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并与胃癌、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众多研究表明,Hp的根除有助于溃疡愈合,可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延缓MALT淋巴瘤的进程.因此,Hp感染的治疗一直是胃肠病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Hp根除治疗的普遍开展,Hp对常用抗生素的原发和继发耐药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随着Hp耐药株的不断增加,对其根治的困难亦随之增加.因此,探讨Hp耐药的发生原因及机制,明确如何避免和克服耐药性的产生将是Hp根除治疗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赵晖 《医学综述》2015,21(1):74-76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一种常见致病因素,清除Hp是治疗Hp相关疾病的主要目标。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抗生素治疗一直是经典的Hp根除治疗方案,然而,随着Hp对抗生素耐药率的逐年升高,Hp根除率呈下降趋势。近年来,益生菌辅助根除Hp感染的方法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该文就益生菌可否提高Hp根除率、减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益生菌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Hp)与多种上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淋巴组织相关性淋巴瘤等.我国人群中的Hp感染率很高,约为50%,由此引起的疾病也相应较多.临床上通常采取国际三联标准治疗方案根除Hp,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Hp的耐药率逐渐增加,使临床上出现了Hp根除困难的情况.我们对本院内镜检查的患者进行Hp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探讨Hp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耐药情况,为临床上根除Hp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并与胃癌、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众多研究表明,Hp的根除有助于溃疡愈合,可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延缓MALT淋巴瘤的进程。因此,Hp感染的治疗一直是胃肠病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Hp根除治疗的普遍开展,Hp对常用抗生素的原发和继发耐药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随着Hp耐药株的不断增加,对其根治的困难亦随之增加。因此,探讨Hp耐药的发生原因及机制,明确如何避免和克服耐药性的产生将是Hp根除治疗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消化性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1994年被WHO确定为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因子,因此,根除Hp已成为防治这些疾病的重要手段.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是目前公认抗Hp作用最强的抗生素,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含克拉霉素的短程三联疗法具有较高的Hp 根除率[1,2],是欧美国家目前常用的Hp根除方案之一,国内亦有少量文献[3,4]报道.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Hp)不仅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胃部疾病发生相关,还与冠心病、牙周炎、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荨麻疹等其他系统疾病的发病相关,Hp感染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根除Hp利大于弊,因此根除Hp感染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随着抗生素耐药发生率的不断升高,Hp根除治疗药物及方案亦处于不断更新中,但目前首次根除Hp治疗的成功率仍较低。随着治疗方案个体化的进展,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抗生素耐药机制以及根除Hp药物作用机制、耐药机制和不良反应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胃癌密切相关,还与一些胃肠外疾病相关。根除Hp可显著改善胃黏膜炎 性反应,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的发生和发展,部分逆转萎缩,不同程度地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近年来, Hp的根除失败率上升。导致Hp根除失败的原因很多,既往研究认为Hp对抗生素耐药是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新 近的研究发现患者依从性差为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Hp)从发现至今已有20多年,研究证明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重要病因[1],根除Hp对上述疾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Hp初次根除方案为抑酸剂或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如阿英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四环素等)组成的三联方案,补救治疗方案为抑酸剂联合铋剂及两种抗生素组成的四联方案[2].其中20%的患者初次根除失败[3],Hp对抗生素的耐药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对克拉霉素和甲硝唑耐药率的逐年增加[4-5],更换抗生素进行补救治疗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含呋喃唑酮的四联方案补救治疗Hp,并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Hp)寄生在人类胃黏膜,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淋巴瘤及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世界上超过半数的人感染了Hp,但是临床治疗上对Hp根除率却不高,首次治疗根除率仅约70%,主要原因是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差和日益突出的抗生素耐药问题,本文就有关Hp对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根除Hp有利于消化性溃疡的治愈、胃癌的预防,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的病情,因此根除Hp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年龄的增长,Hp感染率也随之升高;然而同时Hp耐药问题的日益突出导致其根除率下降.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Hp)与多种疾病有关,尤其是胃肠道疾病,例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胃癌等。多种抗生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是抗Hp治疗的主要方法,但由于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导致标准抗Hp治疗对Hp根除率明显下降,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多,复发率较高。微生态制剂的研发,为抗Hp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提高根除率及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医学研究证实,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患与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有关,95%的胃病均为感染幽门螺杆菌所致,且与胃癌的发生也有关,根除Hp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必需指征。目前临床上治疗消化性溃疡常采用“三联疗法”即抗酸剂、胃粘膜保护剂和抗生素。但抗生素与H2受体拮抗剂合用治疗消化性溃疡不易根除Hp,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张戈  杨成俊 《农垦医学》2007,29(3):190-191
幽门螺杆菌(Hp)和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是胃癌的一个危险因子;根除Hp可使Hp相关活动性胃炎缓解,溃疡愈合并降低其复发,因此临床上监测Hp是否被根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0d序贯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4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ylori Hp)感染是导致胃炎及其他相关性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主要原因。既往采用7d三联药物的标准Hp根除疗法进行治疗,但随着抗生素耐药率的增加,Hp根除率逐渐下降。我们对2007--2008年收治的84例Hp感染阳性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比较标准的三联疗法与10d序贯疗法,  相似文献   

15.
胃癌在全球癌症病死率中位居第二位,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促进胃癌发生的主要致癌物之一,因此根除Hp感染是预防胃癌发生的优先方法。但对于有效根除Hp能否逆转癌前病变,阻止胃癌的发生仍然存在争议。而使用抗环加氧酶2与改善癌前病变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从慢性胃炎发展到胃癌的过程中,根除Hp减少胃癌的发生是否存在"不可逆转"的分界点仍然没有明确。  相似文献   

16.
钟宁  周勇妹 《实用全科医学》2011,(11):1782-1783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以及胃癌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Hp治疗在上述疾病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Maas-tricht-Ⅲ共识报告指出,理想的Hp治疗方案的根除率应大于80%[1]。目前Hp最常见的一线治疗方案以质子泵抑制剂(PPI)加两种抗生素,其根除治疗失败率均在20%以上[2]。根除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Hp耐药菌株的产生,Hp基因的多态性,根除治疗的不规范,患者依从性差,吸烟等。本文就Hp根除失败的多种原因如细菌、宿主等因素及补救措施等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观察了胃癌高发区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根除Hp后8年对胃癌患病率的影响,同时观察胃癌高发区中Hp阳性者根除Hp 8年后胃黏膜组织的变化,探讨Hp感染与胃黏膜组织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的耐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次报道从人胃黏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简称Hp).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已经证实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主要病因,与胃癌的发生亦有密切关系.随着抗生素在根除Hp治疗中的广泛应用,Hp耐药株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因此对幽门螺杆菌耐药的研究也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许多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消化性溃疡复发和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因此寻求有效、简便、经济和安全的Hp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推荐的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作为一线治疗方案,Hp根除率可达到80%以上,但不良反应的发生较普遍,如腹泻、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等,甚至患者不得不中断治疗,造成治疗失败.而且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耐药性明显提高,Hp的根除率有所下降.我们应用微生态制剂双歧三联活菌进行临床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失败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同己 《中国热带医学》2007,7(9):1590-1592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已被证明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及胃癌等密切相关,根除Hp在上述疾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目前应用的一线治疗方案及欧洲Maastrieht2—2000共识报告新近推荐的二线治疗方案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随着Hp抗生素耐药性增加、患者依从性差等诸多原因,仍有部分Hp感染者未能得到有效根除,导致Hp根除治疗失败。因此,加强Hp根除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