋CT比较,MRI检查应用于原发性肝癌肝患者TACE术后病灶疗效判断,可获得更好准确性及敏感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小肝癌患者采用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64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都通过病理检查确诊,其中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32例患者接受螺旋CT检查作为螺旋CT组,32例患者接受磁共振检查作为磁共振组。对螺旋CT与磁共振检查患者小肝癌检出率情况予以对比。结果螺旋CT组患者平扫检出病灶率56.90%,明显低于磁共振组患者的75%,(P<0.05);螺旋CT组与磁共振组患者增强检出病灶率分别为89.66%、90%,两组患者增强检出病灶率的对比(P>0.05)。结论在小肝癌检查的过程中,可首先采用螺旋CT进行扫描,倘若不容易定性诊断,可选择磁共振检查进行辅助,两种诊断方法若有效结合,可为小肝癌的诊断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多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对提高小肝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48例小肝癌的螺旋CT检查资料,对其检查方法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螺旋CT多期扫描能较正确反映小肝癌血供“快进快出”的特征。48例中CT明确诊断小肝癌36例;诊断小肝癌可能大者7例;经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或随访除外小肝癌者5例。结论螺旋CT快速、层薄,是检出小肝癌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之一,平扫对小肝癌检出意义不大,多期扫描能较正确反映小肝癌血供“快进快出”的特征,具有重要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例证实的小肝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螺旋CT三期扫描的图像特征。结果 43例小肝癌中,超声正确诊断38例(88%),螺旋CT三期扫描诊断42例(9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螺旋CT三期扫描能大大提高小肝癌的查出率及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平扫及增强三期的影像表现。结果 77.8%的癌灶在肝动脉期呈现高密度强化表现,充分说明螺旋CT扫描可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门脉期有41.7%的病灶呈现等密度,63.9%病灶呈现低密度影像,也反映了肝细胞癌"速升速降"的增强变化特点,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有价值的征象。结论螺旋薄层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者22例均进行肝、胆、胰、脾平扫加动态增加扫描。结果原发性肝癌呈典型CT表现18例,即平扫表现为低或等密度,动脉期高密度,静脉期为低密度或高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呈非典型表现4例。虽早期不出现高密度增强,但分析其时间密度曲线,仍为速升速降型,符合原发性肝癌的特点。结论螺旋CT扫描能全面了解肿瘤的大小、数量、位置、与大血管及胆道系统的关系,能进行原发性肝癌的准确诊断,以进行术前评估,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56例共发现82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1%强化,9%无明显强化;门脉期76%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与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8例同组原发性肝癌患者依次行多层螺旋CT扫描、MRI扫描,比较二者对肝癌病灶定性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MRI正确诊断率为93.1%,CT正确诊断率为77.6%,MRI诊断的正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肝癌病灶诊断的准确性优于多层螺旋C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身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肝癌中16层螺旋CT定位技术.方法:运用16层螺旋CT对125例确诊为肝癌病人进行全身伽玛刀治疗前定位扫描.结果:125例原发性肝癌采用16层螺旋CT定位,经伽玛刀计算机软件的测量,其误差<1 mm,通过伽玛刀治疗过程及术后疗效的追踪证实,CT定位准确、快速,完全符合伽玛刀治疗的要求.结论:CT定位扫描是全身伽玛刀治疗的关键之一.定位前常规CT扫描,定位时合理选择扫描参数及扫描计划,呼吸的同步,注意包全整个病灶及标志点是保证定位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细胞癌42例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师光永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503-150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42例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证实的原发性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共发现病灶64个.平扫44个病灶中低密度38个,6个病灶高密度,19例伴有肝硬化表现.动脉期64个病灶中高密度强化21个,不均匀性强化、中心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35个,低密度病灶8个.门静脉期54个病灶呈低密度44个,等密度和高密度各5个,8例可见到门静脉侵犯及癌栓.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原发性肝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与MRI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65例临床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人员,对入组患者均行CT增强平扫及MRI检测,比较CT增强扫描与MRI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结果入组患者中经术中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共53例,其余肝脏疾病共计12例。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均明显优于CT增强扫描,均有P <0.05。结论 CT增强扫描与MRI对诊断原发性肝癌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经济条件,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住院并进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碘油沉积检查、肝脏DSA造影检查以及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 44例患者进行DSA造影检查,检出的病灶数明显少于CT扫描检查的结果(P〈0.05)。12例患者由于腹腔干狭窄而无法进行腹腔动脉造影检查,采用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经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显示,44例患者中,32例患者由于肝癌的供血血管比较细小而造成DSA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不佳,12例患者由于大病灶对小病灶的遮盖而造成DSA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不佳。结论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检查中可以清晰的显示患者的肿瘤大小以及周围血管的情况,为介入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转移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转移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同时行16排螺旋CT扫描,分析CT扫描结果的准确率。结果:62例患者均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CT扫描诊断准确56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扫描结果为多发散在结节,结节呈低密度或不均匀分布,边界较模糊。结论:16排螺旋CT在诊断转移性肝癌中诊断价值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为发病率极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有数据统计显示[1],我国每年新发肝癌达60万以上.肝癌发现时大多为中晚期,60%~90%患者无法通过手术切除,化疗效果也很有限.可见,早期使用有效检查手段提高检出率,对降低肝癌死亡率具有重要价值.螺旋CT与MRI是常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检查手段,笔者对比分析,对这两种检查手段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丹丹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2409-24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56例发现82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1%强化,9%无明显强化,门脉期76%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评价。方法对110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在11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有38例I级患者,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9.23%,80.37%,经t检验, P=0.0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26例II级-IV级患者,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4.25%,73.69%,经t检验, P=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中有46例V级患者,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3.34%,72.26%,经t检验, P=0.0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均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在鉴别具体病因时,头颅CT血管造影(CTA)的优势均大于多排螺旋CT(MSCT)。然而,相对于多排螺旋CT(MSCT)的诊断,头颅CT血管造影(CTA)的费用较高,会加重一些经济贫穷的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侵犯胆道的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CT诊断符合率。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的原发性肝癌侵犯胆道病人21例,将其CT检查结果与同期的非黄疸型肝癌相比较。结果发现肝内原发病灶18例,肝内外胆管扩张21例,胆总管内异常密度影10例。结论CT检查可作为诊断肝癌侵犯胆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肝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做一个评价,重点讨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意义。方法150例肝肿瘤(78例为原发性肝癌,45例为肝血管瘤,27例为肝转移瘤)作螺旋CT增强扫描,观察肿瘤在扫描过程中三期强化的特征。结果螺旋CT三期扫描是肝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结论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在肝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