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两国之间有关钓鱼岛的争端主要涉及岛屿主权归属和东海海洋权益两个方面。从国际法的原则来看,钓鱼岛的主权属于中国,日本所主张的“无主地先占”原则根本不能成立。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国际司法判例,钓鱼岛不应享有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亦不具有划界效力。中日东海大陆架的划分应遵循公平和自然延伸的原则,和平解决其争端。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和法律依据论钓鱼岛主权属我刘文宗一、问题的由来钓鱼岛亦称钓鱼台或钓鱼群岛,依主岛名称为钧鱼岛而得名。该群岛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上,距我国台湾省基隆港约120海里。隔冲绳海槽与琉球群岛遥遥相望,距后者约250海里。钓鱼群岛共包括8个岛礁,即钓鱼岛、...  相似文献   

3.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通过“发现”和“有效占有”取得了对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这在历史和法理上,都具有无可辩驳的充分根据。一、国际法上的发现和有效占有在国际法上,发现和有效占有是先占制度中两个相互关联的阶段。先占是国际法上领土取得和变更的一种古老方式,其含义是一个国家通过占有取得无主土地的主权,而无主土地是指当时不在任何其他国家主权管辖之下的土地。在古代和中世纪,国家领土被视为君主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13,(8):22-29
钓鱼岛争端事件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话题,因为,日本对钓鱼岛觊觎已久并且没有打算放弃的迹象,国人不可放松一日的警惕。捍卫钓鱼岛的领土主权,除了会喊口号、有决心之外,还应对钓鱼岛的历史背景有一个确切的了解与认知。如果你觉得在浩如烟渺的历史资料中无法理出一个头绪,  相似文献   

5.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10):22-23
2012年9月10日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13亿中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的严重践踏。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钓鱼岛争端     
钓鱼岛,无疑是2012年最热也是最敏感的词汇之一。"日本海上保安厅巡航船,这里是中国海监50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你船行为已经侵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及主权权利,你方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采取的任何单方面的措施,都是非法的无效的,请  相似文献   

7.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10):24-28
(2012年9月)前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本在1895年利用甲午战争窃取钓鱼岛是非法无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钓鱼岛回归中国。无论日本  相似文献   

8.
"关心钓鱼岛问题应该学会跳出钓鱼岛从全局看问题。从全局把握,将视角扩大至整个海洋领土以及东亚这盘棋。风云变幻,何去何从,对手孰轻孰重,手段几何?目前所有人都不得而知,唯有坚守主权不可侵犯的最后底线,同时放宽视野,才能走好眼前的路子。"日本是中国众多邻居中的一个著名岛国,四面环水,得益于海,亦受制于海。由于自身国土面积狭小,且海水围绕,故对于海洋和领土主权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9.
维护并管理我国南海主权,建设系统、科学、实用的AI主权证据链云系统,应对长远而复杂的南海形势,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鉴于南海主权证据链,需要在国际法、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复杂系统中运行作用,具有知识交叉、学科复杂、形势多变的特点;南海突发事件、国际舆情事件需要我国快速反应,科学决策具有人工智能特点的南海主权证据链知识管理智慧云系统,满足预警决策需求.因此,基于南海争端的复杂长远性、危机突发性等特点,本文在开展国家项目南海云系统构建研究中提出,进行南海主权证据链系统知识管理原理与实践研究,以期通过主权证据链知识管理云系统应对南海长期复杂的斗争.未来运用AI南海主权证据链知识管理智慧云系统,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算法研究与设计.  相似文献   

10.
南海诸岛、钓鱼岛、台湾岛等自古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有的部门在一些图书、杂志、报刊及影视、商业广告上却出现对中国疆域和国界的错误画法!最近,国家有关部门下发《关于严格遵守使用中国地图有关规定的通知》,国家海洋局迅即予以转发。就此事关维护我国领土领海主权的大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他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