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目的: 探讨长方案及拮抗剂方案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患者血清及卵泡液中抗苗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 AMH)水平对体外受精(IVF)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前瞻性研究将59例行IVF治疗的PCOS患者随机分为口服避孕药后长方案(OC+LP)30例和拮抗剂方案组29例,分别测定IVF治疗前一月经周期第2~5天(bAMH)、启动日(Gn日AMH)、取卵日(OPU日AMH)及卵泡液(FF AMH)的AMH水平,比较两组临床、实验室指标及AMH值,并分析AMH在促排卵过程中的变化。结果: OC+LP组和拮抗剂组获卵数、成熟率、受精率、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同一时间点AM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OC+LP组还是拮抗剂组,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AMH值比较显示,OPU日血清AMH水平均显著低于bAMH、Gn日AMH及FF AM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三者两两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后按妊娠结局分临床妊娠组22例和非妊娠组20例,其年龄、获卵数、优质胚胎率、bAMH、Gn日AMH、OPU日AMH及FF AM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OS患者无论行长方案或拮抗剂方案,均不影响AMH对其卵泡发育的调控;血清及成熟卵泡液中AMH水平均不能预测PCOS患者IVF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
颜元良  龚志成 《金属学报》2013,18(8):944-949
卵泡刺激素(FSH)是人类重要的生殖激素,被广泛应用于体外受精超促排卵。然而,在临床上发现使用FSH进行卵巢刺激的不孕症患者其卵巢反应不一。FSH通过与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结合介导其生理功能,目前在卵泡刺激素受体基因中发现超过900个SNP位点,其中一些SNP位点可能与FSH刺激引起的卵巢反应差异相关,在辅助生殖超促排卵过程中应该考虑这些SNPs对于卵巢功能的影响。通过预测疾病的遗传因素,为即将进行卵巢刺激的患者测定其基因多态性,以此制定个体化的卵巢刺激方案,达到优化不孕症治疗的临床目的。本文从遗传药理学角度,综述卵泡刺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来曲唑(LE)和枸橼氯米芬(CC)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诱导排卵的效果。方法: 经达英-35和二甲双胍治疗后,内分泌正常的PCOS患者72例拟行诱导排卵治疗。随机分为 LE 组36例和 CC 组36例,分别于月经周期的第4天开始服用 LE与CC,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发育情况。在卵泡直径≥18 mm 时,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导排卵,同时在HCG日抽血测定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和睾酮(T),并跟踪观察比较两组子宫内膜厚度、优势卵泡数、HMG 用量、排卵率、未破裂卵泡黄素化(LUF)发生率和临床妊娠率等。结果: LE组的周期排卵率、妊娠率与C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 组HCG日E2水平低于CC组(P<0.05),但子宫内膜厚度大于CC组(P<0.05),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明显低于CC组(P<0.01),LE 组单卵泡排卵率优于CC组。结论: 在PCOS诱导排卵治疗中,LE促排卵单卵泡排卵率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好,可降低多胎妊娠和OHSS的发生率,更适用于PCOS患者促排卵治疗,有望成为PCOS新一代一线诱导排卵药物。  相似文献   

4.
金武敏  林佳  王佩玉  金聪聪  余蓉  赵军招 《金属学报》2016,21(10):1178-1184
目的: 比较单纯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 Gn)与来曲唑(letrozole LE)联合Gn及克罗米芬(clomiphene citrate, CC)联合Gn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不孕患者行体外授精 胚胎移植(IVF)的治疗疗效。方法: 对2014年3月到2015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治疗的90例PCOS不孕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Gn组、LE组和CC组各30例。Gn组在月经周期第3~5天开始用低剂量Gn促排卵;LE组在月经周期第3~5天开始口服来曲唑片2.5 mg bid,之后根据B超监测及血内分泌情况决定何时予以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uman menopausal gonaotropin,HMG)以及是否口服来曲唑直至诱发排卵日,CC组在月经周期第3~5天开始口服来克罗米芬片100 mg qd,如果当优势卵泡达到14 mm而内膜厚度<7 mm时,加芬吗通白片(雌二醇) 1 mg pv qn,并且继续克罗米芬50 mg直至诱发排卵日,比较三组的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结局。结果: (1)实验室指标:Gn组获卵393个,LE组获卵281个,CC组获卵383个,三组之间的卵母细胞成熟率分别为86.01%(338/393)、81.85%(230/281)、82.25%(315/383),受精率分别为72.19%(244/338)、72.17%(166/230)、70.48%(222/315),优胚率分别为53.97%(129/239)、57.32%(90/157)、52.80%(113/2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组的种植率为31.25%(15/48),稍低于Gn组37.31%(25/67)及LE组33.87%(21/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结局:HCG日内膜厚度,CC组明显低于Gn组和LE组,分别为(7.40±2.70)mm、(10.13 ±2.27)mm、(9.10±2.09) 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率三组分别为45.83%、60.00%、57.14%,Gn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流产率分别为5.56%(1/18)、18.75 %(3/16)、18.18% (2/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LE组(46.67%)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OS不孕患者使用Gn、LE、CC三种非降调促排卵方法均可获得较满意的实验室和临床结局。CC组的HCG日内膜虽然较Gn及LE两组薄,但联合芬吗通白片使用后其临床结局与其他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故就经济效应及临床结局双重而言,仍是PCOS患者的一线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疗效及其对患者脂肪组织miR-25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本院内分泌科及妇科门诊就诊PCOS患者76例,简单随机化法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6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腰臀比(WHR)、体质量指数(BMI)、脂肪组织miR-25 mRNA水平。结果:治疗6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观察组(94.74%)较对照组(76.32%)高(P<0.05);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组SHBG较对照组升高更加显著,LH、T、FINS、HOMA-IR、WHR、BMI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显著(P<0.05);两组治疗6个疗程后FSH、E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组miR-25 mRNA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显著(P<0.05)。结论:二甲双胍治疗PCOS可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与中心型肥胖状态,纠正内分泌异常现象,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肪组织中miR-25表达有关,miR-25靶向抑制剂可能是治疗PCOS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104例,均行腹腔镜下囊肿剔除术,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术中垂体后叶素预处理+囊肿剔除)和对照组(术中常规囊肿剥除)各52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囊肿破裂率、术后体温、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2)水平。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囊肿破裂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月、3月、6月FSH水平分别为(7.17±1.27)、(7.13±1.26)、(7.12±1.32) U/L,较术前略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月E2水平为(186.67±34.16) pmol/L,较术前略下降,术后3月[(193.56±31.46) pmol/L]、6月[(204.79±33.48) pmol/L]渐升高,较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1月、3月、6月FSH水平分别为(7.91±1.16)、(7.48±1.44)、(7.22±1.60) U/L,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3月、6月E2水平分别为(171.35±28.75)、(179.42±27.64)、(180.31±29.04) pmol/L,均较术前下降,虽术后3月、6月较术后1月略升高,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月、3月、6月LH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注射预处理,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囊肿破裂率,有利于保护卵巢及其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桂枝茯苓胶囊联合达英-35和枸椽酸氯米芬(CC)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不孕不育门诊就诊的PCOS不孕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达英-35和CC)和治疗组30例(桂枝茯苓胶囊联合达英-35和CC),治疗3疗程,促排卵3个周期,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多毛评分、痤疮评分、卵巢体积、血清黄体生成素(LH)、LH/卵泡刺激素(FSH)、总睾酮(T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的变化,同时观察排卵率和妊娠率。结果: (1)两组患者WHR、多毛评分、痤疮评分统计学上无明显变化(P>0.05),卵巢体积均明显缩小,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BMI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H、LH/FSH比值、TT均下降,SHBG均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FINS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无明显下降(P>0.05)。(3)治疗组的周期排卵率及周期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桂枝茯苓胶囊联合达英-35和CC能显著改善PCOS患者的生殖内分泌情况,改善糖脂代谢,增加CC的敏感性,改善排卵率及妊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次与多次膀胱灌注方案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UT-UC)术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本院2010年6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63例,根据化疗方案分为单次膀胱灌注组(SIG)和多次膀胱灌注组(RIG)。比较两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近期毒副反应。结果: 全组随访5~60个月,中位随访36.4个月。SIG和RIG 3年、5年OS分别为65.5%、51.7%和67.6%、52.9%,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5年PFS分别为79.3%、72.4%和85.3%、76.5%,两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以1~2级的血液学毒性反应和消化道反应为主。RIG在血液学毒性方面发生率明显高于SI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反应及膀胱痉挛、膀胱炎方面,RIG高于SI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损害及发热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柔比星在UUT-UC术后膀胱预防灌注化疗临床是安全有效的,多次灌注化疗较单次可减少膀胱肿瘤复发率,但不能提高总生存时间。但多次灌注方案引起更严重的消化道反应和血液学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对哮喘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上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ITR)及其配体(GITRL)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3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哮喘组、布地奈德干预组,取外周血进行中性粒细胞的分离提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GITR/GITRL mRNA在中性粒细胞上的表达。结果: 哮喘组中性粒细胞上的GITR/GITRL mRNA的表达水平(△CT 分别为3.10±0.23,13.48±2.40)显著高于对照组(△CT 分别为 5.16±0.70,15.79±1.27)及布地奈德干预组(△CT 分别为 4.83±0.93,15.63±1.73)(均P<0.05);而布地奈德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的GITR/GITRL mRNA表达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2=0.669,P<0.01)。结论: 中性粒细胞可能通过GITR/GITRL信号通路参与哮喘的气道炎症过程,布地奈德可能通过下调中性粒细胞上的GITR/GITRL的表达从而减轻哮喘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明确肾病综合征患者(N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糖皮质激素受体α和β(GRα和GRβ)与剪接因子SRp40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剪接因子对糖皮质激素受体pre mRNA可变剪接的调控作用,同时查明糖皮质激素受体亚型的差异表达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效应之间的影响。方法: 临床收集健康志愿者20例、NS患者46例,根据患者对糖皮质激素(GC)治疗效应,将NS患者分为GC敏感组(24例)和GC抵抗组(22例)。收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6 mL,采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健康志愿者及GC敏感组与GC抵抗组患者治疗前后PBMC中GRα、GRβ及剪接因子SRp40的mRNA表达量;分析GR及SRp变化的相关性及其对NS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NS患者与健康对照组PBMC中均有GRα、GRβ mRNA表达,其中GRα为主要GR受体亚型;GRα、GRβ mRNA的表达水平在GC抵抗组与GC敏感组未见显著差异,但GC抵抗组SRp40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GC敏感组及正常对照组(P=0.035);糖皮质激素治疗后GC抵抗组GRβ的表达显著增加(P<0.001),但GRα mRNA表达量在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意义;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Rβ mRNA表达量与SRp40 mRNA呈显著正相关(P=0.006)。结论: SRp40高表达可能通过调控可变剪接、诱导GRβ高表达,参与NS患者GC抵抗的发生,NS患者外周血PBMC中GRβ及SRp40的表达水平可能成为NS患者激素敏感性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UTP23基因在上皮性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紫杉醇化疗耐药的影响。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中UTP23、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mRNA表达水平,使用特异性UTP23-siRNA转染上皮性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使用RT-PCR和 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UTP23、P-gp、MDR1基因的表达,使用MTT法检测UTP23-siRNA对上皮性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生长的影响及耐药性。结果: 耐药组UTP23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敏感组(P<0.05),耐药组P-gp、MDR1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敏感组(P<0.05);转染组与未转染组、阴性对照组相比较,UTP23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 未转染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UTP23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组与未转染组、阴性对照组相比较,P-gp、MDR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转染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P-gp、MDR1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紫杉醇对UTP23-siRNA转染后上皮性卵巢癌耐药细胞的IC50浓度明显高于未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UTP23基因在上皮性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中低表达,其可能通过间接调控MDR1及P-gp的表达而参与上皮性卵巢癌紫杉醇细胞对紫杉醇的耐药。  相似文献   

12.
李维宏  李斌 《金属学报》2015,20(1):19-23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COS)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胰岛素皮下注射建立PCOS模型,观察阿司匹林对PCOS大鼠体质量、卵巢重量和病理、血清TNF-α、IL-6、胰岛素水平及卵巢TNF-α、IL-6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阿司匹林可剂量依赖性降低PCOS大鼠体质量和卵巢重量,减轻卵巢病理改变,血清TNF-α、IL-6、胰岛素含量和卵巢TNF-α、IL-6表达水平亦明显降低。结论: 阿司匹林可通过其抗炎作用对PCOS大鼠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许宏磊  徐炳欣  俎青  赵艳  高朋飞  于洋 《金属学报》2020,25(9):1014-1020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22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CYP2C19基因型并据此将患者分为快代谢组、中等代谢组和慢代谢组,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研究三组NIHSS评分变化,以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下降幅度为标准评价患者预后,比较三组预后良好率的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观察三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发生情况。结果:快代谢组、中等代谢组、慢代谢组分别有81例(35.8%)、108例(47.8%)和37例(16.4%)患者,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6.4%,73.1%和64.9%,三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快代谢组显著高于慢代谢组(P<0.05)。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显示,三组NIHSS评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且治疗后快代谢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中等代谢组和慢代谢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快代谢组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临床预后良好的概率是慢代谢组患者的3.447倍(OR=3.447, 95%CI: 1.364-8.712, P=0.009),有糖尿病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临床预后良好的概率是无糖尿病患者的62.7%(OR=0.627, 95%CI: 0.268-1.331, P=0.001)。三组ADR总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临床预后有影响,且快代谢型患者治疗效果优于慢代谢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iR-106a对人卵巢颗粒细胞(KGN)增殖能力的调节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采用细胞转染法调控miR-106a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RT-PCR法检测其表达水平。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06a可能的靶基因并采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Western blot法检测靶蛋白的表达。结果:miR-106a在KGN细胞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OSE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miR-106a表达后KGN细胞的增殖活性显著降低(P<0.05),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证实miR-106a可直接靶向作用于TIMP-2基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06a后TIMP-2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miR-106a可促进KGN细胞的增殖,与靶向降低TIMP-2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AF) 患者心房组织氯电流相关通道ClC-3 的基因表达, 探讨AF 时心房组织ClC-3 的mRNA 表达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将71 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接受换瓣手术患者分为3 组:窦性心律组(SR 组) 31 例, 阵发性房颤组(PAF 组) 7 例,持续性房颤组(CAF 组) 33 例, 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 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技术检测心房组织ClC-3 的mRNA 表达的相对含量。结果: 与SR 组相比, PAF 组心房组织中ClC-3 的mRNA表达增加, 但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5), CAF组的表达明显增加(P <0.01), 并与AF 时程呈明显正相关(r =0.376, P =0.001) 。结论: 房颤患者ClC-3 的mRNA 表达水平的增加可能是细胞容量调节的氯电流(ICl. VOL) 上调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Th17细胞在痤疮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与痤疮严重度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Pillsbury法将136例对象分成对照组、轻度痤疮组、中度痤疮组和重度痤疮组。然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在各组间的表达量;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IL-6、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水平,最后通过RT PCR方法分别测定孤独核受体γt(RORγt) mRNA和IL-17 mRNA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中重度痤疮患者血清中IL-17、IL-2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度痤疮患者(P<0.05),中重度痤疮组的IL-6、TGF-β1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痤疮组IL-6、TGF-β1的表达量与轻度痤疮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IL-17 mRNA和RORγt mRNA的表达在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h17细胞在轻度痤疮、中度痤疮和重度痤疮中有级联放大作用,这可为今后重度痤疮探索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徐浩锋  王临润  黄黎  吕燊 《金属学报》2013,18(5):555-560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DNA修复基因RRM1(核苷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M1)和ERCCl(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1)的表达水平与吉西他滨联合铂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NSCLC组织和外周血中RRM1和ERCC1 mRNA表达水平。分类变量之间进行χ2检验,连续性变量之间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总体生存率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结果: 本研究中,34例晚期NSCLC患者外周血RRM1和ERCC1 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有效地检测,22例病例同时进行了肿瘤组织和外周血的基因检测。RRM1 mRNA 的相对表达量在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存在线性相关性(R2=0.045,P=0.048),而ERCC1在两者之间无线性相关(R2=0.016,P=0.251)。RRM1低表达组的生存期(16.0月)明显长于高表达组(12.5 月)( Log-rank 3.980,P=0.046 )。而ERCC1的表达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研究表明,在入组的NSCLC患者中,外周血中RRM1低表达组的生存期明显长于高表达组,对化疗反应的有效率更高,其结果有助于筛选出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铂类化疗方案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