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文收集200例45—75岁保健普查之胸片,分析、观察其心包脂肪垫的情况。左侧显示者125例(占62.5%),右侧显示者37例(占18.5%)。50—70岁者发生率最高,占阳性率的96.2%。其显示形态可分为:(1)“连续—重叠”型,(2)“突出—成角”型两种。左侧心包脂肪垫呈现“1”型者98例(占78.3%),呈现“2”型者27例(占21.7%);右侧心包脂肪垫呈现“1”型者35例(占94.5%),而呈现“2”型者仅见2例。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93~94页例1、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2题。  相似文献   

3.
一次不等式(组)应用广泛.下面仅以2001年全国各地中考题为例说明.一,用于比较大小例1 若x<1.则-2x+2 0.(用“>”、“=”或“<”号填空)解故填“>”号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94~96页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八的第1、2题。【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  相似文献   

5.
"O"的误区     
数学中的一些定义、法则、公式及定理对“0”都有特殊的限制条件,不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因忽视“0”而造成错误,掉进“陷阱”而不知。现举例剖析如下:一、“0”不能作除数例1已知:(x-2)(x-(2~(1/2))+1)=0,  相似文献   

6.
“强悍”一词最早见于《魏书·李苗传》:“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义为“强横勇猛”.多指人。我们检索了二十四史电子版,共发现“强悍”用例22例,其中《魏书》1例、《北史》1例、《新五代史》2例、《新唐书》2例、《宋史》3例、《金史》4例、《元史》3例、《明史》6例。从检索结果可以看出.“强悍”一词使用的频率呈递增趋势。22例中有21例均表示人的强横勇猛,然“强横勇猛”的意义也有了扩大到其他领域的迹象.仅有1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25~26页例9、例10,“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第1、2题。  相似文献   

8.
《中学物理》2012年第3期第73页刊载了《例谈“利用图象巧解题”》一文(以下简称“原文”),现对原文关于“例1、例2”的解法提出商榷,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3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6题。  相似文献   

10.
一、“1”的代换法: “1”有时用 等代换。 例1 求证: 证:左边 右边。∴等式成立。 例2 求证: 证: ∴左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93~9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的第1、2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三角恒等式证明中,把“1”变形为(sin~2a cos~2a)~n,(sec~2a-tg~2a)~n,tgactga等,往往是关键.例1.求证: 将分子上的“1”拆成sin~22A cos~2A,对sin4A和2cosAsinA、2cos~2A-1用倍角公式即得. 例2.求证:cos~8A-sin~8A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93-94的例1、例2和“练一练”及练习十七的第1、第2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平台+岗位"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的分析,提出一种基于“平台+岗位”、引入“双导师制”的“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2+1”模式的总体框架.提出了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以特定专业为例详细说明了“2+1”培养模式的教学设计实践过程;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模型。  相似文献   

16.
一、数轴比较法 例1用“〈”连接下列各数:-3/2,0.4,-√2/2,0,2 1/3,√3-1/2,-2.5. 比较依据:“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且“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相似文献   

17.
文[1]中,作者就新高考中与全称量词“”、特称量词“■”有关的不等式及方程问题作了系统的整理与区分.因为此类问题经常涉及到诸如“已知不等式恒成立,或不等式、方程有解,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等问题,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恒成立”问题与“有解”问题.受文[1]的启发,结合自己的思考,笔者对文[1]作一点补充,以更全面地认识此类问题.“恒成立”问题与“有解”问题的处理思路是将其等价转化为与函数最值或值域有关的问题.当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不存在时,该如何思考例1(文[1]中例1改编题1)x∈(1,2),12x2-lnx-a>0,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分析x∈(1,2),12x2-lnx-a>0x∈(1,2),a<21x2-lnx.当x∈(1,2)时,f(x)=21x2-lnx递增,其值域为12,2-ln2,故a≤21.注文[1]中例1“x∈[1,2],12x2-lnx-a>0”,此时函数f(x)=21x2-lnx值域为12,2-ln2,从而a<12.(文[1]中答案有误)例2(文[1]中例1改编题2)x∈(1,+∞),21x2-lnx-a<0,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分析x∈(1,+∞),21x2-lnx-a<0x∈(1,+...  相似文献   

18.
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刊在 2 0 0 0年第 7期刊登了我和胡成奎、澹台全鹏、张春强三位老师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课例 ,并在2 0 0 0年第 1 1、1 2期以较大篇幅发表了各地老师的评析文章 .读了这些“点评” ,再回顾和反思自己的课例 ,虽谈不上“千疮百孔” ,但错误和不妥之处确实不少 .下面谈谈参与这一活动的感悟和收获 .一、由课例的教学过程可以提炼出“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学习的结构图示  二、“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课堂设计 ,凸现一个中心、两个基点、三个层面一个中心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和学 .两个基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与一般形…  相似文献   

19.
五年制数学第四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分四个部份:(1)一位数除两位数;(2)一位数除三、四位数;(3)商的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4)连除。其中(1)和(2)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3)和(4)是知识的扩展和应用。一、认真教好重点例题 1.重点例题。本单元共编排了18道例题,其中“一位数除两位数”中的例1、例2(讲清法则的)、例6(讲清有余数的除法及其验算方法的)和例7(讲清倍的概念的),“一位数除三、四位数”中的例1和例3(是扩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法则的),“商的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中的例1和例3(讲清法则的),“连除”中的例题(讲清同级运算顺序的)等8个例题,是重点例题,必须认真教好。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阶段学习“气体的性质”一章时 ,经常会碰到“打气”、“抽气”型题目 ,好多学生感到束手无策 .为了帮助同学们克服这一难关 ,笔者对“打气”、“抽气”型题目作了归纳分析 ,供参考 .一、关于“打气”型问题的解法对于“打气”型题目 ,我们通常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分态式 PVT =P1 V1 T1 P2 V2T2 来解决 ,由于在打气过程中 ,往往忽略温度的变化 ,因此可把打气过程看作一个等温过程 ,即T=T1 =T2 ,故往往用PV =P1 V1 P2 V2 来解决此类问题 .例 1 给容积为 1L的贮气钢瓶打气 ,每次能打进 1atm的空气 1 2 5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