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共济失调指小脑、本体感觉以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分为感觉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和遗传性共济失调4种类型~([1])。小脑出血后共济失调属于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上常表现为醉汉步态、复视、言语不利、辨距不良、书写困难等症状。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主要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及手术疗法,但疗效不确切且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周晓卿教授运用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1例小脑出血后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Friedreich)是一组以共济失调症状为主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共济失调的原型.另有脊髓小脑型和小脑型两种类型.其主要症状为行走不稳,辩距不良,上肢精细动作困难,言语不清或呈吟诗状,部分病人于后期可有痴呆,耳聋或视力下降等表现.目前西医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笔者从补肾人手,予以填精益髓之法治疗,扶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是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西医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可从肝肾亏损、湿热浸淫的病机入手进行治疗。采用清热利湿,补益肝肾的治法,合理处方用药,如能坚持服药将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了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拓宽同道思路,兹介绍王松龄教授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经验。  相似文献   

4.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种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伴发帕金森综合征(MSA-P)和(或)小脑性共济失调(MSA-C)为特征的散发的、缓慢起病并逐渐进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小脑性共济失调是MSA-C型的突出症状,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步态和肢体共济失调,多从下肢开始,并以下肢突出,且伴有明显的构音障碍和眼球震颤等[2]。目前本病病因不明,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种较少见的散发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帕金森综合征及锥体束受损为主的组合症状与体征。现已证实,神经胶质细胞内包涵体是此病的特征性病理学标志物,主要成分是一种高度磷酸化的α-突触核蛋白。目前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仍以对症治疗为主。本研究对该病的现有中西医治疗方式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有用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协调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58例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取康复治疗,治疗组采取针康法,两组患者参照ICARS及FIM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组共济失调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康法能改善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协调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张琳琳  陈宥伊 《新中医》2014,46(4):253-254
<正>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情况下的运动协调障碍,即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分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4种类型。而脑血管病所引起的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较为常见,其表现为随意运动的力量、速度、幅度和节律的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笔者跟随石学敏院士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病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军  方针 《中国针灸》2009,29(11):901
通过近5年的临床实践,笔者逐渐归纳整理出一套具有特色的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方案,即采用枕后区排刺、额顶颞散刺、巧用开窍穴、配用颈夹脊及酌情用体针等方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周凯  张蓉 《中医临床研究》2022,(6):19-20,24
目的:探究针对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应用芍药甘草汤加味的效果.方法:50例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对比不同方案应用效果.结果:经12周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性(P<0.05).治疗后3周和10周后观察组...  相似文献   

10.
姜婧 《天津中医药》2018,35(3):208-209
采用针刺结合中药的方法治疗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突出表现的多系统萎缩的验案,为临床治疗多系统萎缩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皮针结合腹针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10例用头皮针针刺枕下旁线为主、配以双侧顶颞前斜线下2/5,联合腹针针刺引气归元、腹四关及双侧上风湿外点和双侧下风湿下点。结果:痊愈1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结论:头皮针结合腹针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正>陈少玫为厦门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30余载,擅长中医脑病的治疗,现将其治疗多系统萎缩的经验介绍如下。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原因未明的侵犯锥体外系、锥体系、小脑、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不全和帕金森综合征等,病因尚  相似文献   

13.
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共济失调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50例,并随机设计针治疗对照组40例,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70.0%,透穴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遗传性共济失调包括以脊髓、小脑、脑干为主的进行性变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是脑血管病尤其是小脑病变导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凋,引起姿势、步态和语言障碍。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电项针结合头针疗法治疗中风共济失调6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救脑益智胶囊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281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性共济失调包括以脊髓、小脑、脑干为主的进行性变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正多系统萎缩是一组成年期发病、散发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左旋多巴类药物反应不良的帕金森综合征、小脑性共济失调和锥体束征等症状[1]。西医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近日笔者(第一作者)跟师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多系统萎缩1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患者,男,74岁。初诊时间:2015年8月19日。主诉:行  相似文献   

18.
陈宥伊  石学敏 《新中医》2015,47(1):258-259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livoponto cerebellar atrophy,OPCA)由Dejerine和Thomas于1900年提出命名,是一种以桥脑和小脑明显萎缩为病理特点,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笔者跟随石学敏院士治疗OPCA,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患者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1病例介绍强某,女,52岁,2013年8月23日就诊。主诉:双上  相似文献   

19.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所引起的脑干梗死常见临床类型,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同侧Horner征,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交叉性痛温觉损害等。本病主要的特点是吞咽困难。对于这一临床综合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收效快,病程短。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项针治疗小脑性梗塞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将90例小脑性梗塞共济失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患者采用头项针,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灸治疗,观察2组病例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对小脑性梗塞共济失调患者的症状改善,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量、血流速度、血管内径改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全血还原粘度(低切)、红细胞刚性指数的改善作用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项针治疗小脑性梗塞共济失调疗效显著,同时可以对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异常状态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