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附壁血栓(LVT)患者体循环栓塞发生情况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及传统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的优劣以及口服抗凝药物最佳时间的选择。方法:选取2012~2017年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所有确诊心肌梗死后LVT形成的145例患者作为LVT组,随机抽取同时间段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但未形成LVT的238例患者作为非LVT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新发体循环栓塞事件,次要终点为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最终LVT组有136例,非LVT组有216例患者参与了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33.8个月。新发体循环栓塞在LVT组共有23例(16.9%),非LVT组共有11例(5.1%),LVT组发生风险更高(HR=5.8,95%CI:1.51~8.98,P0.001);LVT组口服华法林患者70例,口服利伐沙班56例,口服华法林患者中12例(17.1%)出现新发体循环栓塞,口服利伐沙班患者中有2例(3.6%)出现新发体循环栓塞,两者在栓塞事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1%vs 3.6%,HR=2.138, 95%CI:1.086~3.974,P=0.029),口服华法林患者中共11例(15.7%)出血,口服利法沙班患者中5例(8.9%)出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4, 95%CI:0.832~1.245,P=0.32)。口服抗凝药物5个月,5~11个月,12~14个月、15~18个月发生栓塞事件分别为7例,4例,2例,1例(P=0.021)。结论:LVT是体循环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NOACs与维生素K受体拮抗剂相比可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基础上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且抗凝时间越长,发生栓塞事件的概率越小。  相似文献   

2.
心室附壁血栓最常见于左心室,常发生于心肌梗死后。对发生心室附壁血栓的患者,虽无明确的指南推荐抗凝药物的选择,在临床上仍普遍应用华法林治疗。然而,由于华法林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患者的依从性往往不佳。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s)以起效快、不易受食物及药物的影响、具有较稳定的抗凝活性、无需频繁实验室监测的特点而被尝试作为治疗心室附壁血栓的替代药物。到目前为止,NOACs对心室附壁血栓形成的治疗作用尚无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现就NOACs治疗心室附壁血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阐述。国内外研究和指南显示,应用NOACs治疗后血栓完全消退率高,血栓栓塞或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故NOACs(包括Xa因子抑制剂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可能是治疗心室附壁血栓的不错选择,尤其是对于不适合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有指征地选择NOACs进行抗凝治疗,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对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和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并完成术后45 d门诊随访的患者189例。根据术后不同抗凝方案进行分组:术后口服NOACs进行抗凝治疗者为NOACs组(29例),术后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者为华法林组(160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术中资料及术后短期随访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卒中史、冠心病史、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力衰竭、CHA2DS2-VASc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NOACs组糖尿病比例(34.5%比15.6%,P=0.016)、HAS-BLED评分[(2.3±1.0)分比(1.7±1.2)分,P=0.008]显著高于华法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封堵器压缩比、成功封堵率、残余分流发生率、残余分流大小、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发生率、卒中发生率等术中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术后45 d随访时,两组患者残余分流大小、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发生率、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总出血发生率、脑出血发生率、小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NOACs组患者残余分流发生率显著小于华法林组(21.7%比45.4%,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OACs用于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抗凝治疗,其短期随访不增加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于75岁的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围导管消融期三种抗凝方案的安全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7月到2013年12月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高龄(>75岁)房颤患者85例,术前常规华法林抗凝后经食管超声检查排除左心耳血栓,分为三组:传统抗凝组30例,消融前停用华法林,以低分子肝素桥接,术中用普通肝素抗凝,术后桥接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过渡到单用华法林;华法林持续使用组32例,围消融期正常使用华法林,术中使用普通肝素抗凝;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组23例(达比加群组12例,利伐沙班组11例),术前、术中同传统抗凝组,术后4h开始服用达比加群或利伐沙班抗凝。比较三组抗凝方案围术期到术后3个月的出血和栓塞事件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结果传统抗凝组住院期间新发脑梗死1例,下肢血肿7例,假性动脉瘤1例,出院后3个月内内脏出血1例,小出血事件6例;华法林持续使用组院内下肢血肿4例,出院后3个月内小出血事件4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院内下肢血肿2例,出院后无小出血事件。结论高龄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总体安全有效。与传统抗凝治疗方案对比,持续使用华法林方案或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能进一步降低出血并发症风险,并未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病人抗凝治疗用药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房颤病人卒中风险评估评分系统(CHADS2)评分≥2分的心房颤动病人均应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若评分为1分,可口服华法林或阿司匹林;评分为0分一般无须抗凝治疗。观察心房颤动病人采取不同抗凝治疗方案血栓及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87例病人CHADS2评分≥2分,29例口服华法林,其中出血4例,血栓2例;52例口服阿司匹林,其中出血2例,血栓5例;6例未服药,其中血栓3例。29例病人CHADS2评分为1分,9例口服华法林,其中出血2例,血栓1例;10例口服阿司匹林,其中出血1例,血栓1例;10例未服药,其中2例血栓。20例病人CHADS2评分为0分,其中2例口服阿司匹林,未发生出血或栓塞;18例未服药中发生1例脑梗死。结论抗凝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方法,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合的药物,给予个体化治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病人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华法林用于心房颤动(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本研究标准的42例房颤病人随机分为2组华法林治疗组(治疗组)23例,给予华法林,自3mg/d开始口服,用药第1周隔日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周后若INR未达到2.0~3.0,增加华法林至4mg/d,每隔1周测INR,使其达到2.0~3.0之间,4周后每月测INR 1次,若病人增加或减少某种药物时,随时再测INR,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阿司匹林对照组(对照组)19例,给予阿司匹林200mg/d,分2次口服,每月复查大便潜血1次.结果治疗组病人10~14(平均11.1±2.2)天INR达2.0~3.0(平均2.35±0.11),有1例病人在华法林3mg/d口服3个月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当时INR为2.15,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对照组2例病人出现上腹部烧灼感.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2组病人均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结论在华法林治疗4周内及改变其它药物时加强INR监测,随时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保持在2.0~3.0之间,病人和医师保持密切联系,华法林在房颤病人中的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耳封堵术(LAAC)后,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比,预防左心耳封堵器相关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AL后207例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n=104)和华法林组(n=103),术后抗凝45 d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通过术后45 d、6个月食道心脏超声监测,观察左心耳封堵器器械相关血栓发生率,随访观察患者出血事件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利伐沙班组与华法林组相比,器械相关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卒中利伐沙班组为2例,华法林组为2例,系统性栓塞华法林组1例,利伐沙班组为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出血、颅内出血事件利伐沙班组较华法林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利伐沙班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LAAC术后抗凝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的依从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保守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性患者272例,根据应用抗凝药种类不同分为华法林组96例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176例,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抗凝依从性和各自停药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华法林组与NOACs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心功能分级、合并疾病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平均随访(8.80±3.51)月,NOACs组停药率显著高于华法林组(57.39%vs.22.92%,P<0.001)。对房颤疾病本身及其危害认识不足是两组患者停药的共同主要原因,经济因素、购买因素、出血因素、对疾病缺乏认识对两组患者停用抗凝药均具有显著影响。结论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服药依从性仍较低,多种因素影响房颤抗凝,其中对房颤缺乏正确认识是导致患者停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利伐沙班用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接受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患者分为利伐沙班组(57例)和华法林组(100例)。利伐沙班组: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给予10 mg,2次/d或20 mg,1次/d口服,服用1个月后根据不同临床情况调整剂量,给予10 mg 1次/d或20 mg 1次/d再服用1个月。华法林组: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给予华法林3~6 mg/d,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控制INR在2.0~3.0,共服用2个月。所有患者从抗凝开始到抗凝结束选用同一种抗凝药物。结果 基线水平的比较除性别外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华法林组和利伐沙班组均未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死亡、脑栓塞、肺栓塞、体循环栓塞)。两组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不明显出血事件利伐沙班组为5%(3/57)、华法林组为11%(1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服利伐沙班用于血栓栓塞低、中危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抗凝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与普通人群相比,患有心房颤动(AF)与慢性肾脏疾病(CKD)的患者有较高的脑卒中发病率。在过去二十年里,AF合并CKD患者发病率明显增加。虽然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降低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但在AF合并严重的CKD患者,华法林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被证实。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分析了AF合并CKD患者长期抗凝的获益和风险,并探讨了在这个特殊病人群体中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的作用。长期严格监测华法林的抗凝治疗是CKD患者预防脑卒中的基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NOACs对于这些高风险的患者减少脑卒中发病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服用不同抗凝药物前后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选取正在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00例,按照医生判断和患者意愿,其中45例患者口服华法林转换为口服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根据所服用抗凝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华法林组(53例)和达比加群酯组(45例),于治疗之初及转换抗凝药物治疗6个月后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g Scale,SDS)和SF-36健康调查表,并进行药物转换前后的比较。结果:基线时两组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以及SAS、SDS、躯体健康总分(PCS)、精神健康总分(MC)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凝治疗6个月后,达比加群酯抗凝组SAS评分(42.78±2.91∶46.0±2.20)与SDS评分(37.92±10.06∶46.07±4.77)均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活质量PCS评分(44.21±3.66∶41.42±3.06)与MCS评分(44.07±3.83∶41.07±3.49)均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合并左心耳血栓行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连续入选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11例经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确诊左心耳血栓,抗凝方案治疗,但不能耐受长期抗凝及抗凝无效时,行左心耳封堵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纳入研究。结果 心房颤动患者包括阵发性、持续性和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平均年龄为78岁(57~93岁), CHA2DS2-VASc评分平均值为6.2(4~8)分,HAS-BLED评分平均值为3.6(2~6)分。左心耳血栓2型(近端至中端)和3型(远端)分别有2例和9例。3例患者抗凝治疗左心耳血栓消失后行左心耳封堵术,8例患者左心耳血栓存在情况下行左心耳封堵术(1例为2型血栓,7例为3型血栓)。2例患者左心耳血栓消失病例采用Watchman封堵器,其他患者均用LAmbre封堵器完成左心耳封堵术。1例患者左心耳LAmbre封堵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院后随诊未再发生;其他病例未发生任何明显的围术期不良事件。术后8~12周TEE复查,3例发生左心耳器械相关血栓,继续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华法林或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NOACs)抗凝方案。中位随访时间为6(6,1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心血管和全因死亡、重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心力衰竭恶化和重大出血事件。结论 对于心房颤动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首选华法林或NOACs抗凝方案,抗凝无效或不能耐受、适宜左心耳封堵术的左心耳血栓患者,可选择左心耳封堵术作为替代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服用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的出血发生情况。方法:纳入2014年11月至2019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抗凝门诊接受口服抗凝药(OAC)治疗的682例NVAF患者,对其3 102次就诊时报告的出血及其他安全性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服用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的患者分别有551例(80.79%)、83例(12.17%)和48例(7.04%)。出血类别包括小出血、临床相关非大出血(CRNMB)和大出血。同时分析华法林抗凝患者中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不同范围内的百分比以及INR危急值(4.5)的发生率和原因等。结果:682例患者共发生174例次(25.5%)出血事件,其中16例(2.3%)患者发生CRNMB,10例(1.5%)患者发生大出血。小出血148例次,占就诊次数的4.8%。接受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治疗的患者中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在使用华法林的患者共2 869次就诊中,INR危急值共出现27例(0.94%),其中10例(37.0%)与药物相互作用有关,6例(22.2%)为华法林快代谢型。华法林抗凝期间发生小出血的患者INR多在目标范围内。结论:在抗凝门诊接受华法林和NOACs治疗的NVAF患者中,小出血和CRNMB事件发生率较高。分析华法林抗凝治疗期间出现INR危急值的原因以及出血事件与INR的相关性能够为临床提供预见性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并直视射频消融术后华法林的抗凝治疗方法。方法将130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分为2组,A组(60例)行瓣膜置换并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服用胺碘酮治疗6个月,同时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B组(70例)单纯行瓣膜置换术治疗,术后仅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16个月,A、B组死亡各1例,均为非抗凝相关死亡。A组出现抗凝所致轻度出血5例、血栓栓塞0例,INR异常升高4例;B组分别为3、3、1例。两组比较,P均>0.05。达抗凝稳态时,两组不同术式患者华法林剂量比较,P均>0.05。达到抗凝稳态时,A组华法林剂量为(2.43±0.58)mg/d,INR为1.83±0.55。结论瓣膜置换同期直视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应加强抗凝监测,根据INR适度减少华法林用量,避免发生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达比加群、华法林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LVT)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20年3月辽宁省人民医院住院且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的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组,观察各组患者卒中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肝功能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消失时间、治疗期间新发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出血事件。结果治疗期间,达比加群组较华法林组总栓塞事件发生率较少(3.4%比24.1%,P=0.002),其中脑栓塞(1.7%比15.5%,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于华法林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华法林组比较,达比加群组血栓消失时间更短[(47.00±5.30)天比(69.10±7.90)天,P0.01],两组左心室血栓消失率相比,达比加群组明显多于华法林组(77.6%比39.7%,P=0.032);出血事件发生率达比加群组显著低于华法林组(3.4%比17.2%,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的患者,达比加群治疗较华法林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与华法林预防低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的125例低危NVAF患者,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69例,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O]和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抗血小板治疗(联合治疗组,56例,阿司匹林100mg 1次/d+双嘧达莫100mg 3次/d)。观察两组患者死亡、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和外周动脉栓塞)及各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随访12~28个月。华法林组失访3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严重出血1例,轻微出血3例;联合治疗组失访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周围动脉栓塞1例,轻微出血2例,无严重出血病例。与联合治疗组相比,华法林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具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66)比5.6%(3/54),P=0.220];出血事件发生率呈现升高趋势,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6.1%(4/66)比3.7%(2/54),P=0.556]。结论无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低危NVAF患者,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抗血小板治疗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危消化内镜干预对服用华法林患者的临床安全性。方法入选服用华法林同时需行高危内镜操作的患者148例,术后分为早期复用抗凝组73人(术后8 h内恢复抗凝治疗)和延迟复用抗凝组75人(术后第3天恢复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和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9.59%vs.4.00%,P=0.304),早期恢复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的OR值为1.28,延迟恢复抗凝血栓事件发生率较高(12.00%vs.2.74%,P=0.031),延迟恢复抗凝血栓风险的OR值为3.83。结论对于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高危消化内镜术后8小时内恢复抗凝治疗可以降低血栓发生风险,而出血风险增加相对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不同抗凝策略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相关并发症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将84例应用华法林抗凝的SSS合并AF需要接受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分为3组。A组:围手术期不中断华法林;B组:停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C组:停用华法林。观察术后1年内囊袋相关并发症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出现囊袋血肿2例;B组出现囊袋血肿3例,其中1例囊袋破溃并拔除起搏系统;C组囊袋血肿2例。A、B组均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C组围手术期出现急性脑梗塞2例。结论 SSS合并持续性AF卒中中高危患者起搏器植入不停用华法林未明显增加囊袋相关并发症,未出现明显血栓栓塞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人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有效性。方法选择1998年1月-2004年6月大同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373例依从性好,能定期随访的房颤病人,据其抗凝用药不同划分为华法林组(104例)、阿司匹林组(173例)与中断治疗组(96例)。随访至少18个月,对3组病人血栓栓塞发生事件进行比较。结果华法林预防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形成的有效性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抗凝治疗可减少血栓栓塞事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口服抗凝药(OACs)对于预防以及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该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作为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曾长期作为OACs的唯一选择。近年来,非维生素K口服拮抗剂(NOACs)因相对简单的药物间相互作用以及无需检测凝血功能等特点极大的提高了患者服药便利性,迅速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该类药物仍存在长期应用出血风险偏高、消化道出血风险较华法林增加等问题。目前以FXI为靶点的下一代口服抗凝药正在积极研发中,有望在未来为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提供更为优异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