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专用营养粉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妇产科门诊确诊为妊娠糖尿病患者66例,按照随机病例编号奇偶数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分别给予不同营养干预方式,然后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及分娩前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PBG)水平以及患者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之间的差异。结果:营养干预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无差异(P>0.05);分娩前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有显著差异(P<0.01);干预前和分娩前空腹血糖变化幅度以及餐后2h血糖变化幅度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P<0.05和P<0.01);新生儿体重和孕妇分娩方式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预进餐专用营养粉对辅助控制妊娠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水平有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普通饮食和个性化营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个性化营养干预组通过结合营养评估结果与膳食习惯制定个性化食谱,普通饮食组日常饮食不进行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孕期血糖和血脂控制情况、孕妇产后并发症情况、新生儿并发症情况。结果:营养干预组孕妇孕期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胆固醇显著低于普通饮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干预组孕妇胎膜早破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饮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高血压、先兆子痫、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干预组巨大儿、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饮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营养干预有利于妊娠糖尿病患者孕期血糖控制,对预防产后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乳清蛋白预进餐,探讨其对血糖及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对象给予饮食控制指导,其中观察组52例给予乳清蛋白预进餐,对照组50例给予安慰剂预进餐,于观察1w早餐后测定0、30、60、120min抑胃多肽(GIP)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4w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体质指数、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情况。结果:饮食干预4w后,2组患者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在饮食控制后1周监测的2组患者不同时相GIP、GLP-1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2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清蛋白预进餐可促进GIP、GLP-1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综合营养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前往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98人,随机分为干预组(49人)、对照组(49人)。对干预组人群开展为期6个月的膳食指导和符合营养制剂补充的综合营养干预,对照组不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结果:同基线数据相比干预组人群体重、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均有降低,对照组分别增加0.1±2.6kg、0.1±0.9mmol/L、0.5±3.3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空腹血糖、餐后0.5h血糖、餐后1h血糖、餐后2h血糖变化值分别为-0.5±2.5、-0.8±3.1、-0.7±4.1、-0.5±4.7mmol/L,对照组分别为0.2±1.9、1.2±2.8、0.5±3.4、-0.7±4.0mmol/L。结论:综合营养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可起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个体化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糖水平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2016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08例,根据营养干预方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个体化营养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营养干预后血糖水平变化和妊娠结局情况。结果:营养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血脂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围产期产后出血、剖宫产、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15,P<0.05),观察组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巨大胎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22,P<0.01)。结论:给予GDM患者个体化营养干预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孕妇和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值得在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营养干预的手段观察其对糖耐量减低(IGT)人群糖脂代谢厦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流调,以服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IG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通过营养师进行善食调查,营养教育,饮食评价糯导总计1.5年。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指导教育。两组于试验前后检查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胰岛素(Ins)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教(HOMA-IR)等。结果:饮食干预组体质指数(BMI),FPG、Ins及HomA—IR等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仅2人转为糖尿病(DM),对照组试验前后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有6人转为DM,两组经t检验,DM的患病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干预对改善IGT患者的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低嘌呤糖尿病饮食对痛风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2月痛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84例,将其按双盲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并同时采用糖尿病饮食,对照组患者不限制饮食中嘌呤摄入量;观察组患者每日饮食中,将嘌呤摄入量控制在低于150mg范围内,将2组患者治疗8d后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尿酸检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等检测值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之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低嘌呤糖尿病饮食应用于痛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对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值及血尿酸浓度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持续皮下输注赖脯胰岛素与常规注射预混赖脯胰岛素对老年非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5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观察组用赖脯胰岛素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对照组用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2次/d,常规皮下注射。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及适量运动,共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持续皮下输注赖脯胰岛素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是控制老年非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较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从旭  郝立  白鹏  沈灵莉  佟静 《生物磁学》2011,(17):3346-3348
目的:观察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改变情况,探讨提高社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检出率的方法。方法:选择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73例,根据空腹血糖控制情况及糖尿病病程时长分别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阳性病例检出率,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AIb在不同血糖控制情况患者中,血糖水平与MAIb数值、阳性检出率具有正相关性(P〈0.05);血糖控制良好患者与其他血糖控制情况患者相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0.05);MAIb在不同病程患者中,病程时间与MAIb数值、阳性检出率具有正相关性(P〈0.05);≤5年组患者与5~10年组和≥10年组相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尿微量白蛋白(MAIb)W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检测的重要指标,能够提示肾脏病变的发展,定期检查能够提高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期个性化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糖脂水平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0月期间于我院产检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80)和对照组(n=80)。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干预,研究组则予以孕期个性化营养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低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观察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孕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对照组孕妇TC、TG、LDL-C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5),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脂水平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孕妇TC、TG、LDL-C水平更低(P0.05)。研究组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感染、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新生儿窘迫、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早产儿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孕期个性化营养干预可有效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糖脂水平,且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与人普通胰岛素(诺和灵R)及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T2DM)围手术期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58例围手术期T2DM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输注门冬胰岛素治疗CSII组52例,门冬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MSII(A)组56例,人普通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MSII(B)组50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变化、血糖迭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组治疗后血糖均明显低于抬疗前,CSII组治疗后血糖低于MSII(A)组(P〈o.05),MSII(A)组治疗后血糖低于MSII(B)组(P〈0.05);术后并发症CSII组低于MSII(A)组(P〈0.05),MSII㈧组低于MSII(B)组(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对T2DM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顺应性,胰岛素泵是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胰岛素输注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营养液中额外增加乳清蛋白制剂,对照组采用家属自制流质饮食,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w后的营养状况血清指标、营养状况评分(MNA)、神经功能评分(NIHS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2w后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M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三酰甘油、血糖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2w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褥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早期营养状态,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利于减少脑卒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白蛋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中的筛查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842例进行糖尿病筛查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研究对象HbA1c(糖化血红蛋白)、GA(糖化血清白蛋白)水平,分析HbA1c、GA和糖尿病的关系。结果:参加研究的受检者BMI为(24.32+3.61)kg/m^2,收缩压为(128.11±18.25)mmHg,舒张压为(82.41±11.07)mmHg,空腹血糖(6.05±1.5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97±4.32)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7±1.13)%,糖化血清白蛋白(17.82±4.53)%。NGT组、IGR组和DM组三组HbA1c、GA比较不全相等(P〈0.05),且各组间两两比较也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对象HbA1c、GA、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小时血糖)这四个指标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HbA1c和GA联合检测在糖尿病筛查中有应用价值,值得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姜慧  王俊芳  罗红霞  丁斐 《生物磁学》2013,(27):5363-536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规律活动对其心肺功能及代谢状况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及饮食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规律活动干预。结果:干预前后实验组患者的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平均动脉压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的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明显高于干预后的对照组(P〈O.05),而平均动脉压则明显低于干预后的对照组(P〈O.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最大氧耗量、每分通气量均明显高于干预后对照组患者(P〈0.05);干预前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清空腹胰岛素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显低于干预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及早进行科学、合理、规律的活动干预,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肺功能及代谢状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早期肠内营养在根治性膀胱全切围手术期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至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疾病恢复、营养指标改善以及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支持时间为1063±202d,短于对照组的1308±245d,观察组患者的离床活动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分别为488±179d、1835±301d,分别短于对照组的689±203d、2047±411d,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EN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均优于PN组患者(P<005);其次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如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3556%(16/45)、2667%(12/45)、2444%(11/45),高于对照组的1778%(8/45)、1333%(6/45)、2000%%(9/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改善根治性膀胱全切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促进疾病的恢复,同时对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口服降糖药磷酸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7例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12月的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并观察,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6、12个月后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胰高血糖素、糖化血红蛋白、血常规、血压、肝肾功能、体重。结果:磷酸西格列汀治疗3、6、12个月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胰高血糖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体重、血压、肝肾功能、血常规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磷酸西列汀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抑制α细胞活性,同时无明显副作用,是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且安全的口服降糖药。  相似文献   

17.
李之珍  胡晓武  许霞  杨飞  孙晓祥 《生物磁学》2011,(21):4123-4125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糖尿病诊断、疗效评价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50例和健康体检者150例,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PG)、2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统计学分析HbAlc与FPG、2hPG的相关性;分析HbAlc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FPG、2hPG及HbA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伴有并发症患者的HbAlc明显高于无并发症者(P〈0.05),HbAlc水平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检测外周血中HbAlc水平对2型糖尿病诊断、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对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了解降糖治疗的疗效,评价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应用价值,确定其在 治疗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地位。方法:选取2008 年8 月至2013 年8 月住院的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95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48 例和观察组47 例,对照组行予常规的指尖血糖监测,观察组行动态血糖监测,比较两组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 者治疗后平均血糖、高血糖持续时间、低血糖持续时间、血糖最大波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血清糖化白蛋白及餐后2h 血 糖等与治疗前相比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血糖、高血糖持续时间、低血糖持续时间、血糖 最大波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血清糖化白蛋白及餐后2h血糖等与治疗前相比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 组患者空腹血糖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用于监测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疗 效优于常规血糖检测。  相似文献   

19.
魏军  李昌祁  张晶  张宝华  李俊  阴慧清 《生物磁学》2011,(19):3721-3723
目的:研究与探讨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糖尿病外科手术患堵262例,采用腰一硬联合麻醉146例,全身麻醉116例。结果:表明腰一硬联合麻醉组在术中血糖均值水平、胰岛素的平均使用剂量均少于全身麻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麻醉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增高幅度均小于全身麻醉组,(P〈0.05)。通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糖尿病患者麻醉效果的因素除性别无显著相关性,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饮酒、体重指数均与麻醉效果有高度相关性(正相关)。结论:糖尿病手术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糖尿痛肾脏病进展过程中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水平变化及应用药物干预其变化后产生的对糖尿病肾脏病的影响。方法:选择于聊城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肾脏病患者88例,DKDⅢ期43例,DKDⅣ期45例。分别检测各期患者血PAI-1水平,观察其变化趋势。针对DKDⅢ期患者分为对照组(DKDⅢ-C组)和观察组(DKDⅢ-O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保护肾脏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5万U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4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PAI-1水平、24h尿白蛋白量、血肌酐、空腹血糖和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结果:DKDⅣ期患者血PAI-1水平明显高于DKDⅢ期患者(P〈0.001)。DKDⅢ-O组患者治疗后血PAI-1水平下降(P〈0.01),且尿白蛋白减少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腹血糖、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DKDⅢ-C组治疗前、后血PAI-1、24h尿白蛋白量、空腹血糖、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随糖尿病肾脏病进展,血PAI-1水平呈上升趋势,应用药物降低其水平后可减少早期DKD患者尿白蛋白量,对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脏病进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