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董为  白炜鹏 《人类学学报》2021,40(3):490-502
1956年在广西大新黑洞发现了第一个具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此后在广西的柳城和武鸣、湖北建始、广西巴马、重庆巫山、广西田东和崇左、贵州毕节及海南昌江也陆续发现了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其中田东有么会洞和吹风洞两个地点,崇左有三合大洞、泊岳山、缺缺洞、百孔洞、岩亮洞和合江洞等地点群。这些地点均分布在长江以南,在31°N以南、19°N以北、105°E以东、110°E以西的范围内。与巨猿伴生的大哺乳动物中,种类及标本数量占有显著比例的偶蹄类总计有30个种类,可以归入5个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偶蹄类是最后河马齿河猪(Hippopotamodon ultimus)、小猪(Sus xiaozhu)、裴氏猪(S. peii)、麂属(Muntiacus sp.)、凤岐祖鹿(Cervavitus fenqii)、黑鹿亚属(Cervus (Rusa))及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如果在新的化石地点找到这些代表性种类,就有可能发现新的巨猿化石,突破巨猿现有的分布范围。在上述30个种类中从新近纪延续下来的属有河马齿河猪、猪、丘齿鼷鹿(Dorcabune)、麝(Moschus)、麂(Muntiacus)、副麂(Paracervulus)、后麂(Metacervulus)、祖鹿、羚羊(Gazella)和转角羚(Spirocerus)共10个。早更新世出现的种有17个,其中未能延续到中更新世的种有10个;早更新世出现的属有7个,均为牛科成员。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中牛科动物指示存在局部的草原草甸环境,其余偶蹄类均指示阔叶森林和灌木林环境。猪科、黑鹿和水牛还指示存在零星水域。杂食的巨猿在食性上与猪科有部分重叠而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和粗食的牛科几乎没有重叠和直接的竞争,而和嫩食的鼷鹿科、麝科和鹿科只有少量重叠。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均是食肉类的捕食对象,从而为巨猿分担了大部分被捕食的危险,因此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有利于巨猿的生存和繁衍。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研究了产自广西扶绥岩亮洞与步氏巨猿下颌骨伴生的鼠亚科化石,包括:锡金小鼠(相似种)(Mus cf. M. pahari)、小巢鼠(Micromys minutus)、亚洲姬鼠(Apodemus asianicus)、细狨鼠(Hapalomys gracilis)、原始笔尾树鼠(Chiropodomys primitivus)、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oides)和始家鼠(相似种)(Rattus cf. R. pristinus),共计8属9种,其中包括了6个绝灭种,鼠亚科绝灭种的比例高达67%。研究表明,岩亮洞鼠亚科动物群的性质比重庆巫山龙骨坡的相关鼠类显得稍进步,但比湖北建始龙骨洞以及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和三合大洞的鼠亚科组合都要原始,因此推测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可能距今约200万年)。此外,依据主要属种的形态差异和演化水平,本文还初步建立了广西左江流域更新世鼠亚科动物群的层序,从早到晚依次为:扶绥岩亮洞(距今约200万年)—崇左泊岳山巨猿洞(距今约180万年)—崇左三合大洞(距今约160-120万年)—木榄山智人洞(距今约11万年),这对于深入研究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的系统演化,以及探讨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系统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中的反刍类:湖麂(Muntiacus lacustris)、凤岐祖鹿(?)相似种(Cervavitus? cf.C.fenqii)、云南黑鹿(Cervus(R.)yunnanensis)、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e gen.et sp.indet.)和大额牛未定种(Bos(Bibos)sp.)。与其他相关的早更新世动物群中的反刍类相比, 它们与柳城巨猿洞和田东么会洞的最相似。三合大洞的反刍类在组合上反映早更新世的时代特征及湿热的森林-草丛生态环境。这种环境非常适宜诸如巨猿这类高等灵长类的栖息。  相似文献   

4.
最近在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采集到大量步氏巨猿、猩猩、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及伴生的属种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化石点小哺乳动物群中的优势群体——鼠科化石:似锡金小鼠(Mus cf.M.pahari)、似大林姬鼠(Apodemus cf.A.peninsulae)、细狨鼠(Hapalomys gracilis)、狭齿狨鼠(Hapalomys angustidens)、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oides)和似始家鼠(Rattus cf.R.pristinus)共6属8种,其中包括了5个绝灭种。研究表明,泊岳山巨猿洞鼠类主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显然要比同地区的三合大洞显得原始,而较相似于重庆巫山龙骨坡的相关鼠类,因此推测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这与古地磁的测年结果(距今约180万年)相吻合。泊岳山巨猿洞的鼠类大部分均为东洋界成员以及树栖、半树栖及林地生活的种类,反映当时的自然景观为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林灌环境。泊岳山巨猿洞鼠科化石的研究丰富了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中小哺乳动物化石的记录,这对于探讨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巨猿大洞新发现的鼠类化石, 共有7属11种, 包括了4个绝灭种, 占鼠类总数的40%。经系统比较研究显示, 三合大洞鼠类主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显然要比重庆巫山龙骨坡的进步, 且较相似于湖北建始龙骨洞的相关鼠类; 古地磁的测年结果为距今在120—160万年, 其时代应是早更新世中期。三合大洞鼠类除了个别广布型外均为东洋界成员, 而且几乎都是树栖和半树栖以及林地生活的种类, 与大哺乳动物反映的生态特征基本一致, 当时的自然景观为气候温暖炎热, 森林茂盛的环境。三合大洞鼠类化石的研究填补了广西巨猿动物群缺少鼠类记载的空白, 这对于探讨其生态环境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系统记述了广西崇左公鸡山与智人伴生的动物群中的偶蹄类:文中小猪(Sus xiaozhu wenzhongi subsp.nov.)、裴氏猪相似种(Sus cf.peii)、麂未定种(Muntiacus sp.)、水鹿相似种(Cervus(Rusa.)cf.C.(R.)unicolor)、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e gen.et sp.indet.)和大额牛未定种(Bos(Bibos)sp.)。公鸡山偶蹄类及其他伴生哺乳动物指示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早期,那时这一地区的气候温暖潮湿,是近水的森林和灌丛环境,并镶嵌有一些草甸和草坡。  相似文献   

7.
2004年以来,广西崇左系统发掘出土了一些与巨猿共生的早更新世最后河马齿河猪(Hippopotamodon ultimus)的新材料。根据新材料及以前积累的各地点材料,产于广西、贵州和重庆的原"最后双齿尖河猪(Dicoryphochoerus ultimus)"的系统分类位置由"双齿尖河猪"属修订到河马齿河猪属(Hippopotamodon),而最后河马齿河猪(H.ultimus)是河马齿河猪属中的有效种。这种猪的个体较大,大于猪属(Sus)的成员。其鼻吻部很长,P1和P2间的齿隙发育,M3第三叶相对窄小,下犬齿verrucosus型,p4主尖在顶部分裂成双尖,m3的第三叶由两个主尖组成。最后河马齿河猪仅分布于华南地区,其时代分布局限于早更新世早期和中期,是河马齿河猪的最晚代表。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早更新世主要哺乳动物群层序对比和动物地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学术界十分关注是含巨猿的"巨猿动物群"。上世纪50年代广西仅发现个别有确切层位的巨猿地点,现已扩展到鄂、桂、黔、琼和渝5省市12个地点;同时也发现了重要的人猿超科化石及文化遗存。这对探讨人类进化和古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依动物群和年代学的研究,本文将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根据多重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对含哺乳动物主要层位(遗址)的厘定、层序对比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以供讨论;同时对我国南北动物地理区系间过渡带作了必要的阐明。  相似文献   

9.
在广西崇左地区已发现4个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群,从老到新分别是:鲤鱼山百孔洞动物群(距今约200万年);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距今约180万年);三合大洞动物群(距今约120万年);以及缺缺洞动物群(早于距今100万年)。事件6距今约260万年,应出现在百孔洞动物群之前,为步氏巨猿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Gigantopithecus blacki LSD)。事件7距今约190万年,应当出现在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和百孔洞动物群之间,为武陵山大熊猫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Ailuropoda wulingshanensis LSD)。事件8距今约100万年,应出现在缺缺洞动物群的末尾,为中华乳齿象的最高层位事件(The Sinomastodon HSD)。生物事件有规律地出现在寒冷期的末尾,或温暖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王伟 《人类学学报》2020,39(4):717-726
巨猿是中国南方更新世特有的大型猿类,因其巨大的牙齿和颌骨被认为是迄今生活在地球上体型最大的猿类。迄今为止,年代学和生物地层学证据显示巨猿的生存年代2~0.3 MaBP。由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时期化石记录的缺失,有关巨猿的起源和演化一直存在诸多争论。2019年,《自然》杂志报道广西吹风洞早更新世早期(1.9 MaBP)巨猿牙齿化石的古蛋白质研究[1]。结果显示,巨猿牙齿牙釉质中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古代蛋白质,这些古蛋白质由409个特有的肽组成,分属6个内源性蛋白。对这些古老蛋白质的研究表明,巨猿在系统发育上属于猩猩分支系统,大约从10~12 MaBP前分化出来并独立演化。这是在亚热带地区的化石中首次提取如此古老的分子证据,提示古蛋白质研究有望为探索早期物种(包括人类)起源与演化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将简要回顾巨猿系统演化研究的历史,并对利用古蛋白技术分析巨猿的演化地位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1.
初步报道了缺缺洞发现的猕猴化石。新材料为一具雄性老年猕猴个体的骨架,保存了几乎完整的下颌、全部7节颈椎、9节胸椎、两侧前肢肢骨、右侧后肢部分肢骨以及绝大部分的腕(跗)骨、掌(蹠)骨和指(趾)骨。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为完整的猕猴骨架化石。鉴于化石对比材料的缺乏,仅对下颌及牙齿形态进行了描述,并将之与中国已知各化石种进行了对比。由于中国猕猴属各化石种之间的系统关系尚不明确,暂将这批材料作未定种处理,更加深入的研究将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外学者对我国南方石灰岩溶洞出土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按照以往的习惯,又可总称为广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已经进行了长期的、广泛的研究。最近有人(计宏祥,1977;黄万波,1979)对这段历史作了详尽的总结。从历史的回顾中可以看到,随着化石材料的不断积累,华南溶洞出土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已由单一  相似文献   

13.
王頠  田丰  莫进尤 《人类学学报》2007,26(4):329-343
对广西布兵盆地么会洞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显示,该地点的部分高等灵长类牙齿化石中,16枚可归入巨猿步氏种(Gigantopithecus blacki),其形态特征与中国、越南和印度北部发现的巨猿化石相似。在尺寸大小上与重庆巫山和广西柳城巨猿洞的相近,暗示么会洞巨猿的时代与之接近,且共生的哺乳动物群也非常相似,指示它们之间相近的生物地层年龄。古地磁分析结果显示其时代在奥都威正极性世。  相似文献   

14.
系统记述了自2001年以来从贵州省毕节扒耳岩洞穴堆积中出土的偶蹄目化石:最后"双齿尖河猪"("Dicoryphochoerus"ultimus)、麂(未定种)(Muntiacus sp.)、凤岐祖鹿(?)(Cervavitus?fenqii)、黑鹿(相似种)(Cervus(R.)cf C.(R.)unicolor)、羚牛(未定种)(Budorcas sp.)、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e gen.et sp.indet.)、羚羊(未定种)(Gazella sp.)、斯迈提丽牛(未定种)(Leptobos(Smertiobos)sp.)8个种类。毕节扒耳岩巨猿动物群中的偶蹄类与广西柳城巨猿洞和湖北建始龙骨洞的偶蹄类可比性最大。毕节偶蹄类含有较多的古老种类, 指示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 同时显示其生态环境为植被既有密集的丛林又有开阔的草地(或草坡), 局部镶嵌有半开阔树林,而附近分布有一定的水域, 气候温暖, 非常适合高等灵长类栖息。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在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遗址采集到1件具有现代智人解剖特征初始状态的下颌骨和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啮齿类中的鼠科化石有锡金小鼠(Mus pahari)、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似德氏狨鼠(Hapalomys cf.H.delacouri)、笔尾树鼠(Chiropodomys gliroides)、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印度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黄毛鼠(Rattus losea)共8属11种。这种全部由当地或邻近地区现生种类构成的组合显然比当地早更新世的三合大洞和川黔地区中更新世歌乐山期的鼠类组合进步, 而与广西田东雾云洞的鼠类组合相似, 其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 与不平衡铀系法得到的测年结果(距今约11万年)相吻合。智人洞鼠科动物的组合明显具有东洋界热带-亚热带动物群的特点, 其中林灌和草地型所占比例较大表明当时的森林面积可能减少、林灌和草地面积可能增加, 反映出当时的气候相对干旱。  相似文献   

16.
广西柳城巨猿洞是迄今我国所发现的含爪兽化石最丰富的第四纪化石点。该化石点的爪兽上颊齿原尖强壮,呈圆锥状;次尖发育,呈新月形;原脊完全退失;m3齿带更发育;可归入我国第四纪较常见的中国黄昏爪兽(Hesperotherium sinense)。但柳城巨猿洞的标本明显比我国其他第四纪地点的爪兽较小,尤其是比早更新世晚期的代表小很多。在形态特征方面,柳城巨猿洞的爪兽与重庆巫山的最为接近,而与安徽繁昌及湖北建始的差异较大;但在牙齿的宽/长比值方面,却与安徽繁昌的最为接近。我国已发现的爪兽化石以单个牙齿为主,在分类鉴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通过牙齿测量的点散布图,可以有效地检验对零散爪兽牙齿齿序的鉴别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