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腔医学》2017,(1):72-74
目的应用CBCT测量分析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骨性结构,探讨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与正常牙合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结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与正常牙合患者各20例,在牙尖交错位拍摄CBCT,使用Invivo 5软件进行图像重建,选取所要研究的颞下颌关节区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组髁突长轴径、关节窝宽度、髁状突长度大于正常组,而髁突前后径、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和髁状突高度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髁状突和关节窝形态结构与正常牙合不同。  相似文献   

2.
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前19例和正畸后11例、功能性错(牙合)正畸前20例和正畸后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患者中各选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正畸前Ⅲ类功能性和骨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后Ⅲ类功能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Ⅲ类骨性错(牙合)髁突仍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均基本正常;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后有少部分患者髁突明显前移,关节盘形态异常.结论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与TMD关系不密切;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关节结构表现出异常,提示与TMD有关,对于已过生长期的Ⅲ类骨性错(牙合)不能单纯考虑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3.
《口腔医学》2014,(3):164-166
目的应用螺旋CT扫描技术,研究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髁状突与关节窝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病例15例,年龄6.710.3岁,采用前方牵引进行矫治。经PHILIPS公司16排螺旋CT常规扫描后进行头颅三维重建。取颞下颌关节正中矢状位图像分析关节前间隙、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关节窝深度及关节结节后壁角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髁状突与关节窝结构的改变。结果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前间隙、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壁角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减小,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后,关节上间隙及关节后间隙减小,髁状突上后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MD)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前 19例和正畸后 11例、功能性错牙合正畸前 2 0例和正畸后 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 (前移、居中、后移 ) ,从上述两类错牙合患者中各选 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 ,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 正畸前Ⅲ类功能性和骨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前位 ;正畸后Ⅲ类功能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 ,Ⅲ类骨性错牙合髁突仍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均基本正常 ;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后有少部分患者髁突明显前移 ,关节盘形态异常。结论 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 ,与TMD关系不密切 ;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关节结构表现出异常 ,提示与TMD有关 ,对于已过生长期的Ⅲ类骨性错牙合不能单纯考虑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探讨安氏Ⅱ1、Ⅱ2错(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对Ⅱ1错(牙合)16人,Ⅱ2错(牙合)17人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并依据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中各选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每一类型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并不一致:Ⅱ1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但轻度前移;Ⅱ2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后位.当髁突居前位及中位时:关节盘位置在正常范围且形态表现为正常的双凹形;髁突居关节窝后位时:部分关节盘位置明显前移,且形态也表现出异常的前带增厚.结论:大多数Ⅱ1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而Ⅱ2错(牙合)部分患者表现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提示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在Twin-block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 选取2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拍摄其功能矫治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片,运用InVivoDental软件对CBCT片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线距和角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矢状向关节前间隙减小,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增大,冠状向关节上间隙增大(P<0.01);髁突高度、矢状向髁突角度、横断面髁突前后径增加(P<0.01)。结论 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后,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和髁突部分骨性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髁突有新骨沉积,高度增加,在关节窝内的位置更向下和向前。CBCT的应用使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得以量化,能对正畸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7.
杜颖  王小琴  任娟 《口腔医学》2023,43(3):228-232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髁突及(牙合)平面特征。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骨性Ⅲ类成年患者40例,所有个体按照颏下点偏离正中矢状面距离进行分组,分别测量各组左右两侧(牙合)平面角、髁突位置及形态,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Ⅲ类偏颌患者的偏侧与对侧相比,(牙合)平面角、关节前间隙、关节上间隙、关节外间隙及髁突内外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侧关节后位所占比例较大,下颌骨偏移量与偏侧髁突前间隙及对侧(牙合)平面角均呈正相关(P<0.01)。骨性Ⅲ类非偏颌患者的左右两侧(牙合)平面角、髁突位置及形态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以前位、中位为主。结论 骨性Ⅲ类偏颌患者左右两侧(牙合)平面角、髁突位置及形态不对称,偏侧(牙合)平面角及髁突内外径较小,髁突向后下内方移位,且偏颌程度与(牙合)平面角及髁突位置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年人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对正常牙合志愿者、高角和低角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共59名成年人,分别进行颞下颌关节扫描,采用多层面重建(multi pla-nar reformation MPR)技术对颞下颌关节进行三维重建及参数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角组成人安Ⅱ错牙合患者的髁状突处于关节窝内的位置为后移位,占61.1%(22/36),与对照组和高角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高角组患者的髁状突前斜面倾角、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和关节窝高度测量值则小于低角组(P<0.05);高角组患者具有细而长的髁突头,而低角组患者则具有短而粗的髁突头,但3组间髁状突总高度测量值则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间,其关节骨性结构存在差异,正畸治疗应关注患者颞下颌关节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Mimics软件对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髁突的位置特征进行三维测量。方法    对5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8~34岁)的颅面部进行螺旋CT扫描(偏斜组28例,非偏斜组22例), 采集DICOM数据,利用Mimics17.0软件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并建立三维坐标系,分离上下颌骨,显露完整的髁突形态,确定标志点及测量相关参考平面,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偏斜组两侧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斜组中,偏斜侧髁突的冠状面和水平面与颅骨冠状面交角均大于对侧,髁突水平面与眼耳平面交角小于对侧,髁突矢状面与眼耳平面交角大于对侧,乙状切迹到眼耳平面和冠状面距离均小于对侧,到正中矢状面距离大于对侧。其余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的髁突位置不对称。偏斜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后、内旋转,乙状切迹向后、上、外旋转。偏斜对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前、外旋转,乙状切迹向前、下、内旋转。左右侧关节间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陈嵘  郭涛  冯雪  丁寅 《口腔医学研究》2010,26(3):408-410
目的:分析西北地区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构成。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03~08五年间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回顾性研究,分析骨性Ⅲ类患者在矢状向与垂直向的构成。结果:矢状向主要表现为上颌正常,下颌发育过度;其次为下颌正常,上颌发育不足。其它类型占比例较低。垂直向主要表现为高角或均角,低角较为少见。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研究其构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此类错[牙合]的成因,并对其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分析骨性Ⅰ类伴安氏Ⅰ类及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形态差异。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就诊的78例骨性Ⅰ类成年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磨牙关系及上前牙倾斜度分为安氏Ⅰ类组、安氏Ⅱ1类组及安氏Ⅱ2类组。对3组颞下颌关节窝与髁突的角度和线性指标进行测量评估。结果    ①各组颞下颌关节窝和髁突测量指标总的比较,除关节结节高度(AEH)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安氏Ⅱ2类组和安氏Ⅱ1类组的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AEI-BFL和AEI-TRL)均较安氏Ⅰ类组大(均P < 0.05)。安氏Ⅱ2类组的关节窝深度(GFD)大于安氏Ⅰ类组,关节窝长度(GFW)、关节窝长深比(GFW/GFD)、髁突角(CA)及髁突间角(IA)均小于安氏Ⅱ1类组和安氏Ⅰ类组(均P < 0.05)。②除了安氏Ⅱ2类组左右侧C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外,各组左右侧颞下颌关节的其他测量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③除了安氏Ⅱ1类组女性患者的GFW/GFD大于男性患者(P < 0.05)以外,各组不同性别患者其他颞下颌关节窝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④各组相同性别患者的AEI-BFL、AEI-TRL及GFW/GF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此外,各组女性患者的GFW、CA及IA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骨性Ⅰ类伴安氏Ⅰ类及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形态存在差异,但其两侧关节窝形态的对称性良好;且性别因素对骨性Ⅰ类伴同种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窝的形态发育影响较小,而不同错牙合畸形女性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形态差异要较男性患者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对2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儿童及20名正常(牙合)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牙合);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牙合)小;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牙合);下颌后退时,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牙合).结论: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肌电有其特征性,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青少年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关节窝形态、髁突形态、髁突位置及关节间隙的锥形束CT(CBCT)表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2月来苏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30例为实验组,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关节长轴、关节短轴、髁突外嵴最突点到矢状中线距离、髁突水平角、关节内间隙、关节中间隙、关节外间隙、关节前间隙、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髁突垂直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壁倾斜角及双侧髁突到水平线垂直距离差。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中性侧与远中侧关节后间隙、髁突水平角、髁突垂直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壁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左右两侧关节窝形态、髁突形态及髁突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可能在髁突位置、髁突形态及关节窝形态上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存在差异,正畸治疗中需对此类患者提高警惕,在临床初诊检查时应多关注颞下颌关节区的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Invivo5软件研究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在双(牙合)垫矫治器(Twin-block)矫治前后的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骨性结构及其髁状突相对关节窝位置的变化,了解Twin-block矫治器对颞下颌关节结构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7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于Twin-block矫治前后拍摄CBCT,利用Invivo5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后,进行各线距和角度的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双侧髁突前后径及髁突高度均增加,且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关于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测量项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关节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block能刺激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髁突的改建,使其髁突前后径及高度增加,但对其关节窝的改建及髁突相对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的影响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5.
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安氏III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髁突的位置与安氏I类患者髁突位置的差异.方法 选择安氏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与安氏Ⅲ类患者各20名,在薛氏位X线片上测量正中(牙合)位时,两组髁突在关节窝中位置,并进行比较.结果 偏颌组颏点偏斜侧与I类对照组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无显著差异,颏点偏斜侧的对侧髁突前间隙减小、髁突相对位置比值增大,有显著性差异,该侧髁突位置相对前移;偏颌组两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髁突会随咬合的改变发生重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Ⅲ类错(牙合)不同CVM分期颞下颌关节(TMJ)的生长发育差异.方法 分别对60名恒牙早期均角安氏Ⅲ类患者和60名恒牙早期正常(牙合)在牙尖交错位进行CBCT扫描,按颈椎CVM分期进行分组,使用Invivo5软件对影像重建并进行数据测量.通过SPSS22.0软件采用LSD法分析比较生长发育高峰前期与高峰期的髁突生长发育差异.结果 安氏Ⅲ类错(牙合)组相比正常(牙合)组中髁突绝大多数位于关节凹前位.安氏Ⅲ类错(牙合)组CS3-CS4期与CS1-CS2期生长变化差值显示髁突上间隙、前间隙减小量、后间隙增长量与正常(牙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髁突前后径减小量、髁突高度增长量与正常(牙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窝深度、关节后斜面角减小量、关节窝前后径增长量与正常(牙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生长发育高峰期相对于高峰前期髁突绝大多数位于关节凹前位且在关节凹中的位置更靠前上.髁突垂直向发育过度,更为细长,关节凹浅而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手术矫治对成人低角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 选取13例严重成人低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男5例,女8例,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1.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OPA-K滑动直丝固定矫治技术矫治,矫治前后均做Helkimo指数分析,并拍摄双侧闭口矫正薛氏位片和X线头颅侧位片,行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非手术矫治后,Helkimo主诉症状指数重新分布,Ai0级比例明显升高,AiⅡ级比例减少为零.间隙分析表明;矫治前,髁突处于关节窝过前位;矫治后,关节前间隙线距和面积增大(P<0.01),后间隙线距和面积减小(P<0.05),线性百分比由20.81%减小为8.04%,面积比P'/A'由1.62减小为1.01,关节前后间隙基本相等.髁突及下颌骨发生后移.结论 成人低角骨性Ⅲ类错(牙合)非手术矫治后,髁突由下前位向后移至中位范围,关节结构趋于协调和稳定,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片对Ⅲ类骨性错19人,功能性错20人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并依据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中各选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每一类型错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并不一致,但位置分布比较集中,Ⅲ类骨性和功能性错髁突明星居关节窝前位,当髁突居前位或中位时,关节盘位置在正常范围且形态为正常的双凹形,髁突居后位时,关节盘位置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前移,形态也都表现正常。结论Ⅲ类骨性和功能性错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9.
周晶  李卫 《北京口腔医学》2003,11(1):17-19,26
目的: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He与正常He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对2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He儿童及20名正常He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He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He;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He小;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He;下颌后退时,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He。结论: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He肌电有其特征性,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He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及位置差异,探讨颞下颌关节与颅颌面部骨骼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1~16岁骨性Ⅰ、Ⅱ、Ⅲ类低角患者各20例做为研究组,骨性Ⅰ类均角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CBCT并导入Invivo 5.2软件获取头颅侧位及双侧关节影像,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Ⅰ类低角组髁突长轴径和冠状面髁突宽度、Ⅱ类低角组关节间隙以及Ⅲ类低角组关节窝深度等与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呈显著负相关。(2)与对照组相比,Ⅰ类低角组关节前间隙(P=0.022)和Ⅱ类低角组关节窝深度(P=0.027)等明显较大,Ⅲ类低角组关节结节斜度(P=0.017)和髁突水平角(P=0.016)明显较小。(3)Ⅰ类低角组髁头角和关节结节斜度等(P<0.05)、Ⅱ类低角组关节内间隙(P≤0.01)以及Ⅲ类低角组髁头角(P<0.01)等均显示右侧小于左侧。结论: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髁突形态、对称性、关节间隙等存在显著差异,正畸治疗中应予以重视,持续关注其髁突生长状态,以达到正畸后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